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为映射下拙政园景观空间营造探究
Exploration of Landscape Space Creation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under the Reflection of Ancient People’s Behavior
摘要: 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全社会各行各业。探究古人行为如何映射和影响拙政园景观空间的营造过程,对当下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历史与文献研究、空间分析、古人行为要素与知识规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拙政园的景观空间营造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拙政园的景观空间营造与古人的居住生活、游憩行为、社交活动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园林的设计和布局不仅满足古人的实际需求,还体现其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拙政园景观空间的营造是古人行为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古人对和谐、自然和艺术的追求。通过深入研究古人行为与园林空间的关系,对于当下风景园林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 Under the advocacy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s implemented in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whole socie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the ancients’ behaviors map and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landscape space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landscape design industr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landscape spac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spatial analysis, ancient behavior elements and knowledge rul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andscape spac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ing life, recreation behavior, social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ancients. The design and layout of the garden not only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ancients, but also reflect their aesthetic concept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scape space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ncients’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reflects the ancients’ pursuit of harmony, nature and art. 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people’s behavior and garden space,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sign of curr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文章引用:田书乐. 古人行为映射下拙政园景观空间营造探究[J]. 设计, 2024, 9(6): 344-35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6701

1.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艺术的代表,其独特的造园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园林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再现,更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苏州的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文人园林的典范,其精巧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园林的重要对象。近年来,随着人文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园林景观的研究逐渐从单一的空间形态分析转向对于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探究。这种研究视角的转变为我们理解园林中的人的行为及其与景观空间营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研究采用历史与文献研究、空间分析、古人行为要素与知识规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拙政园的景观空间营造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挖掘拙政园历史资料,结合文献研究和空间分析,旨在揭示古人在园林中的行为模式如何影响并塑造了园林的景观空间。通过对古人行为与园林空间营造之间关系的探究,我们不仅能够增进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未来的园林设计提供更加人性化和文化敏感的视角。

2. 拙政园概述

2.1. 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这座园林最初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由时任御史的王献臣主持建造。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后,以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将园林命名为“拙政园”[1]

2.2. 拙政园空间布局与特点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为78亩,全园共分为3个部分:西部补园、中部拙政园、东部新园;其中以中部为主,前两者呈现为前宅后院的格局,布局特点为东疏西密,绿水环绕[1]。水面占全园面积的1/3,水是全园纽带和灵魂,园林以水为主题,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借景手法,营造出充满自然情趣且富有变化性的景观效果。以其水景为主、建筑稀疏错落、空间变化丰富、借景手法独特、四季变化明显以及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著称[2]

2.3. 拙政园价值

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具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典私家园林之一。拙政园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载体,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宝贵参考。它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价值,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研究方法

3.1. 历史与文献研究

在学术研究中,历史与文献研究极其重要且关联性极强,它们共同构成了理解和解释过去的主要研究方法[3]。历史与文献研究是对拙政园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评估,以确定其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与真实性。通过这一过程,本研究可以更为准确地判断资料信息的价值和可靠性。同时,这种方法可通过对不同资料之间的对比,帮助识别出拙政园空间营造变化的因果关系;经比较分析后,能够揭示历史文化背景与空间营造之间的联系,以及特定社会现象与不同文化背景下景观空间的表现形式。

3.2. 空间分析

在园林设计中,空间分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视觉感知分析与行为模式分析对拙政园进行空间分析,通过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者所塑造的空间环境。在对拙政园的景观园林设计中,通过视觉感知分析,可以评估特定位置或方向的可见性以及整个场地空间营造的手法,对于空间色彩、质感、尺度等因素的分析,可进一步了解园林空间的层次感与深度。通过对当时人群空间活动轨迹的研究,可以揭示出拙政园的整体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3.3. 古人行为要素与知识规则

3.3.1. 古人行为的基本要素

行为的产生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分别为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手段、行为环境以及行为结果。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古人类的行为活动,在原有的五个要素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行为时间和行为内容两个要素,形成了古人类行为的七个核心要素[4]

行为主体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行为客体是指人的行为的目标指向;行为环境是指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时间是指行为发生的时间点和行为持续时间;行为手段是指行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行为内容是指行为过程所产生的行为活动的概述;行为结果是指行为对行为客体或环境所致的影响[4]

3.3.2. 古人行为的知识规则

古人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和适应性。通过对古人行为在相应环境系统中的分析,结合相关知识规则,可以获得针对古人行为的知识规则。这些规则主要包括行为场合原则、最短路径原则、环境通行原则、行为手段选取原则、行为时间相关原则、任务队列理论以及人行走习性等[4]

基于历史环境与人文背景,结合对中国古典园林范畴的研究,以及当时园主人的日常活动,可以将古人行为的知识规则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居住生活、游憩行为、社交活动和文化活动;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古人园居行为的主要内容。

4. 古人行为与拙政园景观空间营造的关系

4.1. 居住生活与园林空间的渗透

4.1.1. 园林与居住空间的联系

园林与居住空间的界限模糊,形成了一种居住生活与园林空间的相互渗透。在拙政园中,园林不仅仅是观赏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拙政园的水面约占全园的三分之一,营造丰富水景空间的同时,其水体也是园主人养殖鱼类的重要载体[5];兰雪堂是一处居住与园林融合的景点,它既是一处居住空间,又是一处园林景观;枇杷园内种植大量的枇杷树,既可以供人欣赏,也可以供人采摘食用[6];还有倒影楼,楼下是居住空间,楼上则是观景空间,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园林与居住空间的渗透。

4.1.2. 空间营造与居住生活的需求

园林空间的设计和布局会考虑到居住生活的需求。拙政园内,荷风四面亭的位置选取,既考虑了园林的观景所需,同时又考虑到居住生活中其必要的功能性,满足行人的休息需要;而小飞虹、小沧浪等桥廊的设置,连接水面所隔开两岸,为园居生活提供便捷的通行需求;同时园林中的小径、池塘等是为了满足古人散步、赏景的需求。

园林空间会根据居住生活的变化而调整。拙政园的景观空间是多变的,同一个景观空间,根据园居者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变化而会发生调整,如拙政园内的植物布置,园居者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更换;此外,园林中的装饰也会根据节日的变化而更换。

4.1.3. 园林空间反映居住者的生活态度

园林空间会反映出居住者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拙政园作为文人园林的杰出代表,自然体现着园居者的文人风骨,并将其展现于居住生活的各个方面。远香堂前种荷花、梧竹幽居下栽绿竹、玉兰堂内植玉兰、雪香云蔚亭旁立梅花[7],以及拙政园内各个亭廊建筑内的笔墨牌匾等作为园居空间的点缀,这些园林空间中的植物搭配、布局方式、装饰风格等都反映出居住者的喜好和生活态度。

4.2. 游憩行为与园林空间的互动

4.2.1. 空间营造与游人游憩的互动

在拙政园中,游憩行为是园林空间营造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拙政园中的亭台楼阁、廊桥水榭等建筑设施,都是为满足古人的游憩需要而设置的。这些建筑不仅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场所,还是人们欣赏园林美景、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同时,园林内的景点布置与游线组织亦是其满足游憩需要而设计的。

拙政园景观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与游人游憩行为的互动。拙政园的总体布局自由,然而看似天然的空间布局中却也存在着理性的空间营造,体现着设计者所营造的游憩引导路径。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中,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营造空间[8]。先用假山石、植物或狭窄的建筑来遮挡游人的视线,激发游人的好奇心,引导游人继续探索园林中的美景[9]。当游人沿着引导路径绕过遮挡物后,眼前会展现出园内开阔的景色,从而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设计手法不仅能够增加园林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让游人在游憩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享受[10]

4.2.2. 空间营造随游憩改变的灵活变通

园林空间会随着游人游憩行为的变化而调整多变。拙政园的空间营造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园林中的建筑和景点可以通过廊桥、回廊等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开放而又富有层次感的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游憩需求进行调整和变换,体现了空间营造的灵活变通与游憩行为的联系互动。

同时,拙政园中多处运用借景、障景、漏景与对景等造景手法,随着游人的观景位置与状态的改变而营造出多样化的景观空间,既使得游人有着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又丰富了景观层次。如拙政园中部的远香堂,运用借景的造景手法将北寺塔“借入”园中;而梧竹幽居依水而建,亭中4个圆形门洞,游人从不同角度则可观赏到不同景色,以此形成漏景[11];园中曲折的水廊与道路,利用游人观赏角度的变化,来营造出“曲径通幽”的空间意境。

4.2.3. 园林空间反映游憩者喜好

园林空间会反映出游憩者的喜好和兴趣。拙政园原主人喜欢欣赏水景,所以在园林中的亭子、舞台、楼阁和凉亭都是临水而建。这些建筑造型上模仿了水波纹的曲线形状,有助于拉近游憩者与景观空间的距离;如西花园的贴水走廊便是这样设计[11]。同时,园内的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两座相连的建筑,前者为赏花静景处,后者则为观鱼动景处,动静结合的空间营造满足游憩者的不同喜好。

4.3. 社交活动与园林空间的关联

4.3.1. 空间营造与社交活动需求相结合

拙政园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还是历代文人雅集、诗会等社交活动的场所。园林中的厅堂、书房等空间,就是为了满足古人的社交需求而设计的。这些空间不仅提供了聚会、交流的场所,还体现了园主人的文化品味和社会地位。

园林空间的营造与社交活动需求相结合。拙政园为中国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交空间,园中设有多个亭台楼阁和廊道,既可以用于观赏园林景色,也方便宾客之间的交流和聚会。拙政园的中部和北部是公共活动的主要区域,其中包括兰雪堂、荷风四面亭等主要建筑通常是举行宴会、诗会等大型社交活动的地方。拙政园的东部和西部则更偏向于私人聚会和休闲的地方,如枇杷园、倒影楼等更适合小型聚会和交流,如品茗、下棋等。

4.3.2. 空间营造体现社交礼仪与传统礼制

园林空间的设计体现了社交礼仪,空间布局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的理念和精神。拙政园的整体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展开,体现了古代礼制中的尊卑有序、左右对称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礼制中的等级制度[12]。主要建筑和景点位于中轴线上,是园林的核心区域,也是主人接待宾客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体现了主人的尊贵地位;而次要建筑和景点则位于两侧,是园林的辅助区域,主要用于居住和休闲娱乐,体现了主人的家庭生活和私人空间。例如,最高的建筑是春晖楼,是主人的居所,体现了主人的尊贵地位;而较低的建筑如池塘、假山等则位于园林的下部,体现了其低微的地位。

4.4. 文化活动与园林空间的融合

4.4.1. 空间营造与文化活动相结合

在拙政园中,古人的文化活动与园林空间营造相互融合。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都是文人墨客进行诗词创作、绘画写生的灵感来源。同时,园林中的匾额、楹联、碑刻等文化元素,也体现了古人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境界。

园林空间的营造与文化活动相结合,拙政园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文化活动的需求。园林空间与文化活动的融合体现在园林的建筑设计、植物布局、景观设计等方面,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个供人观赏的地方,更是一个供人进行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地方。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点常常是文人墨客进行诗词创作和书法绘画的场所。例如,荷风四面亭是是欣赏荷花、闻荷香、吟咏荷诗的地方;荷风轩则是一个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荷花的雅致所在;而倒影楼是一座两层楼阁,楼上四面环窗,可以看到园林中的美景,是进行绘画、吟诗的好地方。

拙政园内的植物布局和景观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文化活动的需求。例如,柳浪闻莺种植了大量的柳树和莺草,是春季赏花和吟咏诗词的好地方;荷风四面亭附近的荷花池是夏季赏荷和吟咏荷诗的绝佳之处。

4.4.2. 空间营造体现文化内涵

园林空间的设计体现文化内涵,拙政园的园林空间设计往往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境界。园林中的匾额楹联、题咏刻石等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也是园林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拙政园中的匾额楹联、题咏刻石等在园林空间的营造中起到极佳的点景作用[13]。楹联艺术是园主人与造园者思想文化上的真实写照;通过借景寓情,将文化活动融入景观空间之中,是园中景色最具内涵的说明。例如,远香堂的名字来源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一句名言“香远益清”;而梧竹幽居西面墙上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不仅描绘了所创造的景观空间,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美学理念。

5. 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与应用

5.1.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苏州的拙政园的景观空间营造中可以明显看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直是园林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这种原则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元素的尊重和利用上,也体现在对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细致考虑上。

在当代,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园林设计更应该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这意味着设计师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规律,并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同时,当代的园林设计还应该致力于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这不仅意味着要为人们提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还意味着要创造出能够支持各种生物共同生活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通过这样的设计,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5.2. 注重园林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寄托

在园林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其外在的美观和实用性,更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这一点在苏州拙政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拙政园的景观空间营造充分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在当代园林设计中,我们也应该秉持这一理念,注重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这不仅可以提升园林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还能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师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同时,还需要注重园林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寄托,通过景观的设计和布局来表达某种情感、思想或哲学观念。注重园林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寄托是提升园林品质和内涵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造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化内涵的园林空间,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

5.3. 关注人的活动行为与需求

古人的活动行为对拙政园的景观空间营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例如,古人在园中行走、休息、观赏等活动的需求,决定了园林中的道路、座椅、观景点等设施的设置。同时,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审美观念也影响了园林的设计风格和景观配置。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需要关注人的活动行为与需求,因为这是园林设计的基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需求与古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园林设计也需要随之变化。设计师应该从人的视角出发,以人为本,考虑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和舒适度,营造符合人体工学和使用习惯的空间环境。例如,设计师可以在园林中设置适合现代人休息和交流的座椅和休息区,以及符合人体工学和舒适度的道路和步道。此外,设计师还可以通过植物配置、景观设计等手段,营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园林景观。

6. 结语

通过对拙政园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古人的行为与园林景观空间营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园林的空间布局和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境界。同时,古人的行为也塑造了园林的空间格局和景观特征,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使用需求和精神寄托。因此,在今后的园林设计和研究中,应该更加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人为本,营造出更加自然、和谐、宜居的园林空间。同时,对于古代园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胜林, 刘海燕. 拙政园造园要素空间特征的量化研究[J]. 中国园林, 2015, 31(7): 78-82.
[2]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于鹏. 面向考古遗址场景重建的遗存地理特征-古人行为映射方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2.
[5] 林辉, 肖旋. 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空间句法分析[J]. 园林, 2012, 29(1): 60-63.
[6] 徐一书, 云嘉燕. 苏州拙政园植物造景历史演变研究[J]. 园林, 2020(12): 39-45.
[7] 周云鹤, 陈己任, 刘永帮, 等. 江南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意蕴探究——以拙政园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17): 112-113, 116.
[8] 刘恋, 储凯锋. 以拙政园为例探讨我国园林发展历史与设计[J]. 四川建筑, 2022, 42(1): 13-15, 19.
[9] 杨宗荣. 拙政园沿革与拙政园图册[J]. 文物参考资料, 1957(6): 56.
[10] 易丹萍, 周杨坤. 情感营造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拙政园为例[J]. 林业科技情报, 2022, 54(3): 134-136.
[11] 亢钰婷.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探讨——以苏州拙政园为例[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15): 152-154.
[12] 张涛, 王立强, 姚建. 苏州拙政园空间特征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 2010, 22(2): 39-41.
[13] 苗鹏云.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J]. 山西科技, 2007(2):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