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各种语言技能不是单独使用的,教师要关注技能的综合运用,把握语篇中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根据语篇中的事实进行逻辑推理,使用衔接手段有效提高语篇的连贯性,使用特殊词汇、语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1]。基于此背景,读后续写这一题型应运而生。它要求学生对所给文章的人物特征、情节和内容作出全面的理解后,写出符合逻辑和情节,情感统一的续写内容,呼应了新课标对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的要求。但我国很多地区的英语写作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读后续写的教学对于很多地区的英语教学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教师缺乏对写作课的重视,教师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读后续写的问题;2) 教学模式传统,依旧采用传统重视词汇句型的理解和翻译的方法来提高写作成绩,缺乏逻辑思维层面的思考。支架式教学理论由何克抗首次引入中国,提出支架式教学搭建支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五个具体环节。基于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的现状,本研究将在阐述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具体研究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2. 支架式教学法的简要概述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于1978年提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衍生出来的教学理论。布鲁纳等人把“支架式教学”定义为: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2]。20世纪90年代末,“支架式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一起传播到中国。张建伟和陈琦首次介绍了“支架式教学”,次年,何克抗对“支架式教学”的环节进行了完善,他认为“支架式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进入情境、搭脚手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3]。读后续写题型出现后,许多学者将“支架式教学”应用于读后续写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薛静波介绍了通过阅读文本为读后续写搭建语言支架、内容支架、思维支架和情感支架的操作方法[4]。田美红(2021)认为,教师应在不同阶段,搭建多元支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5]。本研究也致力于将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读后续写的课堂中,通过搭建情节、思维、语言和评价支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专注于自我能力的发展。
3.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3.1. 文本分析
本材料为2024年新高考全国一、二卷读后续写题目,主题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文本类型为记叙文。其主要内容为主人公在又阴冷又潮湿的一天坐飞机去维也纳,打算坐大巴车去布拉格开会。因为航班延误,他马上要错过去布拉格的末班车了,所以他很着急地上了一辆出租车,打算去大巴车站。但是出租车司机Gunter听不懂他说的目的地在哪里,而且还跟别人打电话打了很久,主人公有些生气。不过打完电话Gunter立马出发了,并且很快把主人公送到车站。这时主人公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带现金,只有一张葡萄牙的银行卡,Gunter先是拿出了他的刷卡机,但是和主人公的银行卡不适配。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Gunter看到车站里面有一个取款机,主人公立马跑过去把卡插进去,但是取款机显示损坏……
续写部分所给第一段段首句为“我跑回Gunter那里,告诉了他这个坏消息”,在主人公没有现金,银行卡还被吞之后,他能怎么办呢?看起来不太好惹的出租车司机Gunter会帮他吗?在第二段段首给出了答案,第二段段首句为“四天之后,当我回到维也纳的时候,我如约打给了Gunter”,说明他们有了一个约定,Gunter帮了主人公,主人公答应他回维也纳后把钱还给他。学生就此展开合理想象,对文章进行继续写作,使它成为一篇情节上完整流畅,风格上持续统一的故事。该文本情节贴近学生生活,脉络清晰,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流畅,学生容易理解并输入,实现迅速输出。
3.2.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清文本的基本要素,跟随文章走向进入情境,把握故事发展的情节和情感线索;2) 体会并根据教师搭建的情节、思维、语言支架模仿故事的语言风格特点,合理构思,完成续写;3) 挖掘并领会故事的主旨:语言文化不同并不会阻断人类的交流,人性的善意、相互信任与诚信仍然是人与人、心与心的桥梁。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教师在搭建情节、思维、语言和评价支架的同时,为学生梳理文本,通过本文动词的变化理清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情绪变化,感受原文的语言风格,把握文章深层含义,进行续写呼应。
3.3.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支架式教学法“进入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环节展开本课读后续写的教学,并在各个环节中穿插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情节、思维和语言等过程性支架,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反思意识,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第一步:进入情境
1) 搭建情节支架
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搭建情节支架,启发学生学习动机,梳理情节感情。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出租车司机的印象: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axi drivers? 学生可能会认为出租车司机都很凶,开车速度很快。此时教师告诉学生:Today we’re going learn about a taxi driver who was bad at first, but not the same in the end. 导入本文主人公与出租车司机的交往变化,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以此引导学生分析阅读语篇,梳理本文情节线与感情线(见表1)。
2) 分析续写大意
教师提问:Can you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he story? 学生结合表格中情节和情感的描述与变化,回答:I was on a storm-delayed trip, hurrying to catch a taxi to the station to catch the last bus to Prague. Driver Gunter is not familiar with the station location, through the phone to help successfully arrived. When I arrived, I found myself with no cash. My attempt to pay with a Portuguese bank card was unsuccessful, and the ATM at the station was out of order.
Table 1. Plot scaffolding table
表1. 情节支架表
Taxi driver |
Para 1~5 |
Para 6~7 |
Plot line |
The weather was terrible and the taxi driver was not familiar with the bus station. |
The taxi driver Gunter helped me and I thanked him when I got Vienna. |
Emotion line |
Anxious and worried |
Grateful and thankful |
Who |
Me and taxi driver Gunter |
When & where |
A cold, wet September night at an airport in Vienna |
What |
The flight delayed, so I had to take the last bus. However, I had no cash. |
第二步:搭建支架
1) 搭建思维支架
续写两段首句为“I ran back to Gunter and told him the bad news.”和“Four days later, when I was back in Vienna, I called Gunter as promised.”在学生仔细阅读这两句话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这两句话与原文以及这两句话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此同时提出一系列问题,作为原文缺失的内容,搭建续写内容的思维框架。
续写第一段:
Q1: What’s the bad news? Why I had to leave?
Q2: What’s Gunter’s response?
Q3: Did I leave the phone number to Gunter?
Q4: Why did I delay giving him money?
Q5: Did I catch the bus and remember the promise?
续写第二段:
Q1: How to agree on a time and place?
Q2: What were the reactions and conversations when meeting?
Q3: What i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预测,并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续写线索:作者给出解决办法:承诺还钱–Gunter同意–作者登上公共汽车–履行承诺还钱–两人成为朋友。根据续写线索,教师与学生共同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由第一段首句内容“我跑回到Gunter那里,告诉他这个坏消息。”可知,第一段可描写作者留下Gunter的电话,承诺会还钱给对方,Gunter同意,最终作者及时登上了公共汽车。由第二段首句内容“四天后,当我回到维也纳时,我按照承诺给Gunter打了电话。”可知,第二段可描写作者付费给Gunter,并向对方表示感激,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2) 搭建语言支架
在引导学生搭建情节支架和思维支架后,教师还需要帮助他们搭建语言支架,将续写段落的内容准确得体地表达出来。通过模仿和创造,尽量提高与原文的协同,力求在各个语言层次的表达风格上和原文保持一致[6]。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叙事为主,通过动词和形容词体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对原文语言风格引起关注,教师向学生提问:What kind of languages does the author use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of emotions?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总结出语言特点:一、使用了动作链,例如句子I ran like crazy through the airport building and jumped into the first taxi on the rank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ran,jumped into,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紧张感,推动情节的发展。二、以描述性语言为主,几乎没有对话(直接引语),例如句子Gunter parked the taxi behind the bus, turned around, and looked at me with a big smile on his face. “We made it,” he said.中,只有三个词是直接引语。在对文章整体的语言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具体从用词和句式两方面模仿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用词方面,作者使用了许多动作的描写,用动词短语描述微小的动作,使文章具有表现力,能帮助读者想象场景,猜测主人公行为的动机。所以在续写中,学生也可以使用一些描写动作的词汇短语充实文章,例如make a promise,give him a hug,I beg him for,pay him the money,jump off the taxi,jump into the bus,become good friends,keep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其次,作者还使用了一些描写情绪和语言的词,学生可以使用Full of apologies,a feeling of gratitude,thanks to his generosity,I explained that,we chatted happily,I told him来丰富续写的表达。
在句式方面,学生可以在续写中灵活使用非谓语、动作链等。非谓语结构为Doing…,……或……,doing...或者With + n + doing/done/to do…。例如:“对不起,银行的提款机坏了,我拿不出现金。”我尴尬地解释道,脸上火辣辣的。“Sorry, the bank machine is out of order, so l can’t take the cash out.” I explained embarrassedly with my face burning. 动作链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句子,给人一种视觉冲击的效果,结构为动作A + 动作B,and动作C,例如:我坚定地和他握手,然后跳下车,疯狂地向公共汽车跑去,在公共汽车出发前跳上了公共汽车。“Giving him a firm handshake, I jumped out of the car, made a mad run for the bus and jumped onto it just before its departure”。
第三步:独立探索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在课堂上给学生2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续写的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情节与感情线融入续写中,根据思路的梳理,使用积累的高级表达来完成续写,并观察记录学生的续写过程。
第四步:协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协作学习,同学们先在组内互相分享初稿,再将文中优秀的部分和不足的部分一一列举。组内分析结束后,教师随机挑选一篇续写在全班展示,并邀请该组成员对续写进行分析。
第五步:效果评价
考试、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强调教学整体实施,也意味着测评需要整体设计,否则会拖教学的后腿,影响或者误导教学[7]。在写作训练中,学生有时会发生不能完成写作任务或完成的质量不高的情况,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了解写作评价的标准。教师应该在进行读后续写训练前为学生明确续写评价标准(见表2),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将评价标准牢记于心,在写作中用标准随时衡量自己的文章,并在写作后进行同伴互评。
4. 小结
本文主要探讨了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课堂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对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的
Table 2. Evaluation scaffolding table
表2. 评价支架表
Dimension |
Assessment standards |
Score (perfect—5, excellent—4, good—3,
average—2) |
Theme |
The theme should be clear and uplifting. |
|
Plot |
It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narrative. |
|
Use precise vocabulary and ensure grammatical accuracy. |
Language |
The content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initial sentence of the paragraph. |
|
Employ rich language expressions, including detailed descriptions and a variety of sentence structures. |
Total score |
25 |
|
读后续写教学有一些启发和借鉴。本设计以“进入情境、搭脚手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为主要教学环节,结合情节、思维和语言的过程性支架,层层深入,与学生共同研读语篇、梳理情节、体会感情、理清思维、模仿语言、升华表达,帮助学生将知识从语篇的输入转化为续写的输出,实现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认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多样化的支架,促进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