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应急协同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Research Status of Emergency Coordin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DOI: 10.12677/orf.2024.14652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汤家乐, 赵欣: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突发事件应急协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Emergencies Emergency Coordinati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摘要: 应急协同是一种跨领域、跨主体的协同行动,在复杂多变的应急情境下,良好的应急协同能够迅速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速度和效率,对加强风险防控和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效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公共行政领域应急协同的文献信息进行年发文量分析,作者、机构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突现分析,梳理研究热点、研究脉络,以期呈现应急协同领域研究现状,为未来的应急协同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Emergency coordination is a kind of cross-domain and cross-subject coordination action. In complex and changeable emergency situations, good emergency coordination can quickly mobilize all forc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peed and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respons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risk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respons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of emergency collaboration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nnual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the co-occurrence of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the co-occurrence and prominence of keywords, and combs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context,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research status in the field of emergency collabor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on emergency collaboration.
文章引用:汤家乐, 赵欣.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应急协同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 运筹与模糊学, 2024, 14(6): 227-235.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4.146525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频现,连片效应明显,对我国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03非典事件后我国开始从整体视角出发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应急协同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时创新提出的对口支援机制,以“一省帮一重灾县”助力严重受灾区灾后重建。2020年我国再次通过“抗疫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完成了援鄂任务,一系列的实践彰显了跨区域应急协同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效能。2024年8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着重凸显了突发事件处置的整体协同目标,为我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支撑。但检索知网发现,应急协同往往是被包含在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等研究的综述文章中,以应急协同为主题的综述类文章较为少见。实际上,近年来应急协同已成为跨越多领域学者研究兴趣的热点,其独特的跨学科性质与重要性日益凸显。鉴于此,将应急协同作为核心议题进行深入回顾与总结显得尤为必要。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研究以“应急协同”“应急协作”“应急联动”为主题进行检索,将研究领域设置为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文献检索类型为期刊,检索日期默认,逐篇阅读筛除会议讲话,新闻报道以及明显与公共行政无关的文献,三次搜索共得到547篇文献,去重导出后得到473篇文献,作为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个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的软件,可通过可视化图谱清晰呈现出该领域发展的轨迹与知识转型的节点[1],对研究领域的系统回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最新版本的CiteSpace 6.4.R1软件,将预处理的文献数据导入软件,时间设置为2003年~2023年,time slice = 1,g-index的k值设为25,进行年发文量分析,作者、机构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突现分析,研究旨在全面而系统地回顾我国应急协同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理解我国应急协同研究的发展轨迹与未来方向提供参考。

3. 应急协同文献数据分析

3.1. 发文量分析

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是评判一个领域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和指标[2]。研究主题的年发文量是衡量该主题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可以从整体上观察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3],本文将去重后的数据按年份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由此根据发文量将我国应急协同研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为2003年~2012年。这一阶段应急协同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数量相对有限,但发文呈增长态势。第二阶段为2013年~2019年。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们对应急协同的研究相对于前一阶段重视度得以提高,研究活动更为频繁,相较于起步期,研究深度与广度均有所拓展,但总体增长趋于平缓。第三阶段为2020年~至今。发文量相对于上一个阶段成倍数提升,与此同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推动下应急协同不仅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更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展现出了对我国应急管理能力、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意义。

Figure 1. Thematic issuances, 2003~2023

1. 2003年~2023年主题发文量

3.2. 研究作者共现分析

Figure 2. Author’s co-occurrence chart

2. 作者共现图

研究作者共现图可以展示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作者合作关系和发文数量[4],而核心作者的发文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有重要引领作用[5]。本研究中作者合作图谱如图2所示,分析结果显示该图谱共有节点(N) 387个,连线(E) 193条,网络密度(D)为0.0026。节点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连线越粗代表在同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高。结合图2表1可以看到,应急协同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小的网络合作体,如樊博产出9篇应急协同相关文章居于统计作者首位,且形成了合作者子网络群,再如以吴春晓为核心的学者也形成了应急协同的研究子群。此外张桂蓉、雷雨等人也形成了一定的合作网络。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应急协同的研究以少数人员为核心,但有相当数量的相关学者处于单独研究的状态,作者间合作较少且长期的、持续的研究不足,这说明在我国应急协同领域尚未形成较为广阔且稳定的核心作者研究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领域的学术发展和实践应用。因此,加强学者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形成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交流网络,将是未来应急协同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Table 1. Key author information

1. 重要作者信息

作者

发文量

樊博

9

佘廉

4

刘雅静

4

卢文刚

4

岳清春

4

吴春晓

4

刘严萍

4

张桂蓉

4

雷雨

4

何继新

3

3.3. 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研究机构共现图是组织间合作强弱的表征[6]。研究机构共现结果如图3,节点(N)共有325个,连线(E) 113条,网络密度(D)为0.0021,机构间合作往往局限在较小的群体中,领域内机构间合作的有限性与碎片化特征。结合图3表2可以观察到,应急协同研究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以8篇发文量位居榜首,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紧跟其后。此外,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以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在应急协同研究领域同样表现出色,三所机构并列第三。但整体看领域内的发文量较高的高校,与其它机构合作并不紧密,合作主要集中于少数紧密联系的群体内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急协同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未来,加强高校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应成为促进领域学术进步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方向。

观察发文机构的共现网络可以发现,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呈现出三种模式:一是高校之间的合作网络。通过促进不同高校之间的学术思想激烈碰撞,推动应急协同的知识进步与创新;二是高校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政策与措施,为应急协同管理和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三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网络,将政府的政策引导、资源调配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管理能力紧密结合,加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应急产业的发展。

Figure 3. Research organization co-occurrence map

3. 研究机构共现图

Table 2. Key issuing agency information

2. 重要发文机构信息

序号

发文机构

发文量

1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8

2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6

3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5

4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5

5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5

6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4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4

8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4

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4

10

中南大学社会稳定风险研究评估中心

4

4. 应急协同主题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的主题精炼,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展示领域内研究主题的融合景象,对分析研究主题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7],关键词词频越高,关键词中介中心性越大,一定程度上能够表明该领域研究越向关键词集中,该主题热度越强。

本文对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处理得到如图4的可视化结果,并将具体的数据信息统计如表3,图谱包含关键词节点(N) 307个,连线(E) 550条,网络密度(D)为0.0117。关键词排名前五中,应急管理出现108次,突发事件出现42次,协同治理29次,应急联动23次,协同机制12次。应急管理的中心度达到0.79,可见应急协同虽以不同表达术语出现,但研究始终在应急管理的框架下进行。

Figure 4. Important keyword information

4. 关键词共现图

Table 3. Important keyword information

3. 重要关键词信息

词频

中心度

首次出现

关键词

108

0.79

2006

应急管理

42

0.33

2003

突发事件

29

0.14

2014

协同治理

23

0.11

2006

应急联动

12

0.06

2012

协同机制

10

0.05

2007

公共危机

10

0.04

2008

协同

10

0.03

2008

地方政府

10

0.03

2015

应急协同

8

0.04

2012

公共安全

4.2. 关键词时区图及突现分析

关键词时序图通过展示具有时间序列的关键词发展能够更清晰的展现某一时间段内领域内的研究主题的变化[8]。突现词是指在某段时间内迅速涌现、急剧攀升的关键词。关键词突现可以反映出时间段中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趋势,是判断研究领域演化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9]。本文为了更清晰全面的展示应急协同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同时基于CiteSpace关键词时序图和突现图进行主题分析,得到两张可视化图谱,如图5图6

Figure 5. Keyword timing diagram

5. 关键词时序图

本文在参考关键词时序图和关键词突现图的同时大量参考应急协同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将我国应急协同管理的研究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2007年)。自2003年非典后我国开始进行整体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工作进入以“一案三制”为基本框架的管理时期,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迅速崛起,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应急协同的研究并未得到较多关注。随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迎来了法治化建设的重要转折点,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的协同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是我国应急协同研究的萌芽阶段,致力于构建一个职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体系,而对应急协同的关注度有限,阶段发文量较少。

第二阶段(2008年~2012年)。2008年的汶川地震,其危害之大、影响之广,不仅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是对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为推动应急管理的协同的学术研究和实务工作打开了机会之窗。2008年“一省包一县”、“对点帮扶”的区域协同有效实践,激起了学术界对应急协同研究的一波热潮,应急协同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被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的突现关键词包括区域、政府、应急资源、联动机制等。此外由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此时的应急协同的相关研究也从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汲取营养并推进研究。总之,我国应急协同工作开始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第三阶段(2013年~2019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进入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新阶段[10],此后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工作纽带的应急协同工作的研究得到稳步发展。2018年3月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职能,为应急协同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组织保障,在此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应急管理研究不断丰富。此外随着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发展的不断推进,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经济体也建立了区域应急协同体系。信息共享、京津冀、大数据、超网络、军地联动等应急协同相关词汇逐步出现在应急管理的研究中。区域应急联动、应急物流、城市群、应急联动、应急指挥等成为这一时期的突现关键词,是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领域。

第四阶段(2020年~至今)。2019年年底的新冠疫情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同时让我国应急协同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一阶段应急协同的发文体量有了一个较大的跨越,应急协同研究同时涉及预防、应对、恢复等阶段,应急协同的功能性作用明显。由于涉及大范围人员安全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社会组织、政企协同等词首次出现。时期的突现关键词包括,协同治理、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多元主体等,应急协同的研究关口向基层延伸,此中相关研究也与近期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11]总基调相一致。

Figure 6. Keyword surfacing chart

6. 关键词突现图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CiteSpace对近年来的应急协同文献进行体量梳理,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分析、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分析、以及基于关键词的共现图谱、突现图谱、时序图谱的主题分析,大致可归纳出以下结论。

一是当前我国应急协同领域的研究生态展现出一种小规模合作网络众多但整体分散的态势,研究作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频次均较低,互学互促率较低。为促进应急协同研究的繁荣发展,亟需加强高校、政府机构、专业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打破壁垒,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研究平台,共同应对应急协同领域的复杂挑战,推动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为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贡献合力。

二是应急协同作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价值与研究意义逐渐显现,成为学术界深入探索与实践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议题。一方面,应急协同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南紧密相连,因此研究的方向、重点及成果应用均在一定程度上受政策的导向影响;另一方面,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与应对过程,则作为应急协同的实践成效的试金石,不仅能够检验现有应急协同机制的有效性,更能以此暴露出相关问题与不足,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向。

三是目前应急协同的研究对区域间政府协同和地方政府上下级、部门间协同都给予了一定关注。同时,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催化下,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在应急协同中的角色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从中也可窥见应急协同工作的复杂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在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应急协同的推进都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未来的研究仍要对庞大且利益多元的主体间协同机制进行梳理和完善,促进应急协同工作的整体效能提升。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市社区治理中新兴技术的应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CSH092)。

参考文献

[1]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2] 伍勇, 曲政澍. 中国智慧应急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灾害学, 2024, 39(3): 214-219.
[3] 何康, 李世祥, 黄砺, 等. 1993-2022年中国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知识图谱分析[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4, 31(3): 76-88.
[4] 胡泽文, 孙建军, 武夷山. 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3): 131-137, 84.
[5] 米俊, 张琪, 王迪, 等. 数字赋能应急管理研究可视化分析: 现状、热点及演进趋势[J]. 灾害学, 2024, 39(2): 163-171.
[6] 白石, 蒋东进, 陈宇佳.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洪水预报研究演化分析[J]. 水利信息化, 2024(3): 45-50.
[7] 侯海燕,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知识计量学的交叉学科属性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0, 28(3): 328-332, 350.
[8] 孔思屏. 应急管理研究综述[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10): 165-167.
[9] 肖艾迪, 陈远东, 林志明.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应急物流文献可视化分析[J/OL]. 物流研究: 1-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700.F2.20240810.1138.002.html, 2024-11-30.
[10] 光明日报. 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切实维护公共安全来源[EB/OL].
http://www.qstheory.cn/llwx/2020-02/27/c_1125634475.htm
, 2020-02-27.
[1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 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