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养老困境研究
A Study on the Elderly Care Dilemma of the Childless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Theory i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DOI: 10.12677/ar.2024.11634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 缘: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失独家庭养老Ecosystem Theory Social Work The Elderly Care of Childless Families
摘要: 近期,社会越来越关注失独群体,失独家庭由于其独特的境遇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和社工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失独家庭正经历着包括家庭关系紧张、精神负担沉重、经济压力巨大以及社交孤立等多重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保障。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微观、中观、外观和宏观四个维度深入剖析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并不限于失独事件本身,而是与多个系统层面相联系。本文将从社交互动、社会参与、公众意识、社区支持和政策层面等方面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hildless group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the childless famil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ervice object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work due to their uniqueness. The childless families are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 including tense family relationships, heavy emotional burdens, huge economic pressure, and social isol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extensive support and guarantee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Based on the eco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elderly care in the childless families from the micro, meso, external, and macro perspectiv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ory,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hildless familie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vent of losing their only child, but also related to various system levels. This paper discusses strategies for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the childless fa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cial participation, public perception, community support, and policy measures.
文章引用:徐缘.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养老困境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6): 2395-2401.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6348

1. 引言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这一政策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独生子女家庭的形成。当这些家庭的独生子女不幸去世时,他们将面临严重的养老困境。失独父母不仅在物质和精神上遭受重创,更在晚年生活中失去了依靠,成为所谓的“七无”群体,即在养老保障、生活照料、情感支持、社交互动、健康维护、经济来源和临终关怀等方面均面临缺失[1]。这些父母在社会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他们的社交圈可能因此而缩小,导致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感到孤立无援,迫切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以改善他们的养老条件,确保他们在晚年能够得到适当的照顾和关怀。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关爱与援助,并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建立健全针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标志着国家已将失独家庭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失独家庭的父母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从微观、中观、外观和宏观四个层次总结介入失独家庭养老的困境。

理论层面上,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能够为该理论提供新的应用场景,并为相关研究领域带来理论拓展。实践层面上,这项研究能深化我们对失独家庭养老现状的认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提升社会对失独家庭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营造更友好的生活环境。

2. 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注重其之间的互动关系。该理论认为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与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通常是源于个人与环境之间互动的不协调所导致[2]。当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良好时,能够相互提供支持、共同成长;如果互动受阻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因此,需要时刻保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确保二者之间能够和谐共存。

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将两者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相互关系密不可分。该理论认为,个人所遭遇的问题并非独立发生,而是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通常源于个人与环境互动的不协调。个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当双方互动顺畅时,能够相互支持,实现共同成长;而互动受阻则可能引发负面后果。因此,为了有效解决个人在生活中的问题,需要保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当调整和适应,确保双方能够和谐共存,一起应对生活的挑战[2]

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人类行为的环境分为四个层级: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其中,微观系统作为最基础的一层,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和互动的直接环境,如家庭,这个环境具有动态性,会随时间而变化。中观系统关注的是各个微观系统间的互动,主要包括失独家庭的人际支持网络等。而外部系统则是指那些个体虽未直接参与,但对其发展产生间接影响的系统,例如社会的医疗体系、福利制度以及教育体系等。宏观系统则涵盖了更广泛的文化支撑部分,包括经济、社会、教育、法律和政治体系等更大的环境系统。

由于个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双向互动的关系,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干预的广度应涵盖个人以外的多个层级系统,包括家庭、社区、社会支持网络及次文化等。它提倡采用综合的工作手法,从多元角度着手,旨在增强个人的能力,并加强或构建坚实的社会支持网络。为了帮助失独家庭有效应对养老困境,可以对各个层级的系统进行干预和改善,增强个人适应能力,改善周围环境,从而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优势视角理论:着重于发掘和强调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内在的潜力和资源,如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等。它主张在解决问题时,悬置问题本身,转而聚焦于案主拥有的优势,让社会工作者和案主摆脱问题的束缚,从而开拓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创新思路。

3. 失独家庭的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大约有2.18亿独生子女,每年约有7.6万人因故去世。这导致失独家庭的数量迅速上升,2010年时已超过84.1万户,现在已超过百万户1。专家预计,到2050年,失独家庭的数量可能超过1000万户,涉及的父母人数可能达到2000万。在地理分布上,四川、云南、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份的失独家庭数量较多,其中四川省的数量在2010年已达14.96万,居全国之首2

尽管失独家庭的数量不断上升,但大众对于这一群体的认识仍然不足。据调查,超过65%的人对失独家庭的概念不了解,尤其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并且有部分人认为失独家庭不需要过多的社会关注和帮助,更多需要依靠他们自身的调适。这一现象间接反映出失独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养老困境未能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失独家庭在养老方面遇到的问题尤为显著,他们不仅要面对情感上的缺失,同时在物质方面和医疗援助上也得不到良好的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失独家庭更需要社会在医疗和养老方面给予相关服务。目前,政府和社会已经逐步重视失独家庭养老这一问题,并逐步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改善失独家庭的养老环境。这些措施涵盖了财政援助、医疗服务、经济补助、日常生活照料和心理咨询等多方面支持,以确保失独的父母能够在老年时期获得足够的心理和经济各方面的服务。

4. 失独家庭养老的困境分析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和期待。这类家庭结构相对单一,由父母和唯一的孩子组成。然而,当这个唯一的孩子不幸离世时,失独父母不但存在创伤性反应,比起丧失其他亲人更容易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3],失独遭遇对老人来说是创伤性最高的事件[4]。费孝通先生曾将夫妻关系比作家庭的横轴,而亲子关系则是家庭结构的纵轴。在中国文化中,这一纵轴的亲子关系往往比横轴的夫妻关系更加核心和重要[5]。在失独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断裂往往会对夫妻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其面临额外的压力和挑战。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失独家庭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养老状况与其他社会系统紧密相连并相互影响。

4.1. 微观系统层面

微观系统是指失独家庭直接互动的社交环境,它位于生态系统的最内部并持续经历变化。在这个系统中,失独家庭及其直接的人际网络是主要组成部分。

1) 家庭关系紧张

失独家庭因只有一个孩子而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独生子女去世,原有的家庭结构将遭到破坏,夫妻关系也可能受到影响。家庭原本以父母和孩子的三角关系为基础,孩子的离世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家庭解体的风险增加。失去孩子不仅深刻影响家庭,使其长时间沉浸在悲痛中,还可能引发夫妻间的相互指责和误解,导致关系恶化[6]。此外,夫妻双方年纪渐长,失去生育能力,无法再生育孩子,这些因素加剧了夫妻间的冲突,最终可能导致离婚。

2) 亲友关系疏远

失独家庭可能因为独生子女的丧失而与亲友产生一定距离,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一方面,亲友通常已有自己的家庭和稳定的生活,对失独家庭的支持往往局限在节日期间的慰问和物质援助,难以提供持续的关心和真正分担他们的痛苦。另一方面,失独家庭的父母可能会因为避免触及伤心事或感到自卑而主动减少社交活动,选择远离亲朋好友,从而减少了他们晚年的社交支持网络。这种疏远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削弱了他们在养老过程中可以获得的非正式支持。

4.2. 中观系统层面

中观系统指的是微观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与失独家庭直接交往的群体,那些通过间接互动产生联系的群体,如社区成员和同辈群体。这些群体的互动模式对失独家庭的养老境遇产生着重要影响,有时甚至可能加剧他们的养老困境。

1) 社区支持的局限性

社区对失独家庭的支持非常关键,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养老质量。但由于社区工作人员数量和专业技能的限制,对失独家庭的关怀往往停留在节日的简单慰问和物质帮助上,缺少深入的社会工作和个性化评估。社区的设施和服务普遍面向所有居民,未能为失独家庭提供专门的养老方案。同时,受传统文化影响,失独家庭可能与其他家庭的联系减少,感到被社区边缘化,这增加了他们在养老过程中的孤独感。

2) 人际关系贫困

中国大部分家庭存在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思想,往往认为一个家庭没有子女传宗接代是不幸的,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失独家庭认为与其他家庭互动会给他人带来不吉利[7]。他们的痛苦往往难以被外人理解,使得这些家庭在同龄人中感到孤立,难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支持。许多人可能因为无法体会失独家庭的感受而回避或忽略他们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家庭的情感孤立。深植于文化中的看法使得失独家庭常常被社会边缘化,感受到来自同辈群体异样的目光,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更加孤立[6]

4.3. 外部系统层面

外部系统指的是与失独家庭没有联系但是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系统,主要包括相关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

1) 社会组织服务缺失

在政府加大对购买社会服务的投入下,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它们在服务失独家庭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专门服务失独家庭的社会组织数量不足,且其专业能力尚需提升,这导致服务质量不一、服务内容有限,且难以提供长期连续的支持。由于失独家庭的困境通常是长期和复杂的,因此需要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支持。此外,社会组织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机制,给失独家庭带来了额外的困扰。因为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协调机制,失独家庭在向不同组织寻求帮助时,可能会经历重复申请,这不仅消耗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他们的信息和隐私被泄露。

2) 大众传媒报道片面化

大众媒体在报道失独家庭时,常常不自觉地将他们刻画为充满悲剧色彩的群体,需要社会同情和救助,这种单向的叙述往往忽视了每个家庭的个别化,甚至无意中将他们标签化,导致公众对失独家庭一直存在刻板印象。由于对尊严和隐私的保护,许多失独家庭选择避免媒体的关注,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他们真实生活状态的误解。这种信息的断裂不仅影响了公众对失独家庭全面认知的形成,也影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和支持,使得失独家庭在寻求必要的帮助时面临更多的障碍。

4.4. 宏观系统层次

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微观、中观和外部系统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政策制度缺位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这一问题。

在一个崇尚家庭养老的社会中,政府的社会支持是失独老人在寻求养老保障时可求助的替代性主体[8]。虽然现有政策主要通过经济补助来提供支持,但失独家庭在情感慰藉和养老医疗方面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目前,失独家庭主要依靠基本的社会救助金来维持生计,而在养老和医疗保障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使得他们在面临老年生活和健康挑战时,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5.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养老的困境策略

5.1. 微观系统层次

1) 修复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础,对个体成员的影响非常深远。面对独生子女的离世,失独家庭需共同承担这一悲痛,只能通过相互扶持和理解来缓解心理的压力,以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塑造家庭新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夫妻间的支持和关爱尤为关键,对于缓解悲痛、重建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对此,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专业机构和心理咨询师,为失独家庭提供情绪支持,帮助他们调整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通过叙事疗法等专业方法,协助他们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找到新的生活方向。

2)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失独家庭在面对独生子女离世后,通常会感受到来自亲友的疏离,因此迫切需要强化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社工可以通过在社区内组建专门服务于这些家庭的志愿团队,定期探访,来丰富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社会工作者还需整合来自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的资源,满足失独家庭的紧急需求。通过提供个案辅导和团体治疗等专业服务,帮助他们减少负面情绪,提升自我认知,扩展社会支持网络。

5.2. 中观系统层次

1) 建立互助和谐的社区环境

社区是失独家庭获取帮助的重要来源。然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区居民可能会不自觉地与失独家庭保持距离。为保障失独家庭得到必要的关怀,社工需评估社区和失独家庭的现状,识别并减少社区中的不利因素。社工应积极与居委会和相关社会组织紧密沟通合作,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同时,他们还应推动社区培养积极的养老和互助文化,组织定期的志愿服务,让失独家庭感受到社区的友好和接纳,这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关怀的社区环境,并激励失独家庭更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获得更全面的养老支持。

2) 促进同辈群体交流

在中观系统层面,同辈群体也在失独家庭养老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有相似经历的家庭。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应激励那些已经从失独的痛苦中恢复过来的家庭,以他们的经验去支持和引导新近失独的家庭,为他们提供宝贵的情感支持和实用建议,帮助他们面对养老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应促进失独家庭与非失独群体之间的互动,通过建立联系,帮助失独家庭扩大社交圈,形成一个支持性的互助网络。这不仅能够缓解他们的孤独感,还能通过资源的共享和相互帮助,使失独家庭在养老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得到有效应对。

5.3. 外部系统层次

1) 发挥社工机构作用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具有专业性、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对弱势群体的服务能力等优势。在遵循专业伦理的前提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够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理论,为失独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前期的需求调研,可以设计出有效的服务方案,帮助失独家庭解决问题。同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当主动与政府和社区进行合作,实行三方联动[9],动员志愿者和慈善组织为失独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样的支持不仅有助于失独家庭扩大他们的社交圈,还能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提升他们的养老生活质量。

2) 积极引导正面报道

社会工作者在引导媒体方面扮演着关键的中介角色。一方面,他们应积极倡导媒体对失独家庭进行更深入、积极且富有同情心的报道,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误解或歧视的负面标签。通过安排媒体与失独家庭的直接互动,记者能够倾听这些家庭的真实声音、了解他们面临的挑战和需求。这种双向沟通有助于消除偏见,提升公众对失独家庭生活的真实认知,使其不再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还应鼓励媒体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有影响力的报道,帮助公众建立起对失独家庭的理解和尊重。媒体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利用其影响力和传播渠道,为失独家庭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心理支持。这不仅涉及物质援助,还包括通过公正、客观的报道,为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理解。

5.4. 宏观系统层次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一方面要注重预防,建立鼓励失独家庭再生育制度,放宽失独家庭收养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建立失独者信息数据库,掌握失独者的个人信息,为开展失独者的心理慰问及生活救助提供材料基础[10]。帮扶失独家庭养老困境的政策必须是持续的、系统的、相互协作的,要充分考虑失独家庭的需求,应该从失独家庭的共性和个性需求出发,做充分的调研。要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在社会保障方面,完善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尤其是医疗和养老方面的补助。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确保失独家庭能够享受到全面、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

社会工作者应充当政策倡导者的角色,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修订过程,收集和分析失独家庭需求的数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发挥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失独家庭获取各种资源,如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等,确保他们在晚年能够得到适宜的关怀和保障。

6. 结语

失独家庭作为计划生育政策下形成的特定群体,在独生子女意外离世后,其养老问题变得尤为严峻。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应全面考虑失独家庭的问题,从微观、中观、外部和宏观四个层面进行介入。微观层面要关注家庭关系的调整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中观层面要促进社区环境的和谐和同辈间的交流,外部层面要强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功能和推动积极的媒体报道。在宏观层面,社会工作应关注政策的不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充当政策倡导者和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从多方面为失独家庭提供物质和精神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改善其养老困境。

基金项目

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省部级):“基于‘政、校、行、企、社’五方联动下的社会工作硕士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NOTES

1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原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数据来源于腾讯网“失独——从生死离别到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 陈梅, 任多.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模式探究: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J]. 社会观察, 2017(9): 177-181+193.
[2] 赵仲杰, 都天虹.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失独家庭的困境应对策略研究[J]. 南方农机, 2021, 52(1): 1-5+11.
[3] Fang, C. (2022) Dynamics of Chinese Shidu Parents’ Vulnerability in Old Age—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Population Ageing, 15, 99-119.
[4] Yin, Q., Shang, Z., Zhou, N., Wu, L., Liu, G., Yu, X., et al. (2018) An Investig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onsequences among Chinese Parents Who Lost Their Only Child. BMC Psychiatry, 18, Article No. 45.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18-1621-2
[5] 沈关宝. 费孝通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时代性[J]. 探索与争鸣, 2016(3): 9-15.
[6] 赵仲杰. 整合制度: 应对农村失独家庭困境的制度构建[J]. 中州学刊, 2020(8): 73-79.
[7] 汪佳材, 邹星. 断裂与调适: 生态系统理论下失独家庭养老困境研究[J]. 社会与公益, 2020(5): 65-67.
[8] 李腊梅, 赵媛, 陆涵. “失独家庭”养老困境及对策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23): 232-233.
[9] 万立军, 王若西. 失独家庭养老文献综述[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17): 198-200.
[10] 任慧霞, 李红艳. 中国失独者养老困境及对策[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7): 1778-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