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老年大学高质量建设进路研究
Study on the Progress of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Senior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Anthropology
DOI: 10.12677/ar.2024.116337, PDF, HTML, XML,   
作者: 袁 婷: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老年大学建设进路Marxist Anthropology Senior Universities Constructing Progress
摘要: 目前,我国老年大学的现状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对我国老年大学加快高质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哲学层面上关于人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老年大学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视角,本文具体提出老年大学高质量建设的四条进路:提供政策支持与社会保障、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快信息化与技术的融合。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progres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universities for the elderly. And the increasing severity of population aging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accelerating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enior universities. As a philosophical level about human thinking, Marxist anthropology theory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senior universities. Taking Marxist anthropology as a perspective,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puts forward four approaches to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senior universities: providing policy support and social security,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technology.
文章引用:袁婷.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老年大学高质量建设进路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6): 2316-2321.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6337

1.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人口数据计算,截至2023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38%,符合严重老龄化的标准[1]。庞大数量的老龄人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老年大学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打破常规性思路,为老年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2. 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现状

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现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老年教育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成立40家老年大学分部、3000个老年学习中心和5.5万个老年学习点。这些学习点覆盖了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多个层级,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办学网络[2]

老年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例如,国家老年大学依托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积极搭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和汇聚了大量优质老年教育资源[3]。此外,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免费场地等政策支持民办老年教育机构的发展,并建立了老年大学师资库,以提升教育质量。

然而,尽管老年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和数量有限,导致报名难、课程“秒杀”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老年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强,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体来看,我国老年大学建设在规模和覆盖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老年大学仍面临经费不足、师资短缺、场地不足、设施落后、教材匮乏、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此外,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因此,老年大学建设仍需在课程内容、硬件设施等的老年大学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努力,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兴趣。

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人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与唯物史观一同成长而形成的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在实践基础上人的本质及其自我实现的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人的存在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发展理论等三大基本理论。

人的存在理论:这一理论主要阐述了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它强调人是现实的、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的主体,其理想状态是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

人的本质理论:这一理论主要阐述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社会关系、需要等内容。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定义:“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还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这都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恩格斯对人学问题的探究建立在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以劳动为核心创造了人本身,同时劳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起点。

人的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主要阐述了人的能力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自由发展等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当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合理内核,为新时代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注入理论源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内涵。

4.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推动老年大学高质量建设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基本需求、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而老年大学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在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目标上,可以借鉴这一理念,注重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

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出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对于老年大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具有重要启示。老年大学应当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人际关系建设。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社区服务和志愿者工作,老年人不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还能实现社会价值,增强社会联系和社会参与感,减少孤独感和心理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学还关注社会不平等和剥削问题,强调消除这些不平等以促进公平和平等的社会参与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老年大学的建设中,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老年人教育和培训,以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措施,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此外,老年大学还可以通过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和合理的课程设置,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还提倡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老年大学可以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和创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社会地位。基于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权益保障问题。老年大学在促进老年人进行劳动的同时,也应当关注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包括教育权益、健康权益、社会参与权益等。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老年大学可以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公平、包容的学习环境,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促进老年大学高质量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教育作用以及劳动价值等方面,为老年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有助于构建覆盖广泛、主体多元、资源共享、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5]

5.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老年大学高质量建设进路

5.1. 提供政策支持与社会保障,解决老年大学的后顾之忧

通过分析老年大学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老年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老年大学的教育质量和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满足。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政策和社保两个层面入手。首先,政策层面的支持是基础。第一,政府应加大对老年大学的财政投入,将老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纳入财政预算科目,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投入机制。此外,可以借鉴扶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经验,每年由各级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对新建或改建的老年大学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教学正常、规范的老年大学给予日常运营补贴。第二,政府应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探索“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助为辅、受教育者适当收费”相结合的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办学规模,特别是贫困老年人入读老年大学时享受学费减免优惠[6]

社会保障方面,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社会支持体系。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办学经费、设置多元课程、整合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质量等。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大学的建设和运营,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引入更多资源和创新模式,提高老年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提升老年大学教育供给的适切性也是关键。这需要持续完善相关政策条例、开发多元办学模式、拓展经费筹措渠道以及深化老年需求研究,从而充分满足积极老龄化理念所倡导的“健康、参与、保障”的学习需求。

5.2. 坚持终身教育理念,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

终身教育是适应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终身教育能够帮助老年人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弥补他们年轻时可能未接受到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大学旨在促进老年人的终身而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7]

一方面,老年大学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具体来说,健康保健类课程包括太极拳、健身、医学等,旨在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例如,《太极拳教学大纲》就包括了解太极拳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国家编写的太极拳套路等内容。艺术类课程如舞蹈、声乐、绘画、书法、插花、烹饪和视频剪辑等,这些课程不仅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助于陶冶情操和提升生活品质。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等,这些课程有助于老年人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并增强对社会的理解和参与感。实用生活知识类课程如手机应用、计算机应用、摄影摄像、数码后期等数字智能科技产品应用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帮助老年人适应现代科技,提高生活质量。户外运动和体育活动如户外运动和体育活动课程,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类课程有助于老年人在家庭中发挥积极作用,传承良好家风。还可以针对不同省市的老年学生开设的远程教育课程,涵盖书法、绘画、医疗保健、歌唱和农业种植等多个类别,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老年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也是老年人社交和娱乐的平台。因此,老年大学不仅可以提供声乐、舞蹈、器乐、手工等课程,还要定期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如电影放映、法律知识讲座、艺术展览、书法笔会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长辈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从而提高社会融入感和归属感。

5.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老年人的积极老龄观

老年大学应避免单一化和经济化的倾向,尊重老年人的主体感,加强老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老年人树立积极老龄观、增强国家意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点着力推动。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老年大学应始终把政治建校摆在首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8]。通过组织系列主题宣传宣讲活动,引导老年人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和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深化思政课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作为思政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系统深入地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老龄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准确理解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的核心要义。

第三,开展专题教育。围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老龄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在老年大学开设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大讲堂,引导学员积极看待老龄社会、老年人、老年生活和生命全周期健康状态,争做新时代“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三有”老人。

第四,创新教学方式。结合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举办主题教育培训班,创新基层党建,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在校区设置临时基层党组织,建立双重组织生活机制,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融合。

5.4. 推动信息化与技术融合,为老年人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老年教育的重要趋势。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5G等技术,老年大学可以实现教育教学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的全面延伸,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此外,线上课程和智能化教学工具的开发,使得老年人能够更加便捷和高效地进行学习。

各地老年大学已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山东省通过创新“互联网+”教学新模式,打造了“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积极推进适老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快数字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上海老年大学也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了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场景,为老年人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和模拟应用的学习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老年开放大学应深度剖析办学优势,对跨界融合的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参考意见,以期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推动老年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9]。同时,将微课纳入老年远程教育体系,开展移动学习终端的科学设计和传播,是推动“互联网+”时代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10]。另外,融媒体的传播特色和远程教育手段的结合,可以提高传统老年社区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数字化社区老年教育模式通过网络信息服务平台,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体验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使老年学习者的学习途径、内容和形式选择更加多元化。

应当指出,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时,应重视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和学习需求,通过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远程教育系统、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场景、利用微课和移动学习终端,以及采用融媒体传播特色等策略,来提高老年教育的质量和效率[11]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人口年度数据[EB/OL].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305&sj=2020, 2024-10-14.
[2] 教育部. 截至去年底, 全国已成立40家老年大学分部[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2/mtbd/202401/t20240126_1112627.html, 2024-10-14.
[3] 马松新. 国家老年大学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实施老年教育的内涵与策略研究[J].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 24(3): 33-37+108-109.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6.
[5] 教育部. 让优质资源助力老有所学[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03/t20230324_1052470.html, 2024-10-14.
[6] 白新睿, 刘逸楠, 殷丙山. 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 天津电大学报, 2021, 25(3): 9-16.
[7] 叶忠海. 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6): 11-16+23.
[8] 敖峰. 强化政治引领增强老年大学的凝聚力向心力[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4(11): 42.
[9] 苏迪, 韩红蕾. 互联网+时代老年开放大学跨界融合研究[J]. 成人教育, 2017, 37(9): 66-71.
[10] 续芳. 微课纳入老年远程教育体系推动“互联网+”时代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 21(4): 93-96+114.
[11] 周延军. 我国老年大学标准化建设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4, 26(3): 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