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已经步入城镇化转型发展新阶段。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设计为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村镇发展变迁出发,梳理村镇发展历程和功能空间变迁,面向现代村镇各方面特征的异同,归纳现今村镇的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明确村镇宜居性概念、分析村镇人居环境特点。”其中,村镇文化服务中心作为村落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村镇,它的自然空间要素、人文活动要素、以及本土发展要素与当地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使这些要素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乡村发展需求,同时提高村镇文化服务设施质量,促进村镇文化、服务等多方位和谐发展。基于此,以济南北双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将更加全面的现代化设计策略引入村镇文化服务中心设计中,从而实现该村镇文化服务中心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本方案从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通过对原有建筑外观以及内部空间的布置来满足服务中心的基础需求等目标,建造集展示空间、活动空间、阅读空间、娱乐空间为一体的文化服务中心。通过对细部的处理,不同功能空间的划分等打造了一个充满现代化与乡土韵味相结合的村镇文化服务中心。同时通过划分不同空间,将原本没有关联的空间打通,使空间更加灵活,体现出设计的多样化与一体化,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urb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ow to better serve and design for people is a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functional spatial changes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villages and towns. I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l of villages and towns, further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livability in villages and towns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villages and towns. Among them, the village cultural service center play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role as a carrier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al life in the village. Especially in some villages and towns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their natural spatial element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local development ele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es of local villagers. How to better adapt these elements to the needs of modern rural development, whil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service facilities in villages and towns,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village and town culture,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Based on this, taking the Beishuangwang Village in Jin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more comprehensive modern design strategy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design of the village cultural service center, in order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cultural service center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This plan is based on the renovation design of the original building, and aims to meet the basic needs of the service center by arranging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space of the original building. It aims to build a cultural service center that integrates display space, activity space, reading space, and entertainment space. By handling the details and dividing different functional spaces, we have created a village and town cultural service center that combines modernization and local charm. At the same time, by dividing different spaces, the originally unrelated spaces are connected, making the space more flexible, reflecting the diversity and integration of design, and better meeting people’s needs.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为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多功能的文化服务中心显得尤为重要。于此同时,村镇文化的发展及应用对当地村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最初的村镇文化服务中心以政治和经济为主,从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要。在村镇设计中应使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村镇遗留下来的文化作为乡愁记忆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信仰。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的村镇,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遗留,同时也是其精神文化的载体。
本次方案以济南北双王村为例,北双王村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其村镇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不断演化扩充,经历了抗日战争等时期,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本次设计将原本党建服务广场更新改造为以村镇文化为主题的多功能服务空间,使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服务中心,而是将服务、展示、娱乐、展销、阅读等多功能的空间结合起来。本方案为服务中心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活动空间,使群众不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还可以享受到更为丰富的娱乐项目。设计的主题是村镇文化服务中心,以空间为主要载体,结合当地文化与现代化设计,通过对建筑外观的微更新、室内空间重组等方式,提升当地村民生活的丰富度和幸福感,为人们休闲娱乐等提供场地。
2. 现状分析
2.1. 基本概况
2.1.1. 区位交通
北双王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位于莱芜区以北26公里,雪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5.5公里处。西侧临近省道S242,东侧道路分支灵活,具有丰富的交通流线(如图1)。北与南白座相邻,南隔汇河与南双王相望,东南是西抬头村,西为雪野水库。该村镇共有226户,人数为628人,可用耕地面积约为531亩。根据记载,北双王村原名为“北岭子”,古时候有两位将军因守卫该地而牺牲,为纪念两位将军的英勇无畏更名为“双王”。
Figure 1. Construction site map
图1. 建筑场地图
2.1.2. 周边环境
北双王村地处莱芜区北部山区,山林面积1200多亩,分布于村北、村西方向。北双王村临近雪野湖和北部山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北双王村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地域一直发生着变化,直到1985年11月,上游办事处分为上游、雪野、鹿野三个乡(镇),北双王隶属雪野乡。后经过各种变迁,该地最终隶属于雪野镇(如图2)。
Figure 2. Location analysis
图2. 区位分析
本次设计方案选址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北侧是一条村民必经的马路,西侧是通往主体建筑的坡道,东侧和南侧是普通土地,不远处的东南方向还有一片湖,与雪野湖相连。其中,湖周围的环境以杂草居多,环境还需要改善。选址地的周围是村民的平房,处于一个主要的交通要道,原场地属于该村子的一个党建广场,是一个小型的村民聚集地,人员密集,可以很好的吸引当地村民以及外来人员。
2.2. 建筑空间分析
2.2.1. 建筑规模
改造设计的地点位于该村镇的东北偏中心位置,原属于该村村民聚集地,此该地人流量较大,附近交通站点众多,交通便利。选址地总面积为1800 m2;其中建筑总占地631 m2;主体建筑占地481 m2,附属建筑占地150 m2;周边环境占地1169 m2。主体建筑层数为两层,总高8 m,层高3.8 m;附属建筑层数为一层,高3 m (如图3)。
Figure 3. Original plan
图3. 原始平面图
2.2.2. 空间功能
原建筑从空间划分来说,主要分为三个大空间,首先是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原为办公区域,是一个二层建筑,每层大概有七个主要空间,中间区域最大,左右两边空间大小统一,呈长方体。其次是附属建筑,附属建筑是一个一层建筑,空间闲置,呈长方体。最后是庭院,庭院以村民活动为主,空间大小适中,绿植的放置较少,需改善(如图4)。
Figure 4. Original building exterior
图4. 原建筑外观图
2.3. 现状问题
原场地总面积较小,人流活动空间不够充分,未设置景观节点,庭院中没有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场地周边植物杂乱,规划不够统一。庭院内绿植较少,没有充分体现绿色化设计。原两个建筑空间都较小,没有较多可为人们服务的设施。附属建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主体建筑只有一个出入口,楼梯隐蔽,进出不方便,并且,空间设置不够灵活,室内功能分区布置单一。
3. 设计立意
3.1. 设计目标
本次设计以该村镇文化为依托为当地村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同时,“注重经验研究积累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超越经验描述的局限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本土特色的农村社会研究新发展。”[2]通过更新老旧历史文化建筑,来提升整体环境,因地制宜改造形成特色城镇文化服务中心,室内空间设计形成集服务、休闲、娱乐、互动、阅读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使人们得到身心的满足。主要风格以舒适、放松、文雅为主,更好的服务于人,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3.2. 设计理念
首先,注重情感化的设计理念,设计为人首先要考虑设计如何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其次,以人为关怀、创新融合为核心,致力于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多功能文化服务空间,在为人们服务的同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最后在设计过程中同时注重人性化设计与绿色化设计相结合,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图5)。
3.3. 设计策略
(1) 丰富室内空间布局
原室内空间布局单一,功能分区等不够明显,尚需改善。提到室内空间布局就需要考虑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该空间的功能性。在本次村镇文化服务空间布局设计中,应该以注重满足人的需求为主,通过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来划分分区,已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的双向需求。
(2) 合理规划光照因素
室内不同空间的光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在室内不同空间的灯光设计中,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的结合使用最为重要。自然光源主要是太阳光,通过窗户、门洞、天井等进入室内,具有节约能源等效果。人工光源主要是不同灯具的辅助作用,可以通过调节提供更加舒适的照明环境。例如本次设计中,文化展示区域灯光以人工光照为主,人工光照通过调节更加柔和,利于保护展品;活动区域则以自然光为主,自然光更能使该空间充满活力,营造具有活力的氛围。通过调整不同光照因素来满足不同空间的功能需求和使用者的舒适感。
Figure 5. General plan
图5. 总平面图
(3) 优化色彩搭配
在室内设计中,除空间功能布局等还应该注意其色彩的搭配。“色彩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必要要重视色彩搭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来设计,充分体现设计理念的人性化。”[3]因此,在室内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空间的需求优化色彩搭配。例如,活动区域色彩搭配应该欢快向上、阅读区色彩搭配应该柔和静谧、茶饮区色彩搭配应该淡雅高尚等。用最简约的材料营造出最优空间氛围。
4. 北双王村镇文化服务中心室内空间设计
4.1. 平面布局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形成与彰显人类文明的线性文化遗产密切相关。”[4]本项目设计为村镇文化服务中心,原有建筑不能满足人群的不同需求,本次设计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扩大室内外空间,丰富建筑外观形态,并且增加了更多功能分区,满足使用者所需。通过扩建增加室内区域来丰富空间。打通以及扩大窗户来增加自然采光,增加次入口,注重交通流线等。设计后的主体建筑,一层以展示、活动、服务、展销为主,属于动区,由于当地以及外来人员较多,将一层设置为动区能够更好的吸引人流。设置开放式服务中心,更加直接了当等。不同以往服务中心,只单纯的以服务为主,该服务中心空间划分更加丰富(如图6)。
设计后的主体建筑二层以休闲阅读为主,属于静区。将静区设置在二层,无论是人们想要安静的看书还是休息都更加静谧。在原横向扩建基础之上,增加南向小阳台,可供人们观赏室外景观。将原大小建筑连接,突破以往建筑单独为一体的现象,将两个建筑看作一个整体,使设计更加和谐统一。通过连廊进入大建筑,打破原有交通单一的形式,使交通流线更加丰富。附属建筑房顶设置屋顶花园,并放置屋顶廊架,西面连接马路、北面连接主体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浏览路线。
Figure 6. Interior plan
图6. 室内平面图
4.2. 功能分区
空间根据主次可以划分为主要功能分区和次要功能分区,划分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为辅助,两者和谐统一将不同功能分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本次设计中,主体建筑一层为主要空间,主体建筑二层与附属建筑为次要空间。主体建筑有“承古寻忆”之称,其中以展示、活动、阅读为主;附属建筑有“半日闲”之称,其中以品茗聊天为主;连廊有“林影步道”之称,属于一个特色连廊;纵向扩建的二楼阳台有“山间林窗”之称,其中以观景、休憩为主(如图7~9)。
Figure 7. Building area analysis diagram
图7. 建筑区域分析图
Figure 8. First floor color plan
图8. 一层彩色平面图
Figure 9. Second floor color plan
图9. 二层彩色平面图
主体建筑一层为动区,将原区域替换为文化展示区、服务区、销售区、以及休闲活动区域等。建筑二层为静区,将原区域特换为阅读区、浏览区、封闭式手工制作区域等(如图10)。主体建筑一层主次入口处设置产品展销区,该位置位于主要交通要道,对人群浏览起到更好的停留作用;其次是开放式服务区域,做到了更加全方位的服务效果;文化展览区紧邻活动区,两区域彼此联系,具有相互深入的关系。二层浏览与阅读区相邻,互有辅助效果,为人群不同的阅读方式提供便利;咖啡区靠近二层小阳台,既可以观赏庭院景观又为想要休息的人群提供一定场地;同时设置封闭式手工制作区域,减少与外界的相互干扰(如图11)。
Figure 10. Axonometric drawing of interior space
图10. 室内空间轴测图
Figure 11. Functional partition diagram
图11. 功能分区图
4.3. 交通流线
室内空间的主要交通流线为:
主体建筑一层:自此层建筑的主要入口进入,通过入口走廊可抵达产品展销区,或直接抵达便民服务中心。穿过文化展示区后,可达村民活动室。通过文化展示区的空间划分,形成回字形布局,便于人群环绕参观。
主体建筑二层:通过楼梯进入,首先是浏览和阅读区,通过浏览区书架对空间的分割形成多个交通流线,经过该区域到达咖啡区,通过咖啡区可以进入手工制作区以及二层阳台。
附属建筑与大建筑的连接:从主体建筑二层经过到达附属建筑屋顶花园,穿过屋顶花园到达马路,或者从连廊处到达庭院。
附属建筑:从庭院经过到达附属建筑内部,开放式的棋牌区与茶饮区,以休闲娱乐为主(如图12)。
4.4. 室内空间设计
主要空间以展、动、读、览、憩为大方向进行划分。展既展览、陈品展示,包括文化展览、相关书籍展示;动既活动、娱乐,以村民活动中心为主;读既阅读,包括阅读区域、书籍浏览区域;览既浏览,包括对村镇文化和景观节点的浏览;憩既休闲,包括服务中心、休息区域等(如图13)。
4.4.1. 文化展示区设计
村镇文化展示空间设计位于大建筑一层中心位置,属于人群必经位置,人流量大,能够更好的将村镇文化展现在受众面前。为了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村镇文化展示空间,需要深入挖掘并整合村镇的文化元素,使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呈现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空间效果。在展示内容上,将村镇的历史、民俗、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元素进行梳理和提炼,通过图文、实物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此外,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我们还可以在二层设置一些互动体验项目,如手工制作区等,让参观浏览者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参与,增强体验感(如图14)。
Figure 12. Indoor flow line analysis diagram
图12. 室内流线分析图
Figure 13. Indoor explosion diagram
图13. 室内爆炸图
Figure 14. Cultural exhibition area
图14. 文化展示区
4.4.2. 村民活动区设计
村民活动区与文化展示区相关联,室内设置向阳的休闲椅,同时放置可以供人们活动的设施。村民活动区共设置两个出口,不仅扩大了受众活动空间,同时加大了人群流动增加了空间灵活性。村民活动区的设计目标是营造一个宜人、和谐的社交环境,旨在满足村民们沟通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空间布局与实用性的融合,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最后,在装饰风格上,我们采用了简洁但不单调的中式设计风格,以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墙面采用了淡雅的色调,搭配一些温馨的装饰画和绿植,使整个空间显得更加有活力。
4.4.3. 便民服务区设计
便民服务中心采用开放式设计,其位置布置在大厅正对处,以便需求者更直观地获取服务。无论是吊灯还是台式灯都贴合整体色调与环境氛围,背景墙采用淡雅的木材质,既符合村镇的质朴风格,又提升了空间的质感。服务台的设置以满足不同村民的需求。此外,服务区还配备了舒适的休息区域,供村民们等待时休息或阅读,充分体现了便民服务的设计理念。整个场所营造出一种柔和典雅的中式氛围。东侧和北侧分别设有窗户,以提供更充足的自然光线。东侧靠近建筑次入口,为进出人群提供更为灵活的交通路线(如图15)。
Figure 15. Convenience service area
图15. 便民服务区
4.4.4. 阅读区设计
阅读区设置在建筑二层,该区分为浏览和阅读区。通过书架将大空间分割为两个小空间,增加更灵活的交通流线。在南侧设置可供人们阅读休憩的卡座,此区域卡座空间足够大,至少可容纳15人以上读者同时阅读.屋顶上方不仅有可提供自然光的天窗,白天光线更加柔和,同时设置了可以调节灯光的射灯,射灯的设置对自然光进行补充,为在夜间读书提供充足光线。在浏览区设置高低不同的书架,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同时设置绿植,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该区域整体格调偏向静谧,无论是木地板还是书架等材质均营造出更加深沉的氛围。在阅读区的东侧设置咖啡区,两个区域相互结合,相辅相助(如图16)。
4.4.5. 棋牌区设计
棋牌区设置在小建筑里,该区域与茶饮区相互结合,提供了一个更加悠闲的氛围。棋牌区占地70㎡左右,可供10人娱乐。空间大,分别设置卡座和可供人们娱乐的棋牌桌,左右两侧分别开窗,光线充足,整体风格偏向新中式风格,在保留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化设计,整体更加贴合受众者的需求(如图17)。
Figure 16. Reading area
图16. 阅读区
Figure 17. Chess and card area
图17. 棋牌区
5. 结语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加注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之一。”[5]通过前期对选址地的调研有了最初的设计方向,整体设计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方案在保留原有建筑框架的基础之上加以改善,既有当地建筑的特色又具有现代化设计风格,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村镇文化服务中心。
通过本次方案设计基本掌握了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以及对流线、光照、色彩在不同空间的应用。同时本次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以后会更加注重该方面的学习与积累,增加相关知识储备。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拍摄和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