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操作简便并可留置于血管,不仅保护血管,还大大减少患者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现已成为护理临床工作的必备工具[1]。但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外周静脉留置针可能会引起相关并发症,并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影响。在这些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是静脉炎[2]。静脉炎不仅会影响患者舒适满意度,还会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和护理纠纷的发生。对于周围静脉炎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三黄散联合芒硝冰片的湿敷治疗静脉炎的研究还处于盲区,就此我们做了调研开展本研究,可以有效减少静脉炎给患者带来的不适,还为丰富中医外治护理内涵提供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现对96 例患者实施了临床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观察我院区骨科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患者96人,时间为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两组病人的一般数据,如年龄、性别、病程等,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三黄散(大黄、黄柏、黄连) 35 g按一定比例打粉外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冰5 g和芒硝10 g,观察时间均为5天,通过系统关于静脉炎严重程度(INS),舒适程度VAS、疼痛数字评分NRS评价后通过调查纳入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2. 纳入标准
①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因留置外周静脉针导致住院期间静脉炎,年龄在20岁至50岁,自愿参加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患者。② 选择上肢血管丰富粗直进行注射穿刺实验;③ 没有慢性炎症或急性血管损伤的静脉炎发病史;④ 无基础性血管病变或凝血功能障碍。
2.3. 排除标准
① 神志不清或不能配合病人;② 与血液有关疾病病人。③ 有发生过静脉炎或者血管有多次穿刺的病人;④ 有超过两种基础病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患者;⑤ 有四肢存在水肿现状患者。
2.4. 方法
对照组,使用三黄散(批号:Z01060028),成分:大黄、黄柏、黄连,按比例打粉,混合而成三黄散 35克,用水调成糊状,均匀铺于10 × 10 cm玻璃纸上,制成片状药膏,湿敷于静脉炎患处,用胶布封边固定,持续湿敷4~6 h,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组,混合三黄散(批号:Z01060028),成分:大黄、黄柏、黄连,按比例打粉,另加冰片5 g和芒硝5 g,混合而成外敷散35 g,将清水调成糊状后,均匀平铺于10 × 10 cm玻璃纸上,制成片状膏状,再湿敷于静脉炎患处,于胶布封边固定,连续湿敷4~6小时,每日2次,一个疗程5天,连敷5日。
2.5. 相关分析
2.5.1. 疗效指标
2组患者在符合条件入组后于第1天干预前、后,第二天干预前后,直到干预治疗结束后5天观察对比患者皮肤情况,进行相关评分,对结果的疗效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2.5.2. 相关标准
静脉炎严重程度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规定标准分级:0级:无临床症状;一级:可能有轻微疼痛的输液部位出现红斑;二级:感到明显疼痛的输液部位出现红斑、浮肿;三级:输液部位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红斑,肿胀明显,形成线状物,触觉有线状静脉。四级:输液部位存在2.54厘米以上的带脓液排出的长条状物体。
2.5.3. 评价指标
使用到疼痛数字评分NRS,关于患者疼痛进行评估,10分制数字标尺,患者对自身疼痛评价,分数越高,疼痛感越强。
2.5.4. 视觉模拟评分(VAS)
进行评估,VAS使用10分制游动标尺,0~2:舒适,3~4:轻度不适,5~6:中度不适。7~8:严重不适,9~10:极度不适[3]。
2.5.5. 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
疗效设立三级标准。治愈:患处周围红肿疼痛,静脉索状症状消失,静脉血管恢复正常,效果显著:患处周围红肿消退,NRS评分 ≤ 4,疼痛消失缓慢,静脉条索状改变症状减轻≥1/2,无效:血管周围症状没有达到显效标准,或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 (治愈者数量 + 显效者数量)/总有效率 × 100%。
2.6. 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SPSS20.0 统计软体分析而得出数据,以百分数(%)表示计量,以χ2检验;计量数据以均数 ± 0.05的标准差(
)表示,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 < 0.05,则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研究结果示: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中,治愈34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已治愈33例,有效10例,15例无效,合计有效率79.16% (表1)。
实验组的综合效率比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两者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P < 0.05) (表2)。
Table 1.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after 5 days
表1. 两组治疗5 d后的效果
组别 |
n |
治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48 |
34 |
10 |
4 |
91.66 |
对照组 |
48 |
23 |
15 |
10 |
79.16 |
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治疗前后VAS分值比较
组别 |
时间 |
VAS评分 |
治疗组 |
干预前 |
3.92 ± 1.73 |
干预后 |
0.52 ± 0.23 |
对照组 |
干预前 |
3.87 ± 1.65 |
干预后 |
1.85 ± 0.31 |
表2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明显优于实对照组的分值,并在统计学(P < 0.05)上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长期静脉留置输液容易引发静脉炎,这主要是由于留置针头置入后对血管内壁刺激时间过长引起的炎症[2],局部脉络血行不畅,输液时出现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输津液不畅,从而引起的浮肿;静脉炎不仅加重患者身心痛苦,还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治疗,给患者带来不良体验,目前临床上关于治疗静脉炎的方法较多。如土豆切片外敷[4],芒硝联合冰片外敷[5] [6]、硫酸镁溶液湿敷[7]、黄柏水湿敷,三黄散湿敷等[8] [9]等治疗,各法都有一定效果。临床上治疗静脉炎通常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硫酸镁溶液是一种高渗性溶液,其中的镁离子可以渗入皮肤,促使局部渗出液吸收加快,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7]。硫酸镁湿敷治疗时因水分蒸发快,造成纱布干燥、硬结,皮肤干燥、舒适度差,增加护理工作量,影响了药物的吸收;黄柏水熬制工艺繁琐,要求较高的保存条件,操作起来并非容易[9]。
《肘备急方》述:恶脉之病者,身中忽有赤络之脉,如脐而起,皮肉之卒,肿而赤痛之名[2]。《千金备急方》“气血瘀滞则痛,脉阻则肿,久瘀则热”[10] [11]。近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在发挥抗炎作用的同时,通过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环氧化酶通道,致生成羟基花生的四烯酸增多,形成活性脂化酶通路;黄柏以黄连素为主,另有清热燥湿、广谱抗菌的黄柏酮、黄柏内酯及脂肪、醇类化合物等;黄连主要含有保泰松样黄连素,具有抗炎和退烧作用;《本草纲目》记载,冰片具有散热通窍、解毒止痛、生肌的功效,对皮肤黏膜吸收良好,在众多中成药中常作为“药引”,佐使有功[12] [13]。此外,冰片还具有局部降温,清热止痛,散热结,燥湿热,改善微循环的功效,对疼痛信号的传导有干预作用,减轻对损伤组织处的伤害,对传人脊髓的伤害性刺激有减轻作用[14],起到止痛、抗炎的作用,故外用与其他药物配合,可提高外用药物的治疗效果;芒硝通过刺激神经反射使局部血流供给丰富,改善局部循环,调动机体内在抗病能力,加快淋巴细胞生成[15]。研究中对照组以大黄、黄芩、黄柏药物组成。三黄散中大黄作为君药,有活血和化瘀作用,清热消肿,泄火,活血通经,有抗炎作用;黄柏、黄芩合用可清热除湿。有效减轻疼痛、红肿等症状,并提高防治效果[7]。治疗组在原有三黄散基础上另加冰片和芒硝,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生肌之功效;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局部湿敷疗法,不刺激肠胃,通皮达里,直达病所,疗效高于对照组,而且还具有“简、便、效、廉”的好处。
综上所述,三黄散联合芒硝冰片湿敷治疗外周静脉炎效果及患者舒适度均优于单一使用三黄散治疗,且此方法配制方便,这一次研究结果也能够说明在三黄散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芒硝冰片湿敷治疗能够进一步强化治疗外周静脉炎的应用成效,临床操作简便安全,费用低廉,易为患者接受,药方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具有较为可观的临床应用价值。
基金项目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0MS029。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