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师范”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路径
Construction Path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New Normal Era
DOI: 10.12677/ces.2024.121286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馨月: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公共课教学部,广东 汕尾;邓湘裕: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管委会,广东 汕尾
关键词: 新师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New Normal Era College English Reform of Teaching
摘要: 文章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华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通过加强大学英语课程与师范专业融合度;实践“以线上资源为驱动,以线下产出为导向”的新师范教学模式;打造师范专业的多主体、多元、多重性课程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优化师范类大学外语教学,以培养学以致用的、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符合社会需求与社会期望的师范类人才,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的改革成果和质量。本研究亦为全国其他高校师范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照和决策参考。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cultivate highly professional teacher trainers who can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nd meet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society, and to consolidate and improve the achievements and quality of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s for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in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of other universities in China.
文章引用:刘馨月, 邓湘裕. “新师范”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2): 85-9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2863

1.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挑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改革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点。《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明确提出了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关键措施。《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2]由广东省教育厅出台,旨在构建一个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师范生培养新体系。该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包括改革师范生招生与培养制度、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十条具体措施,以期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这些文件不仅构成了“新师范”理念的提出背景和依据,也明确了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新师范”理念的实施,旨在通过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响应国家政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师范”理念的兴起为师范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校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实现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在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领域。本研究以校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围绕三个核心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研究:首先,通过加强《大学英语》课程与师范专业的融合度,以更好地满足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其次,实践“以线上资源为驱动,以线下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最后,构建一个多主体、多元、多重性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产出导向法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将在本教改研究中得到应用和探讨。研究将依托现代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探索如何将这一方法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以期提升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中的支撑作用。本研究旨在优化针对师范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师范类人才,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和期望,进而巩固和提高基础教育的改革成果与质量。

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现行课程体系与师范专业有待有机融合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与师范专业的融合度对师范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3]。我校小学教育(师范)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底蕴、学科素养及六大专业能力的小学教师。”我校现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分为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或跨文化交际英语两大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综合文化素养。然而,该课程体系缺乏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部分,未能充分考虑师范生未来教育实践的实际需求。根据2017年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4]要求,我校虽然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但缺乏针对性,未能有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不足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和英语学科应用能力。

2.2. 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模式待有机结合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已广泛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成功地融合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在线教育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拓展了知识传播的途径,为学生带来了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我校《大学英语》课程鼓励学生利用“U校园”、“iSmart”、“批改网”等在线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与线下的课堂讨论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深入思考。

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受限的线下课堂时间往往使得教师的讲授成为主导,而这并不足以确保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优化线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即时应用,使“输入”与“输出”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应确保学生在课后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线上协作完成任务、交流想法、共享资源,以展现现代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尽管线上线下的教学都致力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它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理想的塑造、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及师德素养的培育。当前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专业发展动力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全面性和影响的深远性。

2.3. 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在“新师范”理念的推动下,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逐渐暴露出不足之处,迫切需要深入分析和改进,以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提高。目前的评价体系在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方面显得过于单一,未能全面考虑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具体来说,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依赖笔试成绩和课堂参与度等量化指标,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定性评估则相对缺乏。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需求,评价体系需要在内容、手段和功能上实现多元化和多样化。虽然当前的评价体系包含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机器评分等多种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面对大学英语课堂产出活动的高频次和多样化时,评价的及时性和充分性仍显不足。通过与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学生更加重视评价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而现有的教师评价内容较为有限,且多以分数形式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效果。

此外,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充分展现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启发性意义,未能有效发挥在未来教学评价工作中的示范作用。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和期望的师范类人才,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以更好地服务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基础教育的发展。

3. “新师范”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路径

3.1. 构建与师范教育特色相契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师范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本次教学改革从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中心的角度出发,以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师德、理念为基础,旨在培养具备优秀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师范毕业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点包括:

(1) 教材内容的创新重构

秉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中提出的“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指示,我们要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英语课程中,我们采用单元主题教学法,将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关联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文化与思维,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文化自信,促进其语言表达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步提升。课程内容围绕时代热点,融合多学科知识,实现外语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

我们引入真实案例和情境模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大语言模型,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吸收和内化外语及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感悟能力,实现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3) 教学方法的创新实施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需求,我们采用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一种高度定制化的教学方法,它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需求,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通过与小学教育专业的未来教师(师范生)的深入交流和研讨,了解他们在英语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境和挑战。例如,我们发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心理学和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英语知识。其次,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这一过程包括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估、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材料的分析、对教学环境的考察等,以确保教学内容紧密对接学生的专业需求。接着,我们设计了与小学教育专业高度相关的教学活动,如模拟小学课堂、教育案例研讨、儿童故事角色扮演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还能增强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技巧。此外,我们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反馈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验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为他们将来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全面化评估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学生发展的大力支持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支持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该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考核方式,还强调过程性评价,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连续性。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英语竞赛和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竞赛和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应用英语,提升自己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我们特别提供专门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参加教学设计和教学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师范生能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技巧。我们组织模拟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小学课堂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然后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此外,我们还鼓励师范生参与到社区服务和国际交流项目中,通过实际的教学实习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

通过这样的全面化评估体系和学生发展支持措施,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大学英语实践共同体的着力构建

为了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着力构建了一个与师范教育深度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实践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而且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协作能力。

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发挥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设计并组织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教学工作坊、跨文化项目研究、社区英语角等。这些活动旨在将英语知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研究项目中,比如研究如何利用英语绘本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探索如何通过游戏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这些研究项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实践共同体,我们不仅提升了师范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教育职业生涯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3.2. 推行“以线上资源为驱动,以线下产出为导向”的新师范教学模式

在新师范理念的启发下,我们积极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模式,即“以线上资源驱动,以线下产出导向”,已成为提升教学成效的关键策略。在线资源的多样性,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以及U校园、iSmart、批改网等在线学习平台,不仅扩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一模式下,教师能够运用线上平台提供的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变革。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而宝贵的课堂时间则被用于深入的讨论、实践操作和知识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学习动力和语言运用技能。

目前,我们采用的外语教学方法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6]。产出导向法包括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我们致力于优化POA教学法中的“促成”环节,以发现并实施一种能够培养师范生语言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确保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满足师范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以下为线下教学中在“促成”环节的教学改进措施:

(1) 强化认知与语言的渐进性发展

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认知任务,包括词汇学习与语法练习,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和完善自身的语言知识体系。这些任务以阶梯式递进,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的深入发展。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由基础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保学生的语言技能得以系统性提升。

具体实施时,教师在初始阶段提供相对简单的学习材料,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逐步引入更具挑战性的材料。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在面对日益复杂的语言环境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自信。

(2) 精细化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注于实现课堂产出目标的精准性,致力于培养师范生在学科、教学、科研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旨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促进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科素养——教师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美术等相结合。通过项目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活动,如课本剧编排与指导,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教学素养——教师采用创新型教学模式,在“促成”阶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获取知识,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工具,如微课和翻转课堂,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科研素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访谈调查和资料搜集等研究活动,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构建教、学、研一体的教学资源平台,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协助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无缝链接。

信息素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如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在课堂上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和线上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安全、合法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掌握多媒体课件与微课等信息化技术的操作。

通过创新实践POA教学法中“促成”阶段的这些策略,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全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3) 多元化的输入与创造性的产出

在POA的教学框架下,我们致力于在教学的输入和产出两端实现多样性和创新性,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提升其综合运用能力。

输入材料的多元化

除了标准教材,我们引入了包括中国大学MOOC在内的优质在线资源、跨文化交流材料以及由British Council等机构提供的专业发展资料。这些资源包括在线课程、互动研讨和实用的课堂教学辅助材料,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实际应用能力。我们还积极将最新课程单元主题相关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通过相关研究进展,或将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时代感。

产出任务的创新设计

在产出任务设计方面,我们依据POA理念,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语言学习任务中,选择与学生生活和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当前社会热点进行讨论,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英语,提升其语言输出的质量和深度。这类任务设计旨在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同时加深其对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理解。

通过这种多元化输入与创造性产出的教学策略,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互动性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真实和有意义的语境中运用英语,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教育者打下坚实基础。

(4) 数智化教学平台的优化使用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动下,线上与线下资源的结合不仅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包括自动评阅系统、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以及学习数据的统计分析等。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优化了教学的效率,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交际技能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贯穿了课前准备、课堂互动和课后练习三个阶段,并通过多元化评价机制来提升教学成效。学生反馈表明,这种模式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机,改善了学习成效。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在线平台预习新课词汇、接受学习任务、听音频材料、自学新词以及完成课前作业。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为课堂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互动——教师在平台上分享精心准备的课件,包括课文结构分析和重难点解读。学生根据课件进行自学,并在“讨论区”积极回应问题。这种模式下,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前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课后练习——教师在平台上布置单元写作任务,发布课后思考题,并要求学生完成每单元的固定作业,如课文读后感。此外,组织学生进行课后题目的集体讨论,涵盖词汇、语法、翻译和写作等方面。这一阶段旨在巩固和深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与反馈——混合式教学模式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反馈。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3.3. 探索适合师范专业的多主体、多元、多重性课程评价体系

为适应师范专业培养要求,我们致力于探索一个多主体、多元、多重性的课程评价体系。该体系旨在课上激活师生合作评价,注重评价的适宜性,并充分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课下则将智能化评价技术与教师的专业评价相结合。在新师范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评价中,我们不仅追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步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评价内容不单一,既覆盖学习成果的质量,也关注师范英语教学目标及交际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为师范生未来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

(1) 课前准备

① 明确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教师需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并据此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② 安排产出任务:教师分发具体的产出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成果。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或在线方式提交作业,但需确保课堂提交的时效性。

③ 准备评价资源:教师需准备充足的评价资源和材料,以保证课内和课后评价的有效性。

(2) 课内活动

① 问题引导与逐步深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辅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点。

② 评价与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主导评价流程,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现教与评的有机结合。

③ 师生合作评价的实施: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

(3) 课后跟进

① 监控学习过程与示范引导:教师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通过展示优秀案例激励学生优化学习方法。

② 分析与总结评价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改进建议。

③ 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教师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评价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连贯的评价流程,结合POA的师生合作评价(TSCA)原则,我们实现了师生合作评价与智能化评价技术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4. 结语

“新师范”理念的实施正引领着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希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浪潮中的典范。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致力于唤醒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项目驱动、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成功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技能,显著提高了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新师范理念着重于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技能,使其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游刃有余。

面对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我们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三方面切入,应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聚焦《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从成功案例中提取有效策略,为全国其他师范院校及专业的外语教育创新提供参考,致力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求、具有全球视野和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2022年华南师范大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师范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2018-01-31.
[2] 广东省教育厅. 10大举措! 广东启动“新师范”二期建设, 打造教师教育品牌[EB/OL].
https://edu.gd.gov.cn/jyzxnew/gdjyxw/content/post_3926669.html, 2022-05-09.
[3] 蒋君.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英语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 现代英语, 2021(17): 27-29.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eqid=ed46caa80005347200000002644d3c07, 2010-07-29.
[6]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4): 547-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