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霸凌的现状、案例与对策分析
An Exploration of the Status, Ca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dolescent School Bullying
摘要: 青少年校园霸凌作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还对校园环境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校园霸凌的现状、典型案例、深层次原因、当下现存问题剖析及有效应对策略,旨在揭示其复杂性和危害性。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足以及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是导致校园霸凌的重要因素。为减少校园霸凌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需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防范和干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Abstract: As a serious social issue, teenage bullying in schools not only inflicts significant harm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victims but also negatively affects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nd societal st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ypical cases, underlying reasons, existing problems, and effective coping strategies of teenage bullying in schools, aiming to reveal its complexity and harmfulnes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deficiencies in school management,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ocietal culture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chool bullying. To mi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school bullying,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must collaborate to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reate a safe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 for teenagers to grow up in.
文章引用:林圣乔. 青少年校园霸凌的现状、案例与对策分析[J]. 法学, 2024, 12(12): 6947-6953.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4.1212986

1. 引言

校园霸凌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已然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校园安全的关键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数据表明,全球每三名学生中就有一人在学校遭受过各类形式的霸凌。在中国,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近30%的中小学生有过校园霸凌遭遇,并且该现象呈现出低龄化、隐蔽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国家高度重视校园霸凌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与《校园安全条例》,明确界定了学校和家庭在防范与处理校园霸凌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校园霸凌防控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然而,尽管政策和法律框架日趋完善,校园霸凌问题依旧严峻。其深层次原因复杂多样,涵盖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足以及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等。

2. 青少年校园霸凌的现状

2.1. 校园霸凌现象的普遍性

青少年校园霸凌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学校遭受过不同形式的霸凌。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近30%的中小学生曾遭遇校园霸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部地区的校园霸凌发生率最高,校园暴力在小学阶段的发生率最高。校园霸凌不仅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也有明显区别。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成为霸凌的施暴者,而女生则更多地遭受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1]。根据2020年对中国18个省份城市中学生的调查结果,约三分之二的中学男生和几乎一半的女生在过去的30天内曾经历过校园霸凌。2022年在上海市金山区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42.6%的学生在过去30天内遭受过不同类型的欺凌[2]

2.2. 校园霸凌的多样表现形式

校园霸凌是社会霸凌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恶性的违法行为[3],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大类。直接欺凌通常表现为公然、明显的行为,主要包括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包括打、踢、抓咬、推搡等身体攻击行为;言语欺凌则包括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外号等言语攻击行为。间接欺凌则以较隐蔽的方式进行,通常借助第三方施加压力,包括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关系欺凌包括传播谣言、社会孤立等;网络欺凌则表现为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的歧视性语言或行为。根据2022年对上海、广州、北京的34所随迁子女小学的调查结果,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是最常见的两种欺凌形式,分别占36.2%和31.2% [2]。这些欺凌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了严重影响。遭受身体欺凌的学生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自残或自杀的极端行为。言语欺凌和网络欺凌则容易造成受害者自尊心受损,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之下,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3. 校园霸凌的严重社会影响

校园霸凌不仅对受害者本人造成严重伤害,还对其家庭和学校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受害者在遭受霸凌后,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自信心下降、学习成绩下滑等问题,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家庭方面,家长在得知孩子遭受霸凌后,往往会感到焦虑和愤怒,家庭氛围因此变得紧张。霸凌事件还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学校环境也会因霸凌事件受到影响。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容易导致学校整体氛围紧张,学生之间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教师和校方管理者在处理霸凌事件时,往往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7年在北京进行的一项调查,6.2%的北京中小学生有被故意冲撞的经历,11.6%的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语言欺凌。这些数据反映了校园欺凌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社会层面,霸凌事件的曝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媒体对典型霸凌案例的报道,往往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促进公众对校园霸凌问题的重视和反思。然而,尽管社会各界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4. 青少年校园霸凌典型实例剖析

2.4.1. 霸凌事件的发生经过

2019年5月17日,湖南省某中学的初二学生小蒋经历了一场“噩梦”。当天中午,小蒋被7名同学强行带到了厕所。由于此前多次被威胁,小蒋提前将一把多功能折叠刀藏在了衣袖内。当他到达厕所时,发现还有另外8位同学在等着自己。15个人将他围住,有人骑坐在他身上进行殴打,有人踢打他。小蒋感到“再不反抗可能被打死”,于是掏出折叠刀闭眼乱挥,最终导致两人重伤二级,一人轻微伤,而小蒋自己也多处受伤。

事件的起因仅仅是因为小蒋在春游时与一位女生说了几句话,这一举动被邻班的一名男生认为是“招惹自己的女朋友”,于是找来朋友“帮忙教训”小蒋。此前,小蒋在初一时也曾遭受过暴力行为,一次被人用木棍打破了头。然而,当时他向老师求助后,仅仅要回了医药费,施暴者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次遭遇霸凌,小蒋下意识认为“老师帮不了自己”,担心求助老师会被施暴者“打得更严重”,于是选择独自前往,最终将三位施暴者捅伤。之后,他被关进看守所,成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小蒋常常不能入睡,“一哭就是大半夜”。

幸运的是,小蒋等来了属于自己的公道。法院认定他在遭受学生霸凌时实施防卫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宣告其无罪。2022年11月,小蒋的无罪判决生效,随后他提出国家赔偿申请,并在2023年获得了支持。今年5月,此案例成为最高法首次发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案件号:湘中法刑一初字第40号)。

2.4.2. 各方心理和行为分析

霸凌事件不仅对受害者造成深远的心理影响,也反映了施暴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特征。受害者往往处于弱势,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小蒋在遭受多次暴力后,选择反击是出于对自身生命安全的极度恐惧和绝望。这种反应虽然极端,但也显示了他在长期压抑下无法寻求正常渠道帮助的无奈。

施暴者则多是因为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教育,甚至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行为残忍、冷漠。霸凌行为常常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优越感或团体中的认同感[4]。小蒋遭受霸凌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被认为是“外地人好欺负”,这种对外来者的排斥和歧视心理在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此外,施暴者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惩戒机制,也助长了其嚣张气焰。旁观者的沉默和纵容同样是霸凌事件得以持续的重要因素。在现实中,许多学生由于害怕报复或认为与己无关而选择旁观,这不仅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也加深了受害者的孤立无助感。

2.4.3. 学校和家庭的应对措施

学校和家庭在应对霸凌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5]。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处理霸凌事件的机制,包括制定明确的校规、设立心理辅导室和举报渠道等。教师应及时发现和制止霸凌行为,给予受害者心理支持和必要的保护。小蒋事件中,学校未能有效制止和惩戒霸凌行为,导致了事件的恶化。家庭则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校沟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小蒋的案例中,如果家长能够更早地介入并寻求法律途径,或许可以避免事件的悲剧性发展。

社会层面,政府和社区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校园霸凌问题的认识。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明确了各校应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这类政策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遏制校园霸凌的发生。通过对典型霸凌案例的剖析,可以看出霸凌事件对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深远影响。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3. 青少年校园霸凌困境

3.1. 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不良家庭氛围,如父母关系紧张、相互疏离或暴力倾向,容易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以暴力解决问题。家庭教育方式的偏激也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例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以打骂或羞辱的方式对待,容易使孩子形成灰暗、叛逆的心理,学会用情绪化的态度或欺凌手段对待他人[6]。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骄横跋扈、无视他人利益。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在学校中采取欺凌行为,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此外,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忽略性格和人品教育,也会让孩子内心空虚、压力过大,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霸凌的受害者或施暴者,因为他们在学校中寻求被忽视的情感补偿。

3.2. 学校管理的缺陷因素

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师行为对校园霸凌现象有着直接影响。一些学校只重视学术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在遇到矛盾时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处理学生矛盾时的偏袒行为,急于息事宁人,也会让学生感到不公平,缺乏归属感,从而采用欺凌手段发泄不满或引起关注。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一部分教师害怕被指责体罚学生,因此对犯错的孩子不敢采取措施,导致学生不知畏惧、不知悔改。还有一些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言语辱骂或体罚学生,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负面的榜样。这种负面教育会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烦躁、焦虑等情绪的同时,产生模仿行为,进一步加剧校园欺凌的发生。学校在预防和处理霸凌方面的不足,是导致校园霸凌问题无法有效遏制的关键原因之一。

3.3. 社会文化的渗透因素

社会文化和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能够便捷地接触到大量信息,其中不乏暴力内容[7]。许多影视作品、网络和电子游戏中充斥着暴力场面,青少年因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判断,容易模仿这些暴力行为解决问题。暴力文化和网络暴力的盛行,使得校园霸凌现象呈现出低龄化、反复性和群体性的特点。网络平台上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让施暴者更易逃避现实责任,增加了霸凌行为的频率和隐蔽性。此外,社会对成功的过度追求和对失败的羞辱,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助长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校园霸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家庭、学校管理的不足,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校园霸凌的发生。

3.4. 当下存在的问题

3.4.1. 政策执行层面存在诸多问题

在校园霸凌工作开展中,政策执行层面存在不少漏洞。家庭方面,家庭教育预防校园霸凌缺乏监督引导机制,不良教育方式难以改善,家庭与学校沟通存在障碍。学校方面,虽有国家政策要求建立防控体系,但执行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情况,教师管理不到位,处理学生问题时有不当行为,反霸凌制度也存在形式主义,心理辅导室未发挥实效,教师缺乏相关培训。社会层面,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不足,社会各界协同合作机制不完善,社区与学校、家庭缺乏衔接,无法形成全方位防范网络。

3.4.2. 霸凌现象的复杂性应对存在困难

校园霸凌形式多样,给应对工作造成诸多难题,其中网络欺凌的匿名性与虚拟性使其难以被发现和监管[8]。当前应对措施多侧重传统霸凌,对网络欺凌手段有限,且缺乏针对不同霸凌形式影响的精准策略。同时,校园霸凌在地区、年龄和性别方面存在差异。从地区看,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教育资源状况影响霸凌的发生率和形式。经济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使身体暴力形式的霸凌较常见;发达地区网络普及和复杂人际关系使网络欺凌和关系欺凌更常见。从年龄看,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和社交模式不同,霸凌特征各异。小学生认知和社交能力有限,霸凌行为多与模仿、争夺玩具或小团体形成有关;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复杂、人际关系微妙,性霸凌可能开始出现;大学生面临竞争压力,霸凌可能与之相关。从性别看,男女生霸凌表现形式有别。男生多为直接身体对抗或公开挑衅,女生多为关系欺凌如孤立、散布谣言。但现有防范和干预措施大多缺乏针对性,导致在某些特定区域、年龄段或性别群体中,霸凌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3.4.3. 深层次因素难以有效解决

校园霸凌背后的深层次因素解决起来困难重重。家庭教育缺失是重要因素,不良家庭氛围、教育方式等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和监督机制。学校管理存在缺陷,如教师管理问题,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阻力大,教师培训和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对青少年价值观有负面影响,助长霸凌行为,然而难以对其中的暴力内容全面监管,也难以快速改变社会价值导向,社会文化的改变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难以消除其对校园霸凌的负面影响。

4. 减少青少年校园霸凌的对策

4.1. 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

家庭教育在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中重要。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家长应以身作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暴力行为或争吵。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鼓励他们尊重他人、友善相处。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情感支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需求。通过亲子活动和家庭会议,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家长应教导孩子在遭遇霸凌时,勇敢地寻求帮助,不要沉默忍受。在必要时,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孩子渡过心理难关。

4.2. 学校层面的防范与干预措施

学校在防范和干预校园霸凌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9]。首先,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反霸凌制度,明确规定对霸凌行为的处理程序和惩罚措施。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为受害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教师应接受相关培训,学会识别霸凌行为并及时干预。校园内应设立匿名举报信箱或举报电话,方便学生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举报霸凌行为。学校应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反霸凌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安全委员会,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增强其责任感和归属感。这些措施有助于在校园内形成对霸凌零容忍的氛围,有效遏制霸凌行为的发生。

4.3. 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减少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离不开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支持与努力。从政府层面而言,应致力于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对校园霸凌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与惩处。在校园霸凌治理政策的制定进程中,对其中的经验加以探讨与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议程构建的过程中,焦点事件能够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进而吸引核心决策者的目光;渐进式的决策方式,以及有效的制度性利益反映渠道,这些因素都促使校园霸凌问题快速进入政府的视野,进而被纳入政策议程之中,最终推动了校园霸凌治理政策的出台[10]。教育部门需要强化对学校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各项防范霸凌措施得以切实执行。社区方面,应当组织开展反霸凌的宣传活动,借此提升居民的反霸凌意识,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非政府组织可开展公益项目,为受到霸凌侵害的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援助以及法律咨询服务。媒体也应发挥其正确的导向功能,在报道校园霸凌事件时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过度渲染暴力的细节。通过正面的宣传报道,树立优秀学生的榜样,传播正能量,从而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5. 结论

校园霸凌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隐患,构建以学校主导、司法预警、专业介入、家长参与、协同施策为内容的本土性校园霸凌治理方案[11]。通过对现状、案例、原因、问题及应对策略的分析,研究发现校园霸凌不仅仅是个别事件,而是广泛存在且具有复杂根源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足以及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共同作用,导致了校园霸凌的频发与严重后果。解决校园霸凌问题不仅关系到受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要求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防范和干预措施。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反霸凌机制,家庭需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政府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社会需要营造反霸凌的良好氛围。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行动,形成合力,共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遏制校园霸凌的发生,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梓馨, 高俊(指导). 青少年校园霸凌行为调查研究及策略分析——以因性别造成的霸凌行为差异为例[J]. 中学科技, 2024(5): 34-37.
[2] 林丹, 张磊. 从校园霸凌现象看青少年价值观底线教育[J]. 教育家, 2024(24): 12-13.
[3] 张子豪. “校园霸凌”防治路径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5): 66-68.
[4] 吴怡. 遭遇校园霸凌法院利剑护蕾[N]. 云南法制报, 2024-06-07(001).
[5] 葛蕴仪, 徐水晶. 从家庭教育视角分析青少年校园霸凌心理成因及干预对策[J]. 校园心理, 2021, 19(2): 143-145.
[6] 陆伟, 宋映泉, 梁净. 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校园霸凌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 5-17.
[7] 孙海亮. 网络主流文化与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8] 高中建, 杨月.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历史回放及现实预防[J]. 青年发展论坛, 2017, 27(2): 60-71.
[9] 白蔷薇. 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校园霸凌问题及解决途径[J]. 知识文库, 2024, 40(10): 159-162.
[10] 吴光芸, 黄小龙. 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的议程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视角[J]. 青年探索, 2021(1): 56-68.
[11] 朱焱龙. 校园霸凌的社会生态和协同治理[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12): 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