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鲜食玉米,作为百姓餐桌上常见食品,富含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其中较高的膳食纤维含量和较低的GI值成为饮食界的新宠。农户种植鲜食玉米的积极性偏高,不仅会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必然会给农业产业带来提升,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型。北京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对种植鲜食玉米较为有利,延庆、怀柔、平谷等地区昼夜温差较大,更有利于鲜食玉米的糖分积累和营养品质的形成;更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销售渠道,提升了鲜食玉米的市场需求;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并积极引导,推动其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玉米病虫害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科学的观点。陈斌等[1]认为:含氯的漂白粉可显著降低细菌性茎腐病发生率,在生产上还是通过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来防治玉米茎腐病,并加大对致病机理的研究,并结合绿色防控技术,从而抑制病原菌的发生。苏玉杰等[2]发现,利用连锁基因并结合关联分析发现穗腐病抗性QTL基因定位,并借助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纯合突变体,加快了种质资源群体的抗病性能的提升。李自卫等[3]通过梳理灰斑病的发病特征和防治方法,发现玉米灰斑病可以通过改善耕作方式、借助分子辅助育种培育抗性品种、合理施用农药以及调控生物多样性等方式进行防控。李君等[4]研究显示,弯孢霉菌叶斑病的致病因子主要源于黑色素、毒素、细胞降解酶及角质酶等4种物质。致病菌孢子受到叶片汁液种的PAL、OS等防御酶的影响活性大为降低。在防治弯孢霉菌叶斑病时生物防治常用到的木霉菌、放线菌和芽孢杆菌等菌类效果较好。马艺文等[5]发现,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环境等有关。通过包衣、轮作、深耕等种子处理及栽培措施可较为有效地抵抗病害的发生。同时,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抗病性评价来选择并种植抗病品种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防病措施。玉米南方锈病较多发生在环境适宜、湿度较大的夏玉米种植区,多孔柄锈菌是其主要致病菌,因具有隐蔽性,在防治上应加大对致病菌种群的筛选,建立多样性的防控体系及预警,培育抗病的品种同时加强田间耕作方式的优化,利用生防菌剂和高效农药的开发及利用,多渠道地对该病进行防控[6]。褐斑病多发期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至抽穗、乳熟期,环境湿度大较为易发。发病原因是病原菌孢子随着腐败的秸秆和未清理的土壤传入到健康植株,后者因为抗性低而发病。防治方法要求栽培管理和药剂相结合,并选用抗病品种[7]。小斑病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通过大量筛选遗传资源,并利用基因编辑和诱变结合的方法从中鉴别抗病资源是育种尤其是抗病育种的未来趋势。同时,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小斑病的影响较大,通过种植、调整耕作制度以及利用化学的一些方法来进行该病的防治,最大程度减少产量损失[8]。
鲜食玉米种植过程中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做好病虫害防治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更关乎到农业生产的安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开展病虫害的类型鉴别和防治有利于提升鲜食玉米产量和品质,鲜食玉米的生长周期短,口味独特,较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做好防御工作,有利于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效益。鲜食玉米是大家餐桌上的“常客”,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在种植时不但要考虑到产量,同时也要考虑食品安全,最主要的就是农药残留,而在防治病虫害时通过减少使用农药并更多地利用生物防治,不但可以提高鲜食玉米的市场竞争力,保证果实不被农药污染,还可以保障上下游产业及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鲜食玉米的高效种植,减少病虫害对果实的损害,通过绿色种植、生物防治等措施的开展也可以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增加收益,提高生产效率。鲜食玉米的病虫害防治不但要靠减量农药及耕作方式的改善,还得依靠科技,提升科技方法和手段,创新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和新生产模式,真正做到科技为先,服务为本,也可以为其他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借鉴。
本文列举了北京地区鲜食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并从病原分析、症状表现、发病条件等方面梳理了病害的常见特征;在特征和发生特点方面对虫害进行了概括;结合生产实际,总结了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根据本地的环境条件,归纳了适合种植的品种及基本特征,以期为北京地区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农户以及其他与鲜食玉米有关的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参考,在解决农户种植问题的同时推广适合北京地区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
2. 常见病害
2.1. 茎腐病
茎腐病可由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炭疽菌(Colletotrichumgraminicola)、炭腐菌(Macrophomina phasecolina)等真菌性病原菌其中一种或者多种侵染[9],在茎基部或根部表现腐烂症状,俗称青枯病,为鲜食玉米常见病害。病原菌当年可存活在土壤中。第二年播种后随着土壤中的温度升高,菌孢子也处在萌发状态,有些地区土壤理化性质较差,瘠薄,植物体生长不良,容易感染此病;在灌浆期前后环境的温度湿度较大(通常在23℃~26℃),镰刀菌和腐菌较为活跃;干旱条件下炭腐菌相对活跃,不仅会使此病的发生率大为提高,还会使症状更为明显。
茎腐病会使鲜食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现不同的症状。茎基部产生竖向的褐色病斑,并且呈现不规则形状,随着生长的递进褐斑逐渐增大,最终导致根系腐烂。在灌浆期前后茎腐病呈现高发显症态势,主要的症状就是茎基部中空、腐烂,易倒伏,叶片呈现由上而下的绿色枯死状态;病害的后期,干枯的苞叶包卷着干的籽粒垂直向下耷拉着,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选用抗病品种是从源头上防治茎腐病的最好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实际种植情况及环境因素的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例如农科玉368、京科糯2000、密甜糯1号、京科甜533等[10]。针对茎腐病病原菌教易在土壤中累集,繁殖,应切合实际的与花生、大豆等作物实行轮作,病害发生率将至最低。排水不畅可使病菌快速滋生,应适当做牢做高畦梗,持续排水防止滞涝,及时中耕除草,避免作业时伤及茎、根部,为植物生长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若发现病株应在收获后及时清除,处理方法要得当,可连根拔除或高温焚烧,彻底切断病菌的传染源药剂防治,可使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拌种处理,或在发病初期可采用百菌清、多菌灵进行叶面喷施或灌根防治:600倍液的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0天前后喷洒1次,持续2~3次。利用绿木霉、哈茨木霉、外丹菌等有益微生物调节植株根系周围的生长环境,将病原物的菌种数量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大幅度降低茎腐病的发病几率。
2.2. 穗腐病
穗腐病,又称赤霉病、果穗干腐病,病菌种类多达20种,例如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minearum Schwabe)、青霉菌(Penicillium spp.)、曲霉菌(Aspergillus spp.)等[11]。该病害会使鲜食玉米的果穗及籽粒腐烂,使其产量和品质受到极大影响。不同霉菌在植株上的侵染表现会有差异。简单列举如下:禾谷镰刀菌侵染后,果穗顶部显现出粉红色,籽粒间隙可见灰白色或粉红色菌丝,且病穗的苞叶与果穗黏合,会出现淡紫色以及浅粉红色的霉层。串珠镰刀菌则会导致果穗或者籽粒的局部侵染,病粒上披上一层粉霉状物,颜色偏红,同时可见橙黄色斑点状黏合物。病原菌的孢子可随着风雨寄生在当年的病株或种子上,可越冬。次年,当温度适宜(15℃~28℃)、相对湿度超过75%时,孢子开始萌发并侵染鲜食玉米植株。防控不当,可侵染花丝、种子、果穗,导致病害大面积蔓延。穗腐病呈现季节性发生的特点。在鲜食玉米的灌浆期如遇潮湿多雨的季节,该病较为严重;收获时若含水量未降至安全水分以下,到贮藏时由于场所温度升高,给霉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该病也易发生。
可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比如穗腐病:京黄糯269、京科甜608、金冠597等来防治穗腐病,并将其作为防控的基础。考虑到该病的发生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在种植时应尽量地将行距缩小,株距增大,不宜种植过密。在鲜食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氯化钾,可减轻发病几率,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和抗病性。根据品种及生育期对该穗腐病的发病期准确做出判断,在发病前及时抢收,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原菌侵染。若田间地势较低,雨量较多,某些品种又处在即将收获的档口,可进行扒皮照晒、人工割晒等操作,以尽快降低种子含水量。可采用一些化学防治手段,例如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秕小病粒,也可用种衣剂给种子包衣或拌种的方法进行种子处理,预防该病的发生。包衣或拌种时每10 kg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 ml + 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40 ml。在收获前15 d左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雌穗花丝上喷雾防治。
2.3. 灰斑病
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或霉斑病,致病菌是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zeae maydis Tehon & Daniels)、高粱尾孢真菌(Cercospora sorghi Ell. et Ev) [12]。近年来,灰斑病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中美洲、北美洲、亚洲及中国北部的玉米生产区迅速蔓延,成为玉米生产中的重大威胁。灰斑病主要侵染鲜食玉米叶片,发病之初,叶片上会有灰色、浅褐色病斑,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无明显边界。病斑常分布于平行叶脉之间,较小的有4 × 2 mm,较大的有20 × 5 mm。病斑可随着病菌侵染加剧而扩大,边界逐渐清晰,中间颜色偏灰,至褐色边缘处可见坏死线。环境湿度若偏大,病斑的背面具灰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集中成片,叶片枯萎死亡,更甚者植株出现早衰、倒伏。
灰斑病通过空气传播。当年病原菌在病株越冬,次年成为初侵染源后,在风、雨等有利条件下侵染至健康植株上。此外,种植密度高、通风不良、湿度大的地块更易发病,且病害传播迅速,一个病害侵染循环周期大约10天。成株期遇温湿度偏高、连雨天等条件有利于病害的扩散。种植较密、通风性偏差、重施氮肥、管理简单等因素也有利于病害的形成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
可选用京紫糯219、农科玉368、京黄糯269等品种防治灰斑病。加强田间管理,将病株和杂草及时清理,可显著降低病原菌的越冬数量。适当密植,做到田间空气畅通,光线照射充足,排水要及时,保持湿度适宜,不给病害生长繁衍创造有利环境。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等各种营养的合理搭配,根据鲜食玉米生长需求适时追肥,保证养分供应充足,增强植株抗病性。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瘟散乳油等,按照推荐剂量兑水喷雾防治,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以减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2.4. 纹枯病
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多发生在苗期[13],尤其是3叶期前。其症状首先表现在鲜食玉米苗的上部叶片,初期表现为叶片发黄,叶缘与叶尖逐渐干枯,随之症状向下部延伸至底部叶片,严重者可引起心叶卷曲,整株死亡。受害较轻的鲜食玉米幼苗成为弱苗,生长势明显减弱,影响鲜食玉米的整体整齐度和最终产量。根系方面的症状也尤为显著,发病初期根系发育不良,次生根少或无次生根,种子根的根尖变褐腐烂,并逐渐向上扩散。因环境的潮湿程度不同,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腐烂甚至霉状物。这些症状均表明立枯病已对鲜食玉米苗的根系造成了严重损害。立枯病的发病因素众多,其中以下几条应引起重视:鲜食玉米的重茬种植会使土壤中病菌的累计几率增大,如遇到合适环境植株会被侵染。而在地势较低、贫瘠的地块上种植鲜食玉米,在很大程度上给病菌的繁殖创造了条件。病原菌在温度偏低、湿度偏大的气候环境下较易繁殖,尤其是鲜食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降雨,则会大大提升该病的侵染率。外来品种遇到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会不适应,植株生长较弱,无法建立对立枯病的免疫屏障,进而感病。播种时选用未经过消毒处理的种子或者施肥时选用了未腐熟的有机肥,都会增加立枯病的致病风险。
应结合当地的实际,综合考虑气候和土壤的情况,多种类、非单一地选择品种,例如农科玉368、京紫糯219、京科糯2010等,尽量将传染病的风险降至最低。播种前建议精选种子并进行消毒处理,重点清除隐藏其中的霉变的种子,剔除掉发育不良和破损的种子,保留完整的种子。结合多菌灵、咯菌腈等药剂的使用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以提高种子对该病的抗性。施肥时避免持续单一施用氮肥,易烧伤根部,提高磷、钾肥的占比。松土可提升土壤空隙度,便于空气在其间流通,有利于根系健壮生长。重点关注出苗及降雨后田间的水量,若积水过多应及时排水。切忌连作、重茬,可轮作。化学防治:在立枯病的发病初期,可使用甲基托布津、三唑酮等药剂重点对植株基部灌根,每隔5~7 d施用一次,连续施用2~3次,可有效防治病害的扩散。
2.5. 弯孢霉菌叶斑病
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n)是弯孢霉菌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14]。这种真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极易生长繁殖,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均受环境条件影响显著。研究表明,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相对湿度则需达到96%以上才能有效萌发。若环境条件干燥,病原菌当年冬天还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体的形式潜伏,并在次年发生侵染。鲜食玉米叶片是受到弯孢霉菌叶斑病侵染的主要功能器官,叶鞘和苞叶次之。发病之初,叶片上可见绿色点状物,病害加重后,点状物随之扩增,变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半径大小通常在0.5 × 2 mm,大的可达3 × 7 mm。病斑四周一圈可见浅黄色的晕圈,中心处呈现出灰白或黄褐色。若环境中湿度较大,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会聚集在病斑的正反两面,看上去好似黑色的霉状物。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且密集,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导致鲜食玉米减产甚至绝收。弯孢霉菌叶斑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主要通过空气和雨水传播,若条件适宜,传播速度较快,呈蔓延趋势;病原菌可通过鲜食玉米秸秆和杂草传播,成为初传染源。弯孢霉菌叶斑病的发病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而高温高湿是其中之一,也是造成该病流行和爆发的主要因素。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正是该地区鲜食玉米抽雄关键期,雨水偏大,温度较高,也是该病的高发期,若不注意管控,可成蔓延扩展之势。另外,若鲜食玉米种植田地处低洼地势,排水不畅,空气流通较差,给病原菌的滋生创造了有利环境,往往病情较为严重。连坐地块以及高感品种也会提高该病的发生率。
在弯孢霉菌叶斑病的防治上应积极推广抗病品种,例如:圣甜白珠、京科糯120、京科甜533等。同时采取必要的配套防控措施,具体如下:加强田间管护,实施连坐,发现病株及时清出田间,阻断初传染源,更好地保护健康植株,降低发病风险。施肥时注意不要过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施肥的合理性;做好排水、灌溉设施的维护,灌溉水量合理,时常注意田间的通风,避免湿度过大,降低病害的发生。在病害初期,可采用药剂来进行防治。通常采用的药剂和剂量有:40%新星乳油10,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可选择在鲜食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好而且较易操作。
2.6. 丝黑穗病
丝黑穗病,又称乌米,黍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为主要致病菌[15],连坐的耕作机制下植株雌、雄蕊感染几率增大,被病菌侵染的果穗变成黑粉团,是该病较为严重的症状。黍轴黑粉菌是丝黑穗的病原体,其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长达2~3年,是该病的初侵染源。孢子也可通过种子表面传播,特别是在种子长、远距离运输时,病害扩散的风险大为提高。鲜食玉米的苗期就会被丝黑穗病原体侵染,尤其是在三、四叶期之前。而病害较为典型症状会在穗期的雌、雄蕊出现。温湿度是病原菌繁殖的重要因素,如果条件合适,整个果穗或花序会被菌丝侵染,变黑、畸形。苗期时遭受病害的植株通常表现出分蘖增多、植株较小、叶片挺直且颜色暗绿,时而还会显现黄白色条斑。成株期的症状更为严重,发病率可高达60%~70%,此时期,病害侵染雌,雄蕊,使雄蕊变形,致花器缺失,颖片增生,果穗变为黑粉包,内部被黑色粉末和丝状维管束残余物充满,丧失结实,鲜食玉米的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选用万糯2018、京科糯2000、美珍206、京科糯2010等鲜食玉米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关键,也是降低病害发生率的根本途径。种子处理:在播种前选用高巧、立克莠、粉锈宁、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拌种剂处理,可有效降低致病风险。具体方法如下:用有效成分占种子量0.07%的粉锈宁拌种;用50%矮健素液剂稀释至200倍浸种10小时,后加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拌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量的0.5%~0.7%拌种,还可用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通过合理轮作、调节播期、把控播种环节,施用净肥等栽培环境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特别是重病地块尽量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达到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的目的。在苗期和成株期期间,要随时检查田间状况,若发现病株应第一时间拔除并深埋或烧毁,切断菌源传播途径。施用有机肥尽量充分腐熟,未腐熟肥料中有很大几率携带病原菌。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选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30%氟硅唑微乳剂、40%氟硅唑乳油等药剂轮换使用,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1~2次。同时,可根据往年锈病高发期的时间,提前喷施化学药剂遏制孢子的萌发。
2.7. 绣病
锈病是由柄锈菌(Puccinia sorghi)侵染鲜食玉米叶片、苞叶或茎秆而形成的一种真菌性病害[16],是农业生产中不容忽视的一种常见病害。这种真菌具有专性寄生的特性,只能在生活的寄主上存活,脱离寄主后很快死亡。柄锈菌的精子器和锈子腔阶段发生在酢浆草属植物上,通过转主寄生现象完成生活史。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都会出现小斑点,颜色为淡黄白色,斑点的四周有黄色晕圈出现,继而快速凸起呈现红褐色病斑,为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会产生侵染物—铁锈状的夏孢子。在发病后期,病斑形成黑褐色粉状物,是冬孢子堆破裂后散出所致,严重时,整张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导致叶片枯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植株早衰、干枯,籽粒干瘪,最终影响产量。锈病的病原菌主要在空气间传播,属于典型气传性病害。当年植株残株若未及时清理,可有冬孢子寄生其间,次年春天在环境条件适宜下可引发春孢子的萌发,借助空气传播到寄主即鲜食玉米植株上,引发初次侵染。若未及时防治,随着生长递进,田间少量病株即可形成夏孢子,也通过空气流动侵染扩散至田间,并形成循环侵染。鲜食玉米锈病的发生与流行与品种自身抗病性、气候特点、地形地势以及土壤状况等因素关系密切,品种的生长期短较易被侵染。锈病是高湿型病害,当温度达到15℃时,病原菌孢子就会萌发,普通锈病大范围发生的温度范围是16℃~23℃,而南方锈病则在26℃~28℃时更易流行。此外,低洼地、通风透光条件差、种植密度过高、偏施氮肥的田块也更容易发病。
生产上可选用斯达甜221、京甜糯807、华耐甜玉782等品种进行锈病的防控。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并利用化学药品提升防治措施。保持一定的种植密度,过密会引起湿度增大、光线不充足等不利因素,增大致病风险;施肥要科学,不能仅盯氮肥,要平衡施用有机肥及磷、钾肥;提升田间管理水平,加强整枝、开沟、排水作业,不给致病菌创造高湿的田间环境;收获后第一时间将病株清除,避免因清理不及时留下致病隐患。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2000倍液;40%氟硅唑(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8%戊唑醇微乳剂1000~2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2.8. 褐斑病
褐斑病的致病菌是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 [17]。经过病株或土壤越冬的病菌,在第二年可成为初侵染源。若温度、湿度合适,病原菌可在鲜食玉米植株上侵染,引发病害。染病之初,叶片出现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增大并呈褐色、圆形状,四周颜色偏深,中间较浅,在病斑表面可见灰色霉层;严重侵染后,叶片的病斑会连结成大斑,继而黄化、枯萎坏死,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死亡。褐斑病受多种治病因素影响。首先,夏季尤其是7~8月降雨偏多,空气湿度偏大,植株在这种环境条件下较易感病。其次,某些鲜食玉米品种自身抗病性差,易感属性较强,容易被褐斑病菌侵染。此外,土壤贫瘠,株距过窄,密度偏大、空气流通性差等因素也加重该病的发生。
生产上常选用褐斑病:万糯2018、BM380、京科甜608等品种,增强植株本身对该病的抵抗力。严控重茬,病害较重的田块建议实施合理轮作。合理密植,保持种植田的植株密度,不能随意,防止因一味通过增加密度获得,但最终适得其反,病害加重产量下降:根据品种自身性状和田间情况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这样才能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性能,降低病害的发生。及时中耕除草,保持田地间清洁,避免因杂草引起的田间水汽过大而增加感染风险;平衡施肥,多种有机肥、生物肥的配合施用,改善田间的微生物环境,适当浇水,控制田间湿度,增强植株抗病力;收获后及时将病株清理出田间,减少侵染源。使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洒,在发病初期可有效防止褐斑病的扩散。可利用拮抗菌、植物源农药等生物防治方法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2.9. 小斑病
小斑病又称为斑点病,致病菌是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 [18],在鲜食玉米生产上较为常见,尤其是温暖潮湿条件下危害更为严重。叶片是小斑病侵染的主要器官,其他部位如叶鞘、苞叶、果穗也会遭受侵染。病斑初期表现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为椭圆形或长方形,边缘和中央主体颜色均为褐色,中央夹杂着少许黄色,呈同心轮纹分布。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可见灰黑色绒状物。病害严重时,小病斑连接成大病斑,叶片随之干枯,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小斑病的侵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感病品种会对病害蔓延起推动作用。当田间存在大量易感品种时,一旦病原菌侵入,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其次,当年越冬的病原菌数量及累计速度会对病害的流行起关键作用,植物残体产生的病原菌在土壤中累计越冬,次年环境适宜病菌孢子得到复苏,借助风、雨侵染到鲜食玉米植株上。气候条件如高温多湿也是病害流行的有利因素,长蠕孢菌的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能迅速萌发并侵染鲜食玉米叶片。
结合当地环境及种植条件选用京科糯768、京紫糯219、圣甜白珠等高抗、适应本地的的鲜食玉米品种是防治小斑病的根本。轮作倒茬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累积,降低初侵染源的数量。采取育苗移栽、适时早播、合理密植等栽培措施,保持植株健康生长,不给病原菌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增强植物机体抗病力。同时,及时清除病株,并将病株带出田块并远离健康植株,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在病害发生初期,可采用药剂防治手段控制病害的蔓延。常用的药剂包括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mmon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fresh-eating corn
表1. 鲜食玉米常见病害特点及防治方法比较
种类 |
致病菌 |
症状表现 |
防治方法 |
栽培措施 |
药剂防治 |
选用品种 |
茎腐病 |
镰刀菌、腐霉菌、 炭疽菌、炭腐菌 |
茎基部褐色病斑; 灌浆期前后茎基部 中空、腐烂;干枯的苞叶 包卷着干的籽粒垂直向下 耷拉着。 |
轮作、排水、 高畦、中耕除草、 病株及时清除 |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百菌清、多菌灵、 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绿木霉、哈茨木霉、 外菌绿色防治 |
京黄糯269、京科甜608、金冠597等 |
穗腐病 |
禾谷镰刀菌、 青霉菌、曲霉菌 |
果穗顶部粉红色;籽粒 间隙灰白色;病穗的 苞叶与果穗黏合,淡紫色以及浅粉红色的霉层; 病粒上霉状物橙黄色 斑点状黏合物 |
行距缩小; 大喇叭口期追施 尿素、氯化钾; 及时抢收;地势 低洼地块扒皮 照晒、人工割晒 |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菌灵喷雾 防治 |
京黄糯269、京科甜608、金冠597等 |
灰斑病 |
玉米尾孢、 高粱尾孢真菌 |
叶片上有圆形、椭圆形 灰色、浅褐色病斑,病斑的背面具灰色霉状物。 严重时,病斑集中成片,叶片枯萎死亡,早衰、 倒伏。 |
及时清理病株 和杂草;适当 密植;氮、磷、钾等肥合理施用 |
百菌清、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克瘟散乳油等,按照推荐剂量兑水喷雾防治。 |
京紫糯219、农科玉368、京黄糯269等 |
立枯病 |
立枯丝核菌 |
苗期叶片发黄、心叶 卷曲;根尖变褐腐烂; 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 腐烂甚至霉状物 |
播种前精选种子 消毒,拌种 处理;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及时松土和排水; 可轮作。 |
甲基托布津、三唑酮等药剂重点对植株基部 灌根。 |
农科玉368、京紫糯219、京科糯2010等 |
弯孢霉菌 叶斑病 |
新月弯孢菌 |
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 病斑四周由浅黄色的 晕圈,中心处呈现出灰白或黄褐色;环境湿度 较大,叶片正反两面由 黑色的霉状物 |
及时清理病株, 做好排水、 灌溉设施的维护, 灌溉水量合理 |
在鲜食玉米大喇叭口期使用新星乳油、乐必耕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灌心。 |
圣甜白珠、京科糯120、京科甜533等 |
丝黑穗病 |
黍轴黑粉菌 |
果穗或花序变黑、畸形;苗期分蘖增多、植株 较小、叶片挺直且颜色 暗绿、时而还会显现 黄白色条斑;成株期雄蕊变形,致花器缺失,颖片增生,果穗变为黑粉包。 |
合理轮作、调节 播期、把控播种 环节、施用 净肥;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深埋或烧毁、施用有机肥 尽量充分腐熟。 |
高巧、立克莠、 粉锈宁、矮健素液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甲基托布津拌种。 苯醚甲环唑微乳剂、 氟硅唑微乳剂、 氟硅唑乳油等喷施 |
万糯2018、京科2000、美珍206、 京科糯2010等 |
锈病 |
柄锈菌 |
叶片红褐色病斑,形成黑褐色粉状物,严重时,整张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导致叶片枯黄 |
种植不宜密度, 平衡施用有机肥,加强整枝、开沟、排水作业,及时 将病株清除。 |
苯醚甲环唑微乳剂、 氟硅唑(福星)乳油、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戊唑醇微乳剂进行喷雾防治。 |
斯达甜221、京甜糯807、华耐甜玉782等 |
褐斑病 |
节壶菌 |
褐色、圆形状斑点,表面可见灰色霉层;严重者,叶片的病斑会连结成 大斑, |
不宜密植,保持 田间通风,及时 中耕除草,多种有机肥、生物肥的 配合施用,适当 浇水。 |
粉锈宁、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等可湿性 粉剂进行叶面喷洒 |
万糯2018、BM380、 京科甜608 |
小斑病 |
异旋孢腔菌 |
椭圆形或长方形水渍状 褐色小斑点,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可见灰黑色 绒状物。病害严重时, 小病斑连接成大病斑 |
轮作倒茬、育苗 移栽、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喷雾 |
京科糯768、京紫糯219、圣甜白珠 |
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施药时应按照推荐剂量和浓度进行喷雾处理,并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以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以上是对北京地区鲜食玉米常见病害的特点及发生规律的阐述,为了更加具体地比较不同病害的特征及差异性,将病害的致病菌、症状表现及防治方法在表1中列示,希望能为鲜食玉米的生产提供些许借鉴。
3. 常见虫害
3.1. 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19],在鲜食玉米上较为常见,以幼虫形态成害。老熟幼虫体长可至30 mm,头上深黑色,背部浅褐色,一年可生多代,可影响鲜食玉米的各个生长时期,常以叶片、叶心、果穗和茎秆为食。生产上常用的防治玉米螟的方法有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使用1.5%辛硫磷颗粒剂或50%辛硫磷乳油等药剂进行喷雾处理;采用诱光灯、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及赤眼蜂等进行生物防治。
3.2. 玉米蓟马
蓟马一年可生两代,身体长度可达0.5~15 mm,在北京地区蓟马严重发生期常发生在麦收的6月中下旬前后。成虫身体呈黄色,翅透明,边缘有长毛;卵初期为白色,后期为橙红色;若虫呈淡黄色。蓟马中的黄朵蓟马较为常见[20],主要对苗期和心叶期构成危害,常会侵食鲜食玉米的新叶并吸取汁液,叶片遭受虫害后会出现银灰色条斑,严重的甚至出现干枯。防治蓟马要保持田间植株密度和湿度,浇水不要太勤,发现杂草要及时清理。病害严重时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3. 玉米粘虫
玉米黏虫是一种迁飞性、暴食性害虫,其主要特征是幼虫暴食鲜食玉米叶片并在短期内吃光,造成绝收[21]。一年可发生三代。粘虫成虫身体长度在15 mm到20 mm之间,灰褐色或暗褐色。可使用杀虫灯、行诱捕器等进行诱杀;使用寄生蜂、寄生蝇进行生物防治;使用50%辛硫磷乳油75~100克、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100克、20%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对水4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3.4. 玉米蚜虫
玉米蚜的体长可达2.2 mm,深绿色、其上附有白粉,为害鲜食玉米的叶片和茎秆[22]。苗期成蚜、若蚜危害心叶;抽随后危害穗部,刺入植物组织内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发黄、卷曲、变形,严重时导致植株枯萎。防治方法要多种方法相结合,错期提前播种以避开蚜虫繁殖期,避免该病大面积爆发;播种前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进行拌种处理,可进行有效防治;拔节期发现病虫可采用0.5%乐果粉剂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洒对心叶间喷撒;大喇叭口期发现病虫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处理。
Table 2. Fresh-eating corn varietie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Beijing area
表2. 适合在北京地区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的基本特性
品质 类型 |
品种 |
出苗至 鲜穗采收(d) |
株高 (cm) |
穗行数 |
穗轴 |
籽粒 |
百粒重(g) |
抗(感)病程度 |
糯 |
郑白甜糯9号 |
89.2 |
221 |
14~20 |
白 |
白 |
35.4 |
中抗瘤黑粉病,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 |
京科糯768 |
75 |
247 |
14~16 |
白 |
白 |
36.3 |
感丝黑穗病,中抗小斑病, 高感瘤黑粉病、矮花叶病 |
京黄糯269 |
73.4 |
203 |
18~20 |
白 |
黄 |
29.5 |
高感瘤黑粉病,感丝黑穗病,高感矮花叶病,感小斑病 |
万糯2018 |
74 |
228 |
12~18 |
白 |
黄 |
40.8 |
中抗丝黑穗病,感小斑病, 高感瘤黑粉病,高感矮花叶病 |
农科玉368 |
76 |
233 |
12~14 |
白 |
白 |
38.7 |
中抗茎腐病,感小斑病、 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 |
京科糯2000 |
75.8 |
252 |
14~16 |
白 |
白 |
34.9 |
高抗茎腐病、 丝黑穗病和玉米螟,抗大斑病 |
京甜糯807 |
73 |
232 |
14~16 |
白 |
白 |
38.18 |
感丝黑穗病、小斑病、 瘤黑粉病,高抗矮花叶病 |
京紫糯219 |
74 |
243 |
16~18 |
紫 |
紫 |
33.7 |
高感丝黑穗病、瘤黑粉病、 矮花叶病,抗小斑病 |
甜 |
BM380 |
67 |
190.2 |
14~20 |
白 |
花色 |
35.6 |
高感丝黑穗病、小斑病、 瘤黑粉病、矮花叶病 |
京白甜456 |
70 |
207 |
14~20 |
白 |
白 |
35.8 |
高感丝黑穗病、小斑病、 瘤黑粉病、矮花叶病 |
金冠597 |
89 |
290 |
16~18 |
白 |
黄 |
34.3 |
感大斑病、丝黑穗病, 中抗瘤黑粉病 |
京科甜608 |
79.5 |
262.2 |
17~18 |
白 |
黄 |
35.2 |
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 |
华耐甜玉782 |
77.9 |
237 |
16~18 |
白 |
黄 |
37.6 |
感大斑病、丝黑穗病, 抗瘤黑粉病 |
圣甜白珠 |
81.6 |
219 |
14~22 |
白 |
白 |
35.9 |
感大斑病、丝黑穗病, 高抗茎腐病、小斑病、 弯孢叶斑病,中抗瘤黑粉病 |
甜加糯 |
农科糯336 |
73.5 |
209 |
14~16 |
白 |
白 |
39.47 |
感丝黑穗病,感小斑病, 感瘤黑粉病,高感矮花叶病,高感南方锈病 |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品种审定公告。
4. 结论
根据北京气候及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品种的综合生长性状、抗(感)病类型及程度,汇总了15个适合本地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见表2),按照品质类型分为8个糯质、6个甜质、1个甜加糯质,数据来源于相关品种的审定证书公告,以供生产者酌情参考。
从北京地区的气候特征实际出发,要积极探索鲜食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及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绿色环保型农药或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水平;加强对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农户防范意识,做好抗病性优良的品种推广工作及配套管理措施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当地防控病虫害的技术水平;持续关注常年发生病虫害的地区,并积极做好病害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病害防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最大程度上将病害的产生和影响降到最低。病虫害的防治真正关乎鲜食玉米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要不断加强生产实践的调查和研究,做到精准防控,进一步提升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基金项目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首席专家团队项目: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XY-TD-22-0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