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材所呈现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及提升语言技能提供了关键资源;而教材中设计的语言实践环节与练习活动,则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途径[1]。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透彻地解读教材,剖析教材各个部分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教材对学生的育人作用。在教材中,阅读板块占据重要部分;而在当前英语高考试题中,阅读篇目占据重要比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强调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2],而教材中的阅读板块则是培养学生“读”这一理解性技能的重要材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之后,安德森与克拉斯沃尔对认知目标分类学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进一步增强了该理论对阅读能力区分的解释力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判定的操作性,对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分层和阅读能力培养过程分析提供指导作用[3]。
本文通过探究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板块的题目设置,分析其认知层次的分布状况,深入剖析阅读板块各种题目类型及涉及到的对学生认知层次的培养,来帮助教师深刻全面地认识到教材中每个题目设置的目的,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功能,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
自布鲁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来,不论是原版还是修订版,都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性研究方面都有涉及。在理论研究方面,Nancy E Adams对布鲁姆的认知学习目标分类法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教师可以采用此分类法来编写教学目标,并且该分类中的高认知层次要求能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广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4]。吴树芳深入分析并对比了两版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他指出,原版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不符合实际教学情况,而修订版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构清晰,更符合实际教学情况并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教学[5]。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祝珣和马文静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选取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实例,从教学目标设定、评价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并阐述了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所带来的启示与影响[6]。
总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表明,该理论对于教师在教学上设置、改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2.2. 高中英语教材相关研究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国内不少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不少学者关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杨吕娜对现行主流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故事的讲述主题、方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中英语教材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合理分配元主题,全面细化子主题,设计好全面丰富的主题类型等[7]。此外,也有学者从跨文化视角对教材进行了研究。郑燕与陈雪芬对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单元分布情况进行了详尽分析,基于这些分析,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优化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建议,旨在促进英语教学实践[8]。总之,目前已有学者对于高中英语教材展开丰富的研究,为教师教学和教育界编写教材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有益的建议。
3. 理论基础
布鲁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引发了教育界和学术界不同学者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露。因此,2001年,洛林·安德森(Lorin Anderson)和大卫·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对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进行了修订,并将认知领域目标分为两个维度,即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涵盖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元认知知识四个维度。认知过程中仍然包含六个子类,随着技能变得更加复杂和成熟,每个子类都建立在更重要一类的基础上,但这些层次的命名已从名词形式转变为动词形式,具体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9]。记忆是指从长期记忆中提取或重新获得信息的过程,包括认知和记忆过程;理解是指从所给的口头、书面或图形等交际信息中获取或确定意义的过程,包括解读、分类、概括、推断、归纳推论、解释说明等;应用是指在给定的语境或情形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分析是指将信息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包括辨别、组织以及结构分解;评价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判断信息质量或价值的过程,包括检查和批评过程;创造是指将分散、无序的信息重新组合,形成新结构的过程,包括产生意念和意念表述[10]。本文将根据修订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过程维度的内容,分析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阅读板块中的题目设置认知层次分布状况。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为探究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板块题目设置中认知层次分布情况,本文以修订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分析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阅读板块的练习设置,旨在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4.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三和选择性必修一Reading板块的练习题为研究对象。目前为止,虽有不少学者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展开对高中英语教材的研究,但几乎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针对北师大版教材的研究较少。此外,阅读板块在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占比较大,阅读技能也是学生学习及生活上必不可少的技能,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4.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利用内容分析法,笔者首先收集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阅读板块的所有题目;接着根据修订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的认知过程维度,对前面所收集到的所有题目进行分类,并得出各认知层次的分布情况;最后根据分布情况总结归纳出特征及教学启示。
5. 结果与讨论
5.1. 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阅读板块练习题认知层次分布状况
根据修订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过程维度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维度。前三个维度属于低水平认知层次,后三个维度属于高水平认知层次。教材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阅读板块的练习设置体现了对学生认知思维的培养。通过对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三和选择性必修一中阅读板块的练习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其认知层次分布状况见表1。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cognitive levels
表1. 认知层次分布状况
|
认知层次 |
记忆 |
理解 |
应用 |
分析 |
评价 |
创造 |
总计 |
必修三 |
7 |
29 |
11 |
8 |
6 |
8 |
69 |
占比 |
10.14% |
42.03% |
15.94% |
11.59% |
8.71% |
11.59% |
100% |
选择性必修一 |
13 |
28 |
12 |
14 |
5 |
2 |
74 |
占比 |
17.56% |
37.84% |
16.22% |
18.92% |
6.76% |
2.70% |
100% |
首先,在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三阅读板块中,总共有69道相关练习题,认知过程维度的六大类别均有涉及,但占比不一。其中,理解类练习题最多,共29道,占比42.03%;其次是应用类练习题,共11道,占比15.94%;再者是分析类和创造类练习题,同样是8道,占比11.59%;接着是记忆类练习题,共7道,占比10.14%;最后是评价类练习题,共6道,占比8.71%。其次,在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阅读板块中,总共有74道相关练习题,认知过程维度的六大类别均有涉及,但占比不一。其中,理解类练习题最多,共28道,占比37.84%;其次是分析类练习题,共14道,占比18.92%;再者是记忆类练习题,共13道,占比17.56%;之后分别是应用类练习题和评价类练习题,分别为12道和5道,占比分别是16.22%和8.71%;最后是创造类练习题,共2道,占比为2.70%。
在两本教材中,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练习题主要考察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对原文的记忆情况,如在选择性必修一中,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需回答“Who wrote the text”这一考察记忆的问题;此外,在必修三中,也有练习题需要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知识储备回答问题,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Beethoven”。理解层次包括的子类别较多,因此在两本教材中,都出现了大量的理解类练习题,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文章,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应用层次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因此在两本教材中,属于应用类的练习题主要是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介绍相关内容。如在必修三Unit 1中需要学生“Introduce one of three paintings to the visitors”,这能够使学生在学完相关内容后进行实际应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两本教材中,分析类相关练习题需要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章主题、人物情感等深层次的意义,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评价类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观点进行批判思考,辩证看待他人观点,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最后创造类的练习题则需学生发挥发散性思维,不拘泥于文章观点,创造性地表达新颖的观点、看法等,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在新北师大版两本教材中,阅读板块的练习题目在认知过程的每个维度都有涉及,对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5.2. 新北师大版不同课本认知层次分布状况异同
5.2.1. 相同之处
根据新北师大版两本课本认知层次的分布情况,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认知层次分布状况有以下三点相同之处。第一,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三和选择性必修一阅读板块都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理解层次主要强调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解释、推断、总结、举例、解释、比较、说明等能力,该层次的练习题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是否把握材料的意义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教材中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考试中阅读理解解题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二,新北师大版两本课本都注重对学生低水平认知层次的培养。不论是在所有学生高中毕业需掌握的必修三的内容,还是学生参加高考所需掌握的选择性必修一的内容,阅读板块中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占比都较多。选择性必修一虽然是学生参加高考需要掌握的内容,但由于难度提升,阅读板块并没有直接设置大量高水平层次的练习题,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只有在低水平层次上的各项能力得到有效开发和提升,才能为之后高水平层次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第三,新北师大版两本课本在注重培养学生低水平认知能力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水平认知层次。在两本教材中,虽然高水平认知层次的练习题占比较少,但都有所涉及。对于高水平认知层次的分析类别,其占比从必修三的11.59%增加到选择性必修一的18.92%。分析类别的练习题目比重的增加,表明在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更高的教材中,练习题目设置也更加注重学生高水平认知层次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5.2.2. 不同之处
第一,在低水平认知层次中,选择性必修一的记忆类练习题要远远多于必修三的记忆类练习题。记忆层次虽然是认知过程维度中的最低层次,但新北师大版并没有忽略对该能力的培养。选择性必修一虽然难度高于必修三,但记忆层次占比仍然很大,其原因主要与高考阅读理解题型的认知层次分布有关。刘科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各省份2019年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进行思维层次分析,研究发现高考阅读理解题目中低层次思维的题目占比较多,主要侧重记忆、理解层次的培养[11]。选择性必修属于所有学生参加高考需要学习的课本,因此教材在编写时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忆、理解能力,为学生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选择性必修一中的记忆层次占比要比必修三多。第二,在高水平认知层次中,选择性必修一中分析层次占比高于必修三,而创造层次占比低于必修三。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选择性必修课本中属于高水平认知层次的阅读习题增加。分析层次水平高水平认知层次中的最低层次,对学生来说这类练习题目具有挑战性但也在能力范围之内,能较好提高学生思维层次。而选择性必修课本中创造类习题反而减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 结论
本文基于修订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的认知过程维度,对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三和选择性必修一两本课本中的阅读板块练习题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在两本教材的阅读板块练习题目中,认知过程维度中的六大类别均有涉及,但占比不同,两者在低水平认知层次上的占比都较多,高水平认知层次占比较少,尤其是创造层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解读教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认知层次相关题目,教师应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发挥该教材中习题设置的作用;而针对教材中认知层次中占比较少的思维层次,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相关习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此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级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活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思维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