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和数字信息化的双重推动下,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常态。然而,老年群体作为数字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中的显著问题。这不仅阻碍老年人充分参与社会活动,而且对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章基于积极老龄化这一视角,对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多维度表现,并从政策、市场、社区与家庭层面提出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旨在推动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impetus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digital informatization, digital survival has become the norm. However, the elderly, as a digitally vulnerable group, face the digital divide, which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issue in an aging society. This not only hinders the elderly from fully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activities, but also adversely affect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the elderly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igital div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the elderly. It also proposes ways to bridge the digital divide for the elderly from the policy, market, community, and family levels, aiming to promote the elderly’s better integration into digital life.
1.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现象与数字化趋势相互交织,数字时代的信息通信技术以革命性的力量重塑了人们的连接与交流模式,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1]。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生命全程中,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的过程。这一理念旨在促进老年人的独立性、参与性、照顾性、自我充实和尊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老年人在获取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面临障碍,难以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这成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大障碍。因此,文章研究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不仅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更能够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与进步。
2. 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现状分析
2.1. 老年人数字技能的普遍水平
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数字技能的普遍水平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包容性的重要指标。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41.9%未接入互联网,这一比例比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高出20.8个百分点;而老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7.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3%;在所有网民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网民仅占13%,较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低8.1%。老年群体在社会中构成了数字弱势群体,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老年人获取信息和享受在线服务的能力,也影响了他们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参与感。
2.2. 数字鸿沟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掌握数字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数字化时代和老龄化趋势的双重背景下,农村老年群体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在购物、出行、医疗、政务等方面顺利融入现代数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2]。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老年人在互联网普及率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年龄段,这直接导致他们在获取信息和享受在线服务方面面临障碍。这种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加剧了老年人的社会孤立感,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经济独立性和生活便利性。因此,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提升他们的数字技能,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3.1. 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影响
经济条件的差异直接决定了老年人是否能够承担数字设备和互联网服务的费用,进而影响他们接触和使用数字技术的可能性。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数据,全球仍有超过39%的老年人口未接入互联网,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情况更为严峻。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由于退休后收入减少,通常难以支付智能手机或电脑等设备的费用,更不用说持续的网络服务费用。此外,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老年人可能缺乏必要的教育背景,这限制了他们理解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社会经济因素与数字鸿沟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来阐释,即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因此,为了缩小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必须从社会经济层面采取措施,包括提供经济援助、改善基础设施、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项目等,以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机遇。
3.2. 教育背景与数字鸿沟的关系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技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更有可能掌握基础的数字技能,例如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一项针对美国老年人的调查中,拥有大学学历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80%,相比之下,仅有小学学历的老年人这一比例则降至20%。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背景对于掌握数字技能的重要性。教育不仅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意愿,这对于老年人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世界至关重要。因此,在制定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策略时,应特别重视提升老年人的教育水平,通过终身教育和数字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实现积极老龄化。
3.3. 健康状况与数字技术使用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可能会遭遇多种健康问题。老年群体的生理机能出现退化,视力、听力、体力、记忆力等方面不如以往,容易导致老年群体在操作数字产品时出现“看不到”、“听不清”、“记不住”等症状,严重影响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质量[3]。在老年人群体中,视力障碍者在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时遇到的困难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视力不佳的老年人在阅读屏幕上的小字或识别图标时会感到困难,这限制了他们访问和利用数字资源的能力。此外,认知能力的下降可能导致老年人在学习和使用新技术时遇到障碍,他们难以理解复杂的操作流程或忘记如何使用某些应用程序。因此,为了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健康状况,设计出更加注重功能性和易用性的数字产品,以促进老年人的积极老龄化。
4. 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多维度表现
4.1. 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老年人在适应数字化信息环境方面遭遇了诸多挑战。在信息获取方面,他们通常依赖于传统的媒体渠道,例如电视和报纸,而对于网络新闻、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低。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由于认知能力的自然衰退,老年人对复杂信息的理解和处理速度往往不如年轻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此外,老年人在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上的差异还体现在对数字技术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上。他们在学习新应用程序时,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重复的练习,这不仅与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有关,还与缺乏有效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有关。
4.2. 通讯技术使用上的差异
老年人在通讯技术使用上的差异尤为显著,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社交互动,也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全球老年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更为明显。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上,更体现在使用通讯技术的频率和深度上。老年人在使用通讯技术时面临的障碍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操作的复杂性、对新兴通讯工具的不熟悉以及对网络安全的担忧。例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的界面设计往往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视觉和触觉限制,导致他们难以有效使用。此外,老年人可能缺乏必要的数字素养,难以理解或信任在线交易和社交网络,这限制了他们通过通讯技术进行社交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3. 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的参与度差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领域,老年人的参与度明显不足。截至2024年6月,在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网民群体中,仅有75.4%的人群使用网络支付服务,这一比例显著低于整体网民的平均使用率。这种差异不仅揭示了老年人在数字技能方面的不足,还反映了他们在获取金融服务和参与电子商务方面所面临的障碍。老年人群体通常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在线交易流程时感到困惑和无助。此外,老年人对新技术的信任度较低,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参与难度。由于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和信任,老年人在使用网络支付、在线购物等服务时,往往会产生更多的疑虑和担忧,从而导致他们在这些领域的使用率较低。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老年人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也反映了社会在数字包容性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
5. 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5.1. 政策层面的推动与引导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需要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更加友好的数字环境。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政府提出了“加强老年人信息技能培训,提高老年人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的目标。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数字技能培训项目,如“智慧助老”工程,旨在通过社区教育、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此外,社会应该建立起尊重和理解老年人的良好氛围,倡导尊老敬贤的社会风尚,关爱和帮助老年人,让他们在数字化时代感受到温暖和鼓舞,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4]。政府还应鼓励企业开发更多适老化的产品和服务,如简化操作界面、提供大字体和语音辅助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在线医疗咨询平台。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缩小老年人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差距,促进老年人的数字融入,从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社会目标。
5.2. 市场层面的优化与完善
数字产品市场供应丰富,目前的产品更偏向于那些能迅速采纳、乐于消费数字产品的消费者,而多数老年人并不符合这一市场定位。老年用户的数字需求尚未得到市场的充分关注,这既反映了市场追求利润的商业倾向,也显示出市场在服务老年群体时的不足,使得这一群体因数字技能不足而难以在数字市场中表达自己的需求。《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鼓励推广新技术、新方式的同时,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5]。因此,为了缩小老年人群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差距,在科技向善的引导下,我们应当共同努力,推动数字化进程与老龄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创新科技手段,以符合积极老龄化战略目标的发展方向。
5.3. 社区与家庭层面的参与与支持
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直接环境,其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社区通过开展老年人信息技能培训,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的数字技能水平,从而缩小数字鸿沟。应强化社区对老年群体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打造以健康养生、家庭烹饪、社交娱乐等为主题的网络社区平台,鼓励乡村老年人在网络社区中进行交流互动,提升他们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情绪。同时,应该积极鼓励邻里之间的朋辈互助,农村老年人朋辈间同质化程度高,交往密切,其日常行为相互影响,与向年轻人求助相比,朋辈互助不易使农村老年人产生挫败感,有利于减轻老年人的数字排斥情绪,激发其数字学习热情[6]。
家庭因素的积极作用,是缩小数字鸿沟最可行的路径[7]。在传统社会,器物传递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然而在数字社会,子女淘汰后的和子女购买成了老年人数字设备来源的主要渠道,器物传递的方式发生了逆转[8]。不仅如此,数字观念、数字技能也成为家庭数字反哺的重要内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通过耐心教授和鼓励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一项针对美国老年人的研究表明,家庭支持是老年人学习使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且,社区与家庭可以互动合作,共同参与适老化技术产品的设计和反馈,不仅能够促进老年人对新技术的适应,还能增强老年人的社交网络,从而在情感和技能上为老年人提供双重支持。
6. 结语
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对老年人数字鸿沟弥合路径的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指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在数字技能上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障碍。积极老龄化理念强调老年人应享有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权利,而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削弱了老年人实现这些权利的能力。因此,政策层面的推动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如提供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开发适老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市场应提供更丰富的数字产品,以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区与家庭层面的参与也不可或缺,通过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和家庭辅导机制以及朋辈互助等,可以有效促进老年人数字技能的提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弥合策略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趋势,确保老年人能够充分融入数字化社会,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