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问题及其教育引导
The Moral Problems in the Love Affai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Their Educational Guidance
摘要: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群体。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正确与否,将决定他们将来是否能够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恋爱中道德方面的问题历来是研究的重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恋爱道德密切相关,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恋爱道德观产生了严重扭曲,以至于出现了恋爱道德意识淡化,恋爱行为违反道德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我教育中个体道德修养不足、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孩子恋爱道德教育的指导、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恋爱道德观教育的重视不够。因此,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坚持立德树人、知行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强化恋爱道德的自我立法、丰富思政课的恋爱道德内容、重视家庭教育与时代精神融合。
Abstract: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pillars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and they are the key group for socialist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Whether their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moral concepts are correct or not determines whether they can take up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given by the times and become the future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oral issue of lov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always been a key topic of research, and the healthy grow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ral issue of love. At pres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luralistic values, the morality of love of some university students is seriously distorted, so that a series of problems have emerged, such as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of love is diluted, and love behavior violates moral requirements. The reasons for this are mainly the lack of personal moral culti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elf-education, the lack of guidance for children’s lov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love moral concepts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mor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dhere to the unit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and action, combine education and self-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self-legislation of love morality, enrich the content of love morality in the Civic Science course,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文章引用:马克布扎·阿塞提. 新时代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问题及其教育引导[J]. 教育进展, 2024, 14(12): 666-67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22321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

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方面的问题历来是研究的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的幸福和成功与恋爱心理和恋爱道德密切相关。但是,一些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恋爱道德观产生了严重扭曲,以至于出现了恋爱道德意识淡化,恋爱行为违反道德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业等各方面,甚至影响社会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在努力寻找大学生恋爱道德问题并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寻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对新时代大学生恋爱道德观进行教育引导[1],既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部分大学生恋爱道德人格的消极表现,背离了习总书记对青年的厚重期望和全面发展教育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道德观迫在眉睫。

1.2. 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上来看,结合现状,系统全面分析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及文献资料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引导的建议,丰富了思政教育理论。

从实际意义来看,通过研究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导致问题的原因,并且能够及时地提出相关对策,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能够提供一些参考[2]。时代唤青年,希望在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以德取信。丰富大学生的爱情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开展符合新时代理念的教育指导显得十分重要。

2. 当前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及其成因探讨

大学生的恋爱道德问题一直是高校管理者所探讨的热点课题。作为一名高校的兼职辅导员,2023级学生自入学以来,共与学生谈话600余次,其中涉及恋爱问题占总数的31.6%。2023级学生大部分为“02后”,他们标新立异、追求自由随意、思想开放、行动果断,在恋爱态度与恋爱道德方面,也独具特色。

通过初步调查发现,“02后”大学生恋爱比例呈剧增趋势,恋爱方式由躲藏隐蔽转变为大胆公开;恋爱动机由精神追求向物质追求转变,对金钱、名誉、地位的关注增加;恋爱成活率低,恋爱悲剧急剧增加。以上问题的出现与“02后”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和恋爱道德有很大关联,要从根源上优化“02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及恋爱行为,要从端正恋爱态度、规范恋爱道德入手。

2.1. “02后”大学生恋爱态度的调查

以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为例“02后”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200名学生发放恋爱态度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87份,回收率为93.5%。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从大学生的恋爱状态来看,62.1%的大学生正在谈恋爱:在37.9%的未恋爱的大学生中,一半以上同学表示期待恋爱对象的出现;从大学生对恋爱的重视程度来看,18.4%的大学生把恋爱摆在首位,42.1%的大学生把恋爱摆在仅次于学习的重要位置;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来看,62.4%的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是情感寄托;17.9%的大学生通过“老乡会”找到另一半,认为谈恋爱有助于生活互助,得到关怀;另外4.62%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为朋友间的攀比和炫耀。从大学生恋爱的自主性来看,7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具有恋爱自主权,在大学里谈恋爱无需经过家长的同意,在已恋爱的大学生中,51.2%的学生并没有把恋爱事实告知家长:以大学生的选偶标准来看,女生择偶看重才华、气质、家庭情况、责任感、相貌、健康,男生择偶则更加看重品质、性格、才华、气质。从大学生的恋爱表达方式来看,58.2%的大学生选择直接的表达方式:41.8%的大学生依然认同传统含蓄的表达方式,但这一群体大部分为女性。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02后”大学生在恋爱态度上呈以下特点:一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现出对恋爱强烈的憧憬和向往;二是大学生恋爱轻率化;三是恋爱观自由开放,贞洁观念淡薄;四是大学生恋爱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不愿他人参与过多;五是部分大学生恋爱动机不单纯,把爱情当作追逐个人利益的工具;六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理智地处理恋爱与其他事情的关系。

2.2. “02后”大学生的恋爱道德的调查

黑格尔说过:“恋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因为它不仅停留在性欲上,它是一种高尚的、优美的心灵感受”。换言之,符合道德要求的恋爱行为,是高尚而神圣的。用严肃的恋爱道德规范要求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是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高尚道德准则的基石[3]。针对恋爱道德问题,以滨州学院“02后”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200名学生,对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认识、恋爱道德意志和恋爱道德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认识方面,99.86%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应以互爱为前提,31.8%的大学生对“爱情具有排他性”持不确定或否定态度;18.1%的大学生对“爱情应该是持久的”持不确定或否定态度,大学生的恋爱道德意志方面,关于“你若失恋,该如何应对?”的问题70.4%的大学生选择“接受事实,并找出自身的原因”,21.2%的大学生表示“不能接受,一定要找对方问清原因”,6.2%的大学生表示“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2.2%的大学生选择“远离校园爱情”:大学生恋爱道德行为方面,关于“假如同时有两人追你,你会怎么办?”的问题,79.6%的大学生选择“尽快挑选出一个合适的”;14.2%的大学生选择“慢慢选,不断比较”;0.8%的大学生选择“乐在其中”。另外,对婚前性行为的调查中,77.4%的大学生持不反对态度。

通过对以上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02”后大学生在恋爱道德方面具有以下问题:个人恋爱道德意识薄弱、从恋爱道德认识方面来看,大学生对“互爱性”的认识比较明确,但对爱情不够专一,认为频繁更换恋爱对象很正常,有“爱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以恋爱道德意志方面来看大部分同学较为理智,但仍有少数同学面对失恋无法自控,矛盾心理与激进行为突出;从恋爱道德行为方面来看,“02后”更加看重外在条件,恋爱目的功利性强。

2.3. 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梳理

2.3.1. 个人恋爱道德意识薄弱

个人恋爱道德意识薄弱是指大学生在恋爱关系中不遵守承诺,说到不做到,承担不了或者不愿意承担恋爱中的责任的行为表现,表明责任意识下降。

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分析来看,需求与动机密切联系[4]。一部分大学生的动机与谈恋爱的目的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当前很多大学生恋爱的目的就是为了排解寂寞和空虚,排解孤独感,或者选择随波逐流,与周围的同学和朋友比较,甚至被拜金主义影响,恋爱是为了一些物质方面的原因等等。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认为,恋爱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与任何人任何事无关,是自己的私事,不需要别人来干涉和教育,也与社会公德无关,无需遵守道德要求,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无需付出代价。这些都表示着恋爱道德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不懂得什么是恋爱道德标准,体现出学生个人作为一个主体的恋爱道德意识的减弱。

从大学生恋爱道德行为的分析来看,在恋爱过程中,开放的恋爱行为深受当代大学生的赞同和支持。他们觉得在公共场所作出亲密举动以及同居行为是正常的。大学生之间的爱情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开放,不再是以前的“拿着琵琶半掩脸”。随着高校对大学生恋爱越来越宽容,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个大问题。大学生恋爱是以双方的意愿作为基础的,尊重双方的意愿,承担恋爱的道德是双方恋爱的基本责任,也是恋爱的基础。但是双方对婚姻的考虑,对周围环境和未来的发展等几个因素很少被考虑到恋爱中。甚至有大学生在利和义面前放弃爱情,选择前者,放弃了承诺责任与应尽义务,以爱的名义迫使对方做出牺牲的代价,自己却享乐其中,言行不一。

2.3.2. 矛盾心理与激进行为突出

大学生只能依靠父母获得经济来源,但是又想摆脱精神方面的来自家庭的控制,这也说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群体,具有两面性。大学环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对于刚步入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校园生活充满着许多矛盾。因此大学生的两面性也体现在这个方面,对于大学生活既有向往也会感到束手无策,产生恐惧心理。总有人沉浸在大学生活中,过着空虚和无聊的生活[5]。爱,在这个环境中也充满了矛盾。许多大学生的精神空虚,选择开始一段恋情,只希望恋爱仅仅是可以享受甜蜜和美好的手段,不希望在恋爱过程中去承担太多的压力,不管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单单只是精神方面也不愿意去承担在感情中应尽的责任义务,他们只想要维持一段表面美好的感情,但不想思考在社会和婚姻的未来角色定位。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于恋爱的矛盾心理。因此,大学生的恋爱常常被形容为“跟着感觉走”。

恋爱中经历挫折是一种常态,但是有些大学生面对失恋会选择疯狂报复对方或者自杀的方式。选择轻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行为。大学生在恋爱中的非理性心理和非理性行为是较为严重的。他们容易在恋爱中出现极端行为,导致情绪状态不稳定做出过激行为,且这种现象出现频率偏高。甚至挑战法律的红线,在恋爱不如意时进行自杀或杀人。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极端行为及其犯罪率大多数与恋爱有关。

2.3.3. 恋爱目的功利性强

随着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爱情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爱情观变化越来越明显。实用、功利的爱情是把爱情当作投资交易,当作是否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爱情的目的不再是恋爱,而是为了个人名利。恋爱目的功利性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对方家庭在社会是否有地位,对方的经济条件是否良好,以及对方是否有一个好的前途,恋爱变成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只是为了让自己过上舒适、悠闲的生活。然而恋爱的初衷被人遗忘了,恋爱的美好、恋爱的道德责任也被功利主义渐渐侵蚀和抹去,导致爱情的高贵纯洁也失去了本该的颜色,使大学生的爱情成了物质主义的缩影。

大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的恋爱道德观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诸多影响中,恋爱的功利性越来越明显。尽管校园生活与社会相比,前者相对封闭,且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但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各种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大学生生活变得多样化,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也在增加。为了解决个人的经济贫困或者只是单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让很多大学生的恋爱目的变得功利化。在许多学生的价值观里,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爱若无钱,一盘散沙”,但是建立在物质上的爱情是不坚固,容易随着物质的动摇而土崩瓦解。恋爱目的功利性让大学生的爱情失去了本该有的纯真,无论是个人思想层面,还是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讲,掺杂过多的功利目的,最终只会走向失败的道路,两败俱伤。这表明把物质因素看作爱情的首要基础是不牢固的。

2.4. 恋爱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交往中出现的一些与社会伦理规范不符的行为偏颇现象。怎么会这样?这是值得注意的,应当认真地调查和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

2.4.1. 自我教育中个体道德修养不足

尽管当前大学生大部分的价值观保持着相对正常的标准,但是种种现象表明,他们的恋爱道德观是有缺陷的。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个体道德修养不到位,存在着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时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发展跟不上生理方面的发展,导致了身心发展畸形。这表明他们在恋爱中更加容易失去理性,造成恋爱道德问题[6]

当代部分大学生伦理观念不正确。在人生道路上,理想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生命理念是一种对个人的荣耀和耻辱的看法。如果缺乏“公众”与“个人”的概念,缺乏“快乐与痛苦”概念,缺乏思想与道德的概念,会使高校的学生更易遭受外部的“利欲熏心”和“享乐性”的影响。尤其是在这个转轨的重要阶段,不正确的伦理观的危害是不容置疑的。尽管这个阶段社会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并没有充分的交往,但是他们的校园生活却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如果他们的道德素质不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没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大势,被金钱所迷惑,丧失了辨别是非和理智的能力。

2.4.2. 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孩子恋爱道德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功能,尤其是对个人品德的培养,家庭教育更是不容忽视。但多数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只重视了学业方面,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恋爱道德教育。步入大学以后更是对孩子的感情生活不闻不问。当今的大环境在不断变化,家长的思想观念也随着受到影响,开始赞同孩子在大学自由恋爱,可是忘记了要教育孩子如何遵守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使孩子产生了错误的恋爱伦理观。究其根源,家庭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孩子恋爱道德教育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良的恋爱道德观。

家教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尽管大学生们已经脱离了他们的家庭,但是他们对他们的影响却是长久的,并不会随着他们的短期分别而消失。通常情况下,离婚会给子女带来某种无法弥补的创伤,从而使他们害怕结婚,对爱产生怀疑,甚至会畏首畏尾。他们会把父母失败的婚姻带入自己的感情中,无法摆脱。然而,那些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的孩子,对爱情和婚姻都保持着一个乐观的态度,他们对一段亲密关系有向往和憧憬。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爱情是一个违禁词,大多数家长在子女上大学以前都会持否定的观点,实际上在家庭教育中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性教育[7]。一碰到孩子的恋爱,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抵制和压制。在上了大学以后,在面临恋爱时,孩子们往往会与周围的人交往,或者是利用一些不好的互联网渠道来进行自我的探究。他们没有掌握好感情的标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2.4.3. 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恋爱道德观的重视不够

松懈的校园环境与封闭的高中生活相比,截然不同,二者反差很大,导致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一种“放纵”的态势。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恋爱道德观的重视不够,这方面的教育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品德和法学基本知识的课程。由于课程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得不到校方和学生本人的重视。这使得学生们把爱情看成一种完全自主的个体活动,而老师插手感情则等同于对他们的私事进行干预。老师没有这个权利。同时高校辅导员也认为学生的感情生活是私事,无法介入,对此保持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导致出现问题是错过了积极干预的最佳时机。

在高中时代,学校对学生的恋爱行为是普遍的抵制。对违规的同学,校方只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有的甚至提出不合理地要求和约束,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恋爱道德教育。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享有自由恋爱的权利,而校方却对学生的情感状况置之不理。因此,学校未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恋爱观进行教育和引导。长期以来,孩子成长过程中恋爱教育一直缺失,高等教育也没有弥补这一不足[8]。学校一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长潜力,很少涉及学生的爱情知识和爱情道德教育的具体问题。具体来说,性与爱情教育的知识很少涉及,即使涉及,也因为在公开场合说出来太难为情,没有正确地说明实际情况,从而仓促介绍。

3. 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的教育引导

3.1. 教育引导的目的

3.1.1. 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恋爱道德观的重视不够

社会风气是指人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各个方面都是互相关联的。恋爱道德观不仅要受社会风气的约束,而且还会对人们的生活习惯造成一定的影响。

恋爱道德风尚本身就是社会道德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恋爱时是否遵守恋爱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稳定、良好恋爱道德的社会风尚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恋爱道德风尚是及其重要的。

3.1.2.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时代责任感

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的促成要以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引领,以坚定信念为支撑才会形成。其次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集体主义理念深入人心。互助合作的集体意识对提高年轻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时代责任感不是虚无缥缈的意识,也不是空洞无用的情感,而是一个人生活于社会的资格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才能让他们以主流意识形态去承担时代责任。加强学生的使命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内心的内在动机,才能使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得到提高。

3.1.3. 引领大学生做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时代新人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群体。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好坏,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能否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9]。目前,高校学生的爱情问题已成为当前青年学者关注的焦点。正确的爱情心态和伦理需求是当前高校学生的爱情能否快乐和爱情能否成功的关键。用新时代的内涵引导大学生的恋爱道德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使新时代大学生深刻理解时代内涵,培养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帮助建立大学生恋爱道德的正确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道德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也指出了婚姻与爱情的多元化价值观与伦理矛盾的抉择。而提升爱情的力量、获得快乐的爱情和健全的个性,则是教育的价值目的,也是培养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时代新人的目标。

3.2. 加强教育引导的路径

3.2.1. 强化恋爱道德的自我“立法”

恋爱道德是大学生作为个人在社会中的自我立法。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不可避免地将个体置于其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并与他人、与社会形成一种多向的互动关系,受到社会存在的规定和限制。诚然,大学生的恋爱关系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和发展,但要想从恋爱关系中获益,就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承担相应的恋爱责任。在双方的恋爱关系中,恋爱道德是植根于全过程的,它会受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期盼,因此承担恋爱道德的责任,遵守恋爱道德要求,恋爱关系才能长久发展,两个人才能得到“1 + 1 = 3”的结果。换句话说,因为大学就是社会的缩影。因此,恋爱时应遵守恋爱道德,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义务,是恋爱大学生自我道德的“立法”[10]

人在某种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同时,你自己的行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不仅是恋人双方的个人行为,而且是个人与集体主义、个人与社会主义的行为关系的体现;在大学校园里,部分学生摒弃了这个年龄段本应有的含蓄不张扬的行为,表现得过于亲密和粗俗。这种行为不仅有损自身价值,而且严重影响他人和学校的正常秩序。大学生要认真对待爱情,忠贞不渝,处理好自己的恋爱的方式,将爱的道德行为内化于内心,外在实践,追求和体现恋爱道德品质之美。

3.2.2. 丰富思政课的恋爱道德内容

思想政治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关键。而德育本身就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环节,通过培育大学生道德,可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学生大学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提高对道德意识的培育,可促进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增强个体独立性,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课堂减少,课时内容却增加的不平衡现象。对于如何在规定内完成教学任务和对学生进行恋爱道德教育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丰富和创新思政课的内容。

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关于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的相关平台,大学生接触到良好的恋爱教育的机会很少。因此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同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在此基础下开设专业的相关道德教育课程,发挥教师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以习近平青年修德观为引导,培养大学生恋爱道德底线意识,让学生们懂得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去约束自己和规范恋爱行为。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微博和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了解学生的恋爱动态并及时解决问题。

3.2.3. 重视家庭教育与新时代精神融合

重视家庭教育与新时代精神融合,提高家长恋爱道德教育的能力。恋爱道德教育体现了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恋爱与未来的婚姻家庭有着必然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为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大学生恋爱并非学生和儿女的私事,而是不可忽视的“时代行为”的体现。

对大学生爱情道德最原始的认识来自父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爱情道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加强对两性关系的认识,加强对家庭的性伦理观念的教育;在恋爱道德情感教育方面要平等互爱,理解尊重。在恋爱道德认知教育方面强调独立能力培育,培养子女的恋爱道德意志;在恋爱道德行为教育方面:父母要树立榜样,以身作则,相互尊重,保持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意识。与孩子多沟通对孩子多引导,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身教示范,培育健康的恋爱道德行为。重视家庭教育与新时代精神融合,让时代精神贯穿家庭教育的过程,用时代精神来使大学生忠实履行恋爱中承载的社会责任,培育对恋人、他人和履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4. 结语

本文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恋爱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提出了教育引导的建议。本文认为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中,恋爱道德教育是及其重要的,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恋爱道德观的正确教育引导。从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还没有达到完全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这与社会和国家所期盼的新时代青年状态还有差距,但目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有朝一日新时代大学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仕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论[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5.
[2] 张翠莲. 当代大学生婚恋道德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3] 林瑞青. 当代大学生恋爱道德基本问题审思——论大学生恋爱道德之内在规定及其本质[J]. 黑河学刊, 2014(11): 132-133.
[4] 林瑞青. 大学生恋爱五要素及恋爱道德规范体系梳理[J]. 前沿, 2013(24): 16-17.
[5] 徐燕婷, 焦艳. 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研究——基于高校为情自杀事件频发之深思[J]. 当代教研论丛, 2015(10): 122-123.
[6] 朱立峰, 李霞.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提升路径[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2021(12): 6-8.
[7] 陈文鑫. 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23): 43-44.
[8] 李佩芸.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价值与创新路径——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11): 11-12.
[9] 季国平. 论大学生责任感的时代化及其实现[J]. 高教论坛, 2021(10): 13-16+46.
[10] 景越. 新时代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 科教导刊, 2021(26):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