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力衰竭——心水的认识
1.1. 西医的认识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 HF)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求,以肺循环淤血、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上可见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水肿、咳嗽、咳痰等症状[1]。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而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深入研究心力衰竭的治疗及预后就尤为重要,西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指南不断更新,已经从“强心利尿扩血管”向“抑制RAAS系统激活、引入SGLT2抑制剂”转变,但临床上很容易发生肝肾功能损害、利尿剂抵抗、电解质紊乱的副作用。
1.2. 中医的认识
传统中医没有心力衰竭的病名,但在中医古籍中不乏相关病症及病名的描述,对心衰的最早描述见于《黄帝内经》,提出了“心痹、心咳”等病名,分别类似于现代风心病心衰和肺心病心衰,《千金方》中对“心咳”有了进一步论述,“咳而唾血”,类似于现代的左心衰竭,《灵枢》中提出了“心胀”一词,“心胀者,烦心短气,夜卧不安。”到了张仲景明确提出了与心衰相关“心水”的概念,《金匮要略·水气病》:“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这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医古籍中最早明确提出“心水”的文献,定义了心水的概念、明确了“心水”病位,其临床表现与现代的心力衰竭极为相似,多为后世医家所认可,如刘完素曾说:“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朱丹溪说:“短气不得卧为心水。”[3]其临床症状以心悸、短气、卧则喘、身肿等为主,与西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端坐呼吸极为相似,类似于西医NYHA分级中心功能III~IV级,属于重度心力衰竭的表现,临床上治疗相对困难,预后也不好,极易复发。
2. 《伤寒杂病论》中的“心水”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主要以六经辨证的方法论述了外感热病的传遍规律、证候、治法以及方药,《金匮要略》则是论述内科杂病,包含40余种疾病,分析各病的病因、证候,对疾病的症状与病因病机关系进行细致的讨论,此外,治病方法和方药也非常丰富。
2.1. “心水”的症状及体征脉象
2.1.1. 症状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本条说的是“先渇后呕,为水停心下。”“喘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说明心水的主症是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阴肿,兼见有小便不利、呕、咳、下利、心下悸欲得按、气从少腹上冲心。
2.1.2. 脉象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并治第十四》第九条“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第十条“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心水”属于水气病五脏水的一种,它所呈现出来的脉象也应当与水气病相一致,此外,少阴归属于心肾两经,所以心水的主要脉象应以沉脉为主。
第八条“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抟,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抟,名曰伏。沉伏相抟,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第十九条“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第三十条“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
《伤寒论》第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寸口脉“迟”“涩”“结代”等亦可在“心水”病中兼见之。
2.2. “心水”的病因病机
“心水”病因起于心气,发展于心血,最终落于心水,形成以本虚标实为主的一组复杂病症。气血同源,气可以生血,血可以载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当气虚无力行血时,血行就会受到影响,此外,阳可化气,阳气虚衰,气血鼓动无力,血行亦会受阻,血行受阻则瘀血内生,阻滞脉道,脉道不利,则虚进一步加重,气虚水行也会受影响,水失运化,液体潴留,形成水饮。瘀血与水饮相互转化滋生,血不利则为水,水为阴邪,停聚伤阳伤气,阴寒内生,寒凝血泣,瘀血而成,此谓水病则累血伤气,致使肺脾肾三脏受损[5]。
2.2.1. 心肺气(阳)虚,凌心射肺
心肺属上焦,上焦如雾,若雾露之溉,接受中焦的水谷精微,通过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当心肺气虚时,则宣发无力,雾气不散,故可见“心水”患者动则喘满,此出而不纳也。或因久病伤肺累及于心,或因心气不足导致肺气虚耗,致使心肺之气亏虚,心气亏虚鼓动无力,肺气亏虚肃降无权,则会出现胸闷、气喘,肺气虚则津液输布无力,影响津液的敷布和代谢,则水液停聚生痰;肺朝百脉,若宣化失司,则无以“贯心脉行气血”。心肺气阳虚为本,“痰”与“瘀”为标,形成恶性循环,加速了心衰的发生和发展。与临床右心衰竭而致体循环瘀血和末梢水肿表现相似,多属重度心衰,病位主要在心肺、涉及肝脾,久延及肾。病机为阳虚水盛,泛滥为肿,凌心射肺,症见心悸气短,喘促不能平卧,全身浮肿,下肢为甚,按之凹陷难复[6] [7]。
2.2.2. 心脾阳虚,水饮上冲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脾阳亏虚,一方面,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心之气阳无以为继,可致心阳气虚衰,则阳固护作用减弱,中焦邪气难以镇摄;另一方面,脾阳虚,运行失职,可令中焦阴寒水气上冲而侵犯心胃,土虚不能制水,导致水邪上泛,而饮停心下,阻塞气机,逆攻于心则心下逆满,如气上冲胸。心脾阳虚,清阳不能上升,水气上冲,甚或出现厥而心悸之危症[8]。
2.2.3. 脾肾阳虚,水液不化
肾阳亏虚,温煦失职,脾阳虚弱,运化失常,阳气未振,命门火衰,阴寒偏盛,寒水泛滥,发为水气上冲泛心,为“心水”。脾气之虚,不能培土制水于中,水无所制则上冲为患,肾主水,若肾阳不足,则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亦可导致水气上冲[9],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泛溢肌肤,则身肿小便不利,阳虚不能温煦则形寒,“心水”患者亦可出现身冷不温之证。
2.2.4. 心肾阳虚,水火失济
心为君主之官,是为阳脏,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本,当心阳不足时,身体的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一方面,心阳不足,则鼓动无力,血脉搏动受限,影响血液的运行;另一方面,“阳化气,阴成形”,心之阳气不足,则阴邪凝聚,化生瘀血、水饮停聚体内,影响津液运化,水液代谢;再者心阳有下济肾水的作用,心阳亏虚,阳用不足,则水气凌心射肺,困遏心阳,肾水无心阳下济,水火失济,发为“阴肿”[10]。
肾为水火之脏,体阴而用阳,肾水需要肾阳的温煦,才能上济心火,蒸腾气化,布散周身,心肾同属少阴经,“心水”亦本乎少阴,心阳肾阳相温相助、水火才能既济,肾阳亏虚,一方面,开合失司、不能温化水液,水湿停留而出现水肿;另一方面,会影响肾的纳气,肾不纳气,则全身各脏腑的气机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心悸喘咳,呼吸困难,咳嗽吐痰,端坐呼吸而不得平卧等症状;再者肾主二窍,阳虚则二窍不利,小便失施,水湿泛溢于外,则身重肢肿[8]。《高注金匮要略》注曰:“心为火脏,水入脏中即猝死。此言心水者,水在心之系,系终属心,故曰心水,四脏同义。后十九条,紧承五脏之水,而曰诸有水者,利小便、发汗乃愈者,此也。心藏神,神为气之主,神郁于水,而气自滞,故身重而少气,不得卧者,灵道为水所阻,而不得下伏故也。水从火脏之化而热,故烦。肾不得心阳之下交,而其气自寒,故躁也。心肾同治少阴,而肾尤为水脏,心有水而肾更可知,故其人阴肿也。[4]”明代刘纯在《伤寒治例》中曾说:“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明确地阐述了阳虚是心衰病机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2.5. 心血瘀阻,血脉不利
“心水”临床上多责为本虚标实之证,因虚致瘀,《水气病脉并治第十四》第十九条“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寸口脉与趺阳脉相对,应候心肺,“迟则为寒”应为心阳虚而寒[11],则气血运行迟缓日久成瘀,“血不利则为水”,导致以气血阴阳虚弱为本,血瘀、水停为标的“心水”病症。
3. “心水”的取方用药
3.1.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由葶苈子、大枣两味药组成,具有泻肺行水,下气平喘的作用。葶苈子味辛、苦,寒,入肺、心、脾、膀胱经,味辛走肺,苦走心,具有强心泻肺行水之效,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写到:“治癥瘕积聚,结气,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利小腹。”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心主血,肺主气,肺朝百脉,主治节,肺的宣发肃降可推动心血运行,强心脉,利心水,引水下行,通利膀胱,膀胱为水之出路,故心病可治肺。大枣味甘,性平,入心、脾二经,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提到:“主和百药,益五脏,润心肺,养脾胃,补精气,生津液,通九窍……祛邪气,悦颜色。”甘缓补中,补脾养心,又可缓葶苈子峻急泻肺,防止太过,共奏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之功[12],可以用来治疗心肺阳气虚衰所导致的水饮凌心射肺之证。
3.2.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该条说的是伤寒误治后损伤脾阳,脾阳不足导致水气上冲,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桂枝可以温阳化气,入肺、肝、膀胱经,叶天士的《本草经解》言:“桂枝气温,味辛,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为金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病上气咳逆矣;桂枝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枝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辛则能润,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
茯苓可以养心益脾、利水渗湿,能补能渗,入肺、脾、膀胱经,《本草经解》言:“主胸胁逆气,……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茯苓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平味和,降中有升,阴也。人身水道不通,则火无制,而口焦舌干矣;茯苓入肺,以通水道,下输膀胱,则火有去路,故止口舌干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桂枝、茯苓相伍,可温阳化气,利水除饮,使饮邪下行,以折上逆之势,佐以白术、甘草助茯苓健脾利水布津,培护中焦,甘草助桂枝通阳化饮,体现了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宗旨[13]。现代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确有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缺血及正性肌力作用,其方组与西医强心、利尿、扩血管心衰治疗理念相一致[14],体现了张仲景医术的高超之处。
3.3. 真武汤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这两条条文虽症不同,但均为阳虚水泛之病机,组方包括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附子为君,以其辛甘性热,温肾助阳,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温运水湿,使水有所主;茯苓和白术共为臣药,白术苦燥,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茯苓淡渗利水,使水邪从小便去,二药相和,加以生姜之温散,共助附子之温阳,起到强心、利水之功,白芍酸甘为佐,作用有四,一可利小便以行水气,二可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可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利水之功[15]。用于治疗“心水”心肾阳虚之证候,且临床上每多验效。
3.4. 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治第十四》:“风水,脉浮身重,汗出误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本条虽写风水之证,临床上也可用来治疗“心水”血脉不利之证,血瘀则水难化,水阻则血难行,津血同源,水液一体,当血液运行出现问题,必然有水液代谢的问题,血行液自畅,瘀去水自下,《血证论》中提到“水与血相为依伏”“水病而不离血”“血病而不离水”“治水以治血,治血以治水”《医灯续焰·水病脉证第七十》:“宜防己茯苓汤、当归散之类。”也是秉承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提出的治疗血脉不利所致“心水”。本方由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五味药组成,具有表里分消,通阳化气的功效,防己可以利三焦之水,首先其性轻清,能外达肌腠,上调华盖[16],如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言:“味辛苦,性平温,无毒,入十二经。尤善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防己为阳中之阴,于经络无所不入。又主降,故下部多功”,黄芪甘温益气、利水消肿,为补药之长,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桂枝通阳化气,发汗利水,黄元御的《长沙药解》中曾言:“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通经络而开痹涩……能止奔豚,更安惊悸。”则黄芪配伍茯苓、桂枝,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增强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效。也体现了仲景对温阳和利水相结合的重视,本方通过治水达到治血的目的,使水去瘀消,脉道压力下降,再用助阳之品,增加心之阳气,提升其鼓动之力,则疾病可治。
基金项目
基金号:ZYW2024-046;黑龙江省中医药经典普及化专项课题项目;项目名称:中医古籍研究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心水的证治规律及应用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