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深衣的服饰文化探析
An Analysis on the Clothing Culture of the Rob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深衣的历史背景、形制分类、形制结构、蕴含的哲学思想及其传承和意义。深衣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服饰,其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通过对深衣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文化,以及深衣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对后世的传承。研究结果显示,深衣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其对称和平衡的设计理念,精细的制作工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深衣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服饰的美学价值,也可以了解到服饰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hape and structure, implied philosophy and its inheri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ob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s the main clothing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design concept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Robe reflected the social culture and aesthetic values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obe,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stume cultur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s well as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contained in the Robe and the inherita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Robe had important social status and cultural value at that time, and its design concept of symmetry and balance and fine production proces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obe, we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ncient clothing, but als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clothing culture 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王琳.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的服饰文化探析[J]. 国学, 2024, 12(6): 1043-1048.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6158

1. 引言

自西周开始,深衣被贵族作为日常服装穿着,且也作为平民的礼服。深衣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巨大的样式变迁,并且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1]。《礼记》中曾记载到:“朝服祭服丧服。皆衣与裳,殊。惟深衣,不殊。则其被于体也。深邃。故名深衣。”孔颖达在《论语正义》中也曾提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战国时期的汉族穿的传统服饰叫深衣,它是一种袍式服装,上衣和下裳是分开剪裁再缝合起来的,我们现在一般称它为战国袍。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服饰。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的服饰被称为胡服。

2. 深衣产生之历史背景

深衣始创于周代,盛行于战国时期,东汉时逐渐被袍服所替代,唐元时期有相似服制的服饰出现,宋代及现代也有仿制的深衣服制。而究其产生之历史背景,可从三个方面探究。

2.1. 社会层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诸侯国间竞相变法,注重经济发展,同时兼并弱小列国,以扩充本国土地和财富。而战争的发展,也促进了技术工匠的大量涌现,以铁器为主的生产工具被广泛使用,进而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推动了商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变革。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具,也产生了多种铸造风格。手工业间相互交流,也相互影响,以丝麻为原料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服饰面料更加追求精细,种类日趋繁多。

2.2. 文化层面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掀起“百家争鸣”的文化浪潮,是中华历史上璀璨的文化大繁荣时期。各家争论的问题,不拘于天地、政治、经济及礼法等,而礼法规制着各方各面,当时的服饰便是礼法的体现。各家对衣冠服饰的主张也不尽相同,儒家主张衣冠服饰和生活器具应以西周的礼制为准;墨家主张衣冠服饰和生活器具应以实用为主;韩非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修饰。各诸侯国依据崇尚的各家主张,加之各国的地理条件和风俗习惯,改革其国服饰。也因国家间的战争和往来影响,各国的服饰文化也随之变革。

2.3. 审美方面

文化影响审美,诸子百家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深受“百家争鸣”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从前对衣冠服饰审美要求。“《韩非子》中提到齐桓公好衣紫,国人有一时就全身衣紫;楚王爱细腰,爱美的宫女因此多饿死。”“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2]因此,这一时期的服饰饰品随着上层人士的审美变化,开始种类繁多,技艺精巧。兴起的饰品佩戴风尚,使男女间更加追求精致的搭配,从鞋、帽或是腰间的玉,都讲究装饰搭配。如此审美风气的盛行,也促使纺织工艺品的快速发展。

3.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之分类

古籍中一般都有记载两种常见的深衣,分别是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衣物的下摆很长,在前方触地之前,有一块额外的布料向外延伸,可以经过折叠形成一个三角形,然后从后方环绕到前方,通过一个宽大的带子绑在腰部,能够遮盖挂在衣襟下方的三角形部分(见图1)。直裾深衣,裙子的下摆被剪成垂直状,并用腰带来固定,而不是系带在身侧或侧后方(见图2)。根据裙子上的褶皱,可以将衣服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类别。曲裾起初流行,但东汉时期直裾逐渐主流,逐渐取代了曲裾。

Figure 1. Changsha Mawangdui Han dynasty tombs flexed train robe

1.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曲裾袍

Figure 2. Changsha Mawangdui Han dynasty tombs plain cotton single coat (train robe)

2.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素纱单衣(直裾袍)

4. 深衣之形制结构

本文参考的是湖北省江陵马山楚墓中所出土的7件保存相对完整的上衣下裳服饰的特点(见图3),这批服装实物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形制特点包括交领、右衽、直裾、长袖,腋下有“裆”,领口、衣襟以及下摆处都有缘饰[3]。上下分裁而制为一体式,长度超过膝盖,袖口处收敛且袖管处呈下垂的弧形,古人称之为“胡”,《后汉书·舆服志》中提到深衣的袖管是以效仿牛颈项下垂的形状而设计的。

据史籍记载,上衣下裳是中国古代人最早发明的服装款式[4]。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穿着上衣和下裳组成的服装,被称为“深衣”。钱玄在史书《三礼名物通释·衣服·衣裳》中也曾道:“古时衣与裳,有分者,有连者。男子之礼服,衣与裳分;燕居得服衣裳连者,谓之深衣。”东晋时期,衣袖的样式开始逐渐变得更宽,同时还出现了对边缘进行修饰的趋势。隋唐时期男性普遍开始穿战国袍,这种服装的样式也发生了变化,领口变得更加圆形,衣襟的扣钮也由左侧转移到了右侧,而袖子也开始有宽和窄之分[5]

Figure 3. Warring States robe unearthed from Mashan Chu tomb in Jiangling, Hubei province

3. 湖北省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袍

5. 深衣之图案色彩及材质[6]

古人将服饰的颜色与五行对应,并制定了严格的颜色级别划分制度。中古人们相信五行五色的对应关系,即“木对应青色、火对应红色、土对应黄色、金对应白色、水对应黑色”,同时根据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方位对应青色、白色、朱色、玄色,而中央地区代表土行,因此对应黄色。楚国的服饰注重红色和黑色,其中红色与楚国等级制度有关,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穿红色,而地位较低的士大夫等人则穿深褐色、棕色和黄色等较暗的颜色(见图4)。

深衣多采用丝绸、麻布等材质制作,其中丝绸因其柔软、舒适、高雅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但平民经常用草茎制作深衣。《诗·豳风·七月》中就有记载:“周初农夫常常是无衣无褐。”《礼记·郊特性》中记载:“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足以看到贵族和平民服装材料的差别。

Figure 4. Colored terracotta warriors of women with flexed train robe unearthed from Changsha Yangtian lake Chu tomb

4. 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战国曲裾深衣妇女彩绘俑

6. 深衣蕴含之哲学思想

深衣的制衣制度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结构设计完美融合,展示了中国哲学家和劳动阶层的智慧,且具备深刻的文化意蕴。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不同学派的思想纷纷涌现,儒家因孔子和孟子的代表性思想,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对人们的着装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学说中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鼓励真正的翩翩君子要内外保持一致和品德高尚。深衣是当时儒家学派非常推崇的一种服饰形式,它的上下连体设计引领了儒服的时尚潮流。

《礼记·深衣》中记载,古代的深衣一般有一定的制度,与规、矩、绳、权、衡相对应,其中规矩绳权衡代表着掌管五方大帝。深衣的形制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深衣的圆形衣袖形似圆规,代表行礼作揖之态;曲尺衣领形似方形,代表行礼作揖之态;缝直衣背似垂绳,代表政教不偏、义理公正;齐平下摆似秤砣杆秤,水平状,代表志向安定、心地公平[7];衣服的后部下垂像绳子一样垂直向下,下摆平均均衡如同权杖;深衣内的12片裙裳剪裁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份,以应每年有十二个月份之意;衣襟的右侧开口代表着尊重,传统礼仪中认为右侧更加尊贵的观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之盛行,并占据着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的深衣形制逐步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受民众推崇的服饰款式[8]

7. 深衣之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其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我们研究深衣的重要价值。深衣的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这反映了古人对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理念。在制作工艺上,深衣的制作要求精细,体现了古人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对完美的追求[9]。在设计上,对称和平衡的理念影响了后世的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在制作工艺上,对精细工艺的尊重和对完美的追求也影响了后世的手工艺、工艺品制作等。同时,深衣作为一种服饰,其形式和风格也影响了后世的服装设计。

深衣的设计对后代服装的演变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重新流行的战国袍是这一影响的有力证明。设计师们将古代的服饰形式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符合现代审美和舒适穿着习惯的战国袍样式,使深衣样式的传统服饰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见图5)。对中国传统的最早的一种服饰进行了传承与发扬,同时也是对古时文化进行了探究与继承[10]

Figure 5. Modern warring states robe design

5. 现代战国袍设计

8. 结束语

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服装是深衣,唐宋时代流行的是襦裙,明代则以袄裙为主要服饰,而清代则有旗装。深衣作为最古老的汉族服装之一,其分裁形制对后世的服装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的上下套装是通过改进和演变而来的,基于先前的设计理念和潮流趋势。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丰富和精妙已经得到充分展示,这是通过深衣所使用的精美材质、样式以及色彩等细微之处来呈现的。对深衣的价值应进行深入研究,本人对战国时期的深衣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望了解更丰富多样的深衣工艺。

参考文献

[1] 周迅, 高春明, 等. 中国历代服饰[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1.
[2] 沈从文, 王㐨. 中国服饰史[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黄梓桐. 对深衣之“衽”的想象与重构[J]. 艺术设计研究, 2023(5): 68-76.
[4] 贾玺增, 李当岐.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上下连属式袍服研究[J]. 装饰, 2011(3): 77-81.
[5] 黄梓桐. 形制与规制——深衣制的所指探析[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23(2): 60-65.
[6] 万棣. 关于“深衣”之探索[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3, 22(6): 72-76.
[7] 王悦.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探析[J]. 装饰, 2008(3): 104-105.
[8] 刘雪迎.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特点[J]. 新西部(下旬刊), 2013(7): 126-128.
[9] 段宗秀, 刘一品. 论儒家思想对服饰形制与着装理念的影响——基于“深衣”形制的演变[J]. 艺术研究快报, 2021, 10(3): 59-64.
[10] 杜康. 深衣制对后世服饰文化的影响研究[J]. 山东纺织经济, 2019(12):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