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活化背景下古泗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Desig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Ancient Sishui Ri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ritage Activation
摘要: 古代泗水河流域所途径的城市有着极具精神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独有的历史古迹。文章对古泗水流域上游的泗水县及中游的徐州市两地的文化遗产进行列举分析,在遗产活化的背景下,探讨古泗水河流域文化遗产在进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为解决其在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在保持古泗水河流域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同时,增加古泗水流域文化遗产的活力和多样性,来赓续古泗水的历史古迹,传承和发扬古泗水的璀璨文化。
Abstract: The cities which the Ancient Sishui River Basin passed ha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historical monuments with great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paper enumerates and analyzes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Sishui River Count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Ancient Sishui River Basin and Xuzhou City in the middle reaches, discusses many problems faced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Ancient Sishui River Bas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ritage activ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protection process of the Ancient Sishui River Basin. While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ity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Sishui River Basin, it will increase the vital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Sishui River Basin, so as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monuments of the Ancient Sishui River an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brilliant culture of the Ancient Sishui River.
文章引用:马健皓. 遗产活化背景下古泗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研究[J]. 设计, 2024, 9(6): 21-26.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6662

1. 引言

古代泗水,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四渎八流”之一。春秋时期孔子于泗水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宋朝诗人朱熹也在此写下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绝美佳句。现如今的京杭大运河也是在泗水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如此重要的古代泗水流域,经过不同朝代的迭代更新,一块璀璨的宝地也随时代变迁而慢慢湮灭。如今的泗水河,只保留着古代泗水的上游河段,而古代泗水河流域流经地域饱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延续至今的古代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古代泗水流域,逐步淡忘的泗水河,许多学者也开始寻踪,寻找湮灭的泗水河。文章通过对古代泗水河的概况描述,分析古代泗水河流域流经区域所现存的文化遗产,在遗产活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提出相应的活化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来赓续古代泗水河的历史古迹,并继承和发扬古代泗水的文化内涵。

2. 古泗水概况

2.1. 泗水之名的由来

“泗水”之名,亦有“桑水”,“若水”之称[1]。古泗水上游两岸为产桑区,故有“桑水”之名,又因桑、若二字古文相似,桑误为若而得名。泗水,由桑水讹变而来,亦有因泗字旁的音符为“四”音,衍生而出泗水源头音为四故曰泗水音的说法。据民国《泗水县志》的记述,泗水河发水源自今山东兖州泗水县泉林乡境内的陪尾山,山下的趵突、响水、洗马钵、红石四泉同时涌出,汇聚而成流,亦即是由泗水发源。

2.2. 古泗水流域概况

古代中国的支流泗水河为中国黄河与长江水系间形成的另一个中国主要的水系,其河道干流水质清澈,支流湖泊密集,自成体系,由于其水质较清所以古人把也被称为是“清河”。其发源于山东沂蒙南部山区,始会于洙水而为小洙泗,转向西流至河南集宁,形成豫南四湖水系(昭阳、独山、微山、南阳)后,南下经鱼台、微山,过江苏徐州后流入中国安徽,遇到了汴水,又南转而折向东,过江苏泗阳后与小淮泗水相会合,泗阳因地处小泗水入小淮泗之咽喉要点,古代被称为小“淮泗”。从江苏淮安到泗水融入整个苏北的水网,一路直入滔滔长江,一路与滔滔淮河水相伴直奔大海。泗水沭河流域在中国鲁、豫、苏、皖环绕着形成一条U字形,沿途依次注入了洙、沂、济、汶、菏、沭、濉、汴泗等诸河,沟通控制着整个中国的东部的南、北二大河水系,流域面积约有十多万平方公里。[2]

3. 遗产活化概述

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的,在精神、经济、生态、审美及科学层面上有着其独有的价值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3]。现如今我国正在进行着完善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的阶段,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又一直沿袭着传统保护与利用的机制与模式[4]。我国的文化遗产因不适宜的保护利用衍生出了文化内涵与其本身不匹配,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延续难度大等问题,文化遗产特色逐渐消逝及失去活态的现象愈发普遍,遗产活化已然成为更广泛地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5]。纵观国内外关于遗产活化方面的研究颇多,使遗产活化被赋予了深刻的内蕴,并广泛应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遗产对象进行活化[6]

通过对现有遗产活化概念进行总结和概括,对遗产活化进行了界定:对于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或者物质财富来说,以尊重为前提条件,创新比传统更好的手段与方法,实现活态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4. 现有文化遗产现状

古代泗水河道向西流经现在的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市,而后在鱼台县东南方向折过,穿过现在的南阳湖,再流经丰县、沛县和徐州市三地,直至今淮安市向东注入淮水。古泗水流域非常广泛,上游的泗水县及中下游的徐州市均为极为重要流经地区,并且都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泗水县作为古泗水的发源地、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儒家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徐州市是刘邦的家乡,项羽的古都。两地以考古发现的历史古迹及所在地区延续的文化为支撑,发展出许多和儒家文化的、与楚汉文化有关的景点。这些都反映了古泗水流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而更需要关注的是物质文化遗产[7]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8]

4.1. 物质文化遗产

① 安山寺:因寺庙旁有涌珠泉,故名为安山涌泉寺,后又简略其名为安山寺。它是鲁东的佛教圣地。寺院旁有青山绿水,环境优美,为避暑名胜之地,现在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② 泉林[9]:在山东济宁泗水县泉林镇陪尾山下,为泗河之源,以名泉汇集而得名,泉多如森林,故名,也由此声名鹊起。坐落在山东省济宁泗水县境内,泗水泉林秀丽,自然水景奇观,曾经招揽过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到此驻足观赏,并且在泉林著有各类题材的咏泉的诗篇文章。在民间所口口相传的,我国至圣孔夫子曾经在这里设坛游历讲学,在此处发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绝句;清代乾隆皇帝尤其喜爱泉林这个风水宝地,曾9次驻跸,又筑行宫为泉林行宫,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③ 卞国故城遗址:其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的卞桥村,相传此处是夏商周时代的卞明国及其后的卞邑城址,现如今存留下的古城遗址为春秋至汉代古城遗址,故城遗址北面与泗河相临,东面紧靠另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卞桥,卞国故城遗址同样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④ 卞桥:位于泗河之上。与赵州桥、卢沟桥及苏州宝带桥,同为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最早期石拱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⑤ 户部山古建筑群[10]:它顺应山势,有参差错落之美感又独具匠心,以传统四合院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整齐划一的建筑布局,还有将南北方建筑之美融糅于一体。采用青石和青砖砌成建筑的墙体,梁所用的耗材巨大别具一格。它属于一处古民居建筑群落,向现在的人民尽展古城数百年独特的建筑风貌,现在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⑥ 楚王陵:西汉时期楚王刘戊的陵墓。它现存于徐州市的全部汉代陵墓中,面积为之最,出土的文物不仅保存的最为完好,数量也是最多的,是一座兼并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蕴及文物考古价值的大型陵墓。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泗水及徐州两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Cultural heritage of Sishui and Xuzhou

1. 泗水及徐州两地的物质文化遗产

所在地

物质文化遗产

单位名称

泗水县

安山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泗水县

泉林

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泗水县

卞国故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泗水县

卞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州市

户部山古建筑群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州市

楚王陵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 泗水柘砚制作技艺:柘砚,即柘沟陶砚,因是用澄过的泥烧制而成,所以也称“鲁柘澄泥砚”。柘沟制陶始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是我国早期制陶地之一。柘砚采用原始陶土过滤烧制而成,质地更优、光泽度更高,且制作技艺复杂,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 泗水民歌《大辫子甩三甩》:泗水民歌与泗水人民的生活有着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关系,是在长期工作、生活实践中以展示人生、表达情感、抒发意志与欲望所创造,是泗水平民百姓共同的心声。《大辫子甩三甩》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对那段血与火、生与死历史的最好记忆。它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地方文化研究价值,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 泗水民间剪纸:泗水是远近闻名的“剪纸之乡”。在泗水民间,剪纸技艺景观顽强地生长,一直传承到今天,其形式大多为绣稿类。艺术风格淳朴浓厚,豪放粗犷,简洁明快,有着鲜明的特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 徐州琴书:江苏曲种,原名丝弦,后改为徐州琴书,清代用扬琴伴奏,故又称扬琴[11]。徐州琴书源远流长,唱词多为家庭和邻居们的日常生活琐事,能够映射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演唱形式大致分为四种,分别是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⑤ 徐州香包:流传于江苏省徐州市的香包制作技艺别具特色,为世所称。它具有实用性的内装,里面的中草药具有净化空气、驱蚊防潮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疾病;同时兼并一定的观赏性,造型质朴,绣法工整且细致。题材形制极为丰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实用性的内装,里面的中草药局哟普净化空气、驱蚊防潮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疾病;同时兼并一定的观赏性,造型质朴,绣法工整且细致。

古泗水流域的璀璨文化,正是由于这些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以经久不衰。合理地保护与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将会给古泗水流域辐射的城乡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且能够真正挖掘出古泗水流域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内蕴。

泗水及徐州两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表2

Table 2. Cultural heritage of Sishui and Xuzhou

2. 泗水及徐州两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在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等级

分类

泗水县

柘砚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手工技艺

泗水县

民歌《大辫子甩三甩》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

泗水县

泗水民间剪纸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手工技艺

徐州市

徐州琴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统曲艺

徐州市

徐州香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手工技艺

5. 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

5.1. 赓续古泗水历史古迹

古泗水流域存续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在泗水和徐州两地的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因地制宜地保护遗产的原真性,延续古泗水的历史文化。保护古泗水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① 保持遗产的原真性,防止在遗产地过度开发[12]。能够映射出周至汉代的古代卞国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模式、防御工事和城郭聚落形态的卞国古城遗址;代表了古代桥梁建筑,在拱桥建筑史上的名作卞桥;徐州的户部山古建筑群和反映楚汉文化的楚王陵,通过合理的开发,明确管理主体及管理办法,进行适度利用。

② 引进前沿性且适用的保护技术与手段。创新性地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讲求实际,探寻适用于保护古泗水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技术与方法。

③ 信息化的宣传教育。古泗水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群众性事业,通过信息化的网络推文、线上线下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共同参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教育层面,加强青少年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5.2. 继承和发扬古泗水文化

古泗水流域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丰富多样。然而在古泗水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与的主体不足,许多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古泗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源源不断的继承者来继承和发扬,然而就目前古泗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在网络信息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者越来越少;同时对古泗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机制并不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提出以下具体继承和发扬古泗水文化的措施:

① 多元主体的参与模式。在古泗水沿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建构起多元主体的参与模式[13],将区域城乡之间各个团体联系起来共同参与到古泗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通过网络信息分享,加强各个区域之间分级管理沟通,利用网络共享将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逐步完善,解决古泗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与主体不足,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的问题。

② 保障古泗水文化后继可承。古泗水沿线区域的人才济济,适当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教育之间联系的加强,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帮助学生群体拓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兴趣,吸收感兴趣并适合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人才。不仅可以保障古泗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才的培养,也可以推进古泗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③ 建立并完善古泗水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制。这一项措施通过对古泗水流域流经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播、传承与保护等组成整个机制。其中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文、短视频平台、小型纪录片进行网络信息化传播,目前泗水徐州两地的文旅局已经在探索通过网络来进行这样适合大众且符合时代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形式。

6. 结语

遗产活化的形式及目的是对适于本场域的遗产进行适宜的保护和开发,因而对于不同场域所进行的形式是不同针对性的,采取多种遗产活化形式的结合[14]并加以合理的遗产保护是必然的。在遗产活化的大背景下,同时对古泗水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增加古泗水流域文化遗产的活力和多样性。

古泗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历史悠长,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对古泗水的研究尚少,大多只是分析一个点,并没有关注整个古泗水的文化遗产。本文基于遗产活化的背景下,通过系统总结分析古泗水上游流经的泗水及下游流经的徐州两地的文化遗产,以及目前面临的对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保护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来赓续古泗水的历史古迹以及传承及发扬古泗水文化。

注 释

文中所有表格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朱成栋. 寻踪湮没的泗水河[J]. 寻根, 2017(3): 102-105.
[2] 王豐會. 泗水河道變遷述略[J]. 文津学志, 2011(1): 182-195.
[3] 林碧霞, 魏峰群, 赵晶雪. 国内遗产活化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22): 11-18.
[4] 姬荣伟, 周耀林. 数字人文赋能档案遗产“活化”保护: 逻辑、特征与进路[J]. 档案学通讯, 2021(3): 46-54.
[5] 许沁乔. 文旅融合背景下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化利用研究[J]. 旅游纵览, 2022(7): 127-129, 133.
[6] 何江梅, 田原. 文旅融合背景下钓鱼城文化遗产活化研究[J]. 旅游纵览, 2022(13): 111-114.
[7] 梁红昕.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广州市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 41(5): 77-83.
[8] 王欣媛. 鲁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织锦技艺为例[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2): 86-89.
[9] 戴彧, 陈亮, 孔利. 基于全域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研究——以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为例[J]. 中国勘察设计, 2022(5): 87-91.
[10] 张仝帅, 胡云. 泗水江苏段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J]. 赤子(中旬), 2014(2): 336-337.
[11] 异彩纷呈的徐州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4(6): 90.
[12] 杜凡, 曾寰洋, 陈亚颦. 遗产活化背景下黑井古镇保护与活化路径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6): 25-27.
[13] 何前进. 基于多元共治的鲁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J]. 文化月刊, 2022(10): 75-77.
[14] 喻学才. 遗产活化: 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 建筑与文化, 2010(5):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