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构建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已普遍树立起以“德”为引领、以“育”为途径的培养模式,推动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实践,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孙伶俐论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强调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思政属性[1]。陈永春探索了构建新时代高校教育体系,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张晨宇和刘唯贤研究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核与生成逻辑,强调要把握课程思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逻辑,“点面蔓延”逻辑,“主体间性”逻辑,“弹性空间与适度留白”逻辑等[3]。
在专业教育思政元素融入探索中,以工科为例,近年来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索,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新工科”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持续推进新工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近年来,教育部开展了对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影响力占有比重大,专业课程教学案例的榜样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重要导向作用。目前,面向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改革方案不断提出,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4] [5]。
在劳动教育思政元素融入探索中,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在课程思政契机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延伸的实现路径意义重大。目前既有对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积极回应研究,也有对完善思政育人体系、提升育人质量的现实需求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如探索在充分把握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契合点的基础上,以课程建设为引领,发挥“思政 + 劳育”的铸魂领航作用;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塑造一批高素质人才;以文化建设为依托,使学生在劳动教育校园文化中浸润价值观,最终引领高校学生成为有创造性的劳动者[6]-[8]。
相比思政教育融合专业教育、思政教育融合劳动教育开展的研究,将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开展研究,在国内同一领域课题研究中还不多见。然而,专业教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专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原理,满足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基础理论支持;劳动教育为学生建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提供帮助;思政教育浸润学生在专业领域从事劳动生产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承担起社会责任与使命。三者融合有助于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劳动精神和高尚品德的全面发展人才。同时,将三者融合在一起开展研究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
然而,当前课程思政教育主要依托于传统理论教学活动展开,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交流、观看视频等方式。这类方式普遍存在着形式较为单一,体验感不强,参与度不高等固有缺陷,很难让学生形成切身感受,并真正产生思想共鸣。因此,只有统筹把握专业教学知识培养、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推进,并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多个方面进行长期积累,充分挖掘三者的内在契合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的效应。
2.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当前,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理念认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困境,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实际效果欠佳。一是教的层面,专业任课教师因缺乏思政教育背景,对课程融入思政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入,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易出现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脱离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固定的思政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思政教学方法和创新方法的应用,教后的评价指标亦缺乏,难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学的层面,学生对课程思政也存在误区,认为专业课程就应该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教学,存在对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抵触心理;同时学生在听到生硬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后,实质上得不到思政教育。显然上述存在的困境反映了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接受度低、体验感不强的尴尬现状,实际上很难推进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
研究显示,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以工程建造类课程教学活动和施工作业类劳动教育活动为基础支撑,同时缺乏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引领,将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双向融合,构建开放课堂与注重学生感知体验与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模式,进而解决传统课程思政模式只能“入耳”、无法“上手”,只能“感同”、无法“身受”的问题,对全面提高课程参与度和体验感,实现专业学习、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多元融合、多维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和应用价值。
此外,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专业在教学安排中将绝大部分时间安排给学习理论和基础知识,对劳动教育与实践工作的投入相对不足。同时,忽视了学以致用,即学生最终是要以劳动的形式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根本问题,导致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工程一线参与劳动,甚至绝大部分毕业生根本就没有最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模式理念相违背,也使得课程思政融合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丢失了一块非常重要的阵地。
3. 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
3.1. 理论框架与总体思路
在“新工科”背景下,增加以专业知识教学为理论基础、以劳动教育为拓展实践的多维情境教学,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强调学习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交融、综合感知共同体验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同时,这个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负荷、感知规律等学习效能,激发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多维感知体验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 + 实践 + 感知”的综合教学过程,让学生全面地感知知识、实践与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主要依赖视觉和听觉的局限,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立体的学习体验。
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紧紧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以专业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为基础,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其整体架构包含“任务分析–方法研究–模式创新–平台构建–实践反馈”等五个方面的闭环建设。
1) 任务分析:以工程建造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任务为背景,梳理专业学习、课程思政、劳动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专业知识点、思政元素、劳动实践活动之间映射关系。
2) 方法研究:按照寓教于行、知行合一的总体要求,研究和分析基于感知体验和实践平台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3) 模式创新:聚焦“理论 + 实践 + 感知”的整合型模式要求,构建开放课堂,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感知体验相贯通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4) 平台构建:深度挖掘现有实践平台的思政教育功能,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开展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平台支撑。
5) 实践反馈:以工程建造类专业为例,基于工程建造类课程和施工作业类劳动教育活动为背景,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应用,并不断反馈改进。
3.2. 创新型教学模式方案设计
3.2.1.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五位一体的总体思路架构,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实现以下3个目标,其目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 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双向融合的新路径,形成专业知识点与劳动实践活动之间的映射关系。
2) 构建“理论 + 实践 + 感知”的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感知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融合统一。
3) 搭建“劳动教育 + 专业学习 + 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平台,为开展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平台支撑。
Figur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ive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ceptual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图1. 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目标之间的关系
3.2.2. 教学内容设计
以工程建造类专业课程学习、劳动教育为例,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相互协同,增加学生的多维感知体验。
1) 专业课程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讲授现代工程质量事故案例时,引入传统古代建筑建造工艺的精湛,体现古代工匠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又如在介绍建筑材料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融入社会责任,阐述建筑施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建造中考虑社会和环境责任;再如讲解我国重大工程建造成就时,讲述这些工程背后无数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为国争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等等。
2) 劳动教育实践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大型建筑施工中,突出团队协作、共担责任的精神,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职责,如各个施工部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如何协同工作,强调团队协作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又如在劳动教育中增加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工程伦理问题,如在讲解工程招投标环节,引入工程伦理教育,教导学生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等等。
3) 专业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是双向融通的,应综合设计,体现教育教学中的一致性,突出课程思政在不同教育教学中的融合,相互协同。
3.2.3. 教学资源整合
1) 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建设
与行业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或依托教育部等各层级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利用学校的工程实训(实践)中心,配备相应的施工设备和模型,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模拟施工的场所。
2) 多媒体资源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及需要,注重收集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如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现场图片、演示动画、PPT等。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将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素材分类整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3) 在线学习资源建设
构建课程在线学习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在平台上发布学习资料、思政案例、研讨专题等,并通过在线平台开展在线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答疑与反馈。
3.2.4. 教学评价设计
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专业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表现、在线学习参与度、成果汇报评价、课程考试、思政作业等综合性评价,最终真正反应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3.3. 创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方法
为了保障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顺利实现,需要从文献综述、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实践探索等四个维度进行方法创新。
首先,需要通过文献、资料等搜集与分析,获取最新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的改革研究动态,进一步把握发展趋势;同时,为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构建提供支撑。其次,通过实地走访、学习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和数据,并展开分析。然后,选择典型课程、活动、平台等,开展深入的追踪剖析研究,并从中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改革的共性规律、方法。最终,依托现有课程、项目和平台,开展探索性、尝试性实践,获取和分析实际效果,进而优化改进。
3.4. 创新型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1) 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双向融合路径探索
以工程建造类专业为例,基于工程建造类课程和施工作业类劳动教育的实践,开展知识点梳理、劳动活动设计、实践平台构建等活动,将专业知识点有融入劳动实践活动,形成专业知识点与劳动实践活动之间的映射关系,打造面向专业学习的劳动教育活动,最终探索出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双向融合的新路径。
2) 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引入开放课堂的理念,在传统讲授、启发、引导为主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转变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在面向专业学习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寓教于行、知行合一,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感知体验相贯通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感知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融合统一。
3) 支持多维感知体验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平台构建
以现有施工实训平台或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平台为基础硬件支撑,融入思政元素和教育要求,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并据此升级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搭建“劳动教育 + 专业学习 + 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平台,最终建成支持多维感知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支撑平台。
4. 研究创新与实践价值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不再只是在教室中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而是在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双向融合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教学有机融入面向专业学习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构建“理论 + 实践 + 感知”的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感知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融合统一。最终,形成了基于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双向融合的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在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双向融合的新路径,形成专业知识点与劳动实践活动之间的映射关系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理论 + 实践 + 感知”的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感知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融合统一。同时,搭建“劳动教育 + 专业学习 + 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平台,为开展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平台支撑。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当前课程思政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体验感不强,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同时,通过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专业学习、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多元融合和多维统一,对于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均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
以本校《现代工程建造技术》课程为例,目前该课程已构建起完整的理论教学课堂、劳动实践基地、在线教学资源、课程配套电子云教材、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实践平台、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案例库等教学体系,丰富了课程的教学资源。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一直被评为院内A类课程,排名专业前5%以内,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可见,以工程建造类课程和施工作业类劳动教育活动为背景,研究中注重一般性规律、方法和模式的总结,所形成的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双向融合路径、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支持多维感知体验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平台等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推广性,能够为绝大多数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5. 总结
研究立足于专业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延伸拓展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有机将三个方面的教与学进行协同,聚焦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劳动观念不强、劳动意识不足、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不足等现实困境,提出了相应的模式创新,并结合工程建造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解决学生不愿扎根基层、深入一线的职业发展观问题,进行了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双向融合的多维感知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SZYB039)、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智能建造与管理综合创新实践平台”(项目编号:2206027250623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