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满意度调研分析
Survey and Analysis of Satisfaction with Digital Governance in Rural Areas of Guangxi to Assist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12109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安新, 张小敏, 宰晓娜*, 梁霄楠: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崇左
关键词: 乡村数字化治理乡村振兴数字乡村Rural Digital Govern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Digital Countryside
摘要: 以互联网、云计算为主体的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领域数字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基于现阶段广西深入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站在全区视角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与文化生活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内部特征及相关关系,探析当前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困境与实践路径,以期数字化促成强村善治。
Abstrac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rural governance with the Internet and cloud computing as the main body,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l, and the promotion of digitalization in rural economy,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y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gital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Guang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tire reg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relationships of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four aspects: infrastruc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ural governance, and cultural life. It explor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digital governance in rural areas of Guangxi,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strong village governance through digitization.
文章引用:李安新, 张小敏, 宰晓娜, 梁霄楠. 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满意度调研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2): 209-21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21097

1. 引言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着许多复杂挑战,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现实困境,在国家数字乡村整体建设的形势下,乡村数字化治理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广西立足自治区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落地实施,加快了数字壮美广西的建设。通过对现阶段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数字乡村治理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基于调查数据的满意度分析

近年来,学术界对数字化乡村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在内涵原理、作用逻辑、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已有的以广西为对象的研究中,从宏观理论层面或以微观地域为对象的研究居多,缺乏从全区整体视角进行探讨,欠缺必要的乡村数字化治理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文化生活四个维度出发,结合各个维度的具体要素构建模型[1]。通过向广西区内不特定乡镇和村庄的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处理问卷答案,全方位了解崇左市、南宁市、桂林市等市辖区内农村各类乡村治理主体对所在地区数字乡村治理的认知、看法和满意程度。基于318份有效问卷(回收问卷有效率为82.17%)调查数据,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克隆巴赫α系数达到0.986,表明设计的度量项目是合理的;计算各可测变量的效度值KMO值为0.844,说明问卷的有效程度很高。进而系统研究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联。

2.1. 基础设施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网络基站、宽带以及电脑手机等信息设备广泛应用到农村地区,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也对乡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因素中(详情见图1),丰富日常生活、新兴营销方式、经济结构变化的满意程度均较高,分别达到了85%、70%和67%。这说明了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丰富了居民在农村的日常生活,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例如可以在电商平台购物,或者进行网络学习、社交、娱乐等;数字乡村建设也带来新兴营销方式,如农村直播带货、网络销售,增加当地居民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建设,使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产生变化,居民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拓展收入来源,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除此之外,乡村经济转型与乡村文化品牌的满意程度也相对高,分别是57%和58%。由此看出大多数居民对所在地区的经济数字化转型与文化品牌借助数字化技术持肯定态度。现代农业种植与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的发展融入数字技术,可以持续为农村经济注入动力;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更好地塑造乡村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创新动力和竞争能力。相比之下,居民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满意度较低,只有55%。表明尽管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但一定数量上的居民认为所在地区的网络覆盖、信号接收、大数据平台等的完善程度存在不足,可能是设施分布不均衡,覆盖范围不广泛,以及设施发挥的作用不充分等原因。

Figure 1. Satisfaction levels of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infrastructure

1. 基础设施方面各个影响因素的满意程度

2.2. 产业发展

种养智能化、销售网络化、服务信息化等成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数字化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作用于农村产业。

Figure 2. Satisfaction and approval of various factor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2. 产业发展方面各个因素的满意度及赞成度

图2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群众认识到数字乡村发展将成为乡村未来必走之路,76%的居民赞同数字赋能乡村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助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但产业发展方面其他因素的满意和赞成度均较低。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满意度为50%,这种转型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的产品品质和更多的市场机遇,然而一半的居民认为所在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尚未达到较好的效果。50%的居民赞同本地区直播带货发展迅速,而且已有相关培训,他们认为直播带货是一个发展趋势,已经初具规模;而另一半被调查居民选择保留意见。48%的居民对所在地区网络销售业务的发展程度或规模满意,数据表明大多数居民认为当地网络销售发展受困,其发展规模有限。农产品营销是否较好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满意度为43%,持中立或不满意态度的居民主要认为当地农产品销售没有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及相关设施,这些设施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存在问题。

2.3. 乡村治理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治理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带来更多可能性与可行性方案。

Figure 3. Satisfaction and approval of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rural governance

3. 乡村治理方面各个影响因素的满意度及赞成度

基于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影响因素调查,乡村治理方面的数据结果见图3。仅44%的被调查者对所在地区实现“互联网 + 法制”助力乡村治理的现状表示满意,大多数居民对这一话题持相反意见,这表明乡村法制建设的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和支持,但仍有所限制,实现数字法治还有一段路要走。54%的居民对所在地区的政务监督与村务监督使用数字化形式表示满意,他们经常能够通过使用微信群、QQ群和其他互联网平台参与集体决策与事项监督。61%的居民表示对本地区线上政务/村务的信息公开现状满意,由于近年来广西许多村庄引进了数字政务平台,通过线上公开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工作动态、政策法规、决策事项等信息,改进政府与村级组织的工作,提升其服务水平,提高了群众民主政治的参与度。数字技术便利农村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基层政府、组织的工作效率。在样本中,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认可度较高,其赞成度达到了56%,大多数居民认为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应该逐步为数字化模式让步,而44%的居民受访者保留意见或不太赞同,原因是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普及存在一定困难和挑战,传统的治理方法仍具备某种优势。调查数据显示,城镇的数字化建设应该延伸到农村,以实现城乡数字化的一体化发展,73%的被调查者赞同这一提法。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各个领域,且取得成功,将城市治理中成熟的数字技术延伸到乡村治理,有利于提高乡村各方面的善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2.4. 文化生活

乡村文化来源于广阔的农村地区,扎根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和传统[2]。数字化时代深刻影响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赋予乡村治理全新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调查数据(见图4),54%的被调查者赞同数字乡村建设给本地区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大多数居民认为他们通过电子信息设备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乡村文化交流因素的赞成度高达61%,大多数居民认为建设农村生产生活信息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网络平台,加强乡村文化交流,可以使更多人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关于在农村地区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的观点,例如借助网络发展文创旅游,有60%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另外,有52%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所在地区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服务业,促使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满意,他们认为数字技术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融合性发展;但仍有一部分被调查者对数字化产业融合的效果和前景持怀疑态度。

Figure 4. Satisfaction and approval of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ultural life

4. 文化生活方面各个影响因素的满意度及赞成度

3. 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困境探析

Table 1. List of interviewees and interview content information

1. 受访者及访谈内容信息列表

编号

性别

访谈对象

原始访谈记录(部分引证)

访谈重点

FW-1

乡村居民

我们这些偏远落后的山区,大多(时候)在田里干活电话打不通,信号差,更别说上网干其他事了。

基础设施

AM-1

基层工作者

山头上的基站,前段时间断网我就打电话叫人来修,(整个过程) 4、5个钟头才结束,比较麻烦。

基础设施

LM-1

基层工作者

(村中)没有平台,也没有公众号,只有微信群,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都是在群里面发布的。

基础设施

CW-1

乡村居民

一些农产品在网上售卖,其实名气都不大,卖出去的也很少。

产业发展

CM-1

乡村居民

我们村里面搞电商的话,必须向外寻求人才帮助,我们这里的村民不太懂这些。

产业发展

AM-2

乡村居民

快递是到不了村里的,(我们)每次都要坐车到镇上去拿,寄农产品也是,花在路上的时间、金钱太多了。

产业发展

LM-2

基层工作者

别村的地平坦有人来承包田地,就有比较好的机器和技术,我们村在大石山区主要是依靠自己,引进什么样的机器得摸着石头过河。

产业发展

FW-2

乡村居民

目前我感觉政府服务不太能够与乡村结合,现在要去解决一个(政务)问题我得到县城政务中心去办,要是有政策到村里,而且还能线上办理就好了。

乡村治理

FM-1

乡村居民

我平时主要看微信群村委发的消息,村委应该很缺熟悉网络信息操作的人,要是能引导好群众,做好事务公开,群众才会信服干部做的事。

乡村治理

BM-1

乡村居民

村里平时都有用大喇叭来通知,偶尔也在宣传栏和微信群上看村务信息,一些大事怎么做,主要是听村委安排,我们一般不怎么发表意见。

乡村治理

FM-2

基层工作者

我们的乡俗活动会有宣传,比如传统农历日子搞的文艺活动,上传到网上,这些主要是靠县里的电视台、报社之类的单位负责。

文化生活

AW-1

基层工作者

你看这里山清水秀,还有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每个人都对以前的故事感兴趣,要是有人能帮忙做村史记录,顺便搞好旅游宣传,肯定很受欢迎!

文化生活

从问卷调查数据窥视广西当地各类相关主体对乡村数字化治理的真实看法和实际满意程度,有助于准确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为了验证和补充前述量化研究内容,略有侧重地基于原始访谈记录进行困境分析,聚焦于重点访谈内容,丰富质性研究,为探究困境提供更具洞察力的思路。通过线上社交软件与面对面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深度访谈。访谈对象与相关原始记录见表1

3.1. 数字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是影响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因素。网络信号强度差、设施运维困难、隐私和安全问题突出等数字基础设施疑难杂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许多位于偏远山区的村庄由于地域广阔、高山阻隔,村中网络基站建设数量少且覆盖范围小,信号不稳定,往往只在居民居住地附近信号强,而村外其他地域信号差甚至无信号。同时,对于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运营维护,常因地形复杂导致的交通通达性不足而陷入重重困难。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需依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和平台。在广西,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引进或开发了数字综合治理平台,但村组织通常无技术,或者因认知不同和对技术的不熟悉,担心数字技术带来风险,使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在综治方面时安全问题凸显;试点以外的村庄由于政府和企业投入欠缺平衡,则缺少相应的平台搭建,存在基础设施建设鸿沟。

3.2. 产业数字化发展滞后

数字经济以其智能化共享化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广西乡村产业的数字化正在不断深化,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广西大部分村庄以传统农业形式为主,农民缺少技术,加上地形复杂,极大地限制了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也很难将之进行推广。其次,偏远山区因为交通运输条件差,导致物流落后,大多数快递网点设在距离村庄遥远的县城或乡镇街圩上,网络销售业务发展受限。再次,直播带货缺少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培训,农民认知能力不够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使农产品与网络衔接疏松,另外缺乏专门的网络营销个体户,线上营销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从整体上来说,广西大部分农村地区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仍然较低,制约了产业竞争力和发展速度,牵制着产业数字化转型。

3.3. 乡村治理数字化形势复杂

数字化是广西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在这条路上依然任重道远。一是社交软件的群聊相当程度上作用有限,因此能将村庄基本事务统一呈现在智慧化信息系统上,提供便民服务,有利于彻底改善传统方式下的治理模式。然而大多数村庄并没有相应的线上普法宣传、信息公开、民主监督系统。二是乡村地区的基层干部在数字化治理方面的领会与应用能力不足[3],比如没有深入了解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乃至政策要求,对数字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无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导致数字化治理工作推进缓慢。三是由于广西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极大阻碍了当地居民的全面发展,致使本土化人才培养困难;偏远山区的特性也使外来人才的引进极为艰难。四是乡村数字化治理框架结构如何构建、如何展开、如何实行、如何维持等问题困扰着基层组织。并且部分乡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操作不熟悉、信任度有限,造成了对数字化治理推进的阻碍。

3.4. 数字赋能文化发展不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传承现代乡村文化思想的倡导,农村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广西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遭遇来自不同方面的困境。一是长期以来,广西乡村在使用数字技术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存在意识上的不足,因而使厚实的文化资源面临消失的风险,加上因为技术和资金限制,广大农村地区还未能完整建立起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与此同时,乡村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仍是道阻且长。二是村民精神世界受到网络信息的冲击,自身认知情况影响村民选择网络信息的种类,容易使其遭受封建迷信、低俗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侵蚀,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三是乡村旅游、乡风民俗等非实体形式的文化产品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品牌效应失守,欠缺多元化传播,使本土特色弱化、模仿难度降低,最终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4. 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4.1.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乡村治理的物质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率和信息化水平,改善网络安全,是推动数字化治理的关键环节。

4.1.1.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是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坚实底座。通过建设高速、稳定和覆盖范围广的无线网络基站,升级优化有线宽带网络,提供高质量网络信号,满足农村居民通信需求[4]。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强科学规划,确保顶层设计落实到村[5];引导企业投资,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增添活力。另外,还应加大农村电力、道路交通等其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强化数字乡村基础保障。

4.1.2. 普及信息化系统和平台

通过建立乡村生产生活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帮助村民更好地利用手中的智能设备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惠及农村的政策法规、新兴技术、市场动态等,提高居民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注重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加快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智能化、自动化和交互联通。采用政府政策资金扶持、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投资合作创新等办法开发农村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透明度。

4.1.3.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

加强电信监管,建立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和技术防范体系,为乡村居民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筑起“防火墙”。农村基层政府和组织要明晰农村网络信息安全思路,以播放宣传片和现场咨询等形式向村民群众普及预防网络诈骗、制止网络谣言等知识,引导群众自主加强网络安全意识[6]。除此之外,增强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应从保障农村电商交易安全和农村金融服务正常运行方面着手,这是确保农村数字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主要措施。

4.2. 促进产业数字化,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治理也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广西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要集中力量紧密服务于产业,为产业兴旺助力。

4.2.1. 引进数字化农业技术和设备

为农村地区引进现代化数字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推广智能灌溉、施肥系统,智慧农田监测、过程管理系统等,以新科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在农村地区引进成熟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与电商平台,以数字化打通“产供销”全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销售效率。对于改善农民对数字技术应用持怀疑态度的情况,可以先与部分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在部分农田实施技术和设备应用,而后再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以此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4.2.2.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现如今数字技术渗透到农村的各方面,广西各地陆续推出互联网认养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其他地区可以学习此模式,依托互联网优势进行产品集散、按需供应,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扩大农产品消费者群体。这一新模式不仅增加村民创业和就业的机会,而且有利于节约和优化资源,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通过引入AR (增强现实)技术、VR (虚拟现实)技术、MR (混合现实)技术等,打造开发实景感受、虚拟互动的空间系统,进而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体验感,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

4.2.3. 鼓励数字产业营销主体兴起

各类主体共同参与才能充分激发数字产业集群发挥作用,信息网络化时代催生依托数字技术进行营销的新兴主体。建设农村数字营销人才孵化实训基地,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网络主播,做大电商产业;举办直播带货创意大赛和技能大赛,遴选推介一批业务能力强的网络销售人才。另外,要持续强化政策推动,乘上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做强集体经济,例如可以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村庄快递物流服务点,将城镇物流配送体系延伸下乡,降低村民参与数字生活的成本。

4.3. 激发乡村数字化治理活力,实现多元共治

依托数字化时代优势,将乡村治理与数字乡村建设相结合,强化政府主导,同时依靠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发力,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

4.3.1. 加强基层干部数字素养培养

将数字化治理基本内涵、作用原理和发展趋势等纳入培训课程,同时开展相关应用的实践实习,结合数字乡村治理的优秀案例,让基层干部对乡村数字化治理有深入了解。通过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使其思维适应从纸质办公到信息化办公的转变,提升基层干部在数字化治理方面的认知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其善于借助数字技术施行工作,运用数据辅助决策。

4.3.2. 建立数字人才培育长效机制

首先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育,通过开展数字技术教育教学,提高青少年学生对数字技术的兴趣和掌握能力;推广数字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和村民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字化应用技能。此外,上级政府部门可以出台激励性政策,村级组织积极配合落实,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吸引更多数字专业人才前来建设新农村,弥补基层组织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的不足。

4.3.3. 建立数字化治理配套考核机制

建立与基层治理相配套的数字化治理考核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可以从数字化治理知识、能力和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同时通过制定管理规范,界定数字化乡村治理框架体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实行管理人员考核办法,从而激励基层干部自主学习提升。

4.3.4. 构建多元协同共治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基层干部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打破传统的“管理者”思维,向“服务者”转变[7]。培养广大村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基层干部数字化治理业务能力,实现干部与群众协同共治。政府应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有求必应”,积极协助引进数字化设备,指导运营维护信息化平台,推进乡村开展 “互联网+”模式应用,在信息公开、民主监督、治安维稳上做好规划并落到实处。将城市中已经广泛应用的数字综治平台延伸到农村,以网格化、数字化和精细化的现代化治理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8]

4.4. 数字化赋能乡风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传承创新

广西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传统文化陷入濒临消失的危险,加上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数字赋能文化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

4.4.1. 搭建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

广西拥有悠久、多姿多彩的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如果能加以利用,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进一步将乡村文化发扬光大。例如,采用数字化扫描和立体图像重建技术,准确地创造数字孪生村庄,直观展现地理等信息,模拟真实乡村治理,便于进行农业监测、生态保护等。以录制视频、音频和导入电子文本的形式,记录传统曲艺、技艺、民俗等,永久保留下原滋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数字技术搭建文化资源库,可以做好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工作,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4.4.2. 加强网络文化宣传

新媒体的空前发展给乡村文化带来全新的传播方式。村级组织可以成立新媒体工作小组,让熟悉网络媒体运营的人员进入,负责策划出品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图文与音视频,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同时政府要帮助辖区村庄进行文化宣传,例如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旅游景点和民俗活动的相关信息。村级组织还可以学习优秀典型案例,为本村的传统歌舞、民族体育活动等内容举办线上展览,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加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乡村文化村民共建大众共享。这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4.4.3. 拓展在线文化交流学习

互联网是展现多彩文明的重要平台。在农村地区推广数字阅读,与电子书库平台合作,为村民提供各类书籍、报刊等资料,营造学习进步的氛围,丰富村民日常生活,改造村民精神世界。开展线上教育,打破传统教育在地域和资源上的限制,通过在线课程为村民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拓展青少年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广大村民的个人素质与能力。

5. 结语

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考验着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新时代的乡村治理实践层面提出了数字化赋能的要求。本研究完成了对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影响因素调查数据结合广西区内实际情况进行的探究分析,以整体视角,为应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乡村治理复杂、文化发展不足四个方面的困境,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乡村治理新格局以及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这些实践路径可以为广西各地乡村数字化治理提供具有实践性意义的理论借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可以缩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基金项目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研究”(202310604037);2023年度广西社科界智库重点课题(一般项目)广西乡村数字化治理逻辑、影响因素与实践路径研究(Zkybkt202364);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广西边疆民族地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嵌合机制与路径创新研究(2022YB056);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物联网技术背景下崇左市智慧社区建设发展路径研究(2022QN07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童广印, 王璇, 刘国霞.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数字乡村建设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2(11): 41-46.
[2] 嵇睿. 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困境与出路探析[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2(4): 72-82.
[3] 黄燕.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 2023.
[4] 沈费伟, 崔钰. 数字乡村治理何以提升社会质量——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阐述[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 23(3): 95-105.
[5] 孟祥丰.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无锡市数字乡村建设实现路径[J].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51(23): 231-233+244.
[6] 李琳. 乡村数字化治理的难点与化解——基于有效治理视角[J]. 农业经济, 2024(2): 58-60.
[7] 沈费伟, 叶温馨. 数字乡村建设: 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5): 43-51.
[8] 黄新整.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广西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