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白蛇传》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之一,从形成至今已发展成为小说、话本、宝卷、戏曲、歌谣、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多种文艺形式,被赞誉为民间文学的“经典”。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日本也深受喜爱与认可。《白蛇传》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历程中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在推进中国优秀文化积极“走出去”的时代潮流下,既需要实现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的“百花齐放”,也需要实时把握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译介、传播、创作及影响力的现状。因此,系统梳理《白蛇传》在日本的多模态化传播路径与译介历程,考查《白蛇传》在日本跨界传播的历时性特征及文化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有助于探索中国民间文学海外传播的新路径,提升中国优秀民间文学的海外影响力。
2. 《白蛇传》在日本的多模态化传播及译介之旅
本文以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日本科学助成金事业库KAKEN、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藏的《白蛇传》版本以及与《白蛇传》相关的科研课题及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中日主要报刊媒体,对《白蛇传》在日本的传播及译介历程进行了梳理。《白蛇传》传入日本后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演绎形式,主要可分为译本类型多元化、改写创作多样化、戏曲与歌舞剧演出大众化、学术研究多维化四个方面。
2.1. 译本类型多元化
中国的《白蛇传》故事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与演变,直至明清时期才基本定型。根据中国文艺评论家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明末出版的《警世通言》所收录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流传于世的最早一篇完整的《白蛇传》[1]。因此本文主要以《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主要考察对象,对该版本在日本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详见表1)。
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全译本是1948年前后由日本明清小说研究家辛岛骁翻译的,辛岛骁在《白夫人的妖恋》一书的前言中具体提到了这段由来。当时受东京帝国大学同窗好友林房雄所托,辛岛骁翻译了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并成为此后林房雄创作《白夫人的妖恋》的文本基础[2],这也推翻了此前学界普遍认为《白蛇传》战后全译本始于1958年的事实。
1958年中国文学研究家松枝茂夫翻译了《三言二拍抄》,收录于《中国古典文学全集/第19卷》,由平凡社出版。此后,1963年庆应大学文学部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佐藤一郎,翻译了《白蛇传》,收录于奥野信太郎编著的《世界短篇文学全集》(中国文学/15卷),由集英社出版。1986年,中村博保与雷定平合作翻译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试译1》,发表于《静冈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报告》上。第二年,中村博保与雷定平再次合作翻译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试译2》,发表于同一期刊上。1989年,中国文学研究家金文京再次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进行了全译本的翻译,收录于《中国古典23/中国小说选》,由角川书店出版。
Table 1.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in Japan
表1. 《白蛇传》在日本的译介概貌
序号 |
年代 |
译文 |
译者 |
出版社/期刊 |
1 |
1948 |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全译本 |
辛岛骁 |
无 |
2 |
1956 |
张恨水版《白蛇传》全译本 |
常石茂 |
河出书房 |
3 |
1958 |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全译本 |
松枝茂夫 |
平凡社 |
4 |
1963 |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全译本 |
佐藤一郎 |
集英社 |
5 |
1986 |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试译1》 |
中村博保/雷定平 |
静冈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报告 |
6 |
1987 |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试译2》 |
中村博保/雷定平 |
静冈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报告 |
7 |
1989 |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全译本 |
金文京 |
角川书店 |
2.2. 翻案创作多样化
《白蛇传》在日本的全译本出现之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明清小说故事已在江户时期有所传播。1776年,日本作家上田秋成据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和清代吴墨浪子《西湖佳话》中的《雷锋怪迹》改写创作了《蛇性之淫》,并作为第7个故事收录于其中篇传奇小说《雨月物语》之中[3]。自此,《白蛇传》开始进入日本民众的视野,并很快被改编为各类影视作品。经过无数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日本出现了大量根据白蛇传故事翻案创造的小说、绘本、电影、电视、演剧及动漫等作品(详见表2)。
Table 2. Overview of the re-creation of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in Japan
表2. 《白蛇传》在日本改写创作的小说
年代 |
作品名 |
作者/导演/表演者 |
形式 |
演出单位 |
1948 |
《白夫人的妖术》 |
林房雄 |
剧本 |
无 |
1956 |
《白夫人的妖恋》 |
丰田四郎 |
电影 |
东宝株式会社 |
1958 |
《白蛇传》 |
薮下泰司 |
动漫电影 |
东映株式会社 |
1983 |
《白蛇抄》 |
水上勉 |
小说 |
精英社 |
2001 |
《白蛇传》 |
施昌秀/甲斐胜二 |
绘本 |
海鸟社 |
2006 |
《白蛇传——White Lovers》 |
安倍夏美/福田花音 |
音乐剧 |
东京银座剧场 |
2017 |
《幻想奇谭——白蛇传》 |
山下圣菜、伊勢大贵等人 |
舞台剧 |
东京纪伊国屋 |
2019 |
《白蛇传》 |
薮下泰司 |
电影展 |
京都博物馆 |
2020 |
《白蛇传》 |
薮下泰司 |
电影展 |
苏州、北京 |
在文学作品方面,继1776年上田秋成根据白蛇传创作了《蛇性之淫》后,1983年日本小说家水上勉发表文艺小说《白蛇抄》,出版于日本精英社,该部小说当年即被东映公司改编为电影版《白蛇抄》。2001年,由中国画家施昌秀绘制,福冈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家甲斐胜二配文的中国京剧版《白蛇传》的绘本在海鸟社获得出版。2005年,由渡边先州编著,石原依门插画的《白蛇传》小说在日本偕成社出版,该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形象生动的漫画为日本读者完美呈现了白娘子与卖药书生许仙之间的曲折爱情故事,深受日本民众的喜欢,并于当年获选日本儿童读物指定图书。
在影视作品方面,《白蛇传》最早被改编为影视剧搬上日本银幕是在1921年。曾长期活跃于好莱坞的日本导演兼演员栗原喜三郎将上田秋成的《蛇性之淫》首次拍成电影,搬上了日本无声电影时代的舞台,该部电影的编剧则由日本著名小说家谷崎润一郎担任。1956年,由丰田四郎任导演、八住利雄任编剧,日本东宝株式会社与中国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共同制作完成的电影《白夫人的妖恋》上映,该片在上映当年就斩获了第六届柏林电影节色彩特别奖,其脚本正是日本现代小说家林房雄1948年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基础上创作的小说《白夫人的妖术》翻案而来。尽管其故事情节和当时中国流行的《白蛇传》版本在内容上稍有差异,但客观上无疑对《白蛇传》故事在日本的传播和国际知名度的扩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8年东映公司推出了动画电影《白蛇传》。该片最初由日本漫画家冈部一彦担任剧本设计,由舞台美术家桥本洁担任背景创作,1958年10月22日,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白蛇传》最终正式上映。这部由日本演员森繁久弥及歌手宮城真理子担任角色配音,时长75分钟的动画电影一经公映便票房大卖,除在日本国内上映外,还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巴西、法国等多地区进行了公映,累计票房收入达到95000美元,并斩获了柏林市民文化奖、墨西哥政府名誉奖等多项大奖,成为了日本动画电影史上的经典巨作之一,并对日后的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2006年,在东映动画成立50周年之际,动画《白蛇传》经改编后以音乐舞台剧的形式再次亮相银幕。这部由日本原“早安少女组”中偶像安倍夏美和福田花音出演的音乐舞台剧以《白蛇传——White Lovers》为题,充分运用了日本特色的舞台设计和亚洲美学的元素,将白蛇传说中的浪漫与曲折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日媒报道该舞台剧在东京银座剧场连续公演了19天。2017年,一部由山下圣菜、伊勢大贵、椎名鲷造、兼崎健太郎等日本演员扮演的《幻想奇谭——白蛇传》舞台剧在东京纪伊国屋公演。该舞台剧在白蛇传说的脚本内容基础上,通过幻化的舞台布局和服装造型突显了白蛇故事的奇幻,并在水漫金山等剧目大量融入中国武术元素,将日本二次元文化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结合得天衣无缝,令日本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展现出《白蛇传》故事跨越时空的非凡感染力与生命力。
2019年京都文化博物馆展出了当年《白蛇传》在东映太秦映画村所收藏的珍贵电影资料,同年在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展中上映了本片的全新数位修复版本。2020年9月,“2020年致敬经典·国际修复电影展”又在中国苏州、北京两地同时举行,并再次展映了动画《白蛇传》,大获好评。可以说,这部动画电影在向世界传播《白蛇传》故事精华的同时,影片中大量有关皮影戏、剪纸艺术、胡琴、熊猫、狐狸等中国元素的运用,无疑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积极影响。
2.3. 戏曲及歌舞剧演出大众化
在一系列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推动之下,《白蛇传》这一浪漫唯美且又跌宕曲折的爱情故事逐渐深入日本民众的内心。与此同时,中国方面也在积极推进中日优秀民间文艺的海外交流与传播。从1979年至今,中国文艺工作者们先后数次远赴日本访演,为日本民众倾情演绎以白蛇故事为题材的多种戏曲艺术(详见表3),在充分弘扬中国京剧、昆曲、川剧等戏剧艺术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白蛇传》故事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1979年,中国京剧院三团的80余名文艺工作者在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演出了《大闹天宫》《水漫金山》《霸王别姬》《八仙过海》等京剧名作,其中《水漫金山》演出于9月9日东京国立剧场。据日本戏剧研究专家野村乔先生说,《水漫金山》是当时众多剧目中观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剧目,他本人甚至因该戏是田汉先生的作品就高兴得热泪欲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中国大使馆于同年10月1日还特意在东京NHK剧场举办了《白蛇传》公演,众多日本戏剧爱好者当时都是怀着喜出望外的心情观看了本次公演,因为这是继1952年以来第一次在日本恢复上演《白蛇传》的全剧,意义非凡,机会难得。因此,日本《朝日新闻》曾对此次公演进行了专门宣传和报道。
Table 3. Performances of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related operas in Japan
表3. 《白蛇传》相关戏曲艺术在日公演情况
年代 |
作品 |
表演者 |
形式 |
演出地 |
1979 |
京剧《白蛇传》公演 |
中国京剧院三团 |
京剧 |
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 |
1986 |
京剧《白蛇传》公演 |
中国京剧团三团 |
京剧 |
东京、横滨、佐贺、鹿儿岛、京都 |
1987 |
川剧《白蛇传》公演 |
四川省川剧院 |
川剧 |
东京、大阪、福冈、京都、名古屋、横滨 |
2002 |
京剧《白蛇传》公演 |
上海京剧院 |
京剧 |
东京 |
2007 |
昆曲《白蛇传》公演 |
中国北方昆曲艺术剧院 |
昆曲 |
横滨 |
2016 |
京剧《白蛇传》公演 |
国家京剧院 |
京剧 |
东京、名古屋、大阪 |
1986年10月31日至11月18日,中国京剧团三团50余名文艺工作者再次来到日本,在东京、横滨、佐贺、鹿儿岛、京都等地演出了《大闹天宫》和《白蛇传》。其中《白蛇传》于11月3日在东京昭和女子大学人见纪念讲堂上演,依然由刘秀荣女士饰演白娘子,张春孝先生饰演许仙,刘琪女士饰演青儿,袁国林先生饰演法海,几位老艺术家的精湛演技给日本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歌舞伎研究家小池章太郎先生还在观演后,特意写信致白娘子的主演者刘秀荣女士表达对其深厚的演艺功底的敬意和崇拜之情。
1987年5月16日至6月2日,四川省川剧院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5周年,携川剧《白蛇传》东渡扶桑,为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东京、大阪、福冈、京都、名古屋、横滨等大城市共巡回演出了24场。据说当时有4位日本记者为了探究王道正的“变脸”秘密,对24场巡回演出进行了跟踪录像,最后测出王道正的“变脸”速度在1秒之内。川剧《白蛇传》在日本公演后立即引起了日本民众的轰动,深得日本川剧爱好者的喜欢,日本著名电台NHK和《朝日新闻》均有对其进行专门介绍和宣传。
2002年5月,上海京剧院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首次在东京艺术剧场举行京剧《白蛇传》的公演,担任此次白娘子和许仙的扮演者是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史敏女士和李军先生。这次为期半个月共19场的演出活动由日本经济新闻社、日本青少年文化中心和《人民日报》共同主办,受到了1000多名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次赴日巡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肯定,为增进中日民间文化的友好交流和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10月,中国北方昆曲艺术剧院的年轻演员们携中国昆曲《白蛇传》在日本横滨的关内礼堂首演,当时座无虚席,一票难求。《白蛇传》中的经典情节如“断桥相会”“水漫金山”等令日本观众看得惊叹不已。昆曲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的优美唱腔将凄美的白蛇传说演绎得惟妙惟肖,让日本戏剧爱好者看得如痴如醉,深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6年5月25日至6月13日,国家京剧院48名文艺工作者再次携经典剧目《白蛇传》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在东京、名古屋、大阪开展了为期20天17场的巡回演出,并获得巨大反响,一些场次甚至一票难求。此次演出平均上座率达到95%,观演人数近2万人。此次赴日公演不仅得到了日本各界人士、我国驻日使领馆等观看并予以高度评价,而且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均给予了宣传报道。
2.4. 学术研究多维化
日本学界有关《白蛇传》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自日本汉学家野田寿雄在日本文学协会上发表《雨月物语》的学术报告后,有关中国《白蛇传》和上田秋成的《蛇性之淫》的比较研究就开始频繁出现在《日本文学》杂志上,可以说正式拉开了日本学界研究《白蛇传》的序幕。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自1957年至2023年,日本学界有关《白蛇传》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检索到论文52篇。此外,涉及白蛇传的专著共计3部,相关国家课题4项,可见日本学界对《白蛇传》的研究呈现出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趋势。
从成果发表年份来看,1957年至2023年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除部分年份外日本学界几乎每年都有关于《白蛇传》研究的成果发表,反映出日本学界对《白蛇传》研究的持续性关注。从研究对象来看,日本学界有关《白蛇传》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以白蛇传故事文本为对象的研究、以《白蛇传》戏曲剧本为对象的研究及以《白蛇传》影视剧作品为对象的研究。从研究视角来看,日本学界对《白蛇传》的研究涉及中日比较文学、翻译学、民俗学、民间故事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区域经济学、传播学、舞蹈艺术学等多领域,研究方向呈现多维度、多视角的趋势。
2.4.1. 以《白蛇传》故事文本为对象的相关成果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学者主要从中日比较文学、民间故事学、历史学等视角,对白蛇传的形成源头、发展演变历程以及中日白蛇故事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如:1957年,柳泽三郎在《关于〈白蛇传〉变迁的记录》中,通过对《西湖三塔记》《西湖游览志》《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小窗日记》《湖壖杂记》《看山阁乐府雷峰塔传奇》、旧抄本《雷峰塔传奇》、方培成的《雷峰塔传奇》、京剧剧本《金钵记》和越剧剧本《白蛇传》等文本详细对比,梳理了从明代至1950年代《白蛇传》发展演变的多种文学版本的差异[4]。1958年,森山重雄在《日本文学》杂志上以“民话与文学的方法:《白蛇传》与《蛇性之淫》”为题,相继发表了2篇论文,围绕“古典遗产的摄取与继承”、“民话的方法”、“魔术主义与文学”“秋成的《蛇性之淫》”四个主题,从民间故事类型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版白蛇传故事与日本的《蛇性之淫》在故事类型上的差异[5]。1987年,日本文选学家富永一登发表《〈白蛇传〉溯源考——六朝・唐・宋的蛇故事》,详细探讨了六朝、唐、宋三大历史时期有关蛇的故事文本[6]。1995年,阿部泰记的《〈白蛇传〉的发展——从怪谈到报恩谈》,通过对历代白蛇传的话本、传奇、小说、弹词等8部文献史料,对比分析了白蛇精的形成和出现的差异[7]。
21世纪以后,日本学者开始主要从民间信仰、民俗学、政治学、区域经济学以及传播学、翻译学等的视角对白蛇传的故事进行文本要素的微观分析与研究。如:2005年,岩田和子在《白娘子故事演变考——从〈白蛇传〉看卖药风俗的影响》文中,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白蛇故事中白娘子的出生地为何固定在四川峨眉的原因,指出从白娘子故事中卖药风俗可窥见当时经济活动与文艺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8]。2011年,京都学园大学的川田耕以“中国爱情的历史——社会学/文化史的研究”为题,获得日本国家级科研课题,并在2014年发表了《从〈白蛇传〉中看近代的胎动》,梳理了中国古代蛇信仰的形成与演化,结合文本资料厘清了白蛇传的形成过程,并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视角考察了《白蛇传》在近现代的发展与变容状况[9]。此外,2016年至2018年,铃木阳一先后发表了《白蛇传的解读补遗(一)》《白蛇传的解读补遗(二)》等系列论文对白蛇传说中的民俗学要素进行了探讨。2020年至2022年,东北大学胜山稔在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民间视角下中国通俗文学的自国化研究——受容文化的多角度战略”下,围绕《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日本的接受情况发表了多篇论文,从翻译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日本目前所藏《白蛇传》的各大译本的具体翻译及受容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10]。
2.4.2. 以《白蛇传》戏曲剧本为对象的相关成果
《白蛇传》作为经典剧目的题材,自清初以来一直在戏曲舞台经久不衰,有关《白蛇传》戏曲作品的研究成果也颇丰。代表性研究学者有谷口义介、坂田爱美、松浦恒雄及渡边幸彦等人。其中,谷口义介主要以黄图珌的《雷峰塔传奇》为中心,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了《白蛇传》的变迁史。坂田爱美与松浦恒雄主要涉及田汉改编的京剧《白蛇传》研究,渡边幸彦主要从事《白蛇传》不同地方剧本的考证研究。
2005年,坂田爱美在《关于田汉的京剧〈白蛇传〉的改编》中,首先对田汉改编的3部京剧作品脚本的形成及上演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从场景构成和具体内容对各脚本进行了分析比较。作者认为在场景构成上第一版的《金钵记》有26场,第二版《白蛇传》有24场,第三版《白蛇传》则只有16场,场景数的大幅减少不仅意味着京剧上演时间的浓缩,同时故事情节也更加紧凑充满张弛感。在具体内容方面,作者则主要从“盗库”“酒变”“煎药”“合钵倒塔”“孩子的存在”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各脚本的差异[11]。2011年至2013年,谷口义介在《冯梦龙与黄图珌:白蛇传・从小说到戏曲》《捕蛇名人戴先生——白蛇传成立的一幕》《白夫人与青青:白蛇传的变迁史》《白夫人与法海:白蛇传变迁史(2)》等系列论文中,以白蛇传戏曲剧本资料为研究对象,以白蛇传中的人物关系为着眼点,详细分析论证了白蛇传的发展演进过程。2014年,小林直弥在国家课题“亚洲舞蹈文化圈构想下寻找共同语言与发展创作性舞蹈的基础研究”下,发表了研究报告书《京剧·日本舞蹈——〈白蛇传〉身体表现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对《白蛇传》在京剧和日本舞蹈两种不同舞蹈形式下形成的身体表现进行了异同考察。2018年和2023年,渡边幸彦在《〈西游记〉>〈三国演义〉〈白蛇传〉:布袋戏剧目小考》及《亦宛然掌中剧团〈白蛇传〉剧本考》两篇论文中,对布袋戏《白蛇传》的剧目和剧本进行了考证研究。
2.4.3. 以《白蛇传》影视作品为对象的相关成果
白蛇传故事在东亚各国均广为流传,多次被翻拍成电视剧、电影及动漫等影视剧作品,其中又以电影作品的传播最为广泛。经调查发现,日本学界围绕《白蛇传》影视作品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从白蛇故事在整个日本的发展及受容史的视角,对影视化的白蛇传作品进行历史演变的分析与考察。如,2016年,关口美幸在《法海是癞蛤蟆?脚本〈白蛇传〉自作解说》《〈白蛇传〉登场人物考(1)白娘子:从蛇妖怪到贤妻良母》及《〈白蛇传〉登场人物考(2)许仙:从“色”到“情”》等系列论文中,对各时代出现的《白蛇传》影视作品进行了梳理,围绕影视作品中的三大主角即白娘子、许仙及法海的人物形象的历史变化与发展进行了考察[12]。
第二类是从电影制作背景、人物形象及传播学的视角,对日本翻拍的两部电影——《白夫人的妖恋》和《白蛇传》进行的系统研究。如,2016年晏妮发表《混淆中国色彩的分流——昭和战后期日本电影为何必须采用“中国意象”?》一文,从电影产业的产生及评论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意象的产出背景,对《白夫人的妖恋》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整理,提出在50年代的日本电影中之所以能看到大量中国元素,并且日本电影界积极推进与中国大陆电影界的交流合作,主要是因为战败后的日本作为亚洲的孤儿,急切希望建立起与亚洲各国的强纽带关系,并试图重新开拓日本电影在亚洲的广阔市场[13]。
第三类是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日本相关电影作品对中国白蛇传的具体接受与变容概貌。如,2015年今泉容子发表《白蛇传电影中的女性表象——日本文化圈的开花》,详细梳理了两部日本白蛇传电影制作的背景、经过以及重要的历史地位,指出日本白蛇传电影的原作不只是1624年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还有林房雄的翻案小说《白夫人的妖术》。今泉容子结合中日原作首次以电影台词、小说文本及剧照相结合的片段分析方式,对比分析了日本白蛇传电影中的女性表象的异同,并考察了中日白蛇形象的差异[14]。
与国内有关《白蛇传》研究的成果相比,日本关于《白蛇传》研究的成果数量还明显稀缺。但从上述数据来看,日本学者对白蛇传的相关考察研究由来已久,并呈现出研究视角多维度、研究内容多元化、研究过程持续化的特征,其中代表性学者对白蛇传的研究层层递进、兼顾宏观与微观、物质与精神层面紧密结合。
3. 《白蛇传》在日本多模态化传播及译介的特征与启示
3.1. 《白蛇传》在日本多模态化传播及译介的特征
从《白蛇传》在日本的译介传播及再创作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1) 1948~1964年:这是《白蛇传》自江户时代传入日本以来,首次在全译本、剧本、电影、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进入了迅速萌芽期。不仅出现了有关《白蛇传》的四个重要译本,还创作了翻案剧本,并由此诞生了对后世影响广泛的两部翻拍的电影作品,为《白蛇传》在日本的进一步传播与再创作奠定了基础。
2) 1965~1978年:由于受到中国国内研究环境及中日关系的影响,这一阶段并未出现新的译本或与《白蛇传》相关的翻案创作或相关研究成果,这短暂的沉寂期可以说是对《白蛇传》在日本译介传播的一个消化吸收期,为《白蛇传》在日本产生更为深广的影响蓄能。
3) 1979~1999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影响,《白蛇传》在日本的传播进入了全面开花期。中日学者合作翻译的译本及韩国汉学家的独译本的出现弥补了早期译本的缺憾,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视角,使《白蛇传》在内容性与故事性上都得到了更加完善和精准化的呈现。这一时期,为纪念新中国的成立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艺术工作者积极在日本进行多剧种《白蛇传》的巡演,为白蛇传在日本民众间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在研究领域,日本学者从民俗学、民间故事学、文化学等领域对《白蛇传》展开了深入研究,扩大了《白蛇传》在日本学术界的影响力。
4) 21世纪至今:随着研究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中日关系的发展深入,《白蛇传》在日本的传播及相关学术研究均进入了全面丰收期。在翻案创作方面出现了小说、绘本、音乐剧、舞台剧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这是《白蛇传》在日本的本土化的重要体现。在研究方面,出现了围绕《白蛇传》研究的相关博士论文、国家级课题以及学术专著,这说明《白蛇传》在日本学术界的影响逐步深入化和专业化。
3.2. 《白蛇传》在日本多模态化传播及译介的启示
通过对《白蛇传》日译本类型多元化、翻案作品多样化、戏剧演出大众化以及学术研究多维化的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到《白蛇传》在日本译介传播的本土化和经典化历程,从中可见中国优秀民间文学跨越时空的非凡感染力与生命力。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的时代背景下,《白蛇传》在日本的成功译介与传播可以为中国优秀民间文学走向世界提供如下启示与借鉴。
首先,加强中日学者及艺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发挥中国学者、翻译家及艺术工作者在中国民间文学在海外译介与传播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其次,拓展《白蛇传》海外传播的路径与形式。与中国《白蛇传》相关文学文艺作品的众多数量相比,日本《白蛇传》相关作品并不算多。中国《白蛇传》丰富的展演形式和丰硕的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拓展更为广阔更符合时代性的传播路径和形式。
最后,以《白蛇传》为切口,加快数据化平台建设,促进中日两国在中国民间文学文艺方面的深入交流与互动,鼓励中日学者进一步深耕创作,保持经典民间文学文艺在海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4. 结语
《白蛇传》在日本的多模态化传播具有译本类型多元化、翻案创作多样化、戏曲歌剧演出大众化、学术研究多维化的特点。传播领域广泛,传播历程呈现了萌芽期、沉寂期、开花期与丰收期的时代特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对《白蛇传》在日本跨界传播历程的梳理和中日两国在民间文学领域历时性交流互动的反思,不仅有助于把握中国民间文学在海外的展演全貌和传播动态,亦有利于实现中日文化的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
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四川师范大学日韩研究院2024年度资助项目“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日本传播史研究”(项目编号:2024RHZC011)及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人文科学项目“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WGY2022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