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ity,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al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内化思想道德认知、外化思想道德行为,切实落实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和展开逻辑,发现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上存在模糊化、随意性、陈旧性和融通性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构建由主体课堂和互联网、主体课堂和第二课堂、主体课堂和社会场馆三联动的“虚实融合、理实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促进虚拟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students can internalize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gnition, externalize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behavior, and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logic of teaching mode,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vagueness, randomness, obsolescence and poor integration i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forms and teaching modes.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linked by the main class and the Internet, the main class and the second class, the main class and the social venu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ity,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文章引用:薛艺艺, 曹嘉伟. 高校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12): 598-60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22311

1. 引言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十九大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策文件,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提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1]。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出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积极研发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2]。进一步明晰了实践导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展的内生动力。各高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文件政策,在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实践教学场域拓展、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来看,依然存在着实践教学理念和实践教学模式相对滞后的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将新兴的数字技术及时有效地运用到思政课实践教学,打破课堂教学的物理界限,延展教育空间与时间,集聚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成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教社政[2005] 5号)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建设制度、创新实践形式到形成实践教学模式取得显著发展,但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和新任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载体、教学模式方面存在诸多需优化的地方。

2.1. 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系统各要素链接性差

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系统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载体。

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模糊笼统,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是每一个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应根据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的不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二是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融合性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二者均以思政课教材为教学内容。但是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只做理论性要求,尚未结合教材转化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因任课教师的不同安排而不同,针对性、有效性不足,显得缺心少核、杂乱无章、盲目低效”[3]。同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深化大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外化为自觉行动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是理论教学的内容、方法、载体的延伸拓展。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内容存在融通性差的问题。三是实践教学形式和载体运用不能与时俱进,陈而不新。对新兴载体的运用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多局限于传统的线下载体,未能及时将虚拟现实、VR等技术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既降低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新鲜感,又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的传播。

2.2. 思政课实践教学各场域资源未能实现有效联通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课堂、校园、社会和网络四大场域,这四个场域因物理空间的特性具有不同的可利用实践资源。比如社会拥有丰富的各类革命性场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展馆、生态文明类展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专题实践基地以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2022年教育部等8个部门联合公布了含有科学家精神、工业文化、美丽中国、抗击疫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史新中国史教育等实践教学专题的全国首批453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地选择做了重要指引。但是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未能充分开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将社会资源与校内资源相融通。

在“大思政课”建设要求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充分考虑课堂资源、校园活动资源、社会场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间的个性和共性,利用数字技术和多样方法创造条件积极建构融合各类资源的实践教学模式。

3. 高校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3.1. “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基于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教学结构理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方式,旨在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落实特定的教学内容”[4]。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教学范式,构建起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路径、实践评价要素齐全、逻辑清晰的结构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辨别力、情感彰显力、探索践行力,提升学生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基于虚拟仿真体验平台与实体性教学平台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其中,“虚实融合”指的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线上虚拟仿真体验平台,模拟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沉浸式学习;“理实一体”则是指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该实践教学模式积极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将课堂实践、校园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网络实践平台相贯通,整合各类资源,服务思政课实践育人,提升育人成效。

3.2. “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学理依据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5]。马克思主义将实践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拓展认识,并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的,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思政课具有思想性和抽象性,思政课理论教学针对的是抽象的、相对主观的概念内容,其教学空间为固定的相对封闭的教室进行,多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知识点的层层解剖展开,学生主要进行学理上的逻辑推理,最终实现知识的认同。思政课实践教学针对的是客观、现实的世界,其教学空间既可以是教室,又可以是教室外的所有空间,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开展教学,学生在亲身体验践行中深化认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以及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性决定了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性也是思想课的本质要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6]。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7]。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组成的“数字综合体”影响高等教育的全要素、全流程和全业务,对思政课也将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重塑发展新样态,优化发展新格局,实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成为助力高质量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3.3. “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初衷是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因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宽泛、教学方法僵化、教学载体陈旧等原因导致实践教学开展效果差、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化问题。主要设计思路是厘清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载体各要素,在此基础上,促进线上虚拟实践与线下实体平台实践相融合,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融合、学校实践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充分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完成知行意行的转化。

首先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与思政课的总体目标相一致,通过对思政课总目标的分解,凝练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的“微”目标。其次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思政课每门课程包含大量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以实践教学的形式展开,需提炼核心和主题,选择适合以实践形式开展的主题,避免实践内容的宽泛性与无边界性。一方面立足教材,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另一方面可结合社会热点、理论焦点,进行微理论、微学习等特色内容设计。三是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诸如辩论、观听、读写、参与式体验等实践形式,实践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但适合何种实践场域和何种实践方式,需依据不同场域特点并结合本校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条件进行选择运用。四是合理运用实践教学载体平台。现有实践平台诸如校内课堂平台、第二课堂实践平台、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等,各平台因物理空间、资源多少、软硬件条件支持等有不同特性,在使用不同实践平台时应充分考量实践目标、内容和方式。

“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在基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清晰化的基础上,加强线上与线下融合、课内与课外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最终实现实践教学中的虚拟技术和实体平台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4. 高校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区分度,每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开展涉及多重因素。高校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应充分利用各类实践平台和虚拟仿真技术,拓展实践场域,创新实践形式,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相融合。

4.1. 利用“课堂 + 互联网”模式开展实践教学

随着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场景、交往场景出现深度变革。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对新时代思政课堂提出挑战,积极将新兴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便捷化、交互性、丰富性和及时性优势,将虚拟仿真平台、智慧教育平台引入课堂教学,延伸课堂教学的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思政课虚拟仿真平台引入VR/AR等技术手段,紧密对接思政课教材、教学内容,立体化、多维度呈现逼真场景、模拟场景,并提供沉浸式体验场景。智慧教育平台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便捷化和数据化,并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思政课课堂既是理论课堂的主阵地,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场域。在思政课堂可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小组辩论、经典朗读、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实践活动,也可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将线上虚拟场馆、VR资源等引入教学。如“纲要”课讲解中国共产党一大历史时,可以引进中共一大会址网上场馆;讲解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事件时,可以引入红军过草地、重要战争等VR资源,同时可通过VR直播“走进”各类纪念馆,与教室里的学生联动,让学生体验历史风云。同时可依托VR技术,打造生动、逼真的沉浸式教学环境,结合具体事例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性思考和灵活性运用,比如通过模拟选举过程、参观社会组织,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主制度的运行、社会管理方式。线上与线下融合育人中,微信公众号成为可利用的重要载体。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多角度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展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学习成果,如优秀读书笔记、参观心得体会、微视频,开展接力朗读等活动。

4.2. 利用“课堂 + 第二课堂”模式开展实践教学

课堂外校园多类型活动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良好条件。依托青马学社、宣讲团、国学社、辩论社以及团委等开展思政主题的演讲、朗诵、话剧、辩论、红歌会、知识竞赛、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各类活动,寓实践育人于校园第二课堂。一是将思政课堂教学延伸至舞台,打造系列思政活动和比赛,如各大高校举行的“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围绕思政课教学主题从大学生视角发出青春声音,如一些高校举行的思政主题话剧,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思政味道,传统活动红色经典朗读、党史知识竞赛、红色、当代和历史故事讲述会等,将思政第二课堂有机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二是积极举办思政讲坛,邀请各行业劳动模范、革命类场馆讲解员、时代楷模、优秀大学生走进思政讲坛,讲述行业故事、工匠精神、艰苦岁月故事、中国精神谱系、新时代祖国巨变、同龄人拼搏史,使学生在故事中品悟道理,在故事中感受精神,理解抽象的理论,生发奋斗的力量。三是建立思政课社团群,建设青马学社、国学社、辩论社、宣讲社、知行社等,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读书会、经典著作研读等,实现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

4.3. 利用“课堂 + 场馆”模式开展实践教学

社会拥有丰富的各类型主题场馆、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主题实践基地等,含有丰富的多样态的文物、旧物、图片、视频、文件资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有力见证,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具象化展示,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迎来强起来的生动教材。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积极开展走出去和重服务活动。一是指导或带领学生积极走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革命性纪念场馆、文化类展示馆等,让学生在静置的文物旧物中感悟蕴含的历史、故事、人物、精神,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虚拟世界中感受战争的洗礼、与过去的先辈促膝长谈、经历曾经的艰难困苦,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不易和坚持。二是充分利用场馆、博物馆、展示馆、遗址等特点,开展场景化、体验式、情境式的“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促进“主体课堂”和“场馆课堂”的有机融合。三是指导学生将场馆中的所学、所思、所获转化为传播、传承的实践行动。一方面指导学生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传统戏曲、艺术、革命文物等进行挖掘和数字化再创作,另一方面支持学生运用新媒体讲好红色故事、历史故事、当代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使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感受真理的魅力,传递中国精神,凝聚奋斗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应势而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同时应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充分考量新兴技术和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应势提出,“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以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融合为指引,以主课堂教学为支撑,通过多种途径融合各场域实践资源,促进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外化为自觉行动。

基金项目

1) 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研究”(编号:24JDSZK095)。

2) 2024年度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实践教学专项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立项号:SJJG04006)。

3) 202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程群建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模式研究”(立项号:23BY194)。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024-04-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2-08-10.
http://m.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2024-03-20.
[3] 司忠华.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困境、追因与对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1): 89-93.
[4] 李朝辉. 教学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16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4.
[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0.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9(9):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