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助力大连发展成为海洋强市路径探究
Exploring the Path of Dalian’s Development into a Strong Ocean Cit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Marine Industry
DOI: 10.12677/ams.2024.11402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泊慷, 刘 斌: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海洋产业现代海洋城市海洋强市发展对策Marine Industry Modern Ocean City Marine Strong Cit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摘要: 海洋作为大连绝对重要的特色、潜力与优势所在。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重要城市,要根据国际国内先进海洋城市的发展经验找出自身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与不足。大连从自身出发,探求海洋产业在大连构建海洋强市中做出的贡献。立足大连自身特色和区域特性,提出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中心,为新时代大连经略海洋,建设成为引领型海洋强市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通过调查法与文献研究法研究发现大连具有发展成为现代海洋城市的潜力与条件。
Abstract: The ocean is an absolutely important feature, potential and advantages of Dali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Dalian, a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coastal economic belt of Liaoning province, should find out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dvanced Marine cities. Dalian starts from itself, explo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Marine indus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Marine city in Dalian. Based on Dalian'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proposes to build a competitive modern Marine industry center,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Dalian to build the ocean into a leading Marine strong city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methods of survey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finds that Dalian has the potential and conditions to develop into a modern marine city.
文章引用:刘泊慷, 刘斌. 海洋产业助力大连发展成为海洋强市路径探究[J]. 海洋科学前沿, 2024, 11(4): 193-201. https://doi.org/10.12677/ams.2024.114021

1. 引言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三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市,这是大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海洋强省目标,更好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一核引领”作用的使命担当,更是大连推进“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加速“三年GDP过万亿”进程,奋力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的务实举措。

大连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市委报告明确提出“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在建设东北亚海洋强市上实现新突破”,为大连描绘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治理高效的东北亚海洋强市”宏伟蓝图。对此目标的提出,深入研究大连海洋产业发展优势与短板不足,立足自身特色与产业发展趋势,提出符合大连实际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思路和举措尤为必要。

2. 大连市海洋强市发展基础与不足

2.1. 大连海洋强市发展基础

一是大连地理位置优越,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临黄海,北靠渤海,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大连拥有良好的海陆空交通条件,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枢纽。

大连市海岸线绵延2211公里,海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禀赋优越,居全国沿海城市前列。与此同时,大连港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大连港是我国优良的深水不冻港。大连港背靠东三省,辐射东北亚,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走向世界的重要海上门户。据了解,大连港连通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集装箱航线实现RCEP成员国核心港口全覆盖,日韩集装箱航线密度和海铁联运量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1月到6月,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0.5万标箱,同比增长20.8%。港口兴,则城市兴,大连港在全国港口中依旧保持强港地位。

二是产业优势明显。大连拥有较深厚的工业基础与多产业共同发展的多样性优势。在老工业包括制造业与化工等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海洋产业更具发展活力。根据其独有的海域优势,渔业发展可谓锦上添花,以海参、鲍鱼、海胆、生蚝为代表的“大连海鲜”金字招牌驰名全国。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大连大力推进海洋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海洋强市三年行动,开启建设海洋强市新征程。2022年,大连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3839.6亿元,海洋生产总值1317.4亿元,同比增长9.4%,海洋经济贡献率达19%。

海洋带给大连的不仅有鱼盐之利、风光之美。海洋经济,正成为大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大连市海洋经济初步形成以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化工业等三大海洋产业为主导,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等五大海洋产业为支撑,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和海水利用业等多个海洋产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拼起大连向海图强的新版图。

三是自贸区开放程度较高。大连片区于2017年4月10日挂牌运营,规划面积59.96平方公里,涵盖大连保税区、湾里综合保税区、大窑湾综合保税区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海洋经济是高度外向型经济,贸易是重要一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海上战略节点、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门户,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大连市进出口总额始终保持辽宁全省占比60%、东北三省占比40%的总体水平,出口市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大连始终担当东北对外开放“桥头堡”的角色。数据显示,大连在2022年的外贸进出口额为4792.1亿元,在东北地区遥遥领先。在外贸程度逐渐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吸引着外来企业的投资,金融业在大连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大连市目前有35家银行,其中国内银行有18家,外资银行有7家,可见大连的银行业相对丰富而且大连拥有较多的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资料显示大连市2022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911.4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987.9亿元,可见大连对于中外投资具有相对的吸引力。在外贸与金融业的加持下,大连的经济发展更便捷更有底气。

四是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与旅游现在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大连作为北方久负盛名的著名旅游城市吸引人的不只是简单的滨海景色,也有大连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渗透其中。大连市就大连的饮食文化所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就深得游客喜爱,大连老菜与海鲜美食节在将大连独有的文化展现给各地游客的同时也为大连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效益。大连在展示自身魅力方面可谓文理两开花,在了解大连文化的同时也不得不提上大连的体育发展。大连富有“足球城”的美誉,是中国足球运动开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是底蕴最深厚的城市之一。在刚刚建成的梭鱼湾球场就足以看出大连在足球上给予的重视与扶持。

当然最重要的当属大连美丽的海滨景色,在大连国家A级旅游景区就有43个,2022年旅游总收入就高达1493亿元,在整个东北地区位居前列。

在大连经济发展依靠了众多的产业,是众多产业共同发力推动了大连不断向海洋强市的道路上前进,其中海洋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第一产业的农业来看,大连的农业发展中渔业产业这一海洋资源产业占据了主导优势。从水产养殖到水产加工的过程中体现了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的过度,大连拥有的第二产业包括水产加工、船舶制造、海洋化工、港口货运等等。以海洋为依托的工业产业在沿海城市中拥有相当重的分量。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大连也充分发挥了以海为依托的典型特色,大连作为海滨城市,拥有的海洋旅游资源在众多沿海城市中也算脱颖而出,海滨浴场、海洋世界、海上项目体验等旅游项目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包括其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也为大连发展成为现代海洋城市默默发力。

2.2. 大连海洋强市发展不足

一是海陆统筹不到位。现代海洋城市是现代化城市和海洋城市的交集,是海洋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是城市海洋特征和现代化内涵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载体内的高度融合。建设陆海统筹的现代海洋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必将为大连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但是,就目前大连的海陆统筹发展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大连虽有较为优越的港口优势,但其中航运中的客运部分运量远远不够,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增加航运公司间的游轮航次,增加游客数量。大连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航空、铁路、地铁、轻轨的全交通城市,没有充分发挥交通给城市发展带来的优势,交通业作为政府主导的产业虽不断积极调整,但并没有让市场活跃起来,要积极鼓励更多的航船航空公司加强交流,丰富航运海运,让各路交通路线忙起来。

现代海洋城市可以通过陆海统筹,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合作,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加强海陆统筹可以实现海陆资源优势互补,使水陆空三者联运更加立体,加快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交通与资源一体化。同时还可以优化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大连作为东北地区发展较早的城市,拥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大连普通高等学校高达31所,大连理工大学和海事大学4个学科列入全国“双一流”但是,对于建设成为现代海洋城市,涉海类高校的发展还有待提高。除高校外,科研机构也是为海洋科技做出贡献的主要力量之一,据数据显示英歌石科学城建设进入快车道,首批235个细分领域实验室确定入驻,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主体完工,辽宁滨海实验室、黄海实验室投入使用,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我市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5个,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平台15家,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093家。新的科技力量与人才入驻大连是帮助大连建设成为现代海洋城市的重中之重,在此大连需要做到的是优化科研环境,优待技术人才。好的环境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拥有足够的科技才能帮助实现产业效益的提升,能帮助各个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海洋产业体系“供给老化”,海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大连市海洋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而增值型、高层次、深加工的海水利用、海洋电力及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产业智能化是海洋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促进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海洋产业领域网络协同打造、大范畴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还未大范围推广,产业供应链云平台也亟待建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需优化升级。且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与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聚化的理想模式差距十分明显。从下表1也可直观看出大连市海洋产业相关企业数量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多于第一产业,而从事第三产业企业的数量远多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可见大连市的产业分布相对的不平衡不均等。

四是产业集群度低,集群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产业集群之间定位重叠,缺乏必要的协作。近年来,随着省市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及各项优惠措施的陆续出台和落实,大连19个重点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各产业园区相继开放建设,招商引进也初具规模。在短时期内形成了“百花齐放”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百舸争流”态势。产业集群发展缺乏总体统一规划,定位不清晰,特色不突出,部分产业集群之间在定位及招商引资上的“趋同性和重复性”问题突出。以船舶和石化产业为例,目前,大连19个重点产业园区中,分别有至少两个以上的产业园区将造船、修船业或石化作为发展的主要产业,很多中小项目也被各产业园区分别陆续引进其中。这种产业布局所表现出的趋同性,不仅加剧了区域间的无序竞争、恶化了城市内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容易导致新一轮的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阻碍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程。

产业集群“聚”而不“群”,集聚度偏低。现阶段大连产业集群存在“聚”而不“群”现象。具体地说,集群内的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虽然集于一地,但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彼此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由于没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多数企业都是独立作战,难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优势,产业集聚度不足。

Table 1. Ocean-related enterprises in Dalian (Unit: unit)

1. 大连市涉海企业(单位:个)

行政区

海洋第一产业

海洋第二产业

海洋第三产业

合计

中山区

36

110

2038

2184

西岗区

16

130

512

658

沙河口区

9

129

719

857

甘井子区

42

527

919

1488

旅顺口区

102

448

253

803

金州区

219

497

1292

2008

普兰店区

57

192

132

381

瓦房店区

107

247

237

591

庄河市

350

584

252

1186

长海县

454

80

137

671

合计

1392

2944

6491

10,827

3. 大连市海洋产业优化思路与路径

坚持把海洋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打造海上“蓝色粮仓”样板,加快向深远海发展步伐,打造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积极培育海洋化工和海洋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业,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产业,厚植海洋文化底蕴,做大做强滨海旅游业。2022年海洋经济增速达到9.4%,高出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速5.4个百分点。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业保持了10%以上高速增长态势,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持续放大。

3.1. 总体思路

大连市海洋产业优化的思路,应紧密结合其海洋资源的丰富性、产业基础的坚实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优化策略[1]。针对大连目前的产业基础状态做出可行性的解决思路分为以下几步。一、明确海洋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大连市海洋产业优化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其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大连作为东北亚重要的沿海城市,应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以建设海洋强市为目标,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应以船舶制造、港口物流、海洋能源、海洋旅游等为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构建多元化、高端化的海洋产业体系。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针对船舶制造、港口物流等传统优势产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2]。例如,通过引入智能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提高船舶制造效率和质量;通过完善港口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大连市应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海洋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海洋旅游综合体、海洋文化产业园区等新型业态,提升海洋产业的综合效益。三、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产业优化的关键。大连市应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培养一批海洋科技人才和团队,为海洋产业优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四、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大连市应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建立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同时,推动绿色海洋产业发展,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生产方式,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海洋产业优化的重要途径。大连市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海洋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共赢的海洋经济合作平台。同时,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来大连投资兴业,推动海洋产业国际化发展[3]

总之,大连市海洋产业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措施的综合施策,可以推动大连市海洋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3.2. 海洋产业助力大连海洋强市对策路径

3.2.1. 优化航海运输与港口,加强海陆统筹

一、优化港口设施,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针对码头、仓储设施等关键领域,以提升港口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4]。大连港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拥有约148平方公里的港口面积,应进一步发挥其深水良港的自然优势,容纳更多1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船舶。提高港口设施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推广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例如,通过引入自动化装卸设备、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等,提高港口的吞吐效率和信息化水平。二、完善航运服务体系,发展多式联运,促进铁路、公路和海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大连港作为航运事业的枢纽港,应加强与内陆地区的交通联系,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提高航运服务的综合效益。完善航运服务网络,加强内外贸航运线路的开拓和拓展。特别是要提升国际航运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国际航线挂靠大连港,提高大连港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健全船舶检验、检疫、报关等船舶服务保障体系,提高港口服务效率。这可以进一步降低航运成本,提升港口服务质量。三、加强港口管理与运营,提升港口管理水平,优化港口作业流程。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港口作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强港口安全管理,确保港口运营安全。建立健全港口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港口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港口运营的安全稳定。四、拓展港口功能,推动港口与物流、金融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连港可以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拓展港口功能,发展物流、金融等配套产业,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加强港口与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大连港可以加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3.2.2. 加大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投入

现代海洋产业重点归于船舶制造与生物医药工程,大连要加强这两个产业的投入,帮助构建真正的现代海洋城市。一、大连船舶制造产业的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依托大连船舶重工、大连中远海运重工等大型造修船企业,持续投入研发资金,鼓励技术创新,提升船舶设计与建造能力。加强与国际先进造船技术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政策支持:制定针对船舶制造产业的优惠政策,如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支持船舶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高素质船舶设计与制造人才,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市场拓展: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与主要船舶市场的经贸合作,提高大连船舶制造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企业参加国际船舶展会和交流活动,展示大连船舶制造的实力和成果。

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布局:依托大连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整合现有生物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形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长兴岛等区域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科技创新与研发: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新药研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政策扶持与资金保障:制定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政策,如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设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引进国内外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优秀人才和团队,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推动大连海洋生物医药产品走向世界。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大连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加强大连船舶制造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大连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2.3. 打造现代海洋渔业

根据大连现有的渔业产业,需要打造现代海洋渔业[5]。一、加强渔业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建设,完善数据收集系统:建立一个全面、准确、及时的渔业资源环境基础数据收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强化数据分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科学评价水产养殖容量、实施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二、优化水产种业体系建设加强种源控制:对于大连市部分产品品质全国领先的产业,应重视种苗生产,加强种源控制,避免过度依赖增加养殖密度来维持单位产量。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三、提升渔业抵御风险能力加强灾害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渔业灾害预警系统,及时预测和应对台风、海啸、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对渔业产业的影响。推广渔业保险:鼓励渔民参与渔业保险,降低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四、提升养殖技术水平引进高效饲料:利用优质饲料,保证鱼类健康成长,提高养殖效益。推广新型养殖设备:如自动投喂器、水质监测设备等,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实施科学的养殖管理:通过控制水质、温度等因素,提高养殖环境,增加养殖成功率。五、发展渔业产业集群构建良好的产业链条:整合各生产环节,建立从养殖、加工、流通到销售等全产业链条。提高养殖者组织化程度:鼓励养殖者组建合作社或协会,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激发其发展动力。六、拓展深海渔业资源开展深海渔业资源调查:了解深海渔业资源现状,为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深海养殖技术研究: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深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深海渔业管理:建立深海渔业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2.4. 打造滨海旅游新名片

旅游业作为对于地理资源依托较重的产业,大连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现有的旅游发展状况下要形成更具大连特色的旅游名片[6]。一、优化旅游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大连拥有绵延的海岸线、清澈的海水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滨旅游产品。提升旅游设施:继续加大对旅游设施的投资,提升海滨公园、海洋世界等旅游设施的质量和数量,增加旅游设施的多样性,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从业者培训: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通过专业培训、专家座谈会等形式,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游客的问题和困难,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三、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科学规划:注重科学规划,处理好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海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管:加强对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管理,减少对海滨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提升旅游品牌形象。文化融合: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将海滨资源与“浪漫之都”的旅游品牌融于一体,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推广: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大连市海滨旅游的品牌形象,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五、推动产业融合发展[7]。拓展邮轮旅游:依托大连港的港口优势,拓展邮轮旅游业务,推动邮轮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的高端游客。加强海岛旅游开发:结合大连丰富的海岛资源,加强海岛旅游的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海岛旅游产品,丰富旅游线路和体验。六、加强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加强与其他海滨城市的合作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推动大连市海滨旅游的发展[8]。共同开拓市场:与周边城市共同开拓市场,通过联合宣传、合作推广等方式,提升大连滨海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9]

3.2.5.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对于构建现代海洋强市至关重要,需要多方共同促进。首先需要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出台一系列支持海洋强市建设的对外开放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优惠、资金支持等,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大连投资兴业。对海洋产业项目、海洋科技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和创新发展。其次高校要建立合作平台,积极与国外的海洋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海洋科技研发平台、实验室等。例如,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海洋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共享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举办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最后需要企业在各自产业中加强国际合作,在渔业方面与周边国家开展渔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养殖技术与经验。海工装备制造合作,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提高大连海工装备的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海洋能源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能源开发合作,如海上风电、海洋油气等领域。与国外能源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引进先进的能源技术和设备,推动大连海洋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与国际能源市场的对接,提高大连在海洋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 总结

通过以上对大连建设成为海洋强市的分析可以发现,大连在发展成为海洋强市的道路上有一定的阻力,其自身优缺点明显。海洋产业为大连的发展成为海洋强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发展空间,通过研究发现大连的海洋强市道路需要海洋产业持续发力,传统老牌产业需要不断自我革新,新兴产业需要更便利的发展环境,为此,大连市企业、政府、高校等强强联合为大连的海洋强市建设共同出力。可见,大连在迈向海洋强市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拥有成为现代海洋城市的潜力与空间。

基金项目

大连市社科联2022年第二批立项课题:大连建设东北亚海洋强市的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立项编号:2022dlskzd201)。

参考文献

[1] 黄庆波, 李焱.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建设思路[J]. 人民论坛, 2023(2): 66-69.
[2] DNV (2023) The Leading Maritime Cities of the World 2022.
https://www.dnv.com/maritime/publications/leading-maritime-cities-of-the-world-2022.html
[3] 陈金路, 赖敏斌, 郑向远, 等.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深圳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思考与建议[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2, 39(9): 80-92.
[4] 毛伟, 杜军, 温秋靖.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 35(2): 7-10.
[5] 曹艳, 谢素美, 李宁, 等.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2, 39(12): 53-59.
[6] 柳湘君. 海洋强市建设背景下大连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 旅游纵览, 2023(20): 89-91.
[7] 马建新. 对标海洋强市评价体系 开辟大连海洋强市建设新赛道[J]. 东北之窗, 2023(8): 18-19.
[8] 蔡静, 乔翔, 杨博玉, 等. 向海发展 向海图强 奋力实现海洋强市建设新突破[J]. 东北之窗, 2023(8): 32-33.
[9] 孙才志, 梁宗红, 王丽杰. 集中强化海洋特色产业 加快推动海洋强市建设[J]. 东北之窗, 2023(8):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