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在外宣翻译的视域下,将《赛玻嫫》翻译成英文,以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形象。这一翻译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承载着传递信息、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赛玻嫫》为五言诗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在思想上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了中国的普世价值观念,引发了一些学者研究。李敏杰和朱薇就曾写过《风格传神,译文生辉:评彝族典籍〈赛玻嫫〉英译本》,分析了该诗译本忠实原文、用词准确[1] (p. 62)。陈永香和赖梅慧则分析了《赛玻嫫》的社会功能是对彝族人民进行道德教育[2]。余琼则分析了马克·本德尔译本中的陌生化和偏离现象,从而对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中的适度使用陌生化策略有更深入的了解[3]。然而目前译介研究不够充分,因此笔者希望本文能对《赛玻嫫》英译译介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2. 《赛玻嫫》简述
《赛玻嫫》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彝族地区流传较广的一部长篇抒情叙事诗。长期以来,《赛玻嫫》主要以故事、说唱等口头形式流传于民间。此外,也有彝文手抄本,以五方韵文的彝族传统诗歌形式记录。1958年,《赛玻嫫》由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收集、记录,著名毕摩、彝文翻译家施学生担任翻译。其后,郭思九、尚仲豪根据口传记录和彝文“毕摩经”文本整理成型,共12节,1550行,采用长短句诗行形式。1980年,整理后的汉译本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 (p. 62)。1982年由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翻译为英文Seventh Sister and the Serpent: Narrative Poem of the Yi People,第一次把彝文经籍长诗全文介绍到了西方。2020年10月30日,该叙事诗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赛玻模》属于民间故事中蛇郎故事类型。“赛玻模”是彝语,“赛”为“蛇”,“玻”为妻之转音,“模”为做,汉语直译为“做蛇妻”,也可译为蛇和人做夫妻[4]。赛玻嫫的意译是“换做蛇妻”。这篇叙事神话长诗,是一篇讲述“做人”的伦理道德经。诗中的主人公蛇郎、七妹是一对恩爱夫妻,孝敬父母,勤劳能干;而七妹的大姐害死了七妹,做了蛇郎的妻子,因其恶有恶报,不慎落入水井中溺亡,在天神的帮助下七妹复活了,与蛇郎和儿女团聚。
3. 非遗外宣视域下《赛玻嫫》英译的基本原则、翻译策略和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译介是实现文化外宣,让彝族故事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外宣翻译对于传承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形象,也影响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民族典籍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典籍英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交流与碰撞。
3.1. 非遗外宣视域下《赛玻嫫》英译的基本原则
外宣翻译工作是我国翻译工作的重要一个环节,它具有跨国、跨语言、跨文化的特点,能否翻译好翻译作品,影响着外界对我国的了解,影响我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性。作为翻译者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为此,在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题材时,我们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目的性原则、受众中心原则和文化认同原则。这些原则有助于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传达,同时也能增强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1.1. 目的性原则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即著名的“5W”模式。这一模式首次出现在他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该模式介绍了社会传播的基本过程和传播过程中涵盖的五个基本要素。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获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5]。由这一模式引申出了五种研究传播学的基本方法,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五种分析方法对应的研究主体分别是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在外宣类材料翻译中,这五个方面影响着翻译质量和读者的接受度。由此可见,翻译不仅关注语言层面,更要考虑文化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转换,我们最终关注的是效果分析,也就是实现翻译目的,让读者接受,让读者明白原文意思,了解中国民族文化。那么,进而引出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性原则。
3.1.2. 受众中心原则
外宣翻译要考虑受众。首先从定义来看,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6]。因此,外宣翻译的主要读者或受众是外国读者,在进行外宣题材翻译时我们就要考虑中外的文化特征、语言习惯和阅读需求,同时要了解读者需求。
黄友义先生提出外宣翻译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这同时又与传播学理论中“受众”相契合,读者选择读本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读本[7]。近年来,外国读者越来越希望了解一些有关中国民族性的文本,《赛玻嫫》英译本作者利用业余时间4次拜访彝族地区,发表文章《中国云南楚雄之行》向世界读者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其了解中国彝族文化,同时母语为英语,在翻译时能够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考虑到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译本体现了以受众中心为原则,又再现了原文语言风格、忠实传达原文内容方面。
3.1.3. 文化认同原则
文化认同原则是外宣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外语读者对原文的故事情节和价值观产生共鸣,产生文化的认同,他们才会愿意去读异域故事。《赛玻蟆》中洪水神话和蛇郎故事都是在各民族中流传甚广的故事,可以说是民间叙事中具有世界性的母题。比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对于主人公“蛇郎”就采用了直译“蛇”为“serpent”,意译“郎”为“prince”。Prince意为“王子”来翻译“郎”不至于让西方读者难以理解主人公的名字,能够让读者找到与本国文化相同的文化元素,在这一点上达到了外宣翻译的文化认同原则。
此外,《赛玻嫫》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通过神实现了惩恶扬善、恶有恶报的道德教化,实现了人心向善的主题升华。西方《圣经》中的摩西律法强调了对不义行为的惩罚和对正义的维护,这与《赛玻嫫》中通过神的干预来惩治邪恶、奖励善良的情节相似,价值观上能够达到读者的预期。
3.2. 非遗外宣视域下《赛玻嫫》英译的策略和方法
《赛玻嫫》文本经彝语翻译为汉语,最终翻译为英文,经历了三种语言的转换。英译本翻译家本德尔作为民俗学家,是典型的研究型译者,兼具学者和译者双重身份。一方面,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有助于他翻译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另一方面,翻译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时他到实地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又进一步促进了他的民俗研究。
在对本德尔的采访中,本德尔提到在进行对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作按品翻译的过程中,他觉得读者不能太轻松了,读者应该有一个责任,他们要进入这个世界,就必须要花点功夫 、吃点苦[8]。而作为译者,在翻译少数民族非遗口传诗歌时,译者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尊重当地民俗文化,尽可能将非物质文化传达到目的语之中。而本德尔作为《赛玻嫫》的译者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深入云南考察,热爱当地民俗文化,不仅仅是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转化。他表示对于这些民俗作品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运用翻译方法就可以,而是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翻译方法。
对于本叙事诗,本德尔主要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让西方读者领略了中国民俗文化,同时也达到了传播中国非遗彝族文化的效果。
3.2.1. 异化翻译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1) 直译
原文:大姐前面走,貂鼠随后跟[9] (p. 42)。
译文:Eldest Sister led the way. With Marten on her heels [10].
原文:二妹先进门,猴子随后跟
译文:Second Sister led the way, With Monkey on her heels.
在诗歌中,“大姐”,“二姐”,大姐丈夫“貂鼠”,二姐丈夫“猴子”人名都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坚持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这表现了译者追求原汁原味传达原文文化内涵。
2) 音译
原文:“唏哩囌噜噜”[9] (p. 58)。
译文:“Xi-li su-lu-lu” [10].
大姐杀害七妹后,七妹化为画眉鸟的叫声为“唏哩囌噜噜”,译者在翻译这里的拟声词时,采用音译的方法,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出来,可以丰富目的语的语言,增加词汇量。同时,音译的方法可以忠实传达出原文诗歌的短小精炼的艺术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说非常契合原文。
3.2.2. 归化翻译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1) 意译
原文:先飞到土掌房,再飞到天井里[9] (p. 13)。
译文:He first lit upon the flat mud roof, then flew inside the courtyard [10].
原文中“土掌房”指的是彝族用土做屋顶的房子,可以在屋顶干活、晒粮食和乘凉。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难以将这一民族特色传递给读者,因此,译者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为“flat mud roof”,一方面可以丰富目的语语言,另一方面介绍了彝族特色的建筑,传播了中国民俗文化。
3.2.3.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1) 直译加注释
直译加注释可以忠实传达原文,还可以增加读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原文:金银袋里装,草烟拿手上,喜糖带身上[9] (p. 12)。
译文:Gold and silver he carried in bags, Smoking tabacco he held in his hand, Gifts of sweets he had girdled about him [10].
在这句话中,“草烟”是因为根据彝族的风俗习惯,媒人去提亲要带上草烟做礼品。这个少数民族文化信息通过直译读者并不知道是彝族的风俗习惯,上下文语境都是提亲带的金银和喜糖,会让读者读起来不知所云,因此,通过加注释“Tobacco was traditionally used by Yi matchmakers as a gift to a prospective bride.”就能让读者了解原文意思,又使得故事具有生动性,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2) 直译加意译
在本叙事诗中,主人公“蛇郎”的翻译,采用了直译“蛇”为“serpent”,意译“郎”为“prince”。因为“郎”在英文中没有对等语,如果直译虽然会更接近于单词本身的含义组合,能会得到像“serpent youth”或者“serpent man”这样的表达。但是,这样的翻译没有传达出原文中主人公是龙王的儿子,也就是王子这层意思,因此采用“prince”既可以揭示蛇郎的社会等级,也不会让读者难以理解。采用直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可以传达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则是在理解原词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以及上下文来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保留原作的精神和风格。因此,“prince”作为“郎”的英译,更多地是一种意译,它保留了原作中角色的重要性,并且使用了英语中更为自然的表达方式。
4. 非遗外宣视域下《赛玻嫫(英文版)》海外传播策略
据作者目前搜集到的资料,《赛玻嫫》英文译本的海外传播需要采取一些新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在亚马逊平台上搜索发现,该书英译本并无评分。但是在网络上可以获取到免费的英译本读本,这也是可能导致无读者购买的记录。当然,该书的英译本非常成功,不仅译文质量过关,还加入了插图,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样的图片信息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不过,为促进该译本能够更好的传播,受益于越来越多的读者,应该采取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和方法,其中包括丰富传播手段、译本的出版再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4.1. 丰富传播手段
如今,除了用传统媒体报纸、杂志进行宣传,还可通过邀请外国知名媒体公开发表专家书评,这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舆论导向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在传播手段上充分发挥Twitter、YouTube、Facebook、TikTok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传播,构建海外传播的融合传播体系,拓展海外传播渠道,让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作品更好走出去。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民族古籍转化为电子媒体、电子读物,运用建立语音库和语料库等信息存储的经验,建立民族古籍资料数据库,建立《赛玻嫫》英文译本双语多模态非遗术语知识库资源,提供多模态信息翻译文本和内容,以适应多种传播媒介的交互传播,促进彝族文化在海外传播。
4.2. 译本的出版再版
该译本目前能找到的是1982年出版的译本,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时宣传力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作品的中文版在2020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名度进一度得到了提高,因此有必要将这部作品重新在海外寻找出版商出版或再版,然后在重要的文学节或书展上进行推广。附上前言、译者序言等,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翻译过程,增加其吸引力。此外,出版社和作家协会合作策划作者亲赴海外进行巡回推广。通过再出版宣传,中国少数民族非遗民族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力度会进一步增强。
4.3.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该译本的译者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马克·本德尔,可以通过中外大学组织文学讲座,邀请作者、译者和相关民俗学者参与,向西方读者介绍这部作品及其背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
5. 结语
《赛玻嫫》英文译本蕴含了彝族人民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彝族的农业文化、服饰文化、婚礼文化等方面。同时,作为口传非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书中通过七妹和蛇郎的叙事诗歌赞颂了彝族人民勤劳能干,教化人们一心向善,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惩恶扬善、善有善报的价值追求。文章通过外宣视域下非遗文本传播的探讨,目的在于增强非遗文本的海外传播,同时提高非遗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作品的数量,为后世非遗文化作品外译海外传播提供些许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