1. 引言
扇子不仅具有驱风散热、遮阴乘凉的实质功能,同时还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效果。当扇子运用至中华戏曲之中,二者却产生出一种相得益彰的作用。中华戏曲从先秦时期已经存在,历经不同朝代的传承和演变,大至不同地区,小至各家各村,都有其风格不一的戏曲文化。但在戏台演出之时,表演者常常手执扇子,将其融入大戏,可见,扇子是中华戏曲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对扇子在戏曲中的艺术作用做出审美赏析之前,本文先对扇子的来源及其用途做简单介绍。
2. 扇子的来源及用途
若要考究扇子的根源,不妨先从其汉字表意——“扇”说起。“扇”字作为一个典型的上下结构字体,由“户”和“羽”结合而成,由此,也有从户从羽的字形解析。据历史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便有“扇”的象形文字出现。切分其中部分做深入理解,首先从其“户”字部分着手,根据许慎在《说文解字》其中的记录“户,半门曰户”[1],意思是其字形与半扇门的形状相似,故有门扉、门窗之意。再结合东汉时期郑玄的《郑氏礼记笺·月令》所说“耕者少舍,乃修阖扇。”[2]可知,句子中提及的“扇”正是用竹苇编制而成,且形状和门类似。而“羽”字据《甲骨文编》收录,泛指为鸟的羽毛,因此也不难推断得出,远古时期的扇子其材质是由飞禽类的羽毛组成。将上述有关“扇”一字的各种古籍载录整合而成,可以得知,扇子在中华文化当中拥有悠长历史,是古时用羽毛而成的半门形物件。
另一方面,扇子的用途也随着后期各个朝代的历史演变,有所变化。通过以下两段截取于古文之中,有提及扇子一说的词句可以发现扇子的多种功能。根据《大广益会玉篇·户部》中的一句:“扇,箑也。或竹或素,乍羽乍毛,用取风。”[3]其中,“箑”是“扇”的别称,整句意为:扇子的材质是由竹子或羽毛制成,其可用作扇风,供人纳凉。由此可见,扇子的基本用途与现今相通,都有驱风散热的功能。而从《世说新语·轻诋》做考究,当中的:“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4]虽然句意是将权贵显宦的世俗风气比作扬起的尘土,但从句面意思可知,“扇拂尘”表明扇子除了其主要用途之外,还具有扫除尘迹的作用。不仅如此,西汉时期,“便面”亦为扇子,人们用其将脸半掩,可作缓解尴尬之物;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手持的羽扇,是彰显其神机妙算的将军姿态;唐朝时期,扇子更像是一座流动的博物馆,古人把诗、书、画一体放置扇面,展现其文人雅士的气质;得以说明,扇子的功能繁多,同时也映衬出古时民众的社会面貌以及生活状态。
3. 戏曲中的两大扇子
历朝历代的扇子,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作用,与此同时在戏曲舞台上,扇子也呈现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谈及中国戏曲,其形成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历经八百多年的不断发展,戏曲的种类也不胜其数。而演员通过行当来实现戏曲表演中的人物变化,其中不同的行当,如:生、旦、净、丑,之间的人物类型泾渭分明,则需要演员通过展示个人的技巧,塑造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因此,一台戏曲的展现,离不开行当所借用的各种道具,以此丰富自身的人物性格。在诸多舞台道具之中,扇子作为中华戏曲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表演载体,其主要种类有以下两种:
1. 折扇
折扇(见图1)有“折叠扇”、“聚头扇”及“撒扇”等古称,根据宋代《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一组诗歌:“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5]诗句当中的“叠扇”一词有折叠扇之意,由此可知,折扇起源于宋代。但盛行时期,却处于明清,折扇因其易于携带、方便收拢的特质,结合扇面可题词作画,有直抒胸臆的作用,因此深受文人追捧。而折扇,顾名思义,其结构可折叠捻开,当折扇收拢叠合时,宛如一把细长的竹竿;而当折扇捻开时,其外形如同半片展开的荷叶。
因此,折扇融入中华戏曲,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比如戏曲表演者运用折扇再配合其精湛的扇法,通过演绎挡风、挡雨、落花、流水等不同的情景,表现出虚实相生的美感,无形之中流露出东方古典之美。再者,如中华名著《红楼梦》中“晴雯撕扇”的经典一幕(见图2),表演者将其复杂的心理语言,通过简单的“撕扇”动作展现而来,让人物角色对外众的挑衅、炫耀之情变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根据不同的演绎环节,折扇可在戏曲中作为传达情节起伏变化的媒介,也可用作向观众直观展现其人物特质的主要工具。
Figure 1. Folding fan
图1. 折扇
Figure 2. Tearing the fan
图2. 撕扇
2. 团扇
团扇(见图3和图4)其外形多为圆形,古人将其与明月、团圆之意联想起来。同时,随着不同的朝代时期,团扇的制作面料也随之发生变化,隋唐时期,由于造纸技术的迅猛发展,团扇其扇面用纸而成;唐末宋初时期,刺绣工艺尤为精妙,扇面的材质也演变为丝绸钩织为主。在素色的绢、罗、纱、线等面料上刺有各种动植物,其成品深受宫廷、妃嫔和侍女们的喜爱,因此,团扇故有“绢扇”、“纨扇”、“罗扇”等别称。西汉成帝时,其妃嫔班婕妤以物抒情,借助团扇表达自身的被遗弃的宫怨,因而得来《怨歌行》,其句里行间处处流露着班婕妤自叹命如团扇之情,自怜自艾。
当团扇结合戏曲文化,无论是表演者们将脸半掩的含蓄美和朦胧美,或是用其当作一面垂下来的帘子、一面挡在面前的屏风,还是用其在空中轻轻划过,表达娇嗔、薄怒的不满情绪。都能从团扇的种种动作中感受到其自身所涵盖的古典文化特质,更是将表演者的人物性格生动刻画。
Figure 3. Circular fan
图3. 团扇
Figure 4. Circular fan
图4. 团扇
4. 扇子在戏曲中的艺术作用
上述介绍了扇子在中华戏曲中的两大主要种类,也略微感受了折扇和团扇分别所展示动作魅力。但把两者融合中华戏曲中时,对于所场景的布置有无变化、所刻画的人物情绪有何特征、戏曲情节的演出有无起伏,以下本文都将通过不同的戏曲赏析,总结和概括出扇子在中华戏曲的表现作用。
4.1. 概括人物形象与身份
川剧《张飞审瓜》因其戏台的场景和配乐风格突出,深受人民的喜爱,属于四川的著名剧目。这部戏曲讲述的是张飞到地方做县官,刚一上任所审判的案子。案子的内容是一地保在地里偷瓜,却碰巧遇到瓜地的主人调戏良家妇人。地保本想上前帮忙,却被瓜主发现其偷瓜行为,随即,瓜主试图要挟和收买地保,让其到县衙庭上作伪证,帮助瓜主指证妇人偷瓜,向借此冤枉妇人名声。
戏曲的主要场景就由此从县衙庭上展开,审案途中,瓜主永远手执一把闭拢的折扇,在双方各执一词之中,折扇被瓜主大力地挥舞在空中,高举过顶,时而指向妇人,时而指向地保。戏曲表演者利用折扇(见图5),充分地将瓜主蛮横霸道、狡猾阴森的小人物特点表现出来。随后,张飞的一个动作,更是把折扇在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张飞在断案之时,手拿折扇“嘭”的一声,将其拍在桌上,而设计精妙的是,折扇上提了“细查深思”的四字告诫,顿时巧妙地用扇子变现出张飞粗中有细、粗狂豪爽的性格品质,同时也更能体现出其清官的形象。
对另外一部中华著名戏曲《白蛇传》中的扇子运用进行赏析,戏曲中的正印花旦,白素贞所使用的折扇,小巧玲珑且呈金黄色,尽显主人的端庄雅静。而戏曲中的另外一位花旦,小青,则使用团扇(见图6),突显出活泼聪颖、热情明亮的品质。表演者们用扇子仅仅做出几个动作,如:平扇、抱扇、倒提扇,便能传达出饱满的人物感情,并且利用不同种类的扇形和颜色,彰显出本部戏曲,主仆有别的一大特点。
Figure 5. Folding fan in Zhang Fei Examines the Melon
图5. 《张飞审瓜》折扇
Figure 6. Circular fan in Legend of White Snake
图6. 《白蛇传》团扇
4.2. 丰富思想感情
京剧《苏小妹》讲述的是主人公苏东坡之妹妹,苏小妹因个人的才华出众,征文选婿,便吸引了才子秦少游前来征文应试,并有幸被苏小妹投缘,最后两人喜结连理,成为一段郎才女貌的风流佳话。而在戏曲中的一场戏,其主要内容是苏小妹与秦少游成婚后,苏小妹三拦新郎,将秦少游推出洞房,并要求唯有回答下联才能重进洞房,但待到清晨半夜,快要天亮之时,秦少游思考许久,还是未能想出下联。
此时,也正是此部戏曲中的高潮阶段,苏东坡前来帮忙,嘱咐书童把石头猛地投入水中,一声巨响把秦少游惊醒,立刻对出下联。虽然这段场景并无曲词的衬托,但秦少游利用折扇(见图7)让原本虚无的想法,通过做出一个敲额头的动作,巧妙地演绎出触动灵机、惊喜万分的思想感情。可见扇子作为戏曲中的重要道具,能赋予表演者们呈现出令人赞叹的动作和神采。
除此之外,中华戏曲中有一个艺诀:“文胸武肚轿裤裆,书臀农背秃光郎,道领清袖役半扇,瞎目媒肩奶大膀。”[6]其描述的内容是扇子对应戏曲中不同行当的不同扇法。比如:小生借用扇子扇胸部,以此来显得文人的潇洒文雅;农民,经常下田农务,便用扇子扇背,演绎酷暑难耐的感觉;道士,扇领袖的位置,以显自己两袖清风;媒婆介绍姻缘时,扇夫人的肩膀,同时自己又能沾一点光,突显出人物的巧舌如簧。
Figure 7. Folding fan in Su Xiaomei
图7. 《苏小妹》折扇
4.3. 展现戏曲优美身段
中华戏曲博大精深,不同的地域都有其戏曲特点,但扇子在其中的扇法,却是相通,总能将人物的思想、神情,甚至是优美的身段展现在戏台上。比如以下各种扇法:恭敬慢开扇、微笑转收扇、鞭式手耍扇、心悦指转扇、摇凉掌风扇、扬尘挡面扇、窃听假顾扇、惧见遮羞扇、望高手翻扇、回翻手背扇、乐极手抛扇、潇洒手摇扇、掌灯避风扇、赏花凤尾扇。
上述的种种扇法,都无一例外地向观众传达出生动的画面感,成功刻画出人物的真实性,在表演过程中,借用于扇子演绎不同动作的同时展现出表演者的优美身段。利用道具的意象化为戏曲动作增添色彩,充分利用扇子在戏台中的写实性作用和写意性作用,塑造作品所需的人物形象。
5. 结语
扇子是中华民族历经时代流传至今的物件,它不仅有其实质用途,结合同样有着悠长历史的中华戏曲而言,便有折扇和团扇,两大主要戏曲道具。本文旨在更近距离地感受扇子在戏曲中的独有魅力,因此结合几部较为著名的中华戏曲,对扇子在其中的演绎形式加以赏析。在此过程中,更能亲身体会到扇子在中华戏曲中所带来的艺术作用,分别是:可作为装饰物,概括人物形象,表现不同的身份职业和生活习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舞台形象;可展现出戏曲中的优美身段。随着现今中华戏曲的发展形势,其扇法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演技巧,而是将扇子更进一步地与人物融为一体,达到新的戏曲艺术境界。
同时,本文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尤其是渗透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此类艺术赏析的方式,向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比如本文对扇子在中华戏曲中的艺术赏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独有魅力以及中华古典韵味的熏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赏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