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我们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笔者认为,守正创新是尊重和坚守正确的方向、原则和规律,不断突破束缚与阻碍,开创出新的思路、方法和境界。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思政课要始终坚持它的根本任务、教育实质与根本属性,以不断创新开启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足于党和国家的需要,着眼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要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着力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时代和社会,在各种声音和观点中辨清真伪、坚定方向[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课程主要介绍各类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在临床上的主要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药物体内过程和用法等。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理论知识繁多,跟各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听课或者学起来会存在较大的困难,较枯燥乏味,因此推动师生乐教乐学,实现教学相长,就需要挖掘一些有意思的课堂,比如讲课过程中融入一些课程思政元素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氛围活跃起来。本文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引入真实的药理学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药理学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药理学中的热点问题和争议话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 药理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1.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挖掘药理学中的思政元素,在药理学课程中,深入挖掘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知识点和案例,如药品研发中的爱国情怀、药物使用中的伦理道德等。强化课程思政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药理学》课程思政融入点包括药理学发展沿革、药物研发史、案例分析、合理用药等等。如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至今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并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用羊肝、猪肝煮汁治夜盲症、用龟甲治佝偻病,屠呦呦根据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示成功提取青蒿素,如在进行中枢镇痛药物的实验课内容时,通过吗啡、哌替啶等药物成瘾性不良反应的分析,触及药物滥用问题,启发学生将吗啡和毒品进行对比分析,利于学生对吗啡成瘾知识的记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团队合作、医患沟通、仁心仁术、珍爱生命等人文素养。在实际引入中,教师们还注意到要“深入挖掘,点到即止”。例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案例,从研究背景可以体现家国情怀,研究过程展现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精神,研究方法说明我们应继承传统、树立文化自信,而个人经历则体现了持续钻研、淡泊名利的品质。但在引入时如果一次性面面俱到,则会有喧宾夺主之感,无法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
2.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为国家健康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确保优质健康教育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高血压作为现代常见慢性病之一,主要是由于遗传或生活方式不健康引起,通过药理学课程学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历史观。本节课程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式谈谈高血压预防,通过黄帝与岐伯对话,引出预防血压升高的相关方法,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中医药传统知识,几千年前的东西经文字记录下来,历史目标长河,惊涛拍岸,飞掠过多少岁月,仍经久不衰。本案例引导学生在工作中更好地指导患者预防高血压,能解答患者提出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等相关困惑,为做好药学服务提供基础知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知识新疆道地药材罗布麻预防血压升高等相关功效,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高血压,从而指导患者做好预防。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利用国开学习平台进行资源预习、学习、复习、再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精准、系统地讲授高血压知识同时,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比如《黄帝内经》)树立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读完这句话,不用解释,也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八九不离十,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几千年前的东西经文字记录下来,历史长河,惊涛拍岸,飞掠过多少岁月,仍经久不衰。你看,印度想知道唐朝时期它们的一些历史,还需要查阅我国资料文献,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3]。
除课堂中融入思政内容之外,《药理学》课程还借用其他载体,包括临床见习、社会实践、设计性试验、大创项目等等,在实施中注意设计预案、高效组织,并对观察指标进行细化;对项目实施结果做到及时点评、适度引导,起到正向强化作用。课程的思政点及融入方式经过讨论和汇总后可以在药学系建立《药理学》思政教材库。同时,在实施中还应当收集教师教学反思、同行及学生听课反馈,通过集体讨论不断总结、更新[4]。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药理学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在大学里,一线授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尤其是年轻教师,基本上都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崇拜的偶像、生活的导师。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特别是课程思政水平的提高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学生接近教师时,他们才会更加相信教师的想法。教师的政治信仰、思想素养、知识水平、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是引导大学生成长的主导力量。药理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的根本任务,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药理学教师要自觉储备足够的思想政治知识,提高观念和民族传统文化修养,通过药理学课程把教学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才能够在新时代培养出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高尚的思想道德、深厚的民族感情、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的医药技术人才[5]。
3. 在药理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3.1. 抗疫精神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面临严重卫生危机,中国积极应对,全民参与抗疫。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科研人员日夜奋战,全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快速筛选抗病毒药物,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为临床救治提供有力支持。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体现了药理学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6]。
抗疫精神在药理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药理学教育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时期的契机,构建“互联网 + 课程思政”的第二课堂学习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还能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塑造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提升社会责任意识。抗疫精神在药学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在疫情期间,药学工作者各尽所长,参与科学知识普及,坚持临床和科研相结合,加强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积极推动科技攻关。例如,在没有特效药可用的现实情况下,筛选出中药“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药物,推动开展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技术实现突破进展。抗疫精神在医学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医学教育需要结合抗疫精神,构建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7]。
3.2. 药物研发中的科技创新与爱国情怀
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药研发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细胞疗法等,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众多科研人员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推动了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8]。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科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王逸平为代表的一批批药物研发人员,秉承中科院使命,勇挑重担,以中国梦为指引,践行着新药梦。路漫漫其修远兮。王逸平输给了病魔,却跑赢了人生;他燃尽了自己,却照亮了千万患者的健康之路。他的一生,是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一生;是执着追求、传承创新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一生;是科技报国、开拓创新的一生;是一心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生。习总书记说,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国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将一代代科学家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科学精神转化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动力,努力开创中国科技进步的新未来。
3.3. 药物使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药物使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凸显。从医学伦理、社会道德等角度深入分析药物使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药物滥用、不合理用药、药品回扣等。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药物使用中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药品是关系国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是防病治病的武器,加强药物使用过程的伦理建设,明确药物使用的道德要求,对于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健康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药物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合理用药,促进医药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现代医学的成就是如此辉煌,因而医学界应该能够坦然承认所犯的各个错误。公众应该懂得治疗试验的性质和必要性,必须懂得使用不必要的治疗和药物是愚蠢和危险的事情。药源性疾病不仅存在,而且比较普遍,它严重影响了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9]。
医和药是密不可分的。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病人,医生在看病处方、护士在打针发药的过程中,都要和药品、药剂打交道,医护人员如果工作责任心强、专业技术精良,就能对症下药,避免差错。反之,如果工作马虎,不熟悉药品的性能,不严格掌握药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就可能开错药方、剂量、发错药,以致造成严重的药源性疾病,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危及病人的生命。还有,现在有的医疗部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谋取私利,开大药方,用大剂量的药,这往往会危及人民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些医务人员为片面追求“疗效”,滥用抗生素,造成药源性疾病。因此,必须加强医药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医药人员的道德觉悟,增强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痛苦放在心上,为人民群众治好病,用好药。加强药品监管,建立健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药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质量控制。同时,药师和医务人员应当坚守职业道德,不参与任何药品欺诈行为,提高对药品安全和生产质量的认识。
4. 课程思政的评价、反思与总结
由于思政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其结果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需要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它将潜移默化地、长期影响并植入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短期内直接衡量具体教学成效,是极为困难的。若一定要进行药理学课程思政成效的评判,大致可通过一下几方面判断:
1) 从融入思政内容是否重要方面:药理学课程内容多、难度大、相对枯燥且学习压力大,若课程穿插上述思政教育元素,可激发学生兴趣、大大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有“三观”获得感,相信同学们会认为融入思政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2) 从融入思政内容是否自然方面中,课程若融入了思政方面的内容,那么就不会觉得生搬硬套,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了思政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药理学》专业课程中引入早期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手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等因素,让课程内容更多元化,更生动有趣,也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听,更吸引学生的目光,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从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时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就是把文化修养与理想人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能够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高雅的情趣、文明的谈吐及豁达的自信,能够具有勃勃的生机活力,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展现闪耀的性格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从提高专业认同感方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感。《药理学》这门课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药理学》中渗透思政内容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并且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具有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5) 从提升职业素养方面:课程思政能够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系统思维、数字化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提升自主学习及创新创业、协调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要做好课程思政,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育德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用逻辑关系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和学生的参与,参与过程中有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最后产生固化[10]。以药理学课程思政为基础,形成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在学习、生活和课程中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帮助医疗卫生的提高。将药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增强药理学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拓宽教育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功能,展现教育合力。通过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帮助大学生掌握药学发展与生活常见疾病关系,并做好药学服务[11]。
基金项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课程思政项目——药理学(课程编号:SZ202216)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制药工程校级一流专业(编号:ZY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