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解决策略分析
Analysis of Employment Dilemmas and Solution Strategie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4.14122227, PDF, HTML, XML,   
作者: 纪登平:南首尔大学商学院,韩国 忠清南道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解决策略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Dilemma Solution Strategy
摘要: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并解决高校就业中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进展,妥善处理青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Abstract: As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creases year by yea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of colleges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the 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Therefore, explor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college employment, adopting targeted measures,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college employment work, and properly handl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stability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is paper takes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lemma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nd puts forward practical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文章引用:纪登平.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解决策略分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12): 23-3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22227

1. 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高失业率可能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研究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难题能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的参考,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1]。就业不仅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而且研究就业难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就业竞争力,达成个人发展目标。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难题还能揭示教育体系的不足,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2]。此外,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难题能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政策提供依据,帮助政府更有效地应对就业挑战,提高就业服务质量。这些研究不仅能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也能为未来的就业趋势提供宝贵的参考。

高校毕业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毕业生就业标志着从校园到社会的重要转变,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都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稳定就业市场。就业不仅是民生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毕业生价值的实现、国家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2.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将会使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和自由职业。2024届毕业生中,慢就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分别增长到19.1%和13.7%。受疫情和我国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国企和政府机关等稳定性较高的单位。2024届毕业生中,47.7%希望进入国企工作[3]。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新常态,新常态引发的经济结构调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等因素,对传统的就业模式和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主要包括就业机会的缺乏、技能需求的变化、跨国公司的竞争以及创业带来的就业压力[4]。经济增长的动力已从投资拉动和要素扩张转向创新驱动,这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抗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场需求与大学毕业生之间存在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学生也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5]。我国目前正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新兴产业如大数据、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高校在培养这些领域的人才方面明显供不应求,忽视了市场需求,这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6]。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众多,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其就业结果影响最为显著。目前,智能化正在推动创新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加速,许多老旧的职业和岗位需求明显减少[7]。此外,就业指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促进其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尽管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但仍存在就业体系不完善、指导方法不明确和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8]

自2023年年初我国全面解除疫情防控以来,全球经济普遍面临着消费疲软、政府公共支出削减、市场需求萎缩,以及失业率的快速上升和整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的经济复苏,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就业岗位的大量削减,给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自2020年起,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再加上疫情影响和行业变化的双重打击,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教育培训、房地产和互联网平台经济曾是吸纳大量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行业。然而,受到产业发展和行业政策调整的影响,这些行业在近年来的发展规模明显缩减。截至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仍旧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总量压力依然巨大,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现增量加大的新特点。综合来看,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毕业生总量增加、毕业生人数增加的新的“内外交困”,加上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主业大幅萎缩等因素,导致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9]

一方面,就业岗位的供给有所减少。由于疫情后经济社会仍在恢复中,当前阶段的岗位有效供给明显低于疫情前。三年的疫情对就业形势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许多企业的经营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在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收入下降,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规避风险,部分企业选择缩减招聘规模和裁员,导致就业岗位数量进一步减少。

另一方面,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而市场需求并未同步增长,导致就业市场供需失衡。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再次刷新纪录,达到了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由于疫情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大学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状态。随着疫情的缓解,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寻找工作,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目前的就业岗位供不应求,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疫情的爆发不仅减少了工作岗位,导致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部分学生选择“慢就业”或考研、考公等方式来应对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10]

3.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就业准备和就业能力不足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对就业市场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导致了一些现有职位的消失;另一方面,它也催生了新的职位。就业职位通常包括简单的程序性任务和复杂的系统性任务。在数字智能时代,许多重复性高的任务将被机器和程序取代,而人工智能也将协助工作者提升处理复杂任务的效率,这导致企业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显著下降。同时,科技行业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来进行复杂的研发和系统任务,这导致劳动力技能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态。相关调查显示,在采纳人工智能和软件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对高技能工作者的需求增长,对中等技能工作者的需求则有所下降。在个性化服务行业中,特别是咨询、家政、快递和餐饮等领域,人工智能不太可能产生根本性变革。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和现代科技尚未能完全替代个性化服务。实际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预计将会持续增长。中国城市的数据表明,在服务业中,人工智能对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技术型劳动力就业产生了正面影响。面对当下数字化转型加快的社会,就业岗位已经悄然发生了重构,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并未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因此大量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

3.2. 社会需要的就业形式已经发生变化

数字智能融合已经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岗位就业模式进行了调整。岗位就业模式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通过集中招聘、比例分配以及直接聘用等方式进行人才招聘。由于人工智能引起的产业结构巨变,岗位结构也随之受到影响。为了适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许多科技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对高端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加入科技公司或互联网公司成为了许多优秀大学生的首选。新能源汽车、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等科技领域的兴起,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外包就业模式也在演变中。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孕育了更多灵活的外包职位。这些职位通过网络服务,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极大促进了“零工经济”的兴起[11]。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接取各种外包任务,如软件开发、设计、在线培训等。在某些领域,外包已成为主要的工作模式,且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士有可能获得远超传统就业方式的收入。

3.3. 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实现自主创业

人工智能促进了多种新兴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为创业者在智能家居、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咨询等领域提供了独立创业的机会,这些领域涌现了众多新创公司。5G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样为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创业浪潮。借助新兴的电商平台,创业者能够将产品直接推向全球市场。这些机遇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佳的创业平台和成长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开拓新的就业方向和自主创业。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仍旧十分薄弱,能够从学校双创到真正走出校门孵化成功的项目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疫情之后经济大环境低迷,社会投资市场收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现有能力无法匹配社会的需求,难以生存。

3.4. 一些大学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

某些高校设立的专业已不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自疫情以来,许多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盲目增加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未充分考虑社会长远发展,导致部分职位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同时,一些不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依然开设,其毕业生未能学到未来就业所需的技能,使得他们的就业前景非常不明朗,毕业后面临失业的风险。此外,许多高校未能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缺乏独特的教育特色,仅仅追求短期利益。例如,一些学校为了追赶时代潮流,盲目开设人工智能、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与企业需求不吻合。有些学校甚至无法保证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实习和就业环节的重视不足,导致实习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分歧,最终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并使得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3.5. 职业选择盲目和自我认识不足

毕业生自身的职业选择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求职时,他们往往是盲目的,未能主动评估自己的情况就匆忙做出决定。许多毕业生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并掌握了专业知识,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们在选择工作时往往不切实际,选择自己无法胜任的职位,过分追求福利和薪酬,忽视了就业市场的变化,最终导致心理上的落差。同时,由于高校扩招,近两年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对自己的定位不清,盲目选择职位。还有些毕业生会跟风涌向热门行业,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特别是在疫情之后,毕业生更倾向于追求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将公务员考试视为就业的唯一出路,有的甚至不惜多年备考。因此,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由于未能准确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无法满足雇主的要求,使得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12]

3.6. 一些就业岗位的门槛过高

随着疫情后就业岗位的减少和求职者学历水平的提升,一些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切实际地提高了学历要求,甚至连社区等基层岗位也在选拔硕士和博士。这种不合理的高学历要求直接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有些人为了提升学历进入理想机构,一次又一次地参加研究生考试。在考研结果公布之前,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机会漠不关心,在秋季和春季的校园招聘高峰期,他们忙于考研准备,忽视了各种招聘机会,从而错失了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3.7.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过于单一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多倾向于追求稳定的、收入更有保障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体制内公共服务机构,如国有企业、公办学校、公共服务单位,而忽视了中小民营企业。这导致民营企业难以招聘到人才,而众多大学生为了争取稳定工作而竞争激烈,形成了“三高”现象:985和211高校毕业生偏好体制内就业、高学历人才数量增加、基层岗位竞争加剧。因此,即使是通过延迟就业,毕业生们也纷纷涌向体制内岗位,造成就业市场的畸形竞争,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3]

4.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解决策略

4.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顺应时代需求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还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突出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力。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减少过剩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与市场紧密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确保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密切对接,使人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价值,服务对象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整个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校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此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亟需新型、复合、高素质的人才。高校设置的专业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对不再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进行淘汰和更新。在设立专业前,高校应进行深入调研,强化专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毕业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最后,应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高校建设成为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如某些特色行业的高校可与企业共建实践训练基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全面促进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4.2. 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位一体服务模式

近三年的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感到迷茫并且极度焦虑。因此,各高校应当积极推进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识和定位自己,根据个人情况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目标,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14]

第一,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咨询等服务,深入针对各专业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协助大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二,充分利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站,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实现精准对接。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模式,直接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接起来。这样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来提升毕业生的人才培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真正的衔接。第三,丰富就业指导形式,为传统的就业指导平台注入新元素。后疫情时代促进了互联网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有效互动。在疫情爆发前,许多毕业生主要通过线下方式寻找工作,且大多数求职材料通过邮寄完成,手续复杂。由于信息反馈的缺乏,学校无法及时了解毕业生情况,也无法有效帮助毕业生。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定位系统来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节约毕业生处理就业事务的时间[15]。例如,开发就业指导应用程序、微信小程序、网络就业指导直播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毕业生一进入校园生活,就应及时注册应用的个人账户,填写兴趣和专业,然后通过平台有效定位,及时推送和更新就业指导相关信息。第四,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教师的作用。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深入社会,采用多种线上宣讲方式,避免形式主义,更好地指导毕业生就业。持续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技能,包括协调和心理咨询技能。

4.3. 鼓励大学毕业生选择多元化的就业方式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线上经济和新型灵活就业形式的兴起,自媒体、主播和整理归纳师等新职业相继出现。灵活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它在时间、地点和形式上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16]。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口已接近2亿,且在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了16%。灵活就业不仅对毕业生本身有利,也对企业有益。对毕业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地点自由发展,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用自己的专长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对企业来说,这提供了人才利用的便利。高校毕业生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思维更灵活,创新能力更强,在灵活就业模式下,他们也能取得良好的成绩。灵活就业对于稳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稳定就业,促进毕业生灵活就业和多元化就业方式的选择。同时,应加强政策支持,确保毕业生在灵活就业中的权益得到保障,充分发掘新业态的就业创业潜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途径,让更多的福利待遇惠及更多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选择能让每位毕业生创造更多的人生机会,激发更多潜能,从而促进高质量就业。在后疫情时代,多元化的就业方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打工方式。毕业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多元化就业的趋势,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拓宽职业选择的可能性。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多样,包括继续深造、求职或自主创业。特别是创业,不仅能够培养创新和开拓的精神,还能将个人兴趣与职业生涯紧密相连。学校可以通过增设创业实践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

4.4. 审时度势,把脉时代机遇

挑战往往是和机遇同时出现,2020年的疫情对许多行业造成了重大冲击,例如地产、银行、旅游、电影、制造业、餐饮、零售、出口和交通运输等。然而,我们也应清晰地看到,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新兴的产业得到了发展,如线上的教育、医疗、心理咨询、健身、保健、娱乐、远程办公与视频处理、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自媒体短视频等产业,此外还有快递外卖、公共事务管理等产业也发展迅速。这些新兴产业标志着新的发展趋势。当我们冷静观察时,会发现过去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往往像无头苍蝇一样,面对就业岗位时犹豫不决,但疫情期间积极发展的产业无疑展示了它们的魅力,吸引着勇敢、有能力的求职者前来应聘。我们应积极引导大学生不要局限于自己当前的位置、认知和专业,而是鼓励他们将个人发展与时代命运相结合,释放一直被冻结的潜力,学习新知识,投身新产业。

4.5. 以创业来实现更好的就业

中国经济因疫情而暂时下行,但其发展潜力和活力仍然强大。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预期强烈,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非常广阔,其经济发展活力在全球排名中极具竞争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显示,南方地区活跃,中部地区强势崛起,这表明中国正处于创业活动高峰期,吸引了许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业和创新的氛围非常浓厚,对大学生创业具有很大吸引力。大学生是创业追求的主要群体,他们富有才华、梦想和行动力,且能快速接受新事物。国家、社会和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年轻大学生创业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加入创新创业的行列,充分利用他们的人力资源优势。这不仅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其他学生和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多赢。因此,高校应与国家的双创战略和氛围相契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支持和指导他们走向创业,同时,政府也应在资金、场地、平台和团队服务等方面为他们创业成功创造条件。社会、企业组织和家庭也应支持大学生创业,为他们的成功创业提供强大的支持力量。

4.6. 拓展社会实践空间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接受科研培训,从而拓展视野并培养创新思维。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参与课外学科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等,也是提升社会实践经验的重要方式,这些竞赛有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术创新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实践途径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在专业领域建立坚实的基础,还能全面提高团队合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今后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17]

4.7. 扪心自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不盲目追求高薪、稳定工作,注重自身能力和职业发展。在当今时代,每位大学生都应学会内省,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急于求成,不应只因为是份工作就匆忙接受。这个时候需要冷静下来,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否擅长交流,喜欢什么样的运动,大学期间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以及自己的突出优势是什么。通过不断地进行内心的自我探索,为将来大展身手指明正确的方向。在这个时候,焦虑和冲动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的效果。只有真正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在如此险恶的大环境下,找到理想的工作。

4.8. 养成提前规划的好习惯

有句古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应该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无论正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提前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和规划。例如,在大学入学时做一个未来四年的规划,然后针对最终目标的达成需要完成哪些阶段性小目标,最后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需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以及更进一步的细化,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等等。在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不必慌张,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应变和调整,最终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在不断地自我规划中,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持续得以升华,也为社会贡献越来越多的价值。

5.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国家、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大环境的逐步回暖向好,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他们将在未来的职场中绽放光彩,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都阳. 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性变化及对策建议[J]. 人民论坛, 2022(17): 96-98.
[2] 周文霞, 李硕钰, 冯悦. 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J]. 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 2022(4): 3-8.
[3] 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EB/OL].
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1577794853/5e0b3d25019024vj4, 2024-11-28.
[4] 张显扬.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探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24(26): 177-180.
[5] 王浚川. 经济新常态下本科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 中国就业, 2024(4): 56-57.
[6] 林益彬. 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探究[J]. 中国就业, 2024(3): 58-59.
[7] 俞光华, 尹同录. 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23(11): 100-107.
[8] 全丽娟, 田青. 劳动力供需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 人才资源开发, 2023(5): 34-35.
[9] 刘保中, 臧小森. 多元化与内卷化: 大学生就业意愿变化的趋势分析(2015-2023年)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5): 21-33.
[10] 吴双. 浅析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 就业与保障, 2022(7): 34-36.
[11] 潘家超, 李翀. 数智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 科教文汇, 2024(18): 33-36.
[12] 余伟, 李伟, 冯焕, 等. 新时期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困境及对策[J]. 就业与保障, 2024(6): 166-168.
[13] 黄江泉, 葛振亚. 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工作新挑战及系统应对思路[J]. 高教学刊, 2024, 10(27): 147-150.
[14] 叶忱, 陈镇新. 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与精准服务指导路径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21): 98-99.
[15] 王卉. 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与对策分析[J]. 中国就业, 2024(7): 72-73.
[16] 贾世要, 蒋冰凝, 张亚炜. 后疫情时代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的现实路径研究[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40(1): 47-50.
[17] 赵园.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