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以《小世界》的汉译为例
A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mall World
DOI: 10.12677/ml.2024.1212113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源*, 宋 宏#: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接受美学文学翻译翻译技巧《小世界》Reception Aesthetics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mall World
摘要: 本文以Laura Zigman的畅销小说《小世界》的汉译本为研究案例,深入探讨了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价值。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的主题、目标读者群体进行了探讨,并对其词汇、句法和文体层面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译者在词汇选择上应注意精确性和适宜性,灵活运用增译、汉语四字结构等翻译技巧。同时,可对句法结构进行创新性调整,以求在目标语言中复现原作的美学特质并遵守语法规范。研究表明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产出高质量的翻译作品至关重要。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Laura Zigman’s best-selling novel, Small World, as a case study to probe into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novel’s themes and the target readers and further conduct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t the lexical, syntactic, and stylistic levels. Transla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ecision and appropriateness in lexical selection, employing flexibl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amplification and the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of Chinese. Furthermore, innovative adjustments can be made in syntactic structures to reproduce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adhere to its grammatical norm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practical valu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which is crucial for producing high-quality translation works.
文章引用:王源, 宋宏.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以《小世界》的汉译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2): 194-20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21135

1. 引言

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我国文学翻译研究大多以语言层面对等的标准[1]或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为原则,注重于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的比较[2]。然而,这种研究路径往往过于强调原文的忠实度,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和文学价值。在这种比较中,对不同译文的评价往往基于主观判断,缺乏对文学翻译整体审美过程的深入探讨。随着文学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仅仅关注语言的传递是不够的。接受美学理论的引入为文学翻译带来了新的视角,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保留并传达原作的艺术风格、情感体验和文学价值。这种观点将译者的角色从单纯的语言转换者提升为文学创作的合作伙伴,而非简单的转换工具。本文以畅销书作家Laura Zigman的小说Small World [3]的中文翻译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2. 接受美学视角与文学翻译

2.1. 接受美学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接受美学,又称作读者反应理论,是一种文学理论,它将关注点从作者或文本的内在品质转移到读者在意义阐释和创造中的作用。Robert Jauss (1989)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文本固有的;相反,它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构建的[4]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意义建构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其理论基础包括模范读者、空白与模糊、期望视野、审美体验和隐含读者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有助于理解意义是读者期望与文本元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接受美学理论对传统的固定意义概念提出了挑战,并鼓励对文学阐释采取更具参与性的观点。

Umberto Eco (1979)曾提出“模范读者”的概念[5]。Umberto Eco认为,每篇文本都隐含着一个模范读者—作者构建的理想化读者。模范读者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和反应。Umberto Eco对作者意图和读者角色建构性质的关注,为接受美学增添了另一层含义。

Wolfgang Iser (1987)重点关注文本中的空白和模糊之处[6]。他提出,读者要积极地参与这些空白,用自己的解释来填补它们。阅读行为涉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动态协商过程,读者通过与文本中的模糊之处互动来创造意义。此外,Wolfgang Iser还提出了“隐含读者”的概念[7],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了文本所规定的读者角色。隐含读者可以引导读者理解文本,塑造读者的反应和解释。

Robert Jauss (1989)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4]。他认为,应结合读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读者将自己的期望和假设带入文本,而这些期望与文本内容之间的互动塑造了作品的意义。

Jauss (1989)提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审美经验”。在该理论中,“美”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教育成为其核心关注点。通过审美教育,读者不仅能增强理解和想象能力,还能拓展新的期待视野。姚斯强调了一个普遍现象,即大多数人最初接触艺术是出于娱乐目的,娱乐带给人们快乐和益处[4]。而审美体验的核心就在于这种审美愉悦的感受。他认为审美主体通过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产生愉悦感。这种愉悦源于主体在自主发挥创造力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观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欣赏和创造过程中成为作品的共同创造者。

Wolfgang Iser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来自文本本身,也不是完全由读者构建,而是在二者的互动中产生的。隐含读者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设的理想读者形象[7],文本通过叙述策略和语言结构引导读者做出特定反应。马萧(2000)指出“受传统文艺美学理论影响的传统译论忽视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的、能动的参与和创造作用[8],而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因素。相反,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2.2. 接受美学视角与文学翻译的关联

接受理论在文学、语言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翻译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接受美学视角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强调了读者在文学作品解读中的重要性,将翻译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工具转变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行为。胡开宝、胡世荣(2006)提出任何翻译都牵涉到对文本的接受,译者可以被视为特殊的读者[9]。因此,以文本接受为研究对象的接受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解释力。然而,由于译本和普通文本接受之间,以及译者和一般读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意味着接受理论不能被简单地直接应用于翻译研究。传统文论往往聚焦于作者和作品研究,却忽视了读者的角色及其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体验。马萧(2000)指出,通过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文学翻译过程,关键在于提升译者的接受水平,同时充分考虑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提高译文的质量[8]

首先,接受美学视角强调译者应当关注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包括情感、形式、结构等方面的审美因素。传统的翻译理论可能更注重在语言层面的对等和准确还原,而接受美学则要求译者在传达原作的同时,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征。这意味着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置换,更是一种对文学艺术的重新创作。通过关注整体性,译者能够更好地还原原作的独特魅力,使读者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体验到原作的文学之美。

此外,接受美学视角通过引入跨学科的美学思考,使得译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美学理论。这种跨学科的美学思考为翻译提供了更为综合的翻译策略,让译文既能传达原作的文学内涵,又能顺应目标文化的审美需求。这种综合性的思考使得译者更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巧妙地调整翻译策略,保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通过将美学理论引入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原作的艺术价值,同时在目标文化中产生更有深度的文学共鸣。

最后,翻译本质上只是一种阅读活动,是具有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艺术修养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因此,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作为读者来接触原作,其次才是翻译者,这一点显而易见[10]。而接受美学视角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鼓励译者在传达原作的基础上展现更多的个性和创意。例如,在Small World的汉译中,译者可以结合接受美学视角在翻译实践中展现译者个人的翻译创意。这种创造性的实践不仅仅是对原作的还原,更是对文学艺术的再创作。通过注入个性和创意,译者能够在目标文化中产生更为深刻和独特的文学体验。

3. 接受美学视角下Small World的汉译分析

对Laura Zigman的小说Small World的汉译进行案例分析包括以下内容: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以及阅读群体进行分析,从词汇、句法和文体三个层面对文本特点予以总结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接受美学视角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分析的过程中,译者应意识到,翻译并非绝对忠实,而是受到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制约。衡量忠实性的标准应包括知识的客观性、解释的合理性、文本的定向性以及译文的功能性[11]

3.1. 小说Small World的主题及阅读群体

Small World是Laura Zigman的一部畅销小说,讲述了两位离异的姐妹成年后共同生活的温馨故事。Joyce和Lydia在姐妹关系中面临挑战,而她们的同居经历揭示了许多家庭秘密。小说以机智幽默和敏锐的感性描绘,强调姐妹情谊和对未来的希望。整个故事提醒我们,有时候必须回首过去,才能迈向前程。

Small World的受众群体主要涵盖成年读者,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对家庭、个人成长和姐妹关系等主题感兴趣的成年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

女性读者:小说以两位离异的姐妹为主角,强调了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她们在成年后共同生活中的经历。因此,女性读者可能更容易与主题产生共鸣。

喜欢家庭题材的读者:本书涉及到家庭的复杂性和过去的秘密,对那些对家庭关系和家族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具有吸引力。

对个人成长故事感兴趣的读者:故事强调了主人公在面对过去和家庭历史的同时,经历个人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过程,这对那些关注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读者而言可能具有吸引力。

3.2. 词汇层面的案例分析

1:

原文:It’s such an infantile and entitled thing to say that I can’t even believe I said it right now.

译文1:这样既幼稚又自以为是,我不相信我说出了这样的话。

译文2:这么说太幼稚了,太自以为是了,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就这样说出来了。

与译文1相比,译文2在接受美学视角下进行了润色和修改,使其更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这么说太幼稚了,太自以为是了”,相比译文1的“既幼稚又自以为是”,译文2更符合汉语口语的表达习惯。使用“太”而非“既”显得更加简洁自然,更能贴近日常对话中的语言风格,这种调整符合接受美学中读者期待的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就这样说出来了”,这里的润色使得语言更加生活化,尤其是“竟然”与“就这样”的加入,增添了情感色彩和语气的变化,使得整个句子更具动感和语境性,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符合接受美学中读者期待的情感共鸣。

总体而言,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译文2通过更为口语化和情感化的表达,降低了语言的生硬感,更好地迎合了目标读者的审美期待。相较于译文1的正式和书面化,译文2更符合现代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词汇和句式的选择上更加灵活流畅,使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提升了其可接受性和吸引力。因此,译文2的调整不仅是对词汇的简单润色,更是在接受美学框架下对译文进行的一次读者导向的优化。

2:

原文:I was single again now, and while a part of me was deeply ashamed and devastated—it was Tom who left me,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I was game to start over.

译文1:现在,我又恢复了单身,虽然我的内心深处感到惭愧与悲痛——是汤姆离开了我,而不是我离开了他,我愿意重新开始。

译文2:现在,我又恢复了单身,虽然我心中深感惭愧、十分悲痛,但说到底,是汤姆离开了我,而不是我离开了他。不管怎样,我愿意重新开始。

与译文1相比,译文2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进行了更符合目标读者语言习惯的调整,整体语言更加口语化且富有情感层次,“恢复了单身”改为“又恢复了单身”,虽然保留了“恢复”,但译文2通过更简练、自然的语序,使句子更加口语化,流畅度有所提升。“心中深感惭愧、十分悲痛”,相比于译文1的“内心深处感到惭愧与悲痛”,“心中深感”和“十分悲痛”更加符合汉语中口语化的情感表达方式,简化了表达层次,增强了情感的直观性,更加贴合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不管怎样”这一短语使得句子更加接近日常对话,具有一定的情感转折效果,强化了情感变化,贴合了读者的心理预期,使译文的情感传达更为自然流畅。“说到底,是汤姆离开了我,而不是我离开了他”,这一段增加了“说到底”这一衔接词,使得情感的递进更加顺畅,进一步强化了叙述者的情感波动,增强了语句的亲和力。

总体而言,译文2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进行的修改,使得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期待。在词汇选择上,译文2更加口语化,语言通顺且富有层次感,读者更容易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特别是通过“说到底”、“不管怎样”等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本的流畅性和情感递进效果,契合了接受美学中强调的读者参与感和心理期待。相比译文1的书面化表达,译文2的修改进一步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性,使其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基础上,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情感需求。

3.3. 句法层面的案例分析

3:

原文:The fact that I once wanted to be a writer is only part of why I develop this secret habit of making pretend poetry. The bigger part is a childlike desire for comfort.

译文1:我曾经想成为一名作家,但这只是我养成这个秘密习惯的部分原因。主要的原因在于,我那像孩子般渴求安慰的心理。

译文2:我曾经想成为一名作家,但这只是我养成写散文诗这个秘密的小习惯的一部分原因。我养成这个习惯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像孩子一样渴望得到安慰。

与译文1相比,译文2在接受美学视角下,针对句法进行了适当的润色,使句子更具口语化和亲和力,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情感需求。“这只是我养成写散文诗这个秘密的小习惯的一部分原因”,译文2通过将“写散文诗”具体化,使得“秘密习惯”更加直观和生动。并且“秘密的小习惯”增加了“小”字,拉近了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语言的亲切感。同时,句式调整后更加自然流畅,避免了过于生硬的书面结构。“我像孩子一样渴望得到安慰”,相比于译文1的“我那像孩子般渴求安慰的心理”,译文2简化了句式,使用了“我像孩子一样渴望得到安慰”的表达方式,避免了冗长的修饰语,使语言更加口语化、直接,也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语言习惯。这样的调整使得句子更加自然、情感更加外露,提升了与读者的情感连接。

总体而言,译文2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通过句式的调整,使得整个翻译更加自然、流畅,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情感需求。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文本的主动参与,译文2通过更简洁、更富有亲和力的句法,使读者能够更容易进入文本,并产生情感共鸣。此外,译文2减少了正式的书面表达,采用更加简洁明了的句式结构,使句子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口语化阅读习惯,从而提升了译文的可接受性。

因此,译文2不仅是词汇上的修改,更是在句法层面通过更具亲和力的表达方式,提升了读者的接受度与共鸣感,使译文更贴近接受美学的原则,也更加契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期待。

4:

原文:But I never post questions of my own on Small World. Letting my neighbors know my business—my odd jobs in need of doing, my dietary cravings, my sister issues—would be too revealing.

译文1:但我从不在“小世界”上发表自己的问题,让我的邻居们知道我的事情—我需要做的零活、我的饮食欲望、我的姐妹问题—这就太暴露了。

译文2:但我从不在“小世界”网站上发表涉及我个人问题的帖子,因为这会让我的邻居们知道—我需要做的零活、我的饮食偏好、我的姐妹关系,这样会过多地暴露我的个人情况。

与译文1相比,译文2增加了“因为”这个连接词,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性,句式更加顺畅,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更轻松地跟随句子的逻辑递进。此外,这一调整使整个句子更加口语化,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涉及我个人问题的帖子”,相比于译文1中“发表自己的问题”,译文2对“问题”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增加了“涉及我个人问题的帖子”,这一调整不仅更加具体,还使句子表达更加清晰,读者更容易理解发帖内容的敏感性。译文2对原文中的列表进行了调整,使用了“—我需要做的零活、我的饮食偏好、我的姐妹关系”,并以“这样会过多地暴露我的个人情况”结尾,使得前后的衔接更加自然顺畅。这种递进的表达增强了语句的连贯性,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轻松理解其中的隐私泄露风险。“过多地暴露我的个人情况”,这一表达比译文1中的“这就太暴露了”更加细致、明确。它不仅传递了过度暴露隐私的含义,还提升了句子的精确度,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其中隐私泄露的分量感,符合接受美学中强调的情感递进效果。

总体而言,译文2在接受美学视角下,通过句法上的调整,使得译文更加自然、连贯,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心理预期。译文2在句法层面的润色,不仅增强了逻辑性和连贯性,还提升了情感的传达效果,使译文更符合接受美学的要求,读者能够更轻松、流畅地理解文本并与之产生共鸣。

3.4. 文体层面的案例分析

5:

原文:Sometimes I wonder if I’ll ever stop thinking that my sister should apologize for leaving me behind.

译文1:有时我在想,我是否能不再思考姐姐应该为抛下我而道歉。

译文2:有时候我会想,我能不能不去想姐姐该为抛下我道歉这件事呢?

原文包含if从句和宾语从句,结构严谨。在文体层面对比两个译文,译文1运用直译法,准确地呈现了原文的意思,但是表达较为生硬,没有考虑到原文的文体特点。相对而言,译文2在接受美学视角下,针对文体层面进行了适当的润色,采用了更为自然、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更加符合原文的文体特点。译文2使用了“有时候”和“我会想”,使句子更加贴近日常口语表达,与原文中的“Sometimes I wonder”更为契合。这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气和情感。此外,译文2灵活运用增补法将句子译为通过“我能不能不去想……这件事呢”使整个表达更加具体生动,符合汉语的文体特点,这样的运用使译文更为富有层次感,能够迎合译语读者的审美期待。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译文2在文体层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口语化的表达,这使得整体翻译更加生动、富有变化和层次感,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情感和语气。

6:

原文:If anyone owes both of us something, it’s our parents, but they’re both dead now, so it’s too late, and even if I allowed myself that equation—of being owed—it doesn’t seem fair to hold them accountable for payment.

译文1:如果说有谁欠我们俩什么,那就是我们的父母,但他们现在都去世了,所以一切都太迟了,即使我允许自己有这种被欠的感觉,但要他们负责偿还似乎也不公平。

译文2:如果说有谁亏欠我们俩点什么,那这个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但他们现在都死了,再谈这些都已经太晚了,即使我允许自己保留这种被亏欠的感觉,让他们偿还似乎也不太公平。

原文是一个长句,涉及转折和因果关系,需要先理清句子结构,再进行翻译。译文1主要运用了直译法,准确呈现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但是语言表达不够地道、不够生动。译文2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原文进行了更为自然的意译,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流畅、贴切,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预期。译文2采用了更符合中文语境的口语化表达,例如将“If anyone owes both of us something”译为“如果说有谁亏欠我们俩点什么”,相比译文1中的“欠”字,增加了“亏欠”一词,体现了更具情感的表达,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增强了情感传递的效果。原文中的“so it’s too late”被译为“再谈这些都已经太晚了”,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思,还使表达更加自然生动,像是在娓娓道来。这一处理使得整个句子的情感流动更加顺畅,符合接受美学强调的读者对文本的情感投入。译文2将“equation-of being owed”简化为“这种被亏欠的感觉”,通过减省法删去了多余的表达,使语言更加简练。同时,将“payment”由名词转换为动词“偿还”,删去了“accountable for”这一形容词短语,使整个句子显得更具连贯性和自然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相比于译文1较为生硬的“但要他们负责偿还似乎也不公平”,译文2的“让他们偿还似乎也不太公平”在情感上更细腻,语气更委婉。这一处理通过减省法和词类转换法,使译文更符合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情感传递要求,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并与之产生共鸣。

总体而言,译文2通过口语化和意译法的运用,使得句子结构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语言更加流畅自然。这样的处理增强了译文的亲和力和可读性,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文本,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相比于译文1的直译方式,译文2更符合接受美学的要求,成功地将原文中的情感和逻辑更自然地传递给了目标读者。

4.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技巧

在接受美学视角下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应致力于选择精准而贴切的词汇,学会灵活运用增补法和汉语的四字结构。原作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学意蕴。在小说Small World的汉译过程中[3],在词汇层面上,笔者发现可以灵活运用汉字的四字结构实现音韵美。此外,增补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译文的可读性更强,为译语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句法结构在文学翻译中起着关键作用,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应当努力保持原作的句法特色,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补法、减省法、词类转换法等翻译技巧[12]。同时,为了适应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和美感需求,译者可能需要做出一些创新性的调整。

在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通过多种翻译技巧,如意译法、增补法、减省法、词类转换法等翻译技巧凸显出小说的文体特点[12],以便将原作的文学氛围完整地传递到目标语言中。

总之,通过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译者可以在接受美学视角下更好地完成文学翻译任务,使译文不仅仅是原作的翻译,更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创造和再呈现。

5. 结语

本文在接受美学视角下,以小说Small World的汉译实践为例,从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和文体特征等多层面深入探讨了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性。在词汇层面,灵活运用增补法和汉语四字结构等技巧,能够有效地传递原作的文学意蕴,增强译文的音韵美,赋予译文独特的美感。在句法层面,通过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补法、减省法、词类转换法等多种翻译技巧来满足目标语言的审美需求。为传达文体特征,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风格和语气。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运用这些翻译技巧和策略,有助于优化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体验,使译文在保留原作文学氛围的同时,融入目标语言的审美需求,实现文学作品的跨语言美学共鸣。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1905202)“基于平行语料库的MTI应用翻译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研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105114)“后疫情语境下英语新闻报道的批评隐喻研究”。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黄忠廉. 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J]. 中国翻译, 1998(2): 5-7.
[3] Zigman, L. (2023) Small World: A Novel. HarperCollins.
[4] Jauss, H.R. (1989)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University of Minesoda Press.
[5] Eco, Umberto. (1979) A Theory of Semiotic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 Iser, W. (1987)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s Respons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7] Iser, W. (2012) Interaction between Text and Reader. In: Collins J. and Nisbet, A., Eds.,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Design, Routledge, 321-325.
[8] 马萧.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 中国翻译, 2000(2): 47-51.
[9] 胡开宝, 胡世荣. 论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解释力[J]. 中国翻译, 2006, 27(3): 10-14.
[10] 夏仲翼.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J]. 中国翻译, 1998(1): 13-17.
[11] 王文斌. 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必然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55-57.
[12] 董成. 新编英汉互译综合技能教程[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3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