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紧张性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 TTH)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之一[1],全球患病率高达30-78% [2],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该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两侧持续性、压迫性疼痛,伴随焦虑、疲劳等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3],约有80%的慢性TTH患者经历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头痛,即便是发作性TTH,约有30%~50%的患者会报告头痛复发,若未得到及时治疗,这类发作可能逐渐转为慢性[4]。尽管紧张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多因素交织,包括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异常、心理应激反应、肌肉紧张等,但目前的西医治疗方式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肌肉松弛剂等[5],仅能缓解症状,难以根治,且长期使用易产生副作用和药物依赖性[6]。
在此背景下,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念,逐渐成为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重要补充和替代选择[7]-[9]。西医学对TTH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处理,如镇痛药物的应用,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病因治疗,长期疗效并不理想,且患者常有药物依赖性及其他不良反应[10]。相比之下,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理全身功能来缓解头痛,尤其在复方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TTH多属于“头风”、“头痛”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如肝阳上亢、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肾虚血瘀以及心脾气虚等,其治疗需从整体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入手。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复方被应用于TTH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然而,关于这些复方的具体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中药复方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不同复方在各类证型中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2. 中药复方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理论基础深植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紧张性头痛的发生在中医理论中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情志失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紧张性头痛(TTH)在中医学中属于“头风”、“头痛”范畴,其病因病机多样,涉及肝、脾、肾等多个脏腑的失调。主要病机包括肝阳上亢、气滞血瘀、痰湿阻络以及脏腑虚损,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和伴随其他症状如失眠的患者中,更常见虚证的表现,如肾虚血瘀、心脾气虚。
首先,肝的功能失调是TTH的重要致病因素。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而足厥阴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主疏泄,调节气机的运行。肝气疏泄失常,则头部气血运行失畅,可导致肝郁气滞、肝郁化火、阴血不足、阴虚阳亢等,皆可发为头痛。当情志不畅或长期精神紧张时,肝气郁结,进而化火生风,导致肝阳上亢,风火上扰清窍,引发头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郁可致血瘀,瘀血阻滞脑络,导致头痛加剧。
其次,脾虚与痰湿也在TTH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生湿,湿邪内停,进一步转化为痰。痰湿上扰清窍,使气机不畅,头痛随之发生。此类患者常表现为头痛伴随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苔厚腻,脉象沉滑。
此外,肾虚血瘀是老年患者或慢性TTH的重要病因。肾主藏精,肾虚则精血不足,脑髓失养,清阳不升,头部供血不足而引发疼痛。气滞则血行不畅,导致瘀血阻滞脑络,表现为固定性刺痛。与此同时,脾虚气弱,清阳不升,头部得不到足够的阳气滋养;浊阴不降则浊气上逆,进一步加重头痛。且肾虚导致血行不畅,久而化瘀,瘀血阻滞脑络,形成头痛。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持续,腰膝酸软,夜间疼痛加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气虚导致头部的气血供应不足,日久化瘀,血瘀则进一步阻碍气机运行,出现气虚血瘀型头痛。
最后,心脾气虚在TTH合并失眠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心主血脉,脾主运化,心脾两虚则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心神失养,导致头痛与失眠并发。此类患者表现为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无华,伴随失眠、多梦等症状。
综上所述,紧张性头痛的病因病机复杂,肝阳上亢、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肾虚血瘀、心脾气虚等因素均可参与其发病过程。中医治疗TTH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 中药复方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多种中药复方在紧张性头痛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中药复方及其在不同证型中的应用。
3.1. 肝阳上亢型
木郁日久则化热化火,肝火上炎,可见头痛。肝阳上亢型紧张性头痛以肝气郁结、肝火上炎为主要病机。常用平肝、清肝、疏肝药配合治疗。天麻、钩藤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祛风通络,川芎、白芷祛风止痛,且川芎性善疏通,能上至头面,外达肌肤,为治头痛要药,柴胡、升麻可升清阳之气,使气血上达头目,濡养清窍以止头痛。曾庆田[11]应用头痛舒窍汤治疗紧张性头痛患者84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缓释胶囊。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头痛程度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尚迎辉[12]也同样应用头痛舒窍汤观察80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2周治疗后经颅多普勒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疏肝解郁,川芎祛风止痛,天麻、蜈蚣、全蝎平肝熄风通络止痛。临床研究发现,采用四逆散和丹栀逍遥散在缓解肝阳上亢型头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降低头痛的频率和强度。王林玉[13]应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紧张性头痛37例,对照组给予尼麦角林片口服,2组均以28 d为一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生活质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李雪琴[14]用逍遥清窍方治疗紧张性头痛45例,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观察组加予逍遥清窍方治疗,柴胡9 g、白芍12 g、当归5 g、天麻12 g、钩藤9 g (后下)、菊花9 g、茯苓12 g、川芎12 g、白芷12 g、全蝎3 g、薄荷6 g (后下)、甘草5 g。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及头痛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高于对照组的82.50%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1),HAMA评分优于对照组(P < 0.05)。
伴有表证的肝阳上亢型TTH的常见症状是头颈部肌肉紧束感疼痛。太阳经气不利,经络痹阻,营卫失和,则会出现头颈部发硬发痛。《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该方在疏散风寒、解表清热的同时,兼有平肝潜阳的作用。葛根解肌升津舒经,并引药上行于头颈项部;桂枝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温通经脉,解除局部痹阻疼痛;白芍敛阴缓急,柔经止痛;川芎行气活血,引药上引,为血中之气药;羌活走表祛风止痛,以治头面部疼痛。吕小亮[15]应用桂枝加葛根汤方治疗紧张性头痛4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以右旋布洛芬片400 mg,口服,每日2次。共1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头痛程度缓解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3.2. 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特点是头痛剧烈,痛处固定,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常伴有舌质紫暗、瘀斑,脉涩等瘀血症状。周扬[16]应用通络止痛汤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瘀血阻络型紧张性头痛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评分均有显著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张则甫[17]应用芎芪化瘀止痛汤治疗紧张性头痛(气虚血瘀证) 56例,对照组患者(56例)采取西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5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芎芪化瘀止痛汤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43%, 54/56)高于对照组(83.93%, 47/56) (P < 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疼痛每周发作次数、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及VAS评分、头痛、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倦怠乏力、舌暗红瘀斑、脉沉或涩的中医症状积分、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前动脉(ACA)血流速度均改善,其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曹子梅[18]选用芎芪化瘀止痛汤进行相似的临床研究(98例),结果均显示芎芪化瘀止痛汤辅助治疗紧张性头痛气虚血瘀型可提高疗效。
3.3. 痰湿阻络型
痰湿阻络型紧张性头痛以头重如裹、胸闷恶心为主要表现。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要治疗方剂,具有健脾化痰、平肝息风的作用。该方剂通过化痰降逆、疏风止痛,改善头痛症状。临床研究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头痛频率和强度。王辛坤[19]随机将76例紧张性头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谷维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艾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邓毅[20]应用自拟止痛祛瘀解毒方治疗痰瘀阻络型紧张性头痛,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胶囊1粒,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止痛祛瘀解毒方口服治疗,组方:延胡索20 g,丹参20 g,当归15 g,金银花20 g,柴胡10 g,白芍10 g,川芎15 g,桃仁10 g,天麻10 g,全蝎3 g,红花6 g,甘草10 g。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16, P = 0.021)。治疗后,治疗组症候积分、疼痛持续时间和VAS评分、大脑MCA、PCA和ACA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4. 肾虚血瘀型
肾虚血瘀型紧张性头痛多见于老年患者,表现为头痛持续不愈,伴随腰膝酸软、夜间疼痛加重等症状。治以补肾活血为主。常用补肾益精的药物,如熟地、黄芪等,以及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川芎、当归等。熟地补血养阴、填精益髓,黄芪大补元气,气血运行顺畅,使精充髓生,血行瘀去。山茱萸,山药补益脾肾气阴。川芎为止头痛圣药,血中气药;当归可活血化瘀,又具备补血功用,不伤新血化生。临床研究表明,这类药物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患者的头痛症状,且有助于预防复发。
商燕[21]应用肾脑复元汤治疗老年紧张性头痛肾虚血瘀证,将72名受试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乙哌立松片内服,每次50 mg,3次/d;治疗组在其基础上给予肾脑复元汤,熟地黄10 g,山茱萸10 g,山药15 g,黄芪30 g,红景天20 g,牡丹皮10 g,当归尾10 g,赤芍10 g,地龙10 g。1剂/d,早晚2次温服。总疗程30天,同时随访1个月。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后循环平均血液流速(PCA、VA、BA)、以及临床疗效皆有改善(P <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78%,且其不良反应出现率更低。
甘永梅[22]应用疏肝益肾汤使用随机平行对照,将96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氟桂利嗪,10 mg/次,每晚睡前口服。治疗组48例疏肝益肾汤(柴胡、栀子、山萸、山药各12 g,当归、川芎各15 g,白芍25 g,生地、熟地各20g,薄荷、生甘草各6 g,丹皮9 g,茯苓、泽泻各12 g),2次/d,口服。连续治疗1周为1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
3.5. 心脾气虚型
心脾气虚型TTH常伴有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归脾汤为常用方剂,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作用。研究显示,归脾汤在改善头痛及伴随的失眠症状方面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患者服用归脾汤后,头痛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下降,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也得到改善。
安彩梅[23]应用归脾汤,将慢性紧张性头痛合并失眠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归脾汤加减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1个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临床症状积分与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
侯克魁[24]应用宁神定痛汤,将紧张性头痛合并失眠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药宁神定痛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头痛发作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 < 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头痛发作的VAS评分、头痛发作持续时间、PSQI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
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紧张性头痛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中药口服联合针刺治疗[25]、针灸与外治法联合治疗均显示出优于单一治疗的效果。例如,柴葛解肌汤联合针刺治疗TTH [26]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类似地,温针灸结合刮痧治疗瘀阻脑络型TTH [27],不仅可以显著缓解头痛,还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
4. 讨论与展望
目前的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在紧张性头痛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在肝阳上亢型、气滞血瘀型、痰湿阻络型、肾虚血瘀型及心脾气虚型等不同证型中,均有相应的复方治疗方案。然而,尽管疗效显著,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多数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且疗效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推广性受到限制。
未来的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首先,需开展更多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特别是在特定证型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其次,探索中药复方的具体作用机制,特别是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的复方,研究其对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最后,考虑到TTH的高发性和慢性化趋势,开发更为便捷、高效、稳定的中成药制剂,如颗粒剂、胶囊等,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治疗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应继续探索中药复方与西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协同作用,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结论
中药复方在紧张性头痛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尤其在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化痰祛湿、活血通络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不同证型的TTH患者在中药复方的治疗下,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化对中药复方治疗TTH的机制和疗效的探索,尤其是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将为中医药在TTH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