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脑卒中亦称中风,又有“薄厥”“偏枯”“大厥”“内风”等名称,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偏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脑卒中严重危害着中国国民的身心健康,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显示,脑卒中是中国伤残调整生命年的第一位病因,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1],构音障碍作为卒中后仅次于肢体偏瘫的第二大并发症,在脑卒中患者的发生率为30%~40% [2],构音障碍是由发音器官的神经肌肉病变或结构功能异常,出现肌肉运动不协调、肌肉力量减弱、肌张力异常等现象,导致言语清晰度受到影响的言语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构音不清、发音困难、说话音量降低、语速减慢、吐字不清晰以及言语可懂度降低等异常[3]。构音障碍一词为西方医学用词,在我国医学古籍记录中未有关于构音障碍的专论,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喑痱”“喉痹”“暴瘖”“风懿”“舌强不语”“中风舌本病”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与各脏腑功能紊乱有关,多系痰瘀阻滞窍络,机窍失和,咽喉失用,舌强不语。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治疗有康复训练,心理干预、音乐疗法、电刺激、高压氧舱等手段,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方法有针刺、方药、推拿等,针刺操作便捷、疗效好、安全性高,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现对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进行总结,现综述如下。
2. 传统针刺疗法
2.1. 体针
体针治疗本病常取督脉、任脉、阴经穴位以及经外奇穴,常应用局部取穴、远端辨证取穴与经验穴相结合的方法,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骨空论》言:“督脉、任脉和诸阳皆起于头”,任脉与脑部紧密相连,任脉与督脉的相互配合有助于脑部生理功能的恢复。五脏通过经络与舌部相联系,心、肝、脾、肾等脏腑的阴阳平衡,能够促进经络气血的流畅,从而改善舌部的功能。
曹煜[4]等采用踝三针配合督脉四针治疗,取督脉哑门、风府、经外奇穴崇骨穴配合双侧中封、商丘、照海治疗,用强刺激、强针感的手法,使患者下肢出现“窜、动、抽”的明显得气感,治疗后患者在吐字清晰、舌面运动、音量音调方面有较大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肖雨晴[5]等采用醒神穴(水沟、内关、太冲、通里、大陵)、通络穴(气海、合谷、曲池﹑阳陵泉、悬钟、足三里、血海)配合舌咽部点刺放血,以醒神启闭,调心护脑,疏经通络,治疗后患者整体构音功能得到较大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0%。
2.2. 舌针
明代董宿在《奇效良方》中记载:“喑痱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能为用”。舌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舌被视为心脏的外在表现,心脏则主管血脉,而所有脏腑的功能均与心脏息息相关。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等经络均循行咽喉,与舌相连。舌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具有改善经络脏腑功能,活血化瘀,开窍启语的功效。
赵甫刚[6]等对舌根、舌中央、舌四畔、舌尖、金津、玉液和舌下穴采用点刺法和补泻手法进行治疗,配合个性化构音训练,治疗后患者构音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5.35%,高海燕[7]等采用舌三针配合口肌训练,选用上廉泉及上廉泉左右旁开0.8寸处两穴,辅以玉液、金津和百会,治疗后患者语言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8%,何虹[8]等选取神根穴、佐良穴、支脉穴等,舌面上的心、脾、肾、聚泉等穴;舌面穴位点刺出血,舌下穴位向舌根方向透刺,使针感到达舌根部为宜,治疗后总有效率91.4%。
舌针疗法通过对舌的直接刺激,通经活络,活血祛瘀,从而改善舌体运动功能,调节相关脏腑功能。刺激舌下穴位有助于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气血运行顺畅,则能滋养筋脉,从而恢复舌体的构音功能,并改善其运动能力[9];舌针属于全息疗法,通过刺激舌的局部神经,对应性刺激脑部相应区域,从而进行反射调节,使语言功能得到恢复。
2.3. 头针
头皮针疗法系一种借由精确针刺头部特定穴位以达治疗疾病目的的传统医学疗法。
头针选穴根据焦氏头针[10]定位标准,常取头部言语区、运动区、感觉区,针刺头部穴位可刺激其对应的所属脏器,治疗脑源性的疾病。面部、口腔、舌部以及咽喉等区域的主要功能均受大脑皮层的控制。通过针刺顶颞前斜线下2/5段,可以促进舌下运动神经核与咽喉肌群运动疑核的功能恢复,进而降低咽喉肌的张力,并恢复舌咽肌群的功能,以此来改善言语功能。
段英民[11]采取互动式头针配合体针的治疗方式,根据焦氏头针定位,取双侧言语一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动区及感觉区,行快速连续捻转手法,捻针时同步进行构音训练,治疗后患者GRBAS嗓音嘶哑情况均有显著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6.7%;章丽雅[12]等选取头皮针结合言语训练的治疗方法,选用健侧顶颞前斜线下2/5段,加以电针刺激,治疗后患者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7.4%;杨玲[13]等采用颞三针联合言语训练治疗,颞三针定位在患者头颞侧方,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部位取颞I针,在颞I针旁开1寸位置取颞II针和颞III针,配合言语训练,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高春燕[14]等采用头四针配合芒针,头四针:百会、上星、及二穴连线中点旁开1.5寸、3.0寸处两穴,配合芒针大椎透刺腰阳关、天突透刺膻中,治疗后患者言语功能有明显改善。
2.4. 电针
电针具有促进损伤后神经再生,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局部神经,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促进重新建立神经反射回路,从而反射性调节大脑的相关功能,改善语言功能。
曹晓婷[15]等采用电针治疗构音障碍,针刺聚泉、人迎及通里,得气后分别将廉泉与聚泉、人迎与通里连接电针仪,疏波刺激20 min,治疗后患者构音功能得到较大改善;鄢圣娟[16]等选取百会、风池、翳明、廉泉、大椎、外金津玉液,行电针联合低频脉冲电治疗;金泽[17]等将左侧人迎穴与廉泉为一组,右侧人迎与天突为一组,配合针刺百会、风池、通里、内关、哑门等穴,高频率小幅度捻转进针,令针感遍及咽喉部后连接电针仪,治疗后总有效率93.3%。
2.5. 项针
项针透刺法通过针刺本经穴位,可激发邻近穴位,从而实现疏通本经与邻穴经气之目的,拓展了穴位的治疗范围,并提升了其疗效。
项针丛刺疗法可分为四个部分:后项部针刺,前颈部针刺,舌下放血,舌面点刺。
俞陆子[18]等采用项丛刺配合言语训练,取天柱、完骨、风池等穴配合舌针治疗,天柱、完骨、风池震颤进针,得气以达到咽喉部麻胀感为宜,治疗总有效率93.8%;孙海莲[19]等选用风池透刺人迎、完骨透刺扶突,配合夹廉泉穴透刺金津、玉液,得气后用低频经穴治疗仪分别连接风池、完骨穴刺激,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韩盛旺[20]选用高维滨教授的“项针”疗法治疗,选用风池、供血、翳明、吞咽、治呛、发音、治返流等穴,治疗总有效率79.31%;孙远征[21]等选用于氏项针联合吞咽、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出血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选用风府穴、双侧风池穴及其左右各1 cm的两穴,治疗后构音功能得到较大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95.5%;管志敏[22]等按照近部取穴原则,选取双侧风池、供血、翳明、脑空,廉泉、旁廉泉,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
2.6. 眼针
眼针疗法是我国已故国家级名医彭静山[23]教授创造的一种微针疗法,以祖国医学的五轮八廓、阴阳八卦和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探索眼与经络的内在联系,通过针刺眼部穴位来治疗全身疾病的疗法。针刺眼周穴位可以调节全身气机,疏通经络,益气活血,使五脏达和,驱邪外出。《医经精义脏腑所属》中将三焦穴对应人体的躯干四肢和脏器,上焦包括膈肌以上的所有躯体器官,中焦包括膈肌和脐之间的所有躯体器官,下焦包括脐以下的所有躯体器官,根据部位取穴,疏通全身气血,通畅气机,利咽开喑,化痰开窍。
张淑娴[24]等选用通经活络,平肝息风,醒脑开窍的治疗方法,选用上焦区、下焦区,辅穴按部位取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后患者构音功能得到较大改善;任莹莹[25]等选用上焦穴、下焦穴、心穴、脾穴,得气以患者感觉有酸麻重胀感觉为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眼针疗法有助于激发语言中枢区域的变性细胞产生反射作用,减轻神经通路的抑制状态,从而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2.7. 火针
火针是将火的温热作用与针刺激发经气的功效合为一体,具有散寒温阳、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温经止痛等作用,治疗肌肉麻木痉挛等因经络气血阻滞、运行不畅所致的病证[26],火针的温热作用使局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扩充血流量,针刺可使神经得到修复,增强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促进语言功能恢复正常[27]。
黄睿[28]等采用火针点刺咽部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构音障碍,快速点刺腭咽弓、腭舌弓配合咽后壁散刺,试验后总有效率为86.67%。
3. 总结
现代研究认为[29],针刺疗法能够刺激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进而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它促进了轴突的生长和髓鞘的形成,使神经细胞得以修复,并减少了神经细胞的死亡。此外,针刺疗法还促进了神经再生,恢复了大脑皮层对皮质脑干束的正常调节功能,以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功能,最终实现了脑神经功能的恢复[30]。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