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吴研因是我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也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先行探索者、开拓者之一。他以前瞻的意识、科学的眼光和踏实的作风,在长期的语文教科书编写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结合西方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形成了富有见地的语文教科书选编思想:在选文上,他坚持以儿童为本位,注重课文的生活实用性与文学多样性;在编辑上,他把握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科学性的方法进行选文编辑、练习编辑与助读编辑。这些思想意涵丰富、特色鲜明,对新时代语文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Abstract: Wu Yanyin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educator in China, as well as one of the pioneering explorers and pioneers of Chinese textbooks for elementary school in China. With forward-looking consciousness, scientific vision and practical style, he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writing Chinese textbooks, and combined with the Western concept of pragmatism in education, he has formed an insightful idea of selecting and editing Chinese textbooks: In selecting texts, he insists on taking children as the base,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ity of life and literary diversity of texts; In terms of editing, he grasp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utilizes scientific methods in selecting texts, practicing editing and assisting in reading editing. These ideas are rich in meaning and distinctive,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new era.
1. 引言
目前,中国正处于“新课改”的全面深化阶段,语文课程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教育课程,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课程显性的、直接的表现方式”[1],其改革在整个语文课改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开展语文教科书的相关研究对推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尤其是在语文教材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语文教科书时,需先确定其研究重点。叶圣陶在《课文的选编——致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一文中指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约为以下几点:“选文,作注,撰短文,出题是也。”[2]从中可分为选文工作和以“出题”等为代表的编辑工作。因而,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需聚焦在其选编工作上,即选文标准和编辑方法。就当前来看,我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认为,语文教科书的选编问题一直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与难点话题,对其的明确共识至今仍未形成[1]。“以史为鉴”,或许可以通过历史来对新时代语文教科书的选编这一现实问题有所反映、启发。
在我国现代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历史中,教育先驱们筚路蓝缕,积极投身教科书编纂工作,切实推动了中国现代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吴研因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3],在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上颇有成果。他躬身力行,不仅编写了如《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国语新读本》等多套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语文教科书,也出版了诸多教科书理论著作,推动了我国现代语文教科书事业走向成熟。但可惜的是,目前学界对他的语文教科书相关思想的研究较为薄弱,其理论价值亟需系统深入的发掘。通过对吴研因的相关资料梳理,探究、总结其语文教科书选编思想,可为当前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2. 以儿童为本位的选文标准
“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问题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核心议题”[1]。究竟何种文章能够被选入语文教科书,文章进入到语文教科书中能发挥怎样的价值等问题,均是编写语文教科书时需着重考虑的。吴研因认为,正确的教科书内容,“是在儿童经验以内,和儿童生活发生关系,而能引起他的学习的兴趣的”[4]。因而,在他看来,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应以儿童为本位,注重儿童的生活与需要,且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对此,吴研因从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内容取材、体裁选择和语言表达三方面阐述了自己儿童化的观点。
2.1. 内容取材切合儿童经验,凸显生活性
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主要的课本学习材料不出“四书五经”,其内容繁杂深奥,晦涩难懂,大多体现成人化倾向,而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背离。直到五四运动时期,美国教育家杜威访华,由他带来的以儿童为本位的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促使我国的教育理念不断革新,也影响着教科书编写的价值取向。吴研因作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的先驱之一,深受此思想影响,致使其语文教科书选编思想体现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贴近儿童生活等特点。
吴研因认为,“教材是教育儿童的工具,不是教育儿童的目的物”[5]。教材的内容,“一定要和儿童的生活经验发生了关系,才有意义”[4]。因而,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内容一定要儿童化,符合儿童的认知经验,顾及到其各方面的实际生活。在吴研因编写的《国语新读本》编辑概要中提道:“本书选材,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力求切合于中国一般儿童的习惯和需要。”[6]因此,这部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等,如第二册第二课《开玩具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许多小朋友,拿了玩具,来开玩具会。不倒翁站,泥娃娃睡,皮球、喇叭一大堆。小猫、小狗,也是他们的好宝贝。”[7]这篇课文描绘了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玩玩具的家庭生活场景,意在让儿童感受到同家人玩耍时的乐趣与喜悦。
2.2. 体裁选择满足儿童需要,富有文学性
吴研因认为,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太过“现实”,并且经常用抽象的说明文、议论文来叙述,这不仅很难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而且对他们的影响也很薄弱。对此,他十分注重儿童文学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应用,在其看来,“没一个小学生不喜欢听讲故事,读童话,看小说”[5],因为文学读物蕴含着丰富的情绪和想象,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好奇心。而语文教科书中课文的文学化,“可以使儿童觉得有趣,自愿阅读,把文字和知识、教训都学到一些”[8]。基于这一观念,吴研因在1923年编写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便体现出丰富的文学性,完全打破了旧语文教科书以说明文、议论文为主体的框架。以该书初小版为例,其中关涉儿童文学的课文共有292篇,约占全部课文的73%。文学体裁的选择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有诗歌、谜语、童话、寓言、传说、笑话、物话、剧本、小说、各类故事等。另外,还依据儿童在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安排选文体裁,如低年级以诗歌、童话、寓言等为主,高年级以小说、剧本等为主,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要。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吴研因编写了《国语新读本》,其编辑概要中写道:“本书选材,以儿童文学为主体,描写也力求真切生动。凡平淡无奇,不合儿童心理,没有永隽趣味的材料,一概不取”[6]。这部教科书的“文学化”程度更甚于《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如在选文内容上,增加了像古典小说,中外发明家的故事,国际儿童生活故事,国内各民族生活故事等,而减少了娱乐性质的课文[8]。
2.3. 语言表达合于儿童口吻,体现实用性
吴研因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觉察到用文言文构成书面语言的教科书存在着字义深奥,晦涩难懂,与日常生活口语相脱节等弊端。他认为,“小学生年龄既幼,识字未多,文理未顺,语体文刚才弄惯,又猝然参习文言”,这是“徒乱人意”的表现[9]。对此,吴研因提倡用白话文编写教科书,因为白话文具有明白如话,简单明了,合于儿童口吻的特点,“儿童读白话文,比较容易懂,不像文言那么要费工夫翻译、讲解[8]。且白话文贴近儿童生活用语,学来即可投入应用,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因而,吴研因展开了一系列对白话文教科书的探索。民国初期,吴研因便在苏州省立一师附小主任余子夷等人的支持下尝试用白话文编写语文教科书,并将其应用在附小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915年,吴研因受邀入京编纂《新式国文教科书》,在当时仍以文言教科书为主流的社会背景下,他采取白话文附课的形式,将白话文融入语文教科书中。这在现代语文教科书发展史上,“也不能不算是可以一提的创举”[8]。到了1920年,教育部明令用白话文编写教科书,并规定于1922年废除文言教科书。从这时期开始,吴研因陆续编写了《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国语新读本》,其完全用白话文编写,“语句极自然而不雕砌,合乎儿童的口吻”[10]。如《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二册第三十四课《影子》:“爱芳说:‘我的影子胆很小。’爱珍说:‘怎么呢?’爱芳说:‘他不敢跟我到暗的地方去。’爱珍说:‘我的影子胆很大。’爱芳说:‘怎么呢?’爱珍说:‘我走到河边,我不敢下水,他敢到水里去。’”[11]这篇课文以儿童间的对话展开,其内容皆为口语化的表达,合于儿童的口吻,读起来极为自然,具有丰富的生活实用性。
3. 适应儿童心理的编辑方法
书本的完成离不开编辑工作,教科书亦然。选文进入到教科书中应怎样编排才能体现其教育价值,课后练习题和插图、注释等助读工具应怎样创制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等,这些均是编辑工作的内容。吴研因认为,成人有成人的心理,儿童有儿童的心理,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教科书作为儿童学习的工具,若是以成人化的方法进行编辑,那么“儿童学习的时候,总不会领悟,更谈不到兴趣”[4]。所以,“教材的形式,和表现的方法,需充分的儿童心理化”[4]。即教科书的编辑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切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此,吴研因在语文教科书的选文编辑、练习编辑和助读编辑上提出了诸多儿童心理化的方法理论。
3.1. 选文编辑:注重知识建构,强调系统性
吴研因认为,传统教科书的选文编辑是将诸多不相干的课文编排在一起,致使每篇课文都自成一个“单元”,且编写者觉得儿童认知浅显,记忆容量较小,于是对课文内容的叙述也较为简略。在他看来,这种选文编辑方式将知识内容分割的十分零碎,破坏了教科书应具备的知识系统性,且课文呈现的大都是概要性的内容,儿童学习这些是“食而不化,枉费时间”[5]的。对此,吴研因提出选文编辑应“单元少而叙述详”[5],将具备知识关联的课文整合成一个个大单元,形成鲜明的单元学习主题,以适应儿童的学习心理,帮助他们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且要确保内容叙述详细,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国语新读本》为例,其第一册第九至十一课的题目分别为:《老公鸡》《老母鸡》《小小鸡》,这些课文共同构成了认识动物——“鸡”的学习主题,旨在让儿童对鸡的动物特征与生活习性有所掌握,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架构。且这三篇课文分别对公鸡、母鸡、小鸡进行了介绍,使儿童学习后能明晰其区别,以深化他们对主题知识内容的理解。
3.2. 练习编辑:激发学习动机,凸显趣味性
吴研因认为,练习题的目的是“使儿童对于课文内容,尤为清楚”[10]。故而练习应当建立起儿童与课文知识间的联系,即引起儿童的阅读学习兴趣。在他看来,“儿童正处在乐于游戏的阶段,他们常常用游戏的精神去看待事物,以寻求快乐”[4]。因而,语文教科书的练习编辑,要富含游戏的意味,促使儿童产生对课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学习习惯。对此,吴研因提出了四种练习编辑方式:第一,“画”的练习方式,包括上色和描线;第二,“唱”的练习方式,如让儿童以一定的声调吟唱诗歌等;第三,“想”的练习方式,“即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假设问题,以引起儿童如何解决的思想”[10]。如填字、回答问题、圈去错字、字句重组等;第四,“玩”的练习方式,如观察事物、集体活动、个人游戏等。除此之外,练习方式的选用也要适应儿童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国语新读本》为例,针对低年级儿童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特点,第一至四册的练习题以“游戏工作课”的附课形式呈现,主要以“画”“玩”为主,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到了高年级,儿童的心理认知得到发展,更倾向于思考能力的训练,对此,第五至八册的练习题则以“想”等为主,如第五册第二十一课《安慰父亲的黄香》的课后练习题:“【想】你自己的父母,有什么不快乐?你用什么法子安慰他们?”[12]该练习题将课文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经验相联系,引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让学习变得既实用又有趣,进而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
3.3. 助读编辑:提供适当辅助,体现服务性
助读系统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吴研因认为,课本的编辑一定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其“处处顾到儿童的需要”[4],而助读编辑作为语文教科书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也应以儿童的心理需求为前提。他在其所编的理论著作与语文教科书中多次展现了满足儿童心理需要的助读编辑理念,主要体现在注释和插图的编辑上。在注释编辑方面,要字词精当,组织合理,给予儿童及时的提示与说明,防止他们因字词障碍而产生阅读的失落感。以《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二册第十二课《蚂蚁飘在水里》(图1)为例,由图可知,“许”“冲”“飘”“船”这些在文中出现的生字被罗列在页面下方,并标注读音。且注释与生字在文中的位置处于同一列,上下对应,便于儿童查找,以提高课文学习的效率。在插图编辑方面,吴研因认为,图画要能充分表示课文的意思,适应儿童的观察力,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且要排列适当,与文本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如《国语新读本》第二册第十八课《我要问问你》(图2),该课的插图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完全体现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即“黑鱼”“青蛙”“白鹤”,且三幅插图的布局与文本内容一一对应,能给予儿童直观的视觉感受,满足其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
Figure 1. “Ants floating in water”
图1. 《蚂蚁飘在水里》
Figure 2. “I have to ask you”
图2. 《我要问问你》
4. 吴研因语文教科书选编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前,我国的“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语文教科书作为构成语文课程的关键要素,其改革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课文内容的选取、编排,练习与助读部分的编辑等。吴研因的语文教科书选编思想源于其长期的实践经历,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从中汲取合理成分,可为当前的语文教科书选编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以助力新时代的语文教材建设。
4.1. 注重儿童化,将生活性融进语文教科书
纵观吴研因的语文教科书编辑实践可以得知,他始终以儿童生活作为编写语文教科书的出发点。一方面,他要求语文教科书的书面语言表达符合儿童生活用语,便于儿童理解、阅读。另一方面,他主张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适应儿童的感应力与领受力,以增强课本与儿童间的粘合度,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近年来,语文教科书的样式虽愈来愈多,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更迭,实质性的内容突破不大,“多本化”“同质化”的状况较为明显[13]。究其原因,是当前仍然存在着教科书内容与儿童生活相脱节的现象。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儿童的生活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此,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也需要适时调整,不断向儿童的实际生活靠拢,体现时代性。在当前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材的编写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14],契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体现时代特点与社会理想。因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应着眼于儿童各方面的生活,注重教科书内容与儿童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关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等内容皆可作为素材,让儿童学会观察周边的人、事和自然,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与情感共鸣,增进其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同时也要立足新时代,不断为语文教科书增添新的生活意涵与价值,促使儿童向着未来发展不断迈进。
4.2. 彰显多元化,以文学性丰富语文教科书
应用儿童文学是吴研因语文教科书选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学作品富含趣味性,有着丰富的情感与想象,深受儿童的喜爱,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对此,吴研因尤为重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科书中的运用,其编写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国语新读本》等语文教科书深刻体现了这一思想,选取了诸多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详实,十分切合儿童生活。而且体裁多样,包括诗歌、童话、寓言、谜语、笑话、生活故事、历史故事、戏剧等,能给予儿童不同的学习体验。这与当前的语文教材编写要求相契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选文的“题材、体裁、风格要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14]。因此,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应认识到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注重题材与体裁的多样化,以文学性丰富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要注意儿童文学的合理分配,如在低年级教科书中多应用诗歌、童话等文学体裁,高年级教科书则选取戏剧、历史故事等,以此来增强课本的可读性与实用性,促使儿童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4.3. 坚持科学化,以心理性编辑语文教科书
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编辑,吴研因基于儿童固有之经验,在选文、练习和助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以儿童心理为导向的编辑方法,体现出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科学化色彩。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15]。2022年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语文教材“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14]。这些无一不体现以儿童心理为依据,富有科学性的编辑价值导向。对此,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应牢牢把握儿童心理,根据其认知特征和身心规律,运用科学性的方法编辑语文教科书,改进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引导儿童从已知走向未知。如在选文编辑上,要避免选文呈现的碎片化、零散化,加强对选文的整合编排,形成易于儿童理解的完整知识系统,帮助他们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在练习编辑上,应以儿童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为依据,灵活安排像“画”“唱”“想”“做”等类型的练习内容,注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助读编辑上,助读内容要精确具体、清晰明了,助读布局需井然有序、合理恰当,适应儿童的观察力,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课文。
5. 结语
吴研因基于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和语文教科书编辑经历,加之西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形成了意涵丰富的语文教科书选编思想。具体而言,其选编思想的内核是以儿童为本位,在选文上,提倡内容取材的生活化、体裁选择的文学化和语言表达的实用化;在编辑上,讲求选文、练习、助读编辑的心理化、科学化。这些思想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对新时代的语文教材建设,尤其是对语文教科书选编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