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公共卫生危机初露端倪之时,面对其迅猛的态势,国内外众多设计师出于一种狂热而略显盲目的心态,设计了大量非必需的室内空间。然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认知逐渐由感性跃升至理性层面,这一转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在特殊环境背景下,室内空间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实际需求与心理期待。当前,居家隔离作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主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在确保空间基本功能完备的同时,深入探索并满足人们内心的深层次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从理论上讲,新型住宅在公共卫生危机背景下,其设计需求应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几点:追求南北通透以实现良好通风,配备入户消毒设备以保障健康安全,设置在线办公书房以适应远程工作趋势,打造可变式客厅以灵活应对不同生活场景,以及将双卫生间布局视为刚性需求。
然而,尽管这些设计理念在理论上展现出诸多优势,但在实践层面,关于这些室内空间是否绝对必要,学术界仍存在着广泛的争议与讨论。这进一步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用户需求变化以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探索更加人性化、实用且适应公共卫生危机时代需求的居住空间。
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室内空间设计实例分析:作为一个热门且新兴的话题,自从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流行以来,就有着源源不断的人们开始探索在这一非常时期室内软装和硬装应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 2022年中国设计中心创始人瞿铮在英国的苏活印象公寓设计和舍近空间设计事务所在北京的设计,立足于思考如何在家中创造更多自然的感觉,打造绿色健康、使其内心平静的居家空间、如何创造灵活性较强室内空间以及如何发挥室内软装的多种功能,给了人们很大启发。
公共卫生危机对全球的影响是深远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工作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功能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功能需求的探讨和实例分析,探究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通过研究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人们对室内设计空间的需求,可以从理论上明确室内空间划分的具体依据,进而指导当今时代室内家装行业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将人们生活需要以及室内美学元素集合,从而指导实用美观室内空间的规划和实施,创造出既满足居家隔离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空间。有助于在室内设计领域更好地开展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需求的研究,并且对于防疫要求紧密度最大,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玄关、客厅、居家隔离间、书房空间给出了改造模式和具体的改造要点,以及对后公共卫生危机时期居民的健康安全贡献微薄力量。
2. 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人对室内空间的设计的功能需求
2.1. 卫生需求
在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人们对室内环境的卫生要求更高。室内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到防疫措施、空气净化、表面清洁等方面的需求,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良好、表面清洁度高,从而降低公共卫生危机传播的风险。
空气质量:良好的空气质量对于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至关重要。室内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并在室内空间中滞留。因此,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需要考虑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器的使用,以保持空气质量清新;卫生设施:卫生间和厨房是室内空间中最容易出现卫生问题的地方。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卫生设施的设置和清洁,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传播。例如,可以考虑采用自动感应器的水龙头和马桶盖,减少人们接触水龙头和马桶盖的频率,避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清洁和消毒:在公共卫生危机时代,室内空间的清洁和消毒变得尤为重要。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清洁和消毒的便利性,以便定期对室内空间进行清洁和消毒。例如,在设计餐厅时,可以设置隔板来分隔就餐区域,避免人员拥挤; 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考虑加入一些绿色植物,以促进空气流通和净化空气。
2.2. 心理健康需求
公共卫生危机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除了基本的居住和办公功能,人们现在更加关注室内空间是否能够保证心理健康。在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人们大部分时间都要待在室内,缺乏户外活动和社交互动[1],容易产生压抑、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 自然光线和通风:充足的自然光线和通风是心理健康保证的重要因素。设计师可以通过大窗户、优化窗户位置等方法,增加自然光线和通风,创造一个明亮舒适的室内环境。2) 安静和隔音: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很多人需要在家里办公。这就需要保证设计的空间足够安静,不会被外界噪音或家庭成员打扰。因此,设计师需要关注隔音材料、门的密封性等细节。3) 空间灵活性:在公共卫生危机时期,家庭成员需要在同一个空间内工作、学习、娱乐等多个活动。设计师需要提供可以灵活切换的空间布局和家具摆放方案,使得家庭成员可以轻松地进行各种活动,同时保证互不干扰。4) 绿色植物:研究表明,绿色植物可以促进身心健康,降低压力和焦虑感。设计师可以设置一些绿色植物,创造一个舒适、自然的室内环境。5) 色彩和材料:适当的色彩搭配可以改善心情,减轻压力。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不同颜色在心理上的作用,选择适当的色彩搭配。同时,选择对健康无害的环保材料,加强室内空气质量。
2.3. 功能多样性需求
在公共卫生危机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居住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长期的居家隔离与空间限制,不仅让人们更加珍视室内的舒适与安全,也促使人们深刻反思室内空间设计的多重维度。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对室内空间的设计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居住功能,而是寄予了更多关于健康、安全、效率以及心灵慰藉的期望。这一转变,为室内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要求设计师在创造功能性空间的同时,还需深入挖掘并满足人们在特殊时期下的精神文化需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人对室内空间的设计的功能需求”,分析如何在保障居住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元素,创造出既实用又富有情感共鸣的室内空间设计方案。
1) 安全需求:安全是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在公共卫生危机暴发的背景下,人们对室内的安全问题更加关注。其中,重点包括消毒、防病毒能力、防火、防盗等方面。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密闭空间和公共区域之间的隔离,采用隔离门和把手等装置进行隔离。对于日常使用的门把手、开关、厕所和电梯等公共设施,需要加强消毒、清洁和管理。
2) 舒适需求:适是人们在室内空间中寻求的主要感受。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室内照明、声音、温度、湿度、材料等方面的因素,以提高室内空间的舒适度。
3) 灵活性需求:灵活性需求是人们在办公、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需求。由于公共卫生危机的冲击,人们逐渐接受远程和在线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更加依赖智能化设备[2]。因此,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设备的基础配备、电源接口、网络接入等因素,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布局方面,需要考虑室内空间的流线、空间划分和功能定位,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3. 设计实践——济南市设计师住宅改造
3.1. 前期分析
3.1.1. 项目基本概况
该项目地处济南历城区蟠龙路上,距离城市主干道旅游路很近,是一座年迈的二层住宅楼,住宅古朴大气,面积不大,整体方方正正。由于房主在海外读书的孩子不久就要学成归来,希望给孩子一个惊喜,便想到了在郊区的老房子。总的来说,该项目面积不是很大,有着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着属于这所房子的独特味道,有着不得不加以改造的年龄问题。“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老主人喜欢这种世外桃源的神秘,我想他是因为对自然的渴望。
3.1.2. 实地调研分析
本次针对济南市历城区蟠龙景园对过区域的老式二层住宅楼的室内设计项目调研工作,在2023年春季顺利完成,并取得了丰富而详实的成果。以下是调研成果的主要总结:
1) 区域环境分析
历史与现代交融:调研确认了该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即处于历史韵味与现代生活交织的过渡地带。周边环境的现代化进程与老宅的历史感形成了鲜明对比,为项目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气候与季节特点:调研期间正值春季,济南的温暖气候和生机盎然的景象为项目调研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春季的象征意义——新的开始,也为项目赋予了特殊的寓意,预示着老宅即将迎来焕新。
2) 建筑现状分析
通过细致的考察,深入了解了这座老式二层住宅楼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及保存状况。建筑外观古朴大气,内部结构虽显老旧,但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痕迹和家族故事,为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素材。
3) 功能需求与空间布局
家族记忆与现代需求:通过与业主的深入沟通,明确了项目的核心目标——既保留建筑的文化韵味,又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性和功能性需求。这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家族记忆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
空间优化与布局调整:根据建筑现状和使用需求,提出了初步的空间优化和布局调整方案。包括优化动线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等措施,旨在提升居住体验的同时,保持建筑的历史特色。
3.2. 设计思路与定位
3.2.1. 设计思路
在公共卫生危机持续影响的当下,我们首要且坚定不移的立场是确保业主的人身安全,随后致力于满足其生活品质与审美追求,并高效规划空间利用。自古以来,美好之物总能激发人们的愉悦感与幸福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对美的追求,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因此,如何巧妙地将设计美学融入当代环境,使之既和谐共生又引领潮流,成为我们亟待深思的首要课题。
考虑到现代科技的融入,如入户门处的红外消毒系统与各类卫生安全设备,我们构思了一种设计策略:以古朴墙面与家具的温润纹理,与现代金属材质的冷峻质感形成鲜明对比,旨在通过材质的碰撞展现时间的对话与融合。然而,我们深知每位业主都拥有独特的审美视角,且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可复制的特色。因此,我们计划在设计中融入更多反映当代社会风貌的元素,同时尊重并激发业主的个性表达。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决定以白色与灰色为主旋律,大面积铺陈于整个建筑之中。这两种色彩不仅简约而不失高雅,更能在现代与传统、科技与人文之间架起桥梁,营造出既符合当下审美趋势,又不失历史底蕴的居住环境[3]。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期待能为这座老宅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它在保护中重生,在传承中创新,成为承载家族记忆与现代生活梦想的完美融合体。
解决好安全问题之后宅基地的缺点就凸显了出来,由于项目占地空间较小,还要分出去一部分的室外空间,导致原始户型既拥挤又堵塞,那么室内空间就要舍弃一部分卧室空间的舒适,用大面积的公共空间来与室外空间建立联系,室内空间就会让人感觉更加开阔,也会给人与自然交融的体验,提高业主居住舒适度。一层客餐厅和玄关的位置基本上确定了下来,室内空间楼梯和车库承重墙较多,不宜拆除重建,那么主卧的区域自然而然就划分了出来。二层空间相对来说宽敞一点,布局也相对合理一些,相比一楼而言空间变动不宜过大,只不过业主由于喜好不同,住宅的特色区域也就不同。整个室内空间运用暖色调的家具,一来可以缓和灰白色建筑带来的冰冷感,带给业主自然温馨的感觉,二来可以使整个空间更加跳脱活跃。
3.2.2. 设计主题定位
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脸上的口罩成了保护自己的工具,也成了阻绝人与人交流的沟壑。浩浩汤汤的“白色海洋”淹没了城市中的人们,无边无际的“蓝色铁链”束缚住了人们的手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该项目首先需要面临的就是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其次该项目业主为三十左右海外归国精英UI设计师,与居家办公的需要,善于交朋友,喜欢宠物,喜欢自然,相比于传统的家装而言更喜欢内敛且低调的室内空间。本着从解决卫生安全问题出发,从一些小的方面入手,尽可能不破坏整体室内空间的原则上解决问题。其次,要充分理解并考虑业主的需求,保护好该设计中业主想要保留的部分,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介于整个建筑的承重墙较多,建筑外观的美化只能通过设计出不错的外骨骼,室内部分的大空间也为舒服的人流动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综合考虑业主需求和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卫生安全条件,极简风格无疑最好的选择——用黑白灰和原木色搭配来彰显业主低调内敛的人格魅力,用红外消毒系统来保障安全,用偌大的落地窗贴近自然的美景,用丰富多彩的颜色为宠物划出专属区域。
3.3. 总体室内外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一层室内空间整体方方正正,入户空间的镂空设计充斥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偌大的客餐厅为室内聚会提供了保障,三十平的车库也为业主的人生规划好了方向。院内乔灌木错落有致,相辅相成,应业主要求院内西南角保留上了年纪的刺槐,高大的枝干也为夏天乘凉提供了保障,随之客厅就成为了自然的观景点。二层总平面,走过洒满阳光的楼梯,我们就上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色彩斑斓的宠物空间,右手边超大的储藏室为杂物提供空间,复行数十步还有承载业主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创作空间。总体来说二楼的公共空间活力无限精彩纷呈,相比于一楼的整齐,二楼更能彰显业主外冷内热的人格魅力。
动线分析:洄游动线,也被称为回形动线、环形动线。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个空间中设计出一条环形回路,也就是“回字形线路”。本项目的公共区域都采用了这样的设计手法,这样的设计手法能让空间的使用率大幅提升,堪称空间尺度痛点的绝杀技。
通风分析:一二层的超大公共空间既满足了业主休闲会客的需求,也为无任何墙体遮挡的南北通透提供了条件,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让整个空间的空气更加清新,可以使整个空间的卫生安全得到保障。
光照分析:住宅区南向没有其他建筑遮挡,而且公共区域落地窗较多,为每日的室内光照时长和庭院植物的良好生长提供了保障。
室内照明分析:客餐厅的回型灯带不仅起到了照明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划分空间,使得各个空间更加明确,其余地方筒灯的使用居多,一是可以营造无主灯的氛围感,二是可以使整个空间的风格更加统一。
3.4. 玄关设计
玄关分为室外和室内两部分,室外安装红外消毒系统保障业主的卫生安全,温暖的线性灯光打在洁白的凳子上,彰显极简风格的魅力。室内刚刚入门,内玄关的绿植便映入眼帘,冲淡了由户外到室内的僵硬感。
3.5. 客餐厅设计
客餐厅的设计为了迎合极简的风格,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考虑做“去客厅化”,它是根据现代人生活习惯,衍生出来的一种装修形式,将传统以待客为主要功能的客厅,慢慢淡化掉,从不要电视、不要茶几、不要沙发开始做起。但业主的预算充足,会客需求较多,常常会有门庭若市的感觉,所以我们就选择清新的沙发颜色来装点整个空间,选择体量感较小的家具来装点空间。吊顶一周都做了灯带的设计来提升氛围感,中心吊灯也是比较素雅的质感,顶部配合筒灯来提升夜晚整个空间的亮度。客餐厅室内面积将近六十平,中间部分的藏酒室和开放式厨房将两者一分为二,南北两侧过道又把两者联系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满足了业主的请客会友的需求。客厅西面和南面都做黑色断桥铝落地窗,使得业主在室内就能欣赏到室外景致。餐厅正对着通往庭院移门,移门又正对着室外餐厅空间,室内外餐厅空间一门隔开,室内简易西餐,室外烟火缭绕。
3.6. 创作空间设计
创作空间大约有个三十平方米,为该项目的重点部分,因为业主也是从事的设计行业,也有居家办公的需要,而创作空间就起到了一个灵感采集的作用,自然与活泼永远是灵感滋生最肥沃的土壤,所以该空间中用了很多圆的形式,用可升降的椭圆桌面来处理业主的临时办公需求,用投影仪满足业主和朋友们看电影的需求,用石子和藤式手工坐垫来装点自然的气息,使待在此空间的人们感受到自然与灵活,感觉到安静且放松。
3.7. 卧室设计
卧室设计中当属主卧最为精彩,充分体现了什么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卫生间,衣帽间,梳妆台一应俱全,白色与原木色的搭配简洁明快,优雅独特。为了使整个空间更加地富有层次,两个次卧的休息区都做了抬高处理。
3.8. 卫生间设计
一层的卫生间包含了客卫的功能,包含了干区和湿区两个部分,为干区了与主卧连接,牺牲了一部分空间,给湿区留了足够的空间。二层的卫生间面积比一楼的大了许多,平面布置也做起来比一楼简单一些,也包含干区和湿区两个部分,干区包含洗衣功能,湿区增加浴缸供业主放松使用。
4. 结论
4.1. 总结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功能需求
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在当前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下,人们的功能需求有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卫生防护需求更高。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考虑更多关于空气循环、污染物净化和消毒等方面的设计。例如,安装更好的通风系统、使用易清洁的表面材料等。其次,人们对室内空间的灵活性以及可调节性的需求更高。由于公共卫生危机形势不确定,人们需要能够随时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场景。因此,在设计室内空间时要考虑可搬移性的家具、可调光的灯光设备等等,以确保空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4]。最后,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舒适性的需求更加重视。长期宅在家中使人们更加依赖室内空间,而除了防疫措施外,人们也需要舒适的环境来保证身心健康。因此,在设计室内空间时要考虑到如何提供舒适的光线照射、合理的温度和湿度等方面,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4.2. 提出更深度的研究方向
非线性设计:传统的室内设计通常是沿着一个固定的轴线建立的,这种线性设计模式限制了设计师的创意和空间规划。而非线性设计采用了更加自由和创造性的设计思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空间进行立体的拓展和组合,从而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
智能家居设计;智能家居技术已经成为室内设计的趋势之一,设计师可以采用各种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电器、智能灯具和智能门锁等,来提高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智能家居系统可以与家庭网络相连,使家庭成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轻松控制家庭设备,实现远程控制;色彩心理学:色彩心理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它涉及颜色对人类精神、行为和情绪的影响[5]。色彩的选择对于室内设计非常重要。通过研究色彩心理学,室内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颜色的影响,将其应用于设计中,以创造更加舒适和有意义的空间;空间声学设计:空间声学设计关注的是对于声音的控制和管理,以便达到良好的声音质量和舒适度。它主要涉及控制和消除噪音、合理配置音响系统等方面,同时也涉及音乐、声音景观等方面的设计。良好的空间声学设计可以使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休息;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它是一种通过设计实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室内设计师可以采用各种绿色建筑材料、能量管理系统和水循环系统等技术来实现可持续设计,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其室内设计更加符合人类对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5. 结语
在当前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家庭和居住空间的需求和期望也随之改变。因此,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当更加注重人们的健康与安全,同时也要考虑人们的舒适性和功能需求。未来的室内空间设计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引领消费者走向更加健康、舒适和智能化的家庭生活。
在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可能性和选择。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帮助居民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照明等多种环境因素,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而AR/VR技术也有望为人们带来更加沉浸式的室内空间体验。同时,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也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等措施,可以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风险,从而确保室内环境的健康与安全。总之,未来的室内空间设计需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健康与安全,同时也要兼顾舒适性、灵活性和智能化,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这是一个需要设计师、科技公司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