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用谷物酿酒的国家,酒自从诞生以来就与医药有着不解之缘。早在《五十二病方》中与酒有关的方剂就有三十多首,《汉书·王莽传》也提出了“酒为百药之长”的观点,说明此时酒的医疗保健作用已被人们熟知并掌握。现代随着酒成为餐饮文化的一部分,饮酒行为已逐渐普及。与此同时,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因素,并且此类疾病的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1]。关于饮酒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学界尚有争论,本文拟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个角度分析汇总各家观点,以期对临床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如何合理使用酒有所指导。
2. 现代医学在心血管疾病中对酒的运用
现代医学在酒对心血管疾病治疗作用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限制饮酒甚至作为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的一种方法而存在[2]。不同于戒烟,限酒一词即表现出了现代医学对酒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争论,这些争论则主要集中于酒对心血管病是否具有预防作用。
要讨论酒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的有无,首先应考虑饮酒量问题:姜先雁等研究表明每日酒精摄入量 ≥ 20 g是引起高血压发生的一种独立于其他传统的危险因素[3]。吴菲等补充该观点,认为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实际上是双向调节的。饮酒量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J”型关系[4]。由此可见,适度地饮酒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发挥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关于饮酒量的规定,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中提出了目前公认的饮酒标准:每周酒精摄入量 ≤ 100 g或成年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 < 25 g,成年女性每天摄入量 < 15 g [5]。
明确了饮酒量的问题,尚还不能把饮酒作为预防心血管病的一种方法向群众推广。因为有大量研究指出饮酒方式(饮酒频率和饮酒与就餐的关系)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比饮酒量更重要,在饮酒量相同的情况下,少次大量饮酒比多次少量饮酒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更高。慢饮、伴餐,饮低度酒对心血管病的预防也有相当的意义[6]-[8]。此外还有研究指出饮酒的种类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也有一定关系,不少学者指出葡萄酒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比其他酒种更强,这可能与其中的强抗氧化物质有关。但与酒种饮用人群的生活习惯也不无联系,而当前并无具体研究有效支持此类观点[8]-[10]。值得注意的是,饮酒与心血管病的关系研究还应排除有害饮酒者伴随的烟草等多种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问题。研究表明人群中饮酒与吸烟的关联性也相对较高[11]。
由上可见,尽管目前现代医学对饮酒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还无法解释复杂的各种因素对饮酒者的具体影响,尤其是饮酒量与健康的关系复杂且因人而异,甚至我们仍不清楚饮酒多长时间才会出现心血管保护性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我们还不能倡导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血管病,尤其无饮酒习惯者就更不要为预防心血管病而饮酒[6] [7] [9] [12]。
3. 中医学在心血管疾病中对酒的运用
中医学中未见饮酒预防心血管病的说法,这可能与中医学对酒的认识有关,《中药大辞典》载:“酒,甘苦辛,温,有毒。入心、肝、肺、胃经。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治胸痹,心腹冷痛。”[13]可见,中医学对酒的基本认识,是将其当作一种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医学的养生理论讲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饮酒养生终不为正道。但据《中药大辞典》所载,酒可通血脉,故现代研究的适量饮酒预防心血管病或亦有道理。然需要注意,历代医家多有提出饮酒过度或不当损害健康,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14]这些论述或可对现代的相关研究有所提示。
中医学对酒与心血管病的论述主要体现在治疗方面,著名的以酒治疗心血管病的方剂主要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和炙甘草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的胸痹,瓜蒌薤白半夏汤主治痰浊壅盛、心痛彻背的胸痹,炙甘草汤主治气虚血弱的心悸。现代研究显示这些方剂在临床上仍可有效地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劳彩光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可有效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血清Ⅲ型前胶原羧基端肽水平[15],王思文研究发现炙甘草汤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中疗效不凡,是治疗心律失常的第一要方[16]。这三方中均用到了酒,前两方中药物不以水煎而以白酒煮,助药势开胸膈结聚之寒痹,通经络之凝瘀;炙甘草汤中,用酒不仅可以通气血、助药势,还可以助生地、麦冬育心阴,生姜、桂枝长心阳。需要注意的是,方中白酒、清酒与今用有所不同。据李晨晨等研究,方中白酒是将初熟的米酒过滤所得,其气芳香,性味甘辛热,与今之白酒不同;方中清酒乃古之无灰好酒,色如琥珀,是古代质量较好的酒,与今黄酒(米酒)相同[17]。同样在其研究中发现古代医家对不同酒的功效及运用多有不同,或可为现代研究提供指导。
除了上述直接以酒入方的方剂,中医学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往往还用酒炮制药物以增强疗效,孙静等认为以酒炮制药物一方面可升提药势、引药入经,另一方面可增强药物活血化瘀的功效[18]。总而言之,中医学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地使用到了酒,如陈冰等总结丁书文教授临床经验所述,在中医辨证为阴寒凝滞、气机郁滞、瘀血痹阻、阳气虚衰的心血管疾病中使用酒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19]。需要注意的是,经方中酒的用法也十分重要,以炙甘草汤为例,姚宝农应用炙甘草汤治疗早搏,用《伤寒论》载水酒各半煎药法的疗效优于本科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单纯用水煎药后兑酒10 ml者[20]。实验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宁文虹等发现49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中医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可达到95.92% [21];祁文明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35%)也较对照组(28.26%)更低[22]。可以猜测,中医学对酒的巧妙运用或许是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大法宝。
4. 讨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与中医学都认为酒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两种医学模式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各有侧重:现代医学着重于研究酒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中医学则更多记述了心血管疾病治疗上酒的巧妙使用。我认为,这样的分歧源于两种医学模式对酒的认识差异:现代医学关于饮酒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基本属于生活预防的范畴,即现代医学认为酒是当代生活中与果蔬等其他食物同样重要的一种食物;而中医学则始终将酒置于药物的地位,因其强烈的偏性不能如日常食物般对待。在此基础上再来反思上述的种种研究,不难看出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局面,即酒与酒精概念的割裂与混淆,所以必然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建议不匹配。此外,饮酒者常合并有吸烟等多种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问题[11],在单独评估饮酒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时,这种情况往往会带来干扰。
而站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下看待这些问题则要简单许多,中医理论独特的整体观念将酒的整体视为一种药物,也由此表明了对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消极态度。事实上,在中医养生理论中,疾病的预防是由人的日常行为适应自然环境与客观规律来实现的,试图靠某种药物或食物预防疾病本身便是妄想。另一方面来看,中医理论中认为的酒对心血管相关疾病存在治疗作用似乎又与现代医学对该病限制饮酒的生活干预措施相悖,但中医理论下酒的治疗作用在其体系中是自洽的,并经过了历代中医的临床检验,现代医学却缺乏一定的临床对照实验来证明病后饮酒对心血管病的缓解或加重作用,而在当前的认知下恐怕这样的实验是难以进行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中医理论指导下酒用于治疗心血管病并非是单用酒,而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运用,这种协同运用未尝不是放大治疗作用及减轻危害的妙诀[23]。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应当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将群体化规范与个体化诊疗的思路相结合:现代医学充分利用中医学带来的古代智慧,用整体的思维研究相关问题,可以在上文所述诸如饮酒方式、酒的种类等问题上取得相当的突破;中医学借助现代科技发展加深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明确复方中各类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与重要性,发展精确清楚的中医学研究,亦可以在药物明确剂量等问题上得到更好的解答。在临床预防与治疗上,两种医学模式求同存异,相互促进,综合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思想与现代医学的专科预防措施共同防止疾病的发生,对已经患病者可以采取中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存活率。两种医学模式的有效结合必然可以在人类生命健康的研究道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从而更好地预防与治疗疾病,促进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