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平台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支架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架,以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智能平台的支架作用,不仅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而且,在英语阅读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2. 理论基础
20 世纪30年代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现有水平和在他人指导下所能达到水平的差距。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将支架用于教学领域,提出“支架理论”,将教师的指导比作“脚手架”。学生在“脚手架”支持下,实现能力提升。支架理论认为,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和扩充原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信息和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支架是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和指导的结构或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
支架教学理论,是指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建设起辅助作用的框架,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学生不同的水平构建相应的框架,通过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的认知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1]。该理论以建构主义与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强调基于学生学情,构建与教学主题契合的情境。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自主学习,有效平衡教与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通过搭建支架促使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共同面对并克服学习中的挑战,优化教学互动,提升学习成效。支架教学理念着重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而教师则扮演辅助角色,主要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及遭遇挑战时适度介入,提供必需的引导与援助。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作用逐渐由明显转为潜在,最终淡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具体实施步骤[2]。在支架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设定清晰、分阶段且逐步深入的教学目标,通过构建具体的学习任务框架,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场景。在学习过程中,依据任务难度的差异,教师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案,同时提倡小组合作攻克难题。最终,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正面反馈与改进建议,以此激发学习行为的持续与深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支架教学理论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指导。该理论强调教师作为“支架”的提供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动态地调整学习支架的复杂度和信息量。
同时,认知负荷理论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也有着关键的作用。它提醒我们,在设计学习材料和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处理能力。学习材料的难度和信息量应与学生的认知负荷能力相匹配,以避免信息过载或认知不足的情况发生。智能平台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功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认知负荷理论的原则,动态调整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和难度,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架教学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它强调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智能组合,这些智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搭建支架和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形式。智能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为他们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将支架教学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相互融合,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科学、高效且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智能平台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活动,而非仅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3],而智能平台的运用,则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一要求。通过智能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我们可以了解每位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情况。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支架,进行隐性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薄弱学生,注重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提供简化版阅读材料,逐步增加难度。对于中等水平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引导其进行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考。对于优秀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如相关的科研论文、新闻报道等,鼓励其进行写作和演讲练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路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进步。
阅读全篇后,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利用智能平台的资料库和互联网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之后进行分组讨论。分组时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确保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和其他学生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和提问,促进深入交流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灵活调整支架的强度和方向,例如根据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情况,适时增加或减少阅读材料的难度,调整讨论话题的深度等。教师通过课后练习和测试,
也能发现学生对新词汇的掌握情况良好,能够准确运用在句子和文章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汇报内容,发现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和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翼课网作为智能平台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体系、智能化的教学工具、互动性的学习平台以及数据分析与评估的功能。这些特性和功能共同为教师和学生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学习支持框架,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该平台能够记录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速度、词汇掌握情况以及阅读理解准确率等关键数据。
4. 教学实例展示
在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中,“The Story of Xiwang”是一篇介绍大熊猫保护故事的阅读文章。文章讲述了大熊猫希望从出生到成长的故事,包括她在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生活,首次尝试吃竹子的经历,与母亲的关系以及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全部过程。通过“希望”的故事,文章传达了保护大熊猫和其他濒危物种的重要性。整篇文章不仅承载着语言学习的功能,还蕴含着生态保护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所在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熊猫希望的故事,强调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介绍大熊猫作为中国特有的物种,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自豪感。本文以该文章为教学实例的材料,从预习阶段、导入阶段、阅读阶段、深入理解阶段和巩固与拓展阶段,探讨如何应用智能平台翼课网在英语阅读课中发挥支架作用。
4.1. 预习阶段
在本阶段,翼课网主要搭建读前背景支架,为学生推送“The Story of Xiwang”的预习材料,包括生词预习、文章简介和初步理解问题。该平台自动收集学生的预习数据,包括词汇掌握情况、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等,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报告。
同时教师也可在翼课网上发布具体的预习任务,例如,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大熊猫的基本知识的文章,了解大熊猫的饮食习惯、栖息地和生活习性。教师可以上传相关的阅读材料,设置一些预习问题,如“大熊猫主要吃什么?”“大熊猫的栖息地在哪里?”等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认真回答。通过这些预习活动搭建的背景支架,学生不仅能提前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导入阶段
在本阶段,翼课网主要搭建读前语境支架,教师可以利用翼课网的互动功能发布一个简单的问卷或投票,询问学生对大熊猫的了解程度,例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giant pandas?”。接着,展示一些大熊猫的图片或短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大熊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通过翼课网的多媒体资源,播放一段关于大熊猫保护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措施。通过视频或图片,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功能展示一些与大熊猫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如“bamboo”,“cub”,“reserve”,“endangered species”等,让学生提前熟悉这些词汇,这些词汇知识则是为学生搭建的支架。为了进一步巩固词汇,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词汇匹配游戏,利用翼课网的互动游戏功能,帮助学生记忆新词汇。
4.3. 阅读阶段
在阅读阶段,翼课网主要搭建读中支架。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When and where was Xi Wang born?”“What did she eat when she was young?”。利用翼课网的标注功能,让学生在文中标记出不认识的单词或不理解的句子。接下来,分段落阅读,每读完一段后,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例如:“What happened when Xi Wang first tried bamboo?”。
以这些问题为支架,同时利用翼课网的即时反馈功能,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和纠正,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此外,利用翼课网的问答功能,教师也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独立在平台上作答,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答案并给予反馈。
4.4. 深入理解阶段
在本阶段中,翼课网搭建的是思维支架,以平台上的讨论功能为辅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事件和细节,如希望的成长过程、她与母亲的关系等。讨论并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讲述希望的故事,背后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或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翼课网的讨论区功能,发布一些引导性问题,如“Why is it important to protect pandas like Xiwang?”和“What can we learn from Xiwang’s story about human-animal relationships?”。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互相交流意见。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与文章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如“大熊猫的饮食习惯”“大熊猫的繁殖问题”等。利用翼课网的协作工具,学生可以在线共享资料、分工合作,最终在班级内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翼课网的投票功能,让学生投票选出最佳研究报告,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翼课网的在线测验功能,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及时反馈和纠正错误。
4.5. 巩固与拓展阶段
在本阶段,翼课网主要提供的是产出支架。教师可以利用翼课网的各种功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在翼课网的笔记功能中记录下,要求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学到的新词汇。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个在线笔记模板,指导学生如何系统地整理笔记,例如,模板可以包括“文章结构”“关键词汇”“关键事件”等部分。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模仿写作。教师可以利用翼课网的写作工具发布一些写作任务,如“Write a short paragraph about your favorite animal and why it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it.”。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在线提交,教师可以及时批改并给出反馈,利用翼课网的评论功能,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写作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优点和改进之处。
为了进一步巩固阅读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翼课网搭建任务支架,设计一些与文章相关的拓展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大熊猫保护的小短文,或者制作一张关于大熊猫的宣传海报。利用翼课网的项目管理功能,学生可以在线提交作业,并互相评价。教师可以设置互评标准,帮助学生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建设性,例如,评价标准可以包括“内容完整性”“创意性”“语言准确性”等。教师还可以利用翼课网的资源库,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熊猫保护的相关知识,拓宽视野。
5. 启示
本研究基于翼课网平台的应用,研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支架式教学,得出了对英语教师可以如何借助智能平台进行阅读教学的启示。
5.1. 以智能平台的推送数据,实施精准教学以避免学生认知过载
智能平台的应用,使得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从而实施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翼课网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作业完成情况、不同测试成绩、学习时长等,教师通过平台数据,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阅读任务和学习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复杂性,避免一次性呈现过多信息导致学生的认知过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详细报告,了解班级整体的学习动态和个人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在课堂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5.2. 以智能平台的反馈数据,动态调整教学以减轻学生认知负荷
智能平台的实时反馈功能使得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情况,评估学习支架的有效性,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翼课网内置了强大的自动评分系统,能够对学生的练习和测试结果进行快速准确的评判,并生成详细的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包含了成绩统计,还包括了错误类型分析、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搭建新的认知支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3. 以智能平台的算法数据,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深度
翼课网平台根据学生往期学习数据,包括答题正确率、完成时间和学习路径等,智能生成他们的综合能力分析,以帮助教师布置符合其水平的个性化语言学习任务,从而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4]。比如,如果系统检测到某位学生在特定语法点上存在困难,会自动推送相关的强化练习和视频讲解,确保该学生课后能够针对性地克服难点,实现其个性化成长。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多种方式(如口头报告、书面作业、创意作品等)个性化地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多元智能优势。
5.4. 以智能平台的实时数据,激发学生自主化学习动力
翼课网涵盖多种激励机制,如积分制度、排行榜和徽章奖励等。当学生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一定成就时,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这些正向激励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他们的主动探索和持续进步。同时,翼课网上设有专门的讨论区和私信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解答疑问并提供指导。同时,平台还支持在线作业提交和批改,教师可以即时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翼课网的评价功能解决了传统作业评价模式的滞后性,让教师在短时间内能够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不同层次的丰富评价。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5“The Story of Xiwang”的教学实例分析,展示了智能平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支架作用创新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利用智能平台将复杂的阅读材料通过搭建支架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高效地进行学习。智能平台可以识别学生在阅读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则能够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智能平台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生提供支架帮助,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平台数据的收集往往受限于学生的参与度、数据收集工具的准确性以及数据处理的复杂性。这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不够全面或存在偏差,从而影响支架构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智能平台的应用可能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由于每个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同,一些学生可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困惑和挫败感,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基于此,我们需要加强平台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准确性,关注学生适应性的问题,以及加强隐私与安全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