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思州战鼓源于古代夜郎国,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贵州岑巩地区苗、侗、土家族等民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的研究者主要是从民间传说、口述历史等相关文献对其考证,缺乏对其生态环境的研究。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分析思州战鼓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发现其传承过程中面临传承主体缺乏、传播方式单一和传承力度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了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和加大支持的策略,旨在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Yelang Kingdom, Sizhou war drums have been inheri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Miao, Dong, and Tujia ethnic groups in Cengong, Guizhou. While previous researchers mainly testify from folklore, oral history and other related documents, they lack research on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tural and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izhou war dru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and points out the dilemma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its inheritance, including the lack of inheritance subjects, a single mode of dissemination, and 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protec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izhou war drum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eople-oriented, living heritage and increasing support. It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引言
非遗是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需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2]。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文化交流的频繁,非遗正遭遇重大挑战,其保护与发展的迫切性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学者们从多角度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深入研究,文化生态学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该理论强调文化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及其生态对文化的重要影响,认为自然和社会环境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基,有助于揭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模式的起源。
思州战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目前研究主要通过口头和相关文献考证。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分析其自然和人文环境,探讨在社会不断变迁下思州战鼓变化和现存问题,旨在支持其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传承和发展思州战鼓对弘扬地方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思州战鼓的孕育
文化生态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将环境纳入文化研究[3]。环境孕育了独特文化生态,形成了特色文化资源。自然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共同影响文化传承。
2.1. 自然环境
岑巩县位于黔东南州东北部,与玉屏、镇远、石阡、江口四县接壤。位于武陵山脉和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总面积约1479平方公里。该县由山地、丘陵和盆地构成,山地占67.03%,丘陵占11.11%,盆地占21.86% [4]。地势西高东低,中部微隆,海拔从330米至1359.9米不等,海拔差异使得战鼓演奏表演各具特色。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态文化多样,为鼓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环境。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30多支特色队伍,共同塑造了思州战鼓的文化多样性。它不仅是艺术表现,也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作为当地特有的文化象征,思州战鼓融合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深植于人民心中,成为一种文化信仰。
2.2. 人文环境
思州战鼓起源于春秋,曾是夜郎军阵的核心,用于指挥和激励。它在汉、隋、唐时期影响力持续提升,未因夜郎灭亡而消失,反而在少数民族中扎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5]。隋文帝时期,推行“以夷制夷”政策,战鼓在少数民族中代代相传。唐朝时,岑巩县水尾镇居民举行龙鳌祭祀,演奏传统乐器,形成了“鳌山战鼓”。这些乐器后来演变为民间打击乐表演,用于民间庆典,成为军民文化交融的象征。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实施“屯田戍边”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思州战鼓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清朝时期,外来人口增长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火铳等热兵器的普及导致战鼓军事作用减弱,转而主要用于表演[5]。新中国成立后,思州战鼓得以保存并传承,每逢农历新年,村寨鼓手们聚集庆祝,延续历史文化,加深邻里情谊。近年来,当地政府重视思州战鼓的传承,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周和竞赛等活动,为其保护和推广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思州战鼓与历史和信仰紧密相连,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其功能和形式随着战争、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而演变,并吸收了其他文化的音乐元素。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
3.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思州战鼓传承与发展的困境表征
3.1. 传承主体的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传承之本,技艺、技术及知识的传承者是其得以维系的关键要素[6]。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人的活动和技艺得以传承,若无传承者,其价值将丧失。因此,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核心作用。
思州战鼓的表演、接受与传承三者紧密相连。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冲击和社会变革,人们对其文化的认知变浅,认同感减弱。从岑巩县政府的非遗传承人名单中可看出,思州战鼓传承人申报缺失,反映年轻人对此文化兴趣不高。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年轻人易被短视频吸引,导致战鼓人才匮乏,传承面临困境。此外,在现有的战鼓队伍中,成员多为兼职,主要出于业余爱好学习战鼓,甚至有人需要自费投入。少数传承人深入掌握战鼓文化,而大多数人忙于生计,对战鼓文化内涵了解有限。队伍专业化水平需提升,成员素质不一,资源整合能力有限。
3.2. 传播方式的单一
岑巩县的复杂地形虽孕育了思州战鼓文化,但也限制了其交流和传播。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口耳相传与师徒教授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文化传播需求,并限制了思州战鼓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和快节奏生活方式促使战鼓表演趋向娱乐化,虽吸引观众,但是对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缺乏了解。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增强归属感。如在岑巩县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战鼓表演短视频引起关注,但部分网友质疑其与夜郎文化的关联,反映出公众对当地民族文化的认知模糊及传统文化认同的缺失。这凸显了相关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普及方面的不足,如传承方式单一、传播内容简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3.3. 传承力度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得狭窄。思州战鼓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经济环境的变化,还涉及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的深层次因素。
随着年轻一代迁往城市,他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减少,难以深入学习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逐渐导致青年一代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和疏离感增强。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资金分配不均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仍存在。这使得基层传承活动开展难以获得足够支持,特别是像思州战鼓这样的地方特色文化项目,因资金短缺和竞争激烈,传承活动难以维持,影响了传承人的积极性。
4.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思州战鼓传承与发展的思路
(一) 以人为本
文化生态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融合,文化依赖人类参与以维系,并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7]。在思州战鼓文化生态中,人既是主要动力也是共同创造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人的角色和价值至关重要。
传承人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政府应确保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支持他们进行文化传播,并提供稳定场所;引导传承人基于非遗传承规律和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发展;政府部门应组建团队,推广鼓文化,培育艺术团体,团结各村寨战鼓队伍,传承技艺;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优化非遗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兴趣,培养其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者。在岑巩县,中小学纷纷启动了将民族文化带入校园的活动。特别是羊桥土家族中小学,他们将思州战鼓、思州花灯、土家族摆手舞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大课间活动中,创造出具有特色的课间操。思旸一小组更是成立了“思州少年战鼓队”,并由学校一名副校长负责“思州少年战鼓队”的日常工作,加快“思州战鼓”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进程。依托地理及人脉资源优势,采用周末邀请民间战鼓艺人进学校,对教师及队员开展培训,通过组织讲座,实操训练等来传播思州战鼓。并精心打造了特色课程,编写了《思州战鼓》等地方特色教材,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之中。例如,将思州战鼓与体育课相结合,开展展示传统文化的课间操,将战鼓文化融入其中;又如将思州战鼓与音乐课结合,将其编排成戏剧和舞蹈,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间活动,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同时激发了师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们通过深入了解思州战鼓的历史文化及其背后的故事,体验到思州战鼓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艺术魅力,从而增强了对思州战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的意识。
(二) 活态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让文物、遗产和古籍中的内容活跃起来,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8]。文化适应会随环境变化调整,以优化或产生新文化,活态传承至关重要。
思州战鼓在传播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寻找与现代观众共鸣的故事,以吸引他们的兴趣并实现有效传播;对于思州战鼓的传播不能仅限于技巧的表达,更是要结合当下人们的需求来进行创新性的转化,深挖其历史渊源及价值。建立保护区和文化新空间,努力把岑巩县打造成思州战鼓县,树立思州战鼓品牌形象,将其在岑巩县内进行广泛的宣传,并通过节庆活动和古遗址等非遗展示窗口,促进旅游与非遗的融合,既弘扬文化又助力居民增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结合传统与现代,利用互联网和新兴媒介进行多元化、动态化的传播,通过直播和视频分享等新媒体手段,扩大思州战鼓的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贵州村超的走红,思州战鼓始终活跃在村超的前线,做到了“有球必应”。在2024年的7月13日,贵州榕江县的村超赛事中,岑巩腊猪脚足球队与思州战鼓、思州金钱棍、思州花灯、思州石砚一同为赛事增色。赛前,183面战鼓齐鸣,鼓声震天,气势宏大,撼人心弦。人们由此深切感受到思州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思州人民积极进取、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这也使得思州非遗文化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贵州村超的火爆,为贵州各地的民俗文化传播搭建了重要平台,通过“村超”推动了文化、旅游、商业、农业、体育的跨界融合,成为了榕江县文旅市场的一大亮点。它也成为了贵州非遗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思州民俗文化在赋能“村超”的同时,借助“村超”这个平台为思州战鼓文化走向世界做宣传。借助村超这一重大赛事,媒体对其广泛的传播,使得思州战鼓文化等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
(三) 加大支持
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支持“非遗”项目,地方政府是主要责任主体,财政扶持至关重要。
政府需加大对思州战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资金充足,建立合理资金分配机制,提升传承人生活质量,推动战鼓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思州战鼓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2024年被评为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继续对其进行国家级非遗的工作,做好思州战鼓的传承保护工作。奖励研究战鼓文化的学者,鼓励学习战鼓技艺,通过赛事激励团队,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理解与尊重;岑巩县政府为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从2021年开始每年举行思州战鼓文化活动周活动,今年的国庆期间,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非遗相关活动的开展,其中思州战鼓更是成为了活动的主角,吸引了不少的游客来此地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表演场地和传习所,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展示战鼓文化;思州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挖掘、传承和保护战鼓文化,引入外部元素,推广本土文化,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思州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组建宣讲团队,利用培训基地和教育资源,深入传播战鼓文化,使之更贴近群众生活。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岑巩体验当地独特的非遗文化,传统的思州战鼓、思州傩戏等表演成为了旅游景区的亮点。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举办民俗表演、节庆活动等形式,岑巩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还推动了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手工艺品销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非遗为核心的经济产业链。在2024年,岑巩县依托思州花灯、思州战鼓、马家寨景区、红豆杉景区、周坪稻文化体验园等非遗相关文化旅游资源,举办了“传承思州文化欢度新春佳节”“春赏花•花田囍事”等文旅活动10余场次,把非遗与节庆、民俗、赛事打造成旅游产品,让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生产力。2024年上半年,全县通过文旅活动,接待游客93.56万人次,同比增长37.08%;旅游总花费9.04亿元,同比增长32.75%。
5. 结语
思州战鼓是岑巩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本文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探讨人、环境、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强调以人为本的传承、活态传承方式,呼吁政府和社会支持。这些措施旨在增强思州战鼓活力,注入新元素,拓宽传播,为其发展提供资源,扩大影响力,推动其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