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我国创新型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深入实施,急需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工程类人才,国家及时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大力探索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我国实现工业制造大国强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2020年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十四·五)》中进一步提出了专业学位教育的新目标: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适应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趋势,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在教育部进一步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新形势下,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 [2]。
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性、职业性、创新性人才特色,在培养环节上明确要求半年到一年的企业实践环节,也是体现研究生分类培养特色的关键区别所在。尽管石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大而全,研究生企业实践的条件相对较好,但对研究生企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充分,企业实践的运行与考核管理比较粗放简单化,对不同专业方向研究生的企业实践模式简单化一,导致研究生的企业实践活动不规范、不深入,有的甚至走过场、搞形式,导致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重合度大,实践创新能力不突出,满足不了企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近年,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断扩招,高校对“企业实践有效模式与实现路径”认识不够,企业实践不足、创新能力差的问题更加突出。为此,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对象,专题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企业实践模式及效果提升机制的研究,努力构建适应专业特点、有效提升企业实践效果的方法[2] [3]。
2. 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调研
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是深入企业的生产实习,深入生产车间、施工现场认知生产工艺及流程,从生产操作与管理中去发现工艺技术的关键问题[4]。通过对近十所高校油气工程专业的调查统计,在企业实践环节上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 企业实践得不到重视和全面深入的落实。调研发现,石油高校依托长久成熟的校企合作平台,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有企业实践的计划,但不少高校把研究生企业实践停留在计划和考核的形式上,真正落实到位的比较少,超过三分之一的研究生仍然没有开展企业实践,接近三分之一的有开展但存在着走形式比较严重的问题,真正按照要求开展得比较好的达不到30%。
2) 企业实践的在岗时间严重不足,实习流程上走形式。培养方案中明确研究生实践的时间是半年,到企业的实践不能少于三个月。目前80%以上都达不到这个要求,多数是一周二周的走马观花,全工艺流程的深入实习几乎都没完成。
3) 企业实践的教学效果明显不理想,与人才培养规格及能力要求相差甚远。由于企业实践的在岗时间短,对工艺流程的技术问题认识不透彻,发现不了发展的工程问题,工程素养与工程能力得不到完整的训练,多数研究生达不到企业实践的基本要求,导致学位论文的写作难以围绕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进行,只能重复去搞缺乏创新的文章编辑。
4) 企业实践的考核粗放、管理简单化。针对同一专业不同方向、不同导师的研究生企业实践的多样性,实施高质量的考核评价工作量大、难度高,多数高校只能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一般采取一张企业鉴定表、写个总结报告,大多数研究生都得到良好成绩而通过考核,难以保障企业实践的质量[5] [6]。
3. 影响企业实践效果的因素分析
多年来,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特色不显著,专业学位研究生满足企业的要求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实践这个关键环节的质量不高。企业实践环节的质量不仅影响学位论文的开题和写作质量,还极大地影响研究生工程素质、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质量。为此,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研究生,深入分析影响企业实践效果的主要因素[7]-[10]。
1) 分类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实践的政策与导向就难以到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录取分数低,学校把握企业实践制度和政策的领导多数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重要性及特殊要求的认识往往不能到位,导致对企业实践的相关政策导向不完善,企业实践运行、考核及管理的顶层设计不完整、不科学。
2) 对企业实践的政策倾斜、经费投入是关键。现有石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基本上是由导师的科研经费来支撑,学校和学院都是出管理政策,基本不投入经费;至于研究生导师投入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校的考核要求。石油类专业研究生的企业实践费用高、安全风险高、实习过程管理难度大,现阶段各个高校对企业实践基本不投入的情况下,把任务分解到专业的各个方向及研究生导师,由研究生导师自己负责分散进行,只能采取最后统一的企业评价证明“都通过”的考核模式。否则,学校制定的企业实践考核指标偏高、偏严,还让部分研究生不能通过,那既出力、又出钱的研究生导师就会降低、甚至不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全心全意去培养特色人才。因此,学校层面既要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更要从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上去下功夫。
3) 企业实践缺乏科学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层面,企业实践纳入了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方案中,而学院层面按照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去实施。然而,多数高校还是参考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考核指标及评价方法,现实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授位的评价指标中,还没有对企业实践、工程能力有明确的指标要求,使得企业实践成为研究生培养三个环节中考核最软的一个环节,普遍采取一张企业实践证明、一个实践报告都通过,走过场的简单化考核不可能保障企业实践的质量与效果。相反,如果对企业实践环节采取交叉评分、统一答辩等方式,那就会出现大多数都难以通过的问题。
4) 企业实践的在岗时间与实习流程得不到保证。石油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多、流程复杂,需要的实习时间通常较长,一般需要有计划地实施跟班实习,要有专门的师傅跟班指导。但比较突出的难题是:针对石油工程作业的实习,由于实习中的安全风险高、压力大,企业一般不许实习生进入工程作业流程操作,有的企业甚至简单化处理就不许进入施工现场,使得实习参观都难以开展。
5) 研究生企业实践的上岗培训是影响实践效果的重要一环。实习安全是实践企业和学校担心的关键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提供实践的积极性。而企业实习生活条件往往没有学校的好,甚至实习是艰苦恶劣的野外作业;企业导师也是兼职导师,不会像学校导师那样有充分的时间精力深入浅出地指导。由于企业实践的分散性,集中、专业的实习前培训往往难以规范化的开展。如何关注研究生的畏难心理,尽快解决适应企业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融入企业岗位、开展实习,是影响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保障安全在岗时间较长的突出问题。
石油工程专业的企业环境和实践条件比较容易影响多数研究生企业实践计划的正常开展与深入进行,尤其是面对工程施工的野外新环境、新内容的实践活动,畏难情绪不断增加,再加上现场实践计划变化突然、实践岗位不固定、任务不够明确、没有明确指导导师等诸多复杂局面,造成研究生适应不过来,导致企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走过场,起不到“认识技术关键、发现工程问题”的实践效果,给学位论文写作起不到支撑作用[11]-[13]。
4. 提升企业实践效果的主要途径与模式
我校石油工程专业自2012年获得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以来,坚持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发挥我校70年与中国石油企业的校企协同育人优势,不断优化“三个结合、四个协同”企业实践模式。
1) 处理好企业实践多因素关系,重点抓好五个“三结合”。
① 加强以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学校、企业、科研“三结合”企业实践平台建设,确保良好的企业实践条件与环境。
② 强化企业实践开展的激励政策、实践经费投入与科学考核评价的“三结合”,确保校内管理措施的科学、合理与落实;
③ 明确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三主体”在企业实践中的责权利划分与落实,确保“以学生为本、按计划实践”的正常运行。
④ 注重校企科研合作的项目导向、企业实践的特殊作用与学位论文的牵引“三结合”,强化企业实践的承上启下驱动,强化实践环节的深入开展。
⑤ 注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必修、企业实践、学位论文环节的“三结合”,避免三个培养环节的分离脱节,努力实现培养环节的相互支撑。
2) 构建研究生、导师、企业、学校等“四协同”企业实践模式。
① 建立良好的“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企业实践条件。关键是校企深度的科研合作,才能建立起校内导师与企业专家之间的协作。
② 校企双导师“科研协同”基础,才能为研究生企业实践的正常开展提供实习岗位、条件与经费。
③ 校企“管理协同”,共同制定详细可行的企业实践方案,安排好研究生的实习岗位和实习计划,及时解决实习中的各种问题。
④ 企业实践需要校内外导师的有效“协同指导”,尤其是面对实践中的安全与风险,需要企业导师的全程指导,而校内导师协同指导及时跟进。
3) 坚持考核驱动管理的各项举措,提升企业实践的质量与效果。
对石油工程专业2019~2022级研究生开展研究生企业实践改革,把研究生企业实践纳入年度常规工作,形成计划时间点的规范化检查、考核,主要举措包括:
① 学校每年度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同时,检查各专业方向研究生企业实践的方案文件是否完善;修订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文件的同时,检查研究生导师是否具备一定要求的科研项目与经费,作为本年度是否具有招收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② 制定了《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研究生企业实践实施办法》:按照专业统一在校内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一个月的石油工程全工艺流程操作实训,按实践项目开展单项分组实训和考核;按照专业方向各个导师的研究生分组分散去科研合作的石油企业,按照实践计划与在岗实践要求进行三个月以上的在岗实习。
③ 设置企业实践专项工作的检查与考核。研究生的企业实践管理工作复杂多变,将此项工作列为专项工作,实行每年度的专项工作负责人制度,有利于企业实践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一方面专项工作的有效管理与考核检查,需要确定工作认真负责的负责人,还需要找出企业实践中的好学生、好导师、好做法,更需要指出没有达标的差学生、差导师。
④ 标准化管理与制度化检查考核相结合。每年度定时按照专业方向安排检查各导师研究生对企业实践的计划落实及进展情况。一方面,完善企业实践的考核体系建设。每年度按照专业方向检查企业实践的计划及考核方案,细化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明确考评方法。从三个方面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一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实践评分表,二是检查校外企业实践的计划方案、校企协议、实习证明、实习报告书面文件,包括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评价意见,三是按专业方向组织统一答辩、评定等级;结合三个方面的成绩,评定整个企业实践的等级[14]-[16]。
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实践效果为核心的严格考核:一是主张考核中综合本批次考核情况,议定一个合理的等级划分比例,以便更加科学地执行评分标准;二是对实践计划等文件实行非标打分量化评价;三是全面文件资料、全过程考核与统一答辩的重点考核相结合,准确评价每一个研究生的实践质量[17] [18]。
5. 企业实践新模式应用成效
为了评价企业实践模式改革前后的效果,针对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设计了企业实践效果评价指标:检查实践计划的落实质量(R1)、企业实践单位与导师科研项目结合度(R2)、企业实践对学位论文的相关度(R3)、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实践的指导及支撑度(R4)、专业基础课程及技能对企业实践的影响度(R5)、综合技能对企业实践的影响度(R6)、校内导师参与研究生指导力度(R7)、校企合作平台对企业实践的影响度(R8)、管理及考核对企业实践的影响度(R9)、研究生企业实践统一答辩成绩(R10)。具体权重如表1所示。
Table 1. Satisfaction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表1. 评价指标满意度权重
评价参数 |
R1 |
R2 |
R3 |
R4 |
R5 |
R6 |
R7 |
R8 |
R9 |
R10 |
满意度权重 |
0.10 |
0.08 |
0.12 |
0.10 |
0.10 |
0.08 |
0.10 |
0.10 |
0.12 |
0.10 |
开展不同年级、不同方向研究生企业实践改革的效果调查评价:改革前石油工程专业的三个方向2012~2017级研究生实行各自导师安排的企业实践,改革后2018~2022级油藏工程、开采工程、油气井工程方向研究生采取新模式的企业实践,通过对研究生问卷打分,校内外导师、企业人事部门与学校研究生管理老师分别对研究生企业实践效果的打分(100分制),如表2所示。
Table 2. Summary of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postgraduate classification practice
表2. 研究生分类实践评价统计汇总
评价参数 |
R1 |
R2 |
R3 |
R4 |
R5 |
R6 |
R7 |
R8 |
R9 |
R10 |
综合质量评分 |
2012~2017级石油
工程62名研究生 |
76 |
80 |
84 |
82 |
78 |
77 |
80 |
80 |
82 |
77 |
79.78 |
2018~2022级油气
开采55名研究生 |
91 |
90 |
95 |
92 |
85 |
86 |
89 |
87 |
90 |
91 |
89.72 |
2018~2022级油气
井工程34研究生 |
87 |
85 |
88 |
85 |
86 |
85 |
88 |
83 |
87 |
88 |
87.2 |
2018~2022级油藏
工程68名研究生 |
87 |
83 |
90 |
88 |
84 |
88 |
84 |
84 |
85 |
86 |
87.5 |
按照研究生分类汇总统计取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油气开采方向研究生在改革前后的企业实践质量评价有大幅度提升(接近10%),其他方向研究生提升了8%左右。
6. 结论与建议
1) 以“企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关键培养环节”理念是重视和提升企业实践质量的重要前提,努力探索提升研究生企业实践的质量与效果对全面落实国家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满足特殊行业特色人才需求”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 构建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的“三结合、四协同”模式,狠抓考核管理驱动质量要素的协同,形成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企业实践目标与任务、过程检查、指标考核等的常态化管理,保障企业实践环节对人才培养特色的培养效果。
3) 树立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效果的“全系统、全流程”思想,做好学校、企业、校内外导师、研究生五位一体的协同管理,明确责权利与考核检查制度,科学设置考评方法,狠抓过程检查、目标考核,形成齐抓共管、促进质量与效果的显著提升。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yjg182038);2019年度重庆市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推行非标准答案考试考核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