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研究——以浙江省缙云县X村为例
Research on Elderly Care Services for Rural Empty-Nes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generational—A Case Study of X Village in Jinyu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DOI: 10.12677/ar.2024.116352, PDF, HTML, XML,   
作者: 周钰倩: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代际差异代际支持空巢老人电子商务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Empty-Nesters E-Commerce
摘要: 新时代下,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庞大,且在持续增长。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传统社会相比,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一代的思想与行为特征与新一代人形成代际差异。此外,老年人未接触过许多新事物,与年轻人信息不对等,导致其出现“代沟”,这大大影响不同代际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也得不到满足。因此,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老年教育势不可挡,要鼓励老年人学习新事物,多与新一代沟通,丰富其精神生活。本文通过文献法发现,大部分空巢老人存在经济、身体、精神三大方面的问题,且养老模式多集中在家庭养老。此外,通过访谈法以及非参与式观察法调查发现,X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外出打工,给予老年人的代际支持较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相对无聊,身体状况较差,经济收入来源少,孤独感强。虽然村里开展了老年食堂,也有一定的补贴金,但在养老问题上还存在很多困境。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推动医疗下乡,维护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引入农村电子商务,扩大收入来源;鼓励社会工作者下乡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政府加大力度,健全农村养老体系。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population of rural empty-nest elderly individuals is substantial and continues to rise.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e-commerce, the era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older generations have resulted in generational disparities with younger cohorts. Furthermore, many elderly individuals lack exposure to new developments, creating an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age groups that contributes to a pronounced “generation gap”, adversely affecting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Consequently, the spiritual needs of empty-nest elderly individuals remain unmet.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implement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aimed at this demographic, encouraging them to engage with new knowledge, foster communication with younger generations, and enrich their spiritual liv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most empty-nest elderly individuals face challenges across three primary domains: economic, physical, and emotional; notably, elderly care predominantly relies on familial support systems. Additionally, through interviews and non-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hildren of empty-nesters in X Village go out to work and provide less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to the elderly, and the daily life of empty-nest elderly individuals is relatively boring, poor physical condition, few sources of economic income, and strong sense of loneliness. While an elderly canteen exists within the village alongside certain subsidies, numerous obstacles persist regarding aging issue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enhancing medic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to safeguard the physical health of empty-nest elderly individuals; integrating rural e-commerce initiatives to broaden income opportunities; encouraging social workers to go to rural settings to enrich elderly’ spiritual experiences; and urging government efforts towards refining rural elderly care systems.
文章引用:周钰倩. 代际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研究——以浙江省缙云县X村为例[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6): 2422-2429.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6352

1. 引言

2000年,中国开始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问题也是各国持续关注的热点。从2023年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来看,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占比15.4%,说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1]

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伴随着少子化趋势,中国的老龄化将持续加深,此外,中国农村存在着数量巨大的空巢老人群体,并且这一群体的规模还在逐年不断扩大。《“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我国独居及空巢老年人的数量至2020年,预计会增长至大约1.18亿人。其次,政府也公布了大量文件,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2024年6月13日,民政部联合其他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加速农村养老服务,相关部门已经作出安排部署,明确要求每个县(市、区、旗)必须至少设立1所专注于失能照护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养老问题不仅需要家人的帮助,还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激发村集体和村民发展养老服务内生动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相较于20世纪,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一代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与老年人具有不同的看法和冲突,形成代际差异。本文旨在研究新时代下,如何缩小不同代际群体的代际差异,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除此之外,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从代际视角来分析X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并为其提供意见和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代际视角的研究

代际理论专注于探讨和分析不同代际人群在思想和行为模式上存在的差异及其引发的冲突。该理论基于技术革新和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不同年龄层人群可能形成的不同体验、认知及决策倾向进行分类探讨。不同代际人群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特征。例如,谢花林等(2021)认为,新生代、中生代以及老一代的耕地撂荒行为不一致,且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对于老一代的人而言,性别以及土地流转对其耕地撂荒的负作用最小[2]。李敏等(2021)发现,相对年轻一代,老一代人的返乡特征更为明显,年纪越大,返乡程度越高[3]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也有所变化。张驰等(2019)研究发现,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在新一代子女中有所变化,其认为两性不管在经济支持还是生活照料,这两方面的行为差距不大[4]

代际关系,作为家庭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纽带,在家庭关系的复杂图谱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农村地区,这一关系对农村老年人的晚年所做出的养老模式选择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李培建(2024)从代际关系的三个维度入手,发现经济上的援助对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老年人获得的工具支持越多,他们就更可能偏好社区养老;情感支持的影响力最为显著,老年人得到的情感关怀越深厚,他们就越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模式。其次,性别观念的弱化也有利于女性在养老方面发挥作用[5]

不同的代际人群,其主观以及思想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年人相对年轻人而言,虽然思想较为传统和保守,但其更容易得到相应的满足。任静玉(2024)发现,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存在代际差异,该学者从2013年和2021年两个时期来观察不同代际群体的主观生活质量,结果发现,2021年各代际群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水平有所提升,老一代相比年轻一代,获得感更容易得到满足。此外,当不同代际的群体步入相同的年龄阶段时,他们将会面临相同的幸福感“差距”[6]。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身份有所转变,在养老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观念。王之然(2023)通过对A市740名独生子女父母开展问卷调查以及对其中部分开展深度访谈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的孝道观念相对于传统家庭有所变化,其抛弃了传统的“依赖养老”,后独生子女时代的父母在养老问题上更注重子女的幸福,认为其健康、出人头地便是孝道的体现[7]

2.2. 有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研究

空巢老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家庭中所有子女均已离家后的中老年群体。在2012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上,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约有7900万老年人在临终前无子女陪伴,而独居和空巢老年人的比例将超过54%,这一数据凸显了空巢老人现象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养老需求。慈勤英(2016)指出,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农村家庭经济模式发生了转变,农业收入逐渐减少,同时空巢老人和独居家庭现象日益普遍。此外,法律规定儿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这些因素下,原本支撑家庭养老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已经瓦解。因此,该学者提出应对赡养人群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将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并重[8]。此外,近年来,除了以往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一些新型的养老方式也随之出现。贾紫娇(2023)研究发现,由于“恩往下流”、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社区缺乏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未能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多元化需求,因此,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9]。近年来,我国致力于为广大老年人开辟数智颐养的新途径,不断强化智慧养老服务能力,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享受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崔开昌等(2022)研究发现,当代子女们承担的抚养责任日益加重,导致他们能够分配给老年人的时间和精力逐渐减少,而人工智能养老可利用其优势,对老年人的需求实施远程监控,同时也可提供良好的平台,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同时,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与设施支持,在此基础下,老年人、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养老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得以有效联结,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10]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也存在许多问题。彭代超(2019)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资料收集等方法,发现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五大问题:一是经济保障措施尚未充分落实,二是养老保障体系尚待完善,三是其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四是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五是安全保障与法治观念相对薄弱[11]

2.3. 文献述评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发现,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主要问题集中在经济、身体、精神三大方面。在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方面的研究,发现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近年来,随着老年人需求的多元化,智能养老和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但其普及程度不广,也存在相应的困境。时代的巨变也使新一代和老一代在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差异,传统的一些养老观念也出现了转变。综上所述,本文将探讨代际视角下X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及养老问题,分析其成因,并为其提供切实的意见和建议。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来了解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养老困境,此外,中国的传统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互助养老模式、智能养老模式等应运而生。伴随着时代的巨变,新一代和老一代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差异,笔者通过收集与分析大量文献,从代际视角出发,分析X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及问题,为其研究提供思路和逻辑。

3.2. 访谈法

笔者通过访谈X村村委会人员,了解X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及村委会在其中做出的一些努力,此外,通过对其中部分空巢老年人及其子女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需求,并了解了双方在养老问题上的差异,空巢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而子女基本提供的是经济上的支持,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3.3. 非参与式观察法

笔者通过非参与式观察X村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状况,了解其日常娱乐活动、劳作情况、身体健康以及家庭成员等,收集到较为真实的资料。

4. X村空巢老人的现状

4.1. X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4.1.1. 日常生活

本文的空巢老人为65周岁及以上,家中所有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通过访谈以及非参与式观察发现,X村大部分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为在家观看电视、去田野种菜以及坐在桥头和村里其他老人聊天等。此外,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年纪在9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身体原因,他们大部分时间坐在家门口。

4.1.2. 身体状况

根据调查发现,X村有420多户老人,其中大部分为空巢老人,将近三分之二,其身体状况普遍不太好,都时不时有大大小小的毛病,但大部分空巢老人能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简单的自理,包括洗衣做饭。一些身体状况不好的,包括19个90岁以上的以及一些身体有重大疾病的空巢老人,其无法自理生活,需要其他人照顾起居。

4.1.3. 生活照料

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大部分在镇上、县里或外地工作,希望可以出去闯,不愿待在农村,对其老人的生活照料相对较少,X村空巢老人生活主要靠自己或配偶及邻近亲朋好友的帮助,同时,村里开展老年食堂,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补贴,例如90周岁以上的免费吃饭,同时,也有一些送餐服务。对于一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村里有相应人员会对其进行洗衣、清洁、剪发等服务,但需要相应的费用。

4.1.4. 精神状态

X村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旁,能够时刻交流沟通的人很少,其精神慰藉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此外,村里开展的相应老年人活动较少,老年人生活相对无聊。大部分空巢老人子女回村看望老年人的频率不稳定,一星期到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等,其对子女及子孙的交流甚是渴望。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较强,没有娱乐活动,倾述对象也少,此外,村委会人员的走访也相对较少,许多老年人表示没人关心自己。

4.1.5. 经济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X村空巢老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于自己先前的存款以及村里和政府上相应的养老补贴,但其补贴金额少,每个月只有几百,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当然,大部分子女也会给予父母经济上的支持,但空巢子女给的经济支持不稳定,只有回村看望或过年给予经济支持,支持数额也不大。

4.2. X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X村的空巢老人主要为家庭养老,基于中国宪法的规定,大部分子女会给予父母以经济上的支持,也会在空闲之余回村看望老人,但频率不高。此外,子女数量的不同会影响其家庭养老的照料情况,一般而言,子女数量越多,空巢老人得到的家庭照料相对越多。伍海霞等(2023)通过指数综合评价法,得出在80~90岁以及100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子女人数越多,家庭照料资源越多,其家庭照料能力越强[12]。此外,X村的老年集体感较强,由于长期生活在这里,村里老年人熟悉程度高,20世纪相对21世纪的生活更苦,人们之间的情感依靠更加强烈,因此X村的老人时常会互帮互助,一起聊天,互相给予精神上的慰藉,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互助养老模式。但由于地区相对偏僻以及经济上的紧缺,机构养老、智能养老还未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5. X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困境

5.1. 代际差异下空巢老人与其后代产生“代沟”,精神慰藉无法满足

新时代下,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老年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已经过时,与年轻人沟通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同时,新一代人无法再从老一代人中学到新时代下的技术与知识,其更愿意向同辈及更高知识水平的人中求知与交流,这也符合年轻人勇于创新的知识。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导致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减弱。其次,大部分空巢老人与社会有所脱节,无法操作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这些因素也间接导致新一代与老一代的沟通变少,农村的空巢老人得到的精神慰藉变少。

5.2. 代际支持不足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家庭结构受到冲击,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都外出打工,不愿待在农村,然而,子女因自身肩负较重的经济压力,给予父母的经济援助相对有限;加之子女身处异地,农村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照料上遭遇了诸多挑战,包括日常饮食的准备与疾病的护理等。部分老人因健康状况欠佳,需要长期的照护服务,但遗憾的是,子女通常难以提供充分的照料。

5.3. 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

5.3.1. 经济水平较差,医疗设备不足

通过对X村的实地走访及访谈,发现X村未存在相应的卫生院和医疗服务点,只有定期的流动医疗车,一个月一次,与老人访谈中发现,流动医疗车的时间点也不确定,说明村委会对流动医疗车的宣传不到位,信息有偏差,服务未能良好地落实。此外,X村由于本村的经济不足,没有配置专门的基础的医疗设备,导致许多老人在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5.3.2. 交通不够便利,公共服务设施太少

调查发现,X村到镇上的公共汽车大约为一小时一班,且村内只有三家小便利店,用于销售一些零食、烟酒等,未能满足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其日常所需的肉禽类、蔬菜、水果等都需要去镇上才能购买。平时,也有一些流动小摊会来售卖,但其选择不多,且新鲜性有待考量。此外,老年人日常所需的煤气也需等待时机,有人来村里收才能换,或者托熟人去镇上换,便捷性不高。

5.3.3. 农村赚钱机会有限,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

通过对X村空巢老人的访谈,发现其大多数的收入来源于早期的储备、政府的补贴以及子女的一些赡养费,后两者的数额不多,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需。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农村的相对落后,空巢老人的赚钱机会越来越有限,其能力也有所下降。调查得知,村里大部分空巢老人会老手艺——编篮筐、竹筐等,但如何销售以及销售价格低也是一大问题。

6. X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路径探究

6.1. 加强老年教育,举办老年人活动

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不能因其老年人年龄大的原因而否认其学习的潜力。翟振武等(2016)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之后,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与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促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口在教育水平上实现了显著提升。随着这一代人逐渐步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群体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与应用技术的能力更强[13]。因此,村委会要加强开展老年教育,包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用手机进行娱乐等,让老年人接受更多的新事物,通过手机视频增强其与后代子女的沟通,减少代际差异,加强代际沟通。其次,多举办一些老年人活动,结合空巢老人的兴趣,加强空巢老人之间的交流,维持各方的情感联结,提供精神慰藉。

6.2. 推动医疗下乡,保障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

X村村委会可加强与镇上医院的沟通,推动医疗下乡服务,除了日常的流动医疗车,医疗下乡可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止步于量血压等。此外,除了定点的医疗服务,医疗下乡可通过医护人员的走动、上户,到身体便利的空巢老人家中,为其诊断并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维护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

6.3. 引入农村电子商务,扩大收入来源

目前,缙云县大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村委会可引入一些项目和人才,包括鼓励空巢老人子女回乡建设,以农村空巢老人子女来牵头,开展电商培训,带动老年人一起为农村电子商务努力。老年人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制作一些手工竹艺品,借助电子商务来实现经济收入。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好、接受新事物较高的老年人,可培训其直播电商,通过销售本家乡土特产来实现致富。此外,要促进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及乡镇快递网点进行数字化升级,优化智慧仓储系统与自动分拣设施,以增强村级配送服务的效率。这不仅可以扩大空巢老人的收入,也可以增加空巢老人与其子女之间的接触,使老年人得到更多的代际支持。

6.4. 鼓励社会工作者下乡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职业,社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专业性,在应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上展现出显著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深入农村,了解各农村空巢老人的兴趣,为其开展老年小组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通过一些剪纸、制作灯笼等活动,让老年人在活动中寻找自信,增进交流,促进其身心健康。农村空巢老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对象,在致力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进程中,社会工作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6.5. 政府加大力度,健全农村养老体系

政府应当强化措施,致力于提升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以保障农村老年群体能够获取更为充裕的经济支持。同时,构建并优化缴费激励机制,旨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养老保险,提升参保比例及缴费水平,进而巩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稳健发展。此外,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领域,丰富养老服务内容,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鉴于物价水平的波动,政府应及时调整社会救助的发放标准,确保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不受影响,得到切实保障。政府也要鼓励与扶持农村开展多样化的互助养老模式,例如“志愿服务 + 互助幸福院”等模式,以应对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养老机构难以全面覆盖的实际情况,在“智能养老”模式上,政府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些示范村,推进其健康并快速发展,从而有效破解这一养老难题。

7. 结束语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农村空巢老人与社会脱节严重,因此,必须加强老年教育,让老年人接触新事物,肯定老年人学习的能力,发掘老年人潜力,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鼓励农村空巢老人通过电商增加收入。同时,社会工作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专业化程度与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服务范围也日益广泛,尤其在解决养老问题上展现出了重要的影响力。本文探讨了农村空巢老人与其子女存在的一些代际差异,并提出政府、社会、家庭能够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方面可以做出的努力,来缓解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困境,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幸福指数,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期待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互助养老、智能养老等新型养老能够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农村可以发挥的关键作用,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www.stats.gov.cn/xxgk/sjfb/tjgb2020/202402/t20240229_1947923.html, 2024-02-29.
[2] 谢花林, 黄萤乾. 不同代际视角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研究——基于江西省兴国县293份农户问卷调查[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2): 20-30.
[3] 李敏, 阎晓博, 黄晓慧. 人力资本对农民工返乡行为的影响——基于代际差异视角的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90-98+178.
[4] 张驰, 向晶, 施海波, 等. 代际视角下农村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 2019(6): 91-108.
[5] 李培建. 代际关系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J]. 山西农经, 2024(18): 41-45.
[6] 任静玉. 代际视角下居民主观生活质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24.
[7] 王之然. 代际视角下独生子女父母居家养老现存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2023.
[8] 慈勤英. 家庭养老: 农村养老不可能完成的任务[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 69(2): 12-15.
[9] 贾紫娇.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的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3.
[10] 崔开昌, 刘纯燕. 人工智能 + 养老服务: 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8): 2037-2044.
[11] 彭代超. 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 2019.
[12] 伍海霞, 王广州. 中国家庭养老照料能力状况评估——基于指数综合评价法的研究[J]. 社会科学, 2023(8): 127-139.
[13] 翟振武, 陈佳鞠, 李龙.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新特点及相应养老政策[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 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