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视角下“村BA”的价值驱动与发展路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Value Drive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Village B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Sociology
摘要: 乡村体育赛事在推动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与赋能乡村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体育社会学视角出发,透过“村BA”存在的积极影响,从乡村经济发展,文化振兴、人才引进、丰富高质量精神生活四个方面出发,分析“村BA”推动乡村体育振兴的价值驱动,为体育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思考与建议。
Abstract: Rural sports event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sociology, and analyzes the value drive of “Village BA” in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sports through its positive impact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enriching high-quality spiritual life.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周轩锋, 王峰. 体育社会学视角下“村BA”的价值驱动与发展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4, 12(6): 1043-1048.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4.126150

1. 引言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1]。体育社会学关注体育在推进全民健身、建设现代化强国、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致力于理解和指导体育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2]

“村BA”是体育元素与乡村社会元素深度融合的特色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新时代体育社会现象,近两年“村BA”在全国范围内的爆火与推广,加深了体育与乡村经济、政治、人才、文化等社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显而易见的成果,从体育社会学的视角切入,深入探析“村BA”背后存在的价值驱动与未来的发展路径,用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缩小城乡体育建设的差距,使“村BA”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以期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

2. “村BA”火爆出圈的原因

2.1. “村BA”具有体育的社会历史传承性

据资料介绍,篮球作为一项现代体育运动,1908年首次传入贵州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台江就已经存在篮球比赛项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志》记载,1923年政府改“体操”为“体育”,其后有较多的学校开始了篮球等其它运动项目的教育[3]。据《台江县志》记载,1935年“台江有篮球运动之始”[4]

“村BA”的存在与演进已逾八秩,作为台盘村传统六月六“吃新节”之文化衍生品,是台盘村民世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并赋予了浓厚的本土色彩,是竞技体育扎根乡村的时代符号。从发展历程来看,“村BA”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它源于乡村人民对体育运动的迫切需求,这份驱动力推动着“村BA”不断发展壮大。在数字化现代媒体的推动下这份需求被全国人民看到,使“村BA”惊艳全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2.2. “村BA”充分展现了体育流行文化的魅力

在体育社会学中,流行文化指的是口头最为常用的与文化相关联的词汇之一。流行文化又被称作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它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与空间里,在社会中大面积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5]。世界篮球运动中,“NBA”的影响力排在世界第一,网友们参照“NBA”的命名规则将贵州特色乡村篮球赛称为“村BA”——“Villag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村BA”紧跟时代潮流,结合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强大媒介,精准把握时机,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宣传,成功激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使贵州乡村篮球文化实现了“破圈”。经历了近三年的疫情肆虐后,随着新冠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村BA”这种现代乡村表演正当其时,既满足了人们缓解焦虑、增强信任、公众积极参与的心理需求[6],又展现了体育流行文化的独特魅力,被赋予上流行文化色彩恰如其分。

2.3. “村BA”的群众属性引起的社会共鸣

贵州“村BA”是苗族六月六“吃新节”传统节日与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特征的篮球运动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民族体育赛事。比赛期间有各项文化展示环节,穿插的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表演和非遗展示如苗族非物质遗产古歌、苗族舞曲及芦笙音乐表演。比赛过程中由村民负责讲解,讲解采用一种幽默的方言和普通话交互的解说方式。这种村民自治的模式,每个环节都可以充分调动农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农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农民成为本土文化建设的主体,增强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一项极具乡土气息的乡村体育赛事,既满足绝大多数农民在农闲之余的精神追求,也正因为其“接地气”,让广大网友产生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共鸣,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让“村BA”这项赛事顺利的火爆出圈。

3. “村BA”的价值驱动

3.1. “村BA”成为乡村体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引擎”

3.1.1. 体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统计显示,2023年3月25~27日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期间,台江县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实现5516万元的旅游综合收入,推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140% [7]。2023年贵州台江旅游综合收入达84.64亿元,同比增长94.66%。游客通过旅游的方式到赛事现场观看比赛,以体育为载体,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体育旅游。大量旅客流量的涌入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当地交通业、住宿业、饮食业、传统农产品行业等相关行业的经济增长,激活农村经济,扩增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最突出的一点,农村土特产的热销不仅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帮助村民们实现了增收致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发展乡村经济的积极性。

3.1.2. 互联网与外来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新媒体行业下,直播与短视频带货逐渐成为网上消费的一种主流趋势,借助“村BA”火爆的契机,围绕“村BA”流量IP,将黥货商品推送出乡村,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BA”赛事品牌影响力的深入渗透,可以吸引大量外来投资。外来资金作为一种外部帮扶力量,包含了先进管理理念、专业技术和市场经验,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乡村经济结构,助力产业兴旺,在乡村经济振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村BA”赛事的不断发展壮大,相信它将为乡村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潜力。

3.2. “村BA”成为乡村体育文化传播的新“文化载体”

3.2.1. “村BA”强化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村BA”是在现代体育元素与乡村文化碰撞交融下产生的,通过参与和观看比赛,村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体育文化的魅力,在“村BA”的赛场上,他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为比赛加油助威。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与篮球运动的结合下,竞技体育的竞技性逐渐转变为乡村体育的娱乐性[8],表达了朴素纯良的乡村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刻愿望。更重要的是,“村BA”兴起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激发乡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乡村居民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又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在深层意义上促进了乡村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3.2.2. “村BA”打开体育文化创新“新思路”

贵州“村BA”通过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式,将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元素纳入到赛事组织和活动规划中去,既是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又能深刻反映乡村篮球背后丰富的地域文化、乡土精神、人文情怀,提供了一个宣扬乡土文化的平台,有助于唤起人们心中的文化传承意识,增强乡村人民的社会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体育赛事本身蕴含着公平公正、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涵,可以增进乡村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化,两者共同形成具有“乡味”的体育社会文化机制体系,为未来体育文化发展开阔出一条新的道路。

3.3. “村BA”成为乡村体育人才振兴的新“机遇舞台”

乡村体育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村BA”能吸引诸多体育工作者,流入到当地体育赛事中,有助于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优秀的体育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技术统计与管理人员等。一方面,激发当地青少年与体育工作者对体育的热情,有助于涌现高水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等;另一方面,吸引拥有专业知识的求学子弟和丰富经验的体育社会精英入黥,为乡村体育注入创新思维及活力。两方人员友好的合作探讨交流,互相利用彼此的资源,共同组建起一支具有浓厚乡土情怀,爱农村、爱农民,可以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干到实处的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共同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3.4. “村BA”丰富乡民高质量精神生活,提升健康意识,促进健康

“村BA”是乡村社会体育赛事活动,既包含竞技体育的竞争性,也存在休闲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提高情绪和幸福感的有效手段。村民们经历一天的农活之后,球员可以通过高强度激烈的竞技体育增强个体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提高个体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韧性。全国网友也通过媒体的传播与推广,观看赛事引发共鸣,在国内掀起一股新的体育运动浪潮,进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发展,更好地深化人民群众的终身体育意识。

4. 体育社会学视角下“村BA”的发展路径

4.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确保以农民为主体发展,加强基层与社区建设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是推动体育文化传承、促进现代乡村体育赛事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动力和重要保障。以贵州“村BA”为例,它成功的经验表明,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也要坚持多元协同管理模式。乡村体育建设的重点在人民,必须坚持以村民为主体,根本上看,它是由台盘村村民们一手包办的乡村体育赛事。在组织建设方面,由基层组织负责人村长联合乡亲们发起,积极动员广大村民参与到活动的策划、组织、筹备和开展等环节,加强民主协商,增加村民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感,始终确保赛事组织权掌握在村民手中,有利于政府与民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升政府形象,增强群众对组织的信任和支持,凝聚了人心,巩固了乡村基层治理。

4.2. 打造“名人与网红”效应,提升“村BA”赛事影响力,推动全民健身

“村BA”的爆火离不开CCTV、新华社、《人民日报》、《贵州日报》等权威媒体接连报道,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赞美,“NBA”篮球名宿巴特勒的到访,国家篮协主席姚明的关注,著名歌手萧敬腾的现场助力等名人效应的加持。以此作为启发,“村BA”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保证内容宣传的多样性,邀请网络达人、运动员等视角全方位进行推送,传播,构建起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塑造一个可亲可爱的农村赛事形象。体育赛事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全面覆盖,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引发深刻的良性社会影响力,实现升高赛事附加值、助力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

4.3. 坚持创新协调发展,发挥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推动中国式的体育现代化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两个核心观念:“人民的参与”与“独特的中国特色”。同时,我们也应努力寻找创新的方式来推广全社会体育活动的实施[9]。贵州“村BA”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社会体育文化活动,完美演绎了“人民参与性”与“中国特色化”的核心观念。台盘乡男女老少的全员体育参与和传统民俗节日活动的完美交融,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度结合苗族本土优势,充分将本土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体育振兴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乡村体育文化。

4.4. 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坚持体育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深入人心。黔东南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资源禀赋、生态宜居环境、特色旅游资源。贵州“村BA”作为乡村体育赛事的典范,吸引大量网络观众、热度、流量等爆点资源,其中体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兴盛[10],人口流动会越来越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村BA”赛事契机打破两者之间的壁垒,为贵州古村落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增添色彩。

其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加环境整治方面的投入,保证苗族千年古寨与古村落的完整性,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性,促进地方生态升级优化;扩建垃圾回收站,加强绿色生态管理,培养与提升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实现环境宜人、生态宜业、生活怡然的目标,使散落的苗族村落在赛事的汇聚下展现出更大的民族包容力量。

其二,乡村体育赛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怡然图景以及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与体育资源相结合,打造合适的趣味性、娱乐性十足的乡村体育项目,开展绿色、健康的体育休闲活动,进而实现地方赛事与地方特色产业链融合,成功达成生态价值转化的目标。同时始终坚持生态发展优先的理念,借助优美的自然环境,利用好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地域资源条件,大力推进乡村生态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宏远目标,从而加快绿色美丽乡村建设,有力推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

5. 结语

体育社会学视角下“村BA”作为乡村体育振兴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乡村人民体育意识和素养,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继续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保证村民参与度,借助名人效应,推动“村BA”的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城乡一体化,体育生态文明交流与合作,做好生态与体育的完美融合,不断创新发展路径,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 第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 孙晋海, 罗亮, 许嘉禾, 等. 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构建及推进路径[J]. 体育科学, 2023, 43(7): 1-10.
[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教育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98.
[4] 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 台江县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697.
[5]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 第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6] 朱全国, 肖艳丽. 贵州现代乡村表演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呈现——以贵州“村BA”与“村超”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4(4): 98-106+220.
[7] 李晓红. “村超”出圈旅体融合发展带动“村经济” [N].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6-21(001).
[8] 李雪. “野球”视域下中国民间篮球文化特征与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体育学院, 2023.
[9] 程志理. 论“体育属于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基本理念与中国式体育现代化[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9(6): 513-517+560.
[10] 吴绍奎, 熊文, 王辉. 贵州“村BA”现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耦合及实践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 2024(3):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