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疲劳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Fatigue
DOI: 10.12677/jcpm.2024.34196, PDF, HTML, XML,   
作者: 黄 川, 陈英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中风后疲劳中医治疗综述Post-Stroke Fatigue (PS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view
摘要: 中风后疲劳(PSF)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特征是中风患者出现与康复锻炼强度无关的疲乏、劳累、倦怠,且通过休息不能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康复。由于西医对中风后疲劳的发病机理认识尚不完整,目前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药、针灸、耳穴压豆、拔罐等传统中医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各医家运用中医诊疗技术治疗中风后疲劳的情况,探讨其在中风后疲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Abstract: Post-stroke fatigue (PSF)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fatigue, fatigue and burnout un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in stroke patients, and can not be relieved by res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Due to the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post-stroke fatigue in Western medicine, no standardized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have been form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ear point pressure bean, cupping and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s have remarkable clinical effect.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a lot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to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fatigue by various doctors in recent years, and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fatigue, so as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reatment pla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文章引用:黄川, 陈英华. 中风后疲劳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4, 3(4): 1384-1387. https://doi.org/10.12677/jcpm.2024.34196

1. 引言

中风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 PSF)是一种多维的运动感知、情感和认知体验,主要表现为患者在体力或精神活动期间会出现疲惫、精神不振和厌倦的早期疲惫感,通常不能通过休息得到改善。PSF总发病率为39%~75%,住院时约为51%,发病后一年内可高达69.5%,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出现在卒中后康复的任何阶段[1]

目前西医对于PSF的认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临床治疗没有出现特效药物,虽然有学者应用抗抑郁或中枢兴奋类药,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这些药物对于PSF的治疗只局限于经验用药上,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尚未明确,仍需要大量的临床实验以证实其科学有效性,必须谨慎使用[2]

在中医系统理论中,认为PSF属于中风并发症,因中风后久病成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治疗上以补虚抗劳为主[3]。近年来,如中药、针灸等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PSF上,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治疗中风后疲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 中药治疗

张香妮等[4]采用小续命汤治疗PSF,治疗后4周后SS-QOL精力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FSS积分、FIS积分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小续命汤能较好缓解中风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程度,改善患者的精力及生活质量。

郭晓彤等[5]将PSF患者分为2组,均给予现代康复技术及临床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2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疲劳严重程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量表指数与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加味补阳还五汤可以缓解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疲劳程度。

杨发明等[6]采用益气扶阳方治疗PSF,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加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益气扶阳方,均治疗4周。治疗后2组FSS、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MBI评分较治疗前提高。结果提示益气扶阳方与积极的康复训练在中风后疲劳治疗期间,改善患者疲劳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3. 针灸治疗

郜莉等[7]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治疗60例PSF患者,主穴取命门、百会、大椎、华佗夹脊、神庭;配穴取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尺泽、委中、肩髃、合谷、曲池。结果发现通督调神针刺可以降低患者的NIHSS、FSS及SS-QOL评分,改善患者的疲劳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

尹洪娜等[8]通过针刺百会、四神聪配合康复训练治疗PSF,并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作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的80.00%,临床上针刺百会、四神聪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状态。

刘欣等[9]将PSF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及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穴为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治疗组采用调神益气针刺治疗,选穴为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两组治疗后FSS评分均显著降低,SS-QOL精力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且治疗组治疗后各评分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调神益气针法可以有效缓解PSF患者的疲劳症状,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4. 针药联合疗法

王燕珍等[10]将PSF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针刺治疗,取穴百会、神庭、四神聪、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丰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内服补阳还五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FS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S-QOL,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见补阳还五汤合四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用于PSF患者,可明显减轻疲劳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临床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

5. 其他疗法

吴爵慧等[11]探讨了扶阳罐配合耳穴压豆治疗PSF的疗效,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二级预防用药,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扶阳罐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治疗后,观察组疲劳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2.22%,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PSF患者应用扶阳罐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陈东霞等[12]报道了温和灸对PSF患者疲劳程度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对照组采取内科基础治疗 + 针刺 + 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温和灸(取穴:气海、关元)治疗。治疗后两组SS-QOL、ADL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对照组FAI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各项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采用温和灸气海、关元穴治疗PSF,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自主疲劳感觉,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朱乐英等[13]将PSF患者分为沐足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及常规护理治疗,沐足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联合舒筋活络剂沐足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周。结果显示舒筋活络洗剂沐足可改善PSF患者FSS、MFI-20,提高SS-QOL精力评分,能有效缓解中风后疲劳,使患者精力充沛,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提高依从性,增加强化训练的时间及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中风患者的功能及生存质量。

6. 结论

在中医中,PSF属于因病致虚,继发于中风,具备中风和虚劳合病的特点,它严重影响患者认知、神经功能和心理状态,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严重影响其康复,甚至危及生命。由于病情复杂,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综上,本文期望通过对中医治疗中风后疲劳的综合研究,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梅杰, 邓雨芳, 周翔, 等. 加拿大《最佳实践建议: 卒中后抑郁、认知、疲劳》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17): 2214-2217.
[2] 高媛, 李艳玲, 吕亚静. 脑卒中后疲劳的研究现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23): 120-121.
[3] 韩其琛, 孙忠人, 尹洪娜, 刘悦, 崔杨, 孟祥悦, 周新宇.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疲劳的选穴规律[J]. 中医药学报, 2022(3): 48-53.
[4] 张香妮, 张瑾, 潘慧滢, 伍洁洁, 张丽华, 苏同生. 小续命汤治疗中风后疲劳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32): 168-169+172.
[5] 郭晓彤.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疲劳(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2.
[6] 杨发明, 王维峰, 冀俊虎. 益气扶阳方治疗中风后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7): 1097-1099.
[7] 郜莉, 韩为. 通督调神针刺干预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4): 34-36.
[8] 尹洪娜, 郭玉怀, 李全. 针刺百会、四神聪配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6(9): 1746-1748.
[9] 刘欣. 调神益气针法治疗中风后疲劳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 2019.
[10] 王燕珍, 王维峰, 安玉兰, 赵慧芳, 张鹏, 张在伟, 张俊卿. 补阳还五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疲劳气虚血瘀证和抗氧化及抗炎的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23): 131-136.
[11] 吴爵慧, 冯海燕, 孙亚男, 靳向前, 田育苗. 扶阳罐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疲劳的临床研究[J]. 华夏医学, 2023(1): 140-143.
[12] 陈东霞. 温和灸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疲劳患者疲劳程度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J]. 智慧健康, 2019(22): 142-143+149.
[13] 朱乐英, 许钦玲, 潘锐焕, 阳静, 黎慕佳, 彭银英, 张秀华. 舒筋活络洗剂沐足对中风后疲劳患者生活质量及疲劳症状的影响[J]. 康复学报, 2019(2):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