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培育新路径的三维探析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n the New Path of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摘要: 本文旨在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三个方面深入探析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的培育新路径。通过剖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与生态文明思想之间的关系,阐述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契合性;针对现实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回答现实问题;阐述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义,探讨其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推动教学变革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益参考。整体思路旨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新方法,培养新时代生态意识人才,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deeply analyze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n the new era from three aspects: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and value logic.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alu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discusses its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students’ values, promoting teaching reform and promoting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The overall idea aims to provide new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ultivat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文章引用:孟永康.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培育新路径的三维探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12): 646-65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22318

1. 引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结构的其它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理念,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政教育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观点,为新时代把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提供了理论遵循。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2]。新时代如何把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如何增强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讲好思政课,贯彻好党中央精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如何上好大学生思政课,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新时代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课必须积极变革,融入生态文明思想,开拓培育新的路径。

2. 新时代思政课融入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天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要顺应自然规律[3]。在思政课中融入这一观念,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像孔子所说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现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这种传统观念为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从民族文化的根源上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理念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人应该遵循自然之道[4]。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道家的这一理念,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行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以自然为准则。例如,在讲解生态平衡时,可以引用道家思想来阐述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为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为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基础。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引用马克思的观点“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3]。这表明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如空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思政课通过讲解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让学生明白尊重自然规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存在矛盾。人类的发展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面对的核心矛盾。例如,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思政课利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寻找平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社会存在)促使人们产生生态文明意识(社会意识)。思政课通过这一理论基础,让学生理解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必然性。同时,强调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新时代思政课融入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这为研究新时代思政课融入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3. 新时代思政课融入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实践逻辑

1) 优化备课内容与方法,强化生态文明思想资源整合与共享

丰富教材内容,编写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或在现有思政课教材中增加生态文明相关章节,系统阐述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发展历程、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要求等内容。同时,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引入最新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使教材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整合课程资源,将生态文明思想观念与思政课的其他内容有机结合,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环保法律意识等。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各地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资源和文化传统,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如本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案例、生态文化遗产、环保模范人物事迹等,将其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融入生态文明思想,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创新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明案例,如环境污染事件、生态修复工程、绿色发展企业等,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剖析深入理解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生态文明相关主题展开交流和研讨,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教师要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引导作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表达观点。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教学情境,如模拟生态环境保护听证会、组织生态文明主题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过程。情境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易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环保纪录片、制作生态文明教学课件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3) 拓展实践教学,丰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当地的环保部门、生态园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批生态文明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开展参观考察、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了解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调研、社区环保宣传、生态修复实践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性。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生态文明相关科研项目或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生态文明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学生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综合能力

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生态文明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提高教师对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丰富教师的生态文明知识储备。鼓励教师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引进专业人才,引进具有生态文明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这些专业人才可以为思政课教学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共同探讨生态文明思想观念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鼓励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合作授课等活动,发挥教师团队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环保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学资源。

新时代思政课融入生态文明思想观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新路径,可以有效地将生态文明思想观念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5]。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思想观念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 新时代思政课融入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价值逻辑

1) 提升生态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思政课融入生态文明思想观念,能够引导学生从道德层面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内在价值,不仅仅是人类利用的资源。例如,通过讲解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案例,使学生明白每一个物种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成员,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念。这种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可以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出符合生态道德的选择。比如,当面对是否购买野生动物制品的问题时,学生能够基于生态道德观念坚决抵制,并且能够对身边的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思政课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当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全球性的挑战,思政课能够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例如,在学习中国的生态文明战略时,学生可以看到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努力,如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体现了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这种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活和职业选择。他们会更加关注那些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领域,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并且在个人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倡导绿色消费、支持循环经济等。

2) 拓宽思政课教学视野,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比重

生态文明思想观念为思政课带来了全新的内容维度。以往思政课主要关注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等领域,融入生态文明内容后,思政课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重新审视社会发展。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阐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生态领域的体现,即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也是国家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拓宽了思政课对价值观的解读范围。这种拓宽还体现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上。生态文明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思政课在融入生态文明思想观念过程中,可以整合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比如,在分析生态经济模式时,需要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这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资源。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融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如生态环境调研、校园绿化行动、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实践教学的加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3)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氛围

思政课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将生态文明思想观念融入其中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大批具有生态意识和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生态环境科学知识,还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例如,在生态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政课可以强化他们的生态伦理观念,使他们在设计和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时,能够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这些经过思政课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熏陶的人才将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他们可以在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政策,在企业推动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社会组织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和公益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保障。思政课受众广泛,通过在思政课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可以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生态文明的共识。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他们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到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家庭会议向家人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或者在社区组织生态环保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生态文明理念,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氛围将日益浓厚。这种良好的氛围将促进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如推动绿色出行、推广生态建筑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5. 结论

总之,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培育新路径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态文明思想将在思政课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人才支撑。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迎接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论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27(1): 46-49.
[2] 于海亮, 李俊杰, 杨润聪. 中国共产党复兴话语的生成逻辑、演化特征与实践机理[J/OL]. 重庆社会科学, 1-10.
http://kns-cnki-net-s.vpn.xjnu.edu.cn:8118/kcms2/article/abstract?v=NK8hpUzgeRVcugYik_Z0OlI1gr-i_giTvZZz9ir_xLGHb8ewf6MQ_Wl8hNpinph4EACX4gLcVu-bFbETBGmz1UJbjrynlpGpfo_tPj65sMMsG8WZEtVPQtkMNw-D-khtJE5f-EgWWYJG16B3eCH-l84Wn7Xo3SXFvrHMUlxk1gxPssvyz-3XpNosxWx3JnG3&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2024-10-28.
[3] 姚思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J]. 延边党校学报, 2024, 40(4): 68-71.
[4] 张利亚, 孙宁昊, 丁俊刚, 等. 立足文化自信的油气管道行业特色安全管理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6): 35-40.
[5] 刘超.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C]//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年思想政治教育论坛论文集. 达州: 四川文理学院, 202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