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研究生教育为例
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Graduate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摘要: 实践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本文从生涯建构视角出发厘清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受到了个体人格和适应力、社会支持的影响,出现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动力不足、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结合生涯建构的发展性和差异性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建议。响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战略需求,探索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新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宽广的路径参考。
Abstract: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core index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eer construction, we clarify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affected by individual personality and adaptability, social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lack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motivation, and the inadequac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cultivation mechanism, etc.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al and differentiated nature of career construction, we put forward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t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the school, and the individual. It responds to the strategic need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explores the new mod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vides a broader path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文章引用:刘越. 关于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研究生教育为例[J]. 交叉科学快报, 2024, 8(4): 489-494.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4.84062

1. 引言

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建设教育强国的第五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1]。研究生是精英人才的重要组成力量,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是关乎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如何培育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思考的课题。

本文认为,美国心理学家萨维科斯提出的“生涯建构理论”与培育研究生成为创新人才的目标相契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理论强调的生涯适应力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可以正向影响创新行为[2]。个体特征、情境因素是影响生涯建构结果的重要方面[3],研究生的内在追求若没有根据外部环境进行持续地调整建构,不仅会影响个人适应力,也会影响到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涯适应力之间存在相关性,在日常科研中若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个体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创新思维和能力不断提高。二是该理论提出的发展性和差异性能为我们提供人才培养路径参考。个体在不同的生涯阶段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既存在着发展性,同时在生涯规划诉求、生涯建构内容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性[4]。综上,本文旨在从生涯建构视角出发探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涯建构的发展性和差异性探究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以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更广泛的参考,提高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2.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个体人格和适应力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研究生不适应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本科生阶段大多是对于既有知识的学习,而研究生阶段则需要运用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自主开展深入钻研、进行一定的实践创新,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仍采用旧有的课堂教学方式,较少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且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各类比赛、实践活动的机会相对尚少。生涯建构理论中强调,个体人格特征(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和兴趣等)将影响个人的发展,主动性人格对生涯适应力具有直接的显著作用,个体主动性越高、越具备更强生涯适应力,能更敏锐地识别和把握学习中的实践创新机会,他们更关注未来发展规划并做好充分准备。然而,由于本科教育阶段学生主动学习意愿不强、自发获取知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普遍较弱,面对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往往会出现不适应,表现出思维广度不够、批判意识缺乏、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的新角色适应受到阻碍。可以说,生涯建构理论中提出的“个人要与时俱进地修正目标、并培育为达成目标所需具备的优秀品质”未能很好地实现,因此生涯适应力难以得到提升。

二是,研究生求学动机的非学术倾向明显。当前大部分研究生读研目的是修够毕业学分、拿到相应证书,增加将来在社会中的竞争筹码,以便实现更好的就业、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岗位,只有少部分学生是真正考虑学术深造而读研。多数研究生对于日常科研活动的参与并不积极,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摆烂”的情况。整体上,研究生在学术论坛、学术竞赛、科创发明、社会调查与科研实践等活动中存在参与意愿较低、探索意识不足、链接资源的主动性缺乏等问题。此外,研究生对于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是否具有价值、具有何种价值及价值大小的看法也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学术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导致研究生形成错误的学术价值观,甚至出现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严重阻碍了学术研究与学术创新之路。可以说,生涯建构理论中强调的“个人要主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并未顺利得到实现。

2.2. 科研支持体系和学校环境带来较弱的领悟社会支持

领悟社会支持是对社会的感知程度,有关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如果提供更多的领悟社会支持,个体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5],对于个体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完备,给研究生带来较差的领悟社会支持。首先,社会政策的领悟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招生制度不健全、资源配置制度不完善等,在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中,大多数高校根据初试成绩再进行复试的考核,整个招生环节中关注学生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的考察和考核所占比例高于对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评比。资源配置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实验设备上,实验仪器的使用体现出“阶段性、攻关式、封闭性和资金紧缺”等特点,比如项目在研期间机器工作时间饱和、项目结题后机器使用率显著下降,实验平台数量有限且开放程度不够,高校之间实验设备未实现共享、同一学院不同专业之间各类仪器设备未做到充分的资源共享等问题也存在。有些高校面临科研经费的严重紧缺,不得已“轻实践”。另外,缺乏实践性课程和课程内容较陈旧缺乏前沿性,传统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传授滞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课堂讲授对于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的导入较少。课程之间互无交叉难以助力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导致研究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全面锻炼,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脱节,阻碍了他们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设定局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上,而对于研究生思想道德、健全人格、积极心态的塑造方面比较欠缺,研究生的个人心理健康和学术价值教育受到忽视。

其次研究生在学校环境当中所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学校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对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有些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尚未形成体系,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当中,高校缺少总的对外交流合作职能部门来促进对外创新交流合作,如技术转化办公室、产学研转移中心等,将科研创新分散到各个学院或教授个人,导致任务分配与安排不合理、团队成员能否胜任各自角色存在问题;高校科研项目的开展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运行往往采用独立研究模式,又或者学校和第三方存在一些合作,而第三方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把实践基地当成合作的平台与工具。在这种导向下,研究生主体则成为实施者,虽看似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实则企业的这种行为囊括了巨大的利益导向因素,造成实践培养项目的异化,不利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6]。另外,对于学术评价激励机制关注学生科研活动成果的数量而非质量,目前我国有些高校仍有将发表论文篇数作为研究生创新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然而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却缺乏足够重视,发表论文的数量关乎学生个人的各种评定;有些高校对专业级赛事不够重视,对在赛事中获奖的同学未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大家参加科研比赛的积极性降低。

3.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改善建议

3.1. 发挥政府力量,提升社会支持力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大部署,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统筹国家创新体系绩效改进和能力建设的战略谋划[7]。就国家层面而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将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一是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政府是政策制定者、资源配置者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推动者。政府既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提供政策支持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制定鼓励创新实践的相关法规,加大鼓励创新实践的力度。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实践相结合,尝试将创新实践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思政育人体系。让学生从认知上喜欢创新、敢于创造,并逐渐转化为内在动力,将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开好研究生思政理论课、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榜样示范力量等方面融入家国情怀、创新品质、科学家精神,坚定学生的学业职业方向,培育健全的人格品质[8]

二是政府应促进高校间互动协作,强化各主体、多要素的持续有效互动。一方面要重视全国各高校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合作发展,以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实践平台作为改革中心,联合各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攻关、促进资源的内部整合;另一方面要引导高校吸纳有效外部资源,促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外部资源的协同合作,将更优质的资源纳入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的资源库,增加研究生实验及实践课程,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开发高质量教材,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科学知识和最鲜活的实践成果等导入教学中,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产教融合、推动高素质人才实现全面发展。

3.2. 学校创新教学模式,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学校是有目的、系统性地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能够影响学生身心发展。要增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就应重视生涯建构中的发展性,紧跟国家发展大方向做好培养创新能力人才工作。

一是在学科教育上,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编入教材,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教学相长、科研与教学同频共振[9]。教师可以进而将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围绕学术前沿的案例教学,鼓励参与实践、实地调研、亲身体验等多项互动交融的学习模式,坚持环境氛围营造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其潜能。二是在教师指导上,指导教师作为实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应多组织和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学术会议,让他们多接触同行专家学者,感受独特的学术见地和研究方法,激发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求知欲,为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育提供更多积极引导。另外,导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追求真理与创新,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三是在基础设施上,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各学院的创新实践进行引导,有效地将高校自身的研究与社会需求充分结合。加快推进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硬件水平的同时,也应注意实验内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实用性培训。四是探索符合本校研究生实际情况的且切实可行的学术评价创新激励机制,做好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工作可以通过主客观多样化的赋权法确定学术评价指标权重,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创新过程,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激发研究生实践创新的内驱力。另外,建立完善学术腐败监察机制,严厉处罚学术不端的事件,净化学术研究环境。

3.3. 个人增强科研能力,促进学科之间耦合互动

每个研究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在具体的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及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能力偏好、心理素质、思想意识、价值理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10]。生涯建构理论中强调更积极主动的人相对来说不受环境的限制,围绕自身认知与不可预测的外界环境条件,发现机会并采取行动改变环境。研究生想要获得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困境当中就需要掌握广博的知识技能、跨学科思维以及合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更强的自我效能感面对和解决问题,培养自我调节能力。这些都离不开对其生涯建构中发展性和差异性的把握。

从差异性来看,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尽快熟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研究领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仔细阅读与理解最新的科研资料,关注科研发展前沿和动态、热点研究问题,积极参加学术论坛与交流、参与科创发明等活动,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知识,勇于克服科研过程的困难,激发自身对于新事物的探知欲。重视自我的科研实践技能和科研兴趣的培养,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好充足功课,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设计研究规划和技术路线;在导师团队的引领下,逐步开展科研工作,在具体的实践中,找准自己的生涯方向并做出更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选择,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更好地激发自主创新动力。

从发展性来看,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坚持自身的学术原则,提高学术价值判断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高校研究生教育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今社会愈发需要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研究生应不断拓展自身的能力架构、培养处理复杂问题的技能,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11],关注交叉学科科研平台最新资讯,利用各学科先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手段,打开思维的联想空间,不断地攀升和探索更高的学术高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领略科研未知的领域。这时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个性化学习模式,扩展学术视野、拓宽学术思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和学术成果。

总之,全社会应逐步形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新局面,培养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实践创新型人才。政府要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政策环境、支持高校之间通力合作,学校应转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模式,学生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自主锻炼实践创新能力。政府、学校、个人应从生涯建构的差异性和发展性出发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机制,发挥多方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 2023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十大热点[J]. 中国研究生, 2024(1): 4-9.
[2] 盛宇华, 邓勇锋. 生涯适应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1, 38(9): 33-44.
[3] 关翩翩, 李敏. 生涯建构理论: 内涵、框架与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12): 2177-2186.
[4] 许敏, 许大炜. “乌卡时代”生涯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23(22): 36-39.
[5] 孟利, 郎延梅. 领悟社会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在护理本科生主动性人格与生涯适应力间的中介作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24, 39(6): 610-614.
[6] 柯朝晖.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J]. 现代大学教育, 2021, 37(5): 105-111.
[7] 冯华, 李沫阳. 党领导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理论和实践[J]. 理论学刊, 2024(1): 75-85.
[8] 鲍艳丹, 吕丽莉. 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0(1): 88-93.
[9] 苏俊宏, 徐均琪, 吴慎将, 等. 科研赋能教学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2): 36-39.
[10] 许劲. 导师责任制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0(14): 146-148.
[11] 饶永超, 王树立, 赵书华. 研究生教育认证背景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 山西青年, 2023(1): 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