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人口结构变化下的全球性现象。根据联合国的标准,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志是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 [1]。我国从2000年开始初步进入老龄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深刻影响。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老龄化问题同样至关重要。全龄化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居住模式,旨在通过优化社区设计和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特别是关注老年人的居住和养老问题。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在21世纪初迈入老龄化社会的门槛后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续增长,而且伴随着一系列社会经济挑战,包括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养老保障压力的增大以及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激增[2]。全龄化社区概念应运而生,旨在打破传统社区按年龄层次划分的界限,通过无碍设施、紧急呼叫系统、适老化家居改造等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倡导一种包容、无障碍的居住环境,保障老人在社区生活的安全与便捷。同时,全龄化社区还着力构建促进不同年龄层次居民交流互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区凝聚力的多代共融社交空间。这种居住模式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也为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龄化社区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3],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全龄化社区逐渐成为解决老年人居住和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全龄社区理念源自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与哈宾特格住宅协会等先驱在二十多年前的远见卓识——全龄住宅(Lifetime Homes)构想,旨在构建一个无视年龄界限的和谐居住环境[4]。此概念强调,通过精心设计的住房、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宜人的户外空间,确保每位居民,无论老少,都能享有健康、福补及丰富的社交活动。近年来,中国学者吴聘奇[5]针对国内实际情况,对全龄社区规划进行了深入探索与重构,旨在打造一个跨代共融、差异化空间和谐共生的生活典范。其规划方案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提升,更致力于促进各年龄段居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营造一种全龄友好、包容舒适的社区氛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区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全龄社区更新已成为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它旨在通过精准对接居民多元化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区环境的全面升级,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生活服务,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宜居的社区家园[6]。近年来,随着国内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龄化社区建设也逐渐受到关注。全龄化社区不仅关注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还强调社区内各年龄段人群的共同参与和相互支持,旨在构建一个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这种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近年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关于全龄化社区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与未来趋势。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高级检索功能,以“全龄社区”“全龄社区模式”为主题词,筛选了2014年至2024年间的相关文献。在筛选过程中,去除了与主题无关的会议纪要、期刊评论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234篇。
2.2. 研究工具
通过CiteSpace6.1.3软件可以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是一款通过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图、时间图谱、突出关键词、作者协同、机构分布等分析功能,揭示研究领域发展脉络和热点话题的软件[7]。
Figure 1. Time atlas
图1. 时间图谱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阶段划分
在全球范围内,“全龄友好”这一概念萌芽1985年,美国学者罗纳德梅斯[8] (Ronald Mace)在其著作《大学设计》《Universal Design》中首次提出,重点在于无障碍通用设计的广泛适用性。随后,在1991年,英国学者从住宅设计的角度引入了“全龄住宅”[9] (lifetime homes)的概念,而到了2011年,这一概念进一步扩展至社区层面,形成了“全龄社区”[10] (lifetime neighbourhoods)的理念。城市层面的“全龄友好”概念最早出现1996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起的“儿童友好城市倡议”中,倡导城市成为“适宜所有人居住的地方”[11] (to make cities liveable places for all)。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老年友好型城市指南》[12]进一步强调,城市和社区要“表现出对全年龄人群的友好性”(friendly for all ages)。到了2014年,英国学者凯丽费舍[13]等人创新性地提出了“全年龄友好城市”(all-age friendly city)概念,基于老年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城市的综合定义和特点,定义为“综合考虑各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和利益,在城市规划、民主进程和设计等方面的城市环境”。全龄友好的概念在中国起步较晚,近几年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2010年,“全龄”[14]、“全龄混合”[15]、“全龄复合”[16]、“全龄共享”[17]等概念相继出现在探讨居家养老模式的文献中。北京等城市从2020年开始积极推进“全龄友好城市”[18]建设。到了2022年,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19],明确提出了“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营造友好、安全、健康的全年龄居住环境”这一目标。
根据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见图1),国内近十年的全龄化社区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 起步阶段(2014~2017年):此期间,年发文量较少,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表明全龄化社区的概念开始进入学界的视野。2014年起,全龄社区研究聚焦于“养老”领域,主要针对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内容进行研究。杨孟春[20]提出从全龄友好理念出发,探索新型养老社区模式的全龄健康颐养社区设计方案;曹薇[21]发起关注老年人价值诉求的全龄化养老社区规划探索;任烁[22]、高远[23]等学者就养老社区的空间设计、适老化配置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2) 发展阶段(2018~2020年):年发文量增长,但研究内容逐渐丰富,涵盖了全龄社区的空间营造、人群看护等多个方面。各位学者对于全龄化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范围从养老领域的研究逐渐延伸至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等研究内容。葛佳欣[24]以老少皆宜、全龄化的设计理念和原则,讲解了城市“多世代”居住功能空间的设计要点;同时,全龄社区的理念也引发了学者对开放街区价值理念[25]以及打造全龄友好居住公共空间单元的思考,为城乡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和修复方法提供借鉴,形成全龄集约内涵的全龄友好居住空间发展模式[26]的全龄居住空间发展模式。
3) 快速增长阶段(2020~2024年):每年文字量上升较快,特别是在2022年达到历史峰值,全龄化社区研究热度上升趋势明显。这期间的研究内容逐渐聚焦,如社区营造,全龄化等。通过对上海市南丹社区邻里汇的实践研究,姚栋发现,服务广大老年人是社区养老发展的必然路径,进而在城市更新换代的大背景下,提出了服务、空间、人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复合型养老设施模式[27];众多学者提出全龄友好更新策略,研究老旧小区全龄友好理念,如翠微西里片区综合整治[28]、“场景化”设计[29]、青岛陵县路片区佟佩颖[30]等。杨震、李佳萱[31]等学者还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龄友好性评估与提升。
3.2. 核心作者与机构
在包括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在内的“全年龄社区”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与作者在该领域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CiteSpace工具进行直观分析。关键词在CiteSpace6.3.1软件中导入234篇有效文献的数据转换后,选取“作者”和“合作机构”,最终绘制出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50条连接线、0.095密度的102个关键词节点(见图2)。图中节点的半径和文字的大小代表了作者的发文数量,通过对作者和机构的分析发现,这一领域尚未形成广泛而紧密的学术协作网络,在这方面,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协作十分重要,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关系十分密切。核心作者主要包括陈燕[32]、冯灿芳[33]等,但他们的发文量相对有限,且作者间合作较少。主要的研究机构包括山东建筑大学[34] [35]哈尔滨工业大学[36]-[38]、沈阳建筑大学[39] [40]等,这些高校在全龄化社区研究领域表现出较强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两个结点之间的粗细连线表示作者配合的强弱,其他两个结点之间的连线颜色通常是指作者第一次合作的年份(2年或2年以上)。通过观察图2可以发现,依然有很多独立散乱的节点存在,尽管已经形成了多个小的协作群。从合作网来看,作者们大多还在独立研究,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在全龄社区的研究中显现。
Figure 2. Author & Institution analysis chart
图2. 作者与机构分析图
3.3. 研究热点与关键词
关键词分析显示(见图3,图4),国内全龄化社区研究的主要热点包括“全龄社区”[41]、“空间设计”[42]、“养老模式”[43]、“养老建筑”[44]、“全龄友好”[45]等。这些关键词反映了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其中,“全龄社区”作为核心关键词,贯穿了所有研究阶段;“空间设计”和“老龄化”则体现了全龄化社区建设的核心目标。
Figure 3. Keyword co-occurrence chart
图3. 关键词共现图
Figure 3. Keyword clustering chart
图3. 关键词聚类图
4. 研究内容概述
4.1. 空间营造
全龄化社区的空间营造作为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其研究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旨在构建一个包容性、互动性且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这一理念不仅聚焦于居住区的整体布局与功能分区,更深入到每一处细节的设计之中,力求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与人性化[46]。在居住区设计上,全龄化社区注重空间的多层次与多功能性,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确保不同家庭成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区域。景观设计方面,则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47],运用丰富的植被、水景及艺术小品等元素,营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公共环境,
满足不同年龄层居民对美的追求与放松身心的需求。
人性化宜居设计始终贯穿着全龄化的社区空间打造。为幼儿设置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规划老人专属休憩区和无障碍通道,保证老人行动方便和社交需要;同时,为鼓励全年龄居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社区活力和健康氛围,配备了多元化的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空间营造策略[48],旨在打造一个和谐共融、充满活力的全龄化社区典范。
4.2. 人群看护
全龄化社区的研究还深刻触及了人群看护这一关键领域,它直接关系到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对此,养老模式、代际互助、医养结合模式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的核心。
养老模式的探索,旨在构建一个既尊重老年人独立生活意愿,又能提供必要支持与服务的社区环境。这包括但不限于在熟悉的环境中保障老人安享晚年的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服务体系[49],如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养老体系等。代际互助理念的推广,则是全龄化社区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桥梁[50]。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邻里互助项目等,鼓励不同年龄层次居民之间的沟通互动,既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又可以促进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融洽气氛。这种跨世代的交往,既有助于排解老人的孤独感[51],也给了后辈们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得到传承的机会。
医养结合模式的实施,是全龄化社区在健康保障方面的创新举措。它将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紧密结合,从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各个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52]。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的建立,专业医疗团队的引进,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开展[53],保证居民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促进整个社区的卫生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4.3. 政策与规划
随着全龄化社区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政策与规划议题日益凸显为关键的研究热点。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政府在全龄化社区建设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其政策导向与资源投入直接影响着这一理念的落地与实施效果。因此,学者们纷纷呼吁,政府应加大对全龄化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系列政策法规[54]-[56],夯实社区发展的制度保障。这些政策应涵盖土地供应、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服务配套等多个方面,旨在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热情,促进全龄化社区项目快速落地、持续发展。
学者们还积极探索并提出了多种创新性的规划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以指导全龄化社区的建设实践。这些理念与策略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功能复合等原则,注重社区空间的多元化、开放性和包容性,力求打造出一个既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又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理想生活环境[57]。通过这些努力,全龄化社区正逐步从理论构想走向现实实践,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社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5. 研究趋势
5.1. 跨学科融合
未来全龄化社区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通过引入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全龄化社区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
在全龄社区建设中,建筑学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全龄社区的建设中,建筑学发挥着基础性负责小区整体布局,空间结构,建筑风格,设施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工作。通过引入无障碍设计、智能家居系统等理念和技术,建筑学为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的居住环境。医学领域的研究为全龄社区提供了关于居民健康状况、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在社区中引入医疗服务中心、健康监测设备等设施,可以方便居民进行日常体检、疾病咨询和紧急救治等。此外,医学还关注社区环境的健康影响因素,如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为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心理关注居民心理需求,关注全龄社区的精神状态。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社交活动等服务,心理学帮助居民缓解压力、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58]。同时,心理学还关注代际沟通问题,促进不同年龄段居民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社会学关注全龄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和社区文化等方面。通过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为社区的服务和管理提供指导。同时,社会学还关注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如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社区建设的全龄化、智能化、绿色化将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潮流。通过智能家居、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引入,全龄化小区智能化程度将得到提升;同时,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全龄社区的跨学科融合将呈现出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趋势。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向纵深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的引入和应用,为全龄社区的建设提供更加先进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5.2. 政策与制度支持
全龄社区的政策与制度支持是推动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对全龄友好环境需求的提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制度,以指导和支持全龄社区的建设。如《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59]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宏观上指导了全龄社区的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开始着手。强调以居家为本、社区为依托、机构为充剂、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全龄社区指明了方向,这是一条以居家为本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以医疗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政府给予全龄社区建设经费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全龄社区,形成投融资多元化机制。
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全龄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在全龄社区中,居民自主参与不仅体现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中,还贯穿于社区规划、环境改善、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居民的自主参与,可以加强邻里间的互动与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从而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宿感[60]。通过自主参与社区事务,居民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推动社区环境的改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居民自主参与能够激发社区治理的创新活力,推动社区治理方式的转变和升级,形成更加民主、高效、和谐的社区治理格局。
6. 结论与展望
通过可视化分析2014~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全龄化社区的研究文献,通过可视化图谱分析,可以发现全龄化社区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友好养老设计、完善社区设施、促进跨代交流、创新社区治理与服务等方面,通过可视化分析,全龄化社区研究的热点主要这些热点反映了全龄化社区建设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关注居民的实际需求和体验,推动社区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全龄化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正逐步由概念探讨向实践应用转变。在全龄化的社区研究中,“老人”、“老龄化”、“社区规划”、“社区服务”等关键词频次更高、中介中心更多,这些节点串联起了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等多个领域的其他研究方向和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全龄化社区研究在国内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智能化与绿色化、政策与制度支持以及居民参与与自主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
未来,全龄化社区研究需要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适老化。通过引入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工具,如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等,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分析全龄化社区建设中的复杂问题和规律。同时,调研方式也需要与社会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相适应,以保证调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推进社区全龄化建设,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全龄化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也需要加强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全龄化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