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在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中,绘本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0~3岁这一关键发展阶段,绘本不仅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还能促进提升其语言能力。
现有研究表明,绘本在婴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承文杰(2022)指出,绘本在托育机构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其认知发展[1]。通过绘本进行互动,婴幼儿能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新词汇,并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张爽(2022)强调了体验式阅读策略在婴幼儿萌芽期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生动的阅读体验,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语言信息[2],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王丽萍(2021)讨论了0~3岁婴幼儿绘本的选择标准,指出适龄绘本应具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鲜明的图像,以更好地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并促进其语言学习[3]。此外,聂丽娟(2021)分析了绘本阅读策略的实施,提出了针对婴幼儿的有效阅读方法,这些策略在提高婴幼儿语言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4]。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确认了绘本教学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积极影响,但具体的实施效果和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探讨绘本教学对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以南宁市为例,了解绘本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与问题。
2. 绘本教学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2.1. 作用机制
0~3岁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绘本中的文字、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图画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输入材料。这些材料有助于婴幼儿积累词汇,理解句子结构,逐渐掌握语言规则。绘本中的图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能够迅速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语言学习的兴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围绕“儿童如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步构建认知结构”进行了系统论述。皮亚杰将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通过感官经验(如触摸和观察)与环境进行互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婴幼儿通过对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进行认知加工,能够促进其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不仅提供了视觉刺激,还能通过故事情节的引导,帮助婴幼儿建立对物体和事件的认知结构。进入前运算阶段之后,婴幼儿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符号操作,绘本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简单的文本,帮助婴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言符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和思考。此外,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定还可以激发婴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总的来说,绘本为婴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刺激,支持其认知结构的逐步构建。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婴幼儿需要将图画与文字内容相结合,理解故事情节,这一过程促进了其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同时,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定能够引发婴幼儿的想象和联想,进一步丰富其语言表达内容。在绘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婴幼儿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其开口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互动交流有助于婴幼儿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多项研究表明,绘本阅读能够显著增加婴幼儿的词汇量。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相互映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输入,有助于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新词汇。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对话为幼儿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理解语言结构,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早期接触绘本能够激发婴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为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
2.2. 影响因素
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婴幼儿在0~3岁时的认知发展依赖于环境和社会互动。此阶段神经元连接数达到峰值,大脑活跃度是成人的2倍,学习潜能处于高峰期。通过绘本教学提供的视觉、听觉刺激,婴幼儿在与成人的互动中构建起语言学习的社会框架,进而提升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绘本教学不仅促进了“阅读脑”的形成,还通过社会互动强化了语言的学习过程。然而,这一过程的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此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婴幼儿从现有的能力边界迈向更高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绘本教学经验,还应根据婴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复杂的语言和情节内容。与此同时,家庭环境作为婴幼儿重要的社会互动场所,家长的积极参与能够通过日常互动强化绘本阅读的效果,帮助婴幼儿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中深化语言学习。不同婴幼儿在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会影响其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进而影响绘本教学的效果。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在南宁市范围内随机抽取900名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婴幼儿年龄段的特殊性,样本将按年龄段(0~1岁、1~2岁、2~3岁)进行分层抽样,每层300名婴幼儿。为确保样本在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均衡性,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一步优化样本结构。在每个年龄段内预设男女婴幼儿的配额比例,并通过对家庭收入、父母学历、职业等背景因素的考虑,尽可能覆盖南宁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提升样本的代表性。
为增强数据的科学性与可量化性,本研究设计了针对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的详细问卷,内容涵盖婴幼儿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家庭语言环境、绘本阅读频率和习惯、以及婴幼儿语言发展情况(包括词汇量、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语言互动能力等)。问卷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Cronbach’s Alpha检验问卷的信度,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对于参与绘本教学活动的婴幼儿,本研究设计了系统的观察记录表,涵盖语言反应、注意力集中情况、互动行为、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语言互动等维度。观察记录将由经过严格培训的研究人员或教师进行,以确保观察过程的科学性和一致性。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对婴幼儿的语言表现进行系统分析。
4. 绘本教学在0~3岁婴幼儿教育中开展现状
绘本教学通过富有情感色彩的故事情节和图画内容,能够引发婴幼儿的情感共鸣和反思,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品质,进而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绘本教育一直都是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教学素材之一,而在0~3岁婴幼儿早教阶段的应用相对有限,为了进一步了解绘本教学在早教阶段的开展情况,以南宁市为例,展开深层次分析。
4.1. 南宁市绘本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南宁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在幼儿父母对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绘本教学已成为南宁市基础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从不完全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南宁市的幼儿园和早期教育机构都采用了图画书教学,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许多机构还专门开辟了儿童读物专区,让孩子们有一个温暖舒适的阅读空间。南宁市的图画书教学改变了以往“读故事”的方式,将音乐、动画和角色扮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图画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南宁市许多早期教育机构所进行的绘本教学,更多地是以父母的参与为主,提倡父母和孩子们共同阅读和探讨绘本的内容,这不但可以促进父母之间的感情,还可以使幼儿在阅读的时候获得更多的引导与启迪。
4.2. 绘本教学案例分析
为深入探索南宁市绘本教学的实际状况,本文结合南宁市一家早期教育机构开展的绘本教学案例,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小小图画书”是南宁市一所著名的早期教育机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图画书教育资源。在这里,宝宝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挑选图画书来看,老师还会定期举办绘本分享会,让宝宝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自己对图画书的理解和感觉都说出来。玩具书、有声书等大量的绘本资源,不仅能满足婴幼儿的各种阅读需要,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五感,激发他们对读书的兴趣[5]。另外,南宁市早期教育培训中心在“家庭小故事剧场”中进行了实验,选择了几个优秀的小故事进行改编,制作出了适宜于舞台演出的脚本。在教师和父母的引导下,宝宝还能在故事中扮演一个角色,与父母一同模仿图画书中的图画和姿势,用表演、模仿的方式,使幼儿对图画的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亲子的积极参与,也促进了家庭的融洽和亲密度。南宁市各幼儿园及老师都在积极探索,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既有趣又有益的环境。但在此基础上,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与探索。
为进一步验证绘本教学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为期3个月的绘本教学干预实验。将上述900名0~3岁婴幼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婴幼儿人数相同,均为450名,确保每组每一层(0~1岁、1~2岁、2~3岁)婴幼儿人数均为150名,且确保年龄区间、性别水平大致相当。具体来说:实验组:0~1岁婴幼儿150例,年龄区间3个月~11个月,平均(6.13 ± 1.58)个月,男女比7/3。1~2岁婴幼儿150例,年龄区间1~2岁,平均(1.29 ± 0.29)岁,男女比3/2。2~3岁婴幼儿150例,年龄区间2~3岁,平均(2.26 ± 0.28)岁,男女比1/1。对照组:0~1岁婴幼儿150例,年龄区间2个月~12个月,平均(6.22 ± 1.45)个月,男女比3/2。1~2岁婴幼儿150例,年龄区间1~2岁,平均(1.36 ± 0.33)岁,男女比1/1。2~3岁婴幼儿150例,年龄区间2~3岁,平均(2.31 ± 0.31)岁,男女比1/1。统计学比对结果显示,两组婴幼儿各年龄段的基础资料分布情况对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此外,为确保两组样本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均衡性,采用配额抽样方法,在每个年龄段内预设男女婴幼儿的配额比例,并尽量覆盖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设计针对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的问卷,内容包括婴幼儿家庭语言环境、绘本阅读习惯、婴幼儿语言发展情况(词汇量、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等。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便于量化分析。对于参与绘本教学活动的婴幼儿,设计专门的观察记录表,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或教师在绘本教学过程中记录婴幼儿的语言反应、注意力集中情况、互动行为等,以便后续分析。选取部分婴幼儿进行为期数月的绘本教学干预实验,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系统的绘本教学,对照组维持日常活动不变。通过前后测对比,评估绘本教学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具体影响。如表1所示,为两组婴幼儿接受干预后的词汇量平均变化情况,计算平均值后,按照四舍五入原则,取整数。
Table 1. Comparison of pre- and post test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对比
组别 |
样本量 |
干预前平均词汇量 |
干预后平均词汇量 |
词汇量平均增长 |
表达能力平均提升情况 |
实验组 |
450 |
65 |
100 |
+35 |
明显 |
对照组 |
450 |
63 |
68 |
+5 |
轻微 |
绘本中的句型多样,从简单的陈述句到复杂的疑问句、感叹句等,应有尽有。这种多样性的句型呈现方式有助于婴幼儿全面了解语言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的是,绘本中的句型往往与情节紧密相连。这种情境化的句型学习方式有助于婴幼儿更好地理解句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在阅读绘本时,婴幼儿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行为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预测活动有助于他们理解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婴幼儿可以亲身体验绘本中的语言情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运用方式。婴幼儿模仿绘本中的语言,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绘本中的丰富词汇和多样句型也为婴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素材和灵感。在绘本的引导下,婴幼儿可以逐渐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运用不同的句型表达不同的意思,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 绘本教学对婴幼儿不同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
5.1. 词汇发展的影响
5.1.1. 丰富的词汇量
绘本教学在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培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帮助婴幼儿积累词汇方面。绘本,这种结合了生动图像和简洁文字的读物,为婴幼儿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直观易懂的学习世界[6]。以经典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为例,书中通过描述一只毛毛虫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吃的食物,引入了众多水果和食物的名称。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可以逐一展示绘本中的食物图片,并清晰地读出每种食物的名称,如“苹果”“梨”“草莓”等。婴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不仅能够看到食物的形象,还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习到这些食物的名称。再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绘本,通过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的对话,引入了“爱”这个抽象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比较,如“我的手张开有多大,我就有多爱你”等句式,帮助婴幼儿理解并学习如何表达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婴幼儿的词汇量,还教会了他们如何运用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绘本的重复性也是其教学魅力的一部分。许多绘本中的句子和词汇会反复出现,这种重复有助于婴幼儿加深记忆。例如,在《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中,每一页都会重复“棕色的熊、棕色的熊”这一句式,但随后会引入新的动物和颜色。婴幼儿在跟随教师阅读时,不仅能够熟悉并掌握这些重复出现的词汇,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新的词汇[1]。
5.1.2. 词义理解能力的提升
绘本教学不仅丰富了婴幼儿的词汇量,还显著提升了他们对词义的理解能力。绘本中的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为婴幼儿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词汇的含义。以绘本《大卫,不可以》为例,书中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展示了小男孩大卫各种调皮捣蛋的行为,以及妈妈对这些行为的反应。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可以通过指向绘本中的插图,帮助婴幼儿理解“不可以”这个词汇的具体含义。婴幼儿在看到大卫做出的各种不被允许的行为时,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到“不可以”就是表示某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此外,绘本中的情境和故事情节也有助于婴幼儿理解词汇的具体应用场景。例如,《三只小猪》这个经典故事,通过描述三只小猪建房子的过程,引入了“稻草”“木头”“砖块”等词汇。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建房子的场景,让婴幼儿理解这些词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诸多教学实践经验来看,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婴幼儿对词汇的感知和理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词义理解能力[7]。
5.2. 语句表达的影响
5.2.1. 语法结构
绘本教学为婴幼儿提供了一个接触和学习基本语法结构的理想平台。绘本中的句子结构简洁、语法规范,非常适合婴幼儿模仿和学习。通过阅读和学习绘本,孩子们能够自然而然地掌握各种基本的句型结构,如主谓宾、主系表等,为他们日后的语言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绘本《小猪佩奇》系列为例,这个系列的故事情节简单有趣,语言规范,非常适合婴幼儿阅读[8]。故事中经常出现如“佩奇喜欢跳泥坑”这样的简单句子,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句子来引导幼儿学习主谓宾的句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读出一个句子,然后让幼儿尝试模仿这个句子来构造自己的句子。例如,教师可以说:“佩奇喜欢吃苹果。”然后鼓励幼儿模仿出类似的句子,如“我喜欢吃香蕉”“小狗喜欢吃骨头”等。通过这种模仿和练习,婴幼儿能够逐渐熟悉并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3]。
5.2.2. 句子构造
绘本教学不仅能帮助婴幼儿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还能有效促进他们的句子构造能力。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这些句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语言学习资源。以绘本《我爸爸》为例,这本绘本以孩子对父亲的崇拜为切入点,通过简单而有力的句子,展现了父亲的伟大形象。教师可以利用这本绘本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构造不同类型的句子。例如,在阅读到“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这样的比喻句时,教师可以停下来让幼儿观察并理解这个句子的结构。然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词汇或图片,如“妈妈”“温柔”“阳光”等,让幼儿尝试使用这些词汇来构造类似的比喻句,如“我妈妈像阳光一样温暖”。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婴幼儿的句子构造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再比如,在绘本《逃家小兔》中,教师可以通过小兔和兔妈妈之间的对话,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构造疑问句和回答句。例如,“如果你变成小鱼,”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妈妈说,“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这段对话中包含了疑问句和回答句的构造,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模仿小兔和兔妈妈的对话,从而锻炼他们的句子构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3. 语言输出的影响
5.3.1. 口头表达能力
绘本教学对于婴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婴幼儿不仅可以通过听教师讲述故事来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模仿和复述故事中的句子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口头表达的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婴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4]。如,面对3岁的婴幼儿在讲述完一个绘本故事后,教师可以邀请幼儿自行翻阅,找到最喜欢的图画部分,养成自己捧书阅读的习惯。
5.3.2. 语言组织能力
绘本教学还能有效促进婴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婴幼儿需要理解并整合故事中的信息,这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长期的绘本阅读和教师的引导,婴幼儿可以逐渐学会如何有条理地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创意性的写作活动来进一步锻炼婴幼儿的动手能力、舞蹈能力,强化肢体协调能力。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绘本故事,让幼儿根据绘本中的内容,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述[8]。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婴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组织能力,如让他们描述自己的玩具、讲述自己的经历等,从而巩固和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6. 总结
综上所述,从南宁市绘本教学工作开展来看,证实了绘本教学对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显著影响。绘本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婴幼儿的词汇量,还能增强其词汇运用能力,对婴幼儿后续成长过程中的语言理解、表达及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同时,绘本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助于激发婴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2023年度校级课题科研项目《绘本教学对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南宁市为例》课题编号:Y2023KP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