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The Hotspots and Trends of Adolescent Empathy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20 Years—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DOI: 10.12677/ap.2024.141285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甘 琴, 胡友军, 李佳洛, 张积标*: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共情青少年可视化分析CiteSpaceEmpathy Adolescent Visual Analysis CiteSpace
摘要: 为探究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共情发展的研究现状,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为数据库,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知识图谱,梳理了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共情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发现,关于青少年共情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国外作者形成了以核心作者为中心的研究群体,而国内作者之间尚缺少密切合作;英美等国家对青少年共情的研究关注度更高,发文量占比高;国外研究高频词主要集中在“adolescents”、“empathy”、“behavior”、“aggression”等,而国内研究高频关键词有“青少年”、“共情”、“校园欺凌”“道德推脱”等。从整体趋势来看,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共情的研究都更加多元化,跨学科、跨领域间的合作也使得研究更为全面和系统化。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adolescent empathy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takes Web of Science (WOS) 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 (CNKI) as the database, draws the knowledge map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and comb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adolescent empathy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annual publications on adolescent empathy research was on the rise; foreign countries have formed a research group centered on core authors, while domestic authors are still lacking close cooperation.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adolescent empathy, and the numbers of papers is high. High-frequency words in foreign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adolescents”, “empathy”, “behavior”, “aggression”, etc., while in domestic research include “adolescents”, “empathy”, “school bullying”, “moral disengagement”, etc. On the whole, the research on adolescent empathy at home and abroad is more diversified, and cross-field cooperation also makes the research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文章引用:甘琴, 胡友军, 李佳洛, 张积标 (2024). 近20年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心理学进展, 14(12), 74-8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2857

1. 引言

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通过产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形成与他人的情感连接,从而对个体的行为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苏彦捷,2017)。作为一种高级社会认知功能,共情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是个体情感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翯青,苏彦捷,2010Decety, 2011)。共情包括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维度,其中前者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从青少年到成年期保持相对稳定;而后者则呈阶段式发展,从出生开始萌芽,直到青少年时期达到成熟(黄翯青,苏彦捷,2012)。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共情能力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其人际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形成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Allemand, 2015)。如寇娟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学生人际关系与其共情能力显著相关,尤其是在想象力和个人痛苦这两个亚结构上(即中学生有关人际相处的困扰越多,其在想象力和个人痛苦两个亚量表上的得分就越高) (寇娟等,2015)。此外,共情不仅能够预测个体帮助他人的意愿,更能引发诸如捐赠、让座、志愿服务等行为的发生以及亲社会动机的提升等(欧阳谢璐,2021Fu et al., 2022)。最近研究也发现,提升青少年的共情能力有助于促进其家庭功能的完善,进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彭银辉等,2024)。

当下,青少年面临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和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于预防和减少其问题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共情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已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作为潜在中介变量,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但其不同成分(认知、情绪和行为)对内外化问题的具体影响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论证(陈慧等,2021)。此外,尽管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可以在短期内通过训练得到提升,但具体维度的训练效果及其持久性如何尚不明确(Baugh et al., 2020)。上述研究大多是在消极情绪背景下进行,对于积极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则需进一步的系统研究(李博文,2020)。

因此,本文主要检索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所收录的以青少年共情为主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关键词等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进一步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好的切入点。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CiteSpace (6.3. R1)可视化软件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并辅以Excel等统计工具进行计量分析。在数据收集阶段,依托Web of Science (WOS)和中国知网(CNKI)两大权威数据库,分别针对国外与国内研究进行广泛检索。在WOS平台以“teenager”、“adolescent”、“empathy”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2480篇文献;在CNKI以“青少年”、“共情”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376篇文献。经过剔除与主题不直接相关的文献后,最终分别保留了2312篇文献、170篇文献。将数据分别以文本格式导出,并转换为CiteSpace可识别的“download_xxx”格式文件进行转化查重处理。国内关于青少年共情研究的文献于2008年开始出现系统的研究体系,因此设置了统一的时间范围(2008年1月~2024年7月),时间切片为1年,其他参数默认为初始设置。节点类型依次选择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得到多维度可视化图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绘制时区图来了解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研究热点、演变趋势。

3. 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3.1. 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现状分析

3.1.1. 发文数量分析

Figure 1. 2008~2024 WOS and CNKI literature output trend chart

1. 2008~2024年WOS和CNKI文献产出趋势图

从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历年文献产出趋势图可知(见图1),国内外文献产出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国内相关研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这可能是因为“共情”作为外来词,早期常常与“同情”一词交替使用,直到将两者在概念上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区分与界定,相关研究才进一步走向深入与细化(颜志强等,2018)。2008~2015年间国内发文趋势较为平缓,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2016~2019年发文数量较上一阶段呈倍速增长,但总量仍然显得不足;2020年起迎来了显著的增长和繁荣,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相关文献数量达到峰值。国外研究文献在发文数量上整体均高于国内,2008~2014年间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自2015年起持续攀升,并于2023年达到峰值。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历史较长,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共情作为社会认知的一部分,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产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3.1.2. 作者分析

Figure 2. Visualization map of domestic authors

2. 国内作者可视化图谱

Figure 3. Visualization map of foreign authors

3. 国外作者可视化图谱

从国内外作者可视化图谱可知(见图2图3),我国研究者从整体上来说合作不够密切,缺乏核心引领者,团队间缺乏大规模交叉合作,合作最为紧密的团队成员包括张立花、吴姗姗、朱春燕等人,其研究方向主要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发展以及共情在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中的中介作用等。国外作者间的合作更为紧密和广泛,以Carlo G,Espelage D、Branje S等为代表的核心作者构建了成熟的学术合作团队。Carlo G等人研究共情能力对青少年社会行为以及对道德发展的影响。Espelage D等人揭示了情感共情可以通过抑制支持欺凌的态度来激发旁观者干预的意愿,指出道德推脱在低共情与欺凌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而Branje S等人研究了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探讨了共情在冲突解决中的积极作用。

3.1.3. 机构与国家分析

从国内青少年共情研究的发文机构图谱(见图4)、各机构发文量数值统计表可知(见表1),国内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但局限于区域间的小范围合作,尚未形成跨地域合作网络。国内研究以高等院校为主,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这些院校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人才储备,能够持续产出。

Figure 4. Visualization map of domestic institution

4. 国内机构可视化图谱

Table 1. The top 10 published papers issued by domestic institutions

1. 国内机构发文量前十名

发文量

机构

6

安徽医科大学

4

湖南师范大学

4

天津师范大学

4

广州大学

3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3

华东师范大学

3

陕西师范大学

3

河南大学

3

吉林大学

3

江西师范大学

表2为全球范围内各国发文量频次统计。近20年来,美国发表了803篇文章,位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中国、英国、西班牙等,发文量均突破百篇。国外研究者强调共情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指出共情研究在临床和教育领域的潜在发展,受到广泛关注(Decety & Jackson, 2004)。这些国家的教育体系强调情感和社交技能在学生学业和个人成功中的重要性,课程中往往包含共情的相关训练,也促进了对这一主题的研究(Zins & Elias, 2007)。

Table 2. Frequency chart of papers published b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2. 世界各国发文量频次表

发文量

国家

803

美国

241

中国

207

英国

198

西班牙

171

荷兰

166

加拿大

130

澳大利亚

129

意大利

128

德国

3.2. 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分析

1. 关键词共现

Figure 5. CNKI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

5. CNKI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见图5图6),国内的高频核心词包括“共情”“青少年”“道德推脱”“校园欺凌”“网络欺负”“道德认同”,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的学术研究也正是国内学者所广泛关注的研究方向。国内研究不仅聚焦于对青少年个体内部因素的探讨,如多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同时关注外部因素,如家庭功能、班级环境、同伴关系等的潜在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高频核心词主要有Adolescents (青少年)、Empathy (共情)、Children (儿童)、Behavior (行为)、Aggression (攻击性)、Prosocial Behavior (亲社会行为)等,既探讨了共情与多种行为模式间的中介作用,也深入剖析青少年共情的发展轨迹,旨在全面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Figure 6. WOS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

6. WOS关键词共现图谱

2. 关键词聚类

一般来说,“Q”作为模块性指标,Q > 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S”作为平均轮廓值,S > 0.7表明聚类结果令人信服,S > 0.5,表明聚类结果合理(陈悦等,2015)。从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可知(见图7图8),Q值为0.4851 > 0.3,S值分别为0.8648、0.6784,均达到了S值 > 0.5,聚类结果合理。

国内关于青少年共情研究的8个主要聚类标签,依次为道德认同、青少年、观点采择、认知共情、友谊质量、家庭功能、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心理弹性。国外青少年共情研究的6个主要聚类标签,依次为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冷酷无情特质)、theory of mind (心理理论)、bullying (霸凌)、empathic concern (共情关怀)、prosocial behavior (亲社会行为)、measurement invariance (测量等值)。这些聚类标签内部文献数量呈递减趋势,即每个主题从小到大包含的文献数量逐渐减少。

综合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的关键词和热点聚类,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方向具有高度一致性,均聚焦于共情对多种行为模式的探讨,以及共情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及影响,并将其置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生态环境中进行观察。值得注意的是,共情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研究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国内积极探索通过共情训练、共情教育、团体辅导及干预等方式来提升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国外教育体系改革将共情培养纳入其教育目标之中。以美国为例,学校内设置了专门的礼仪课程,旨在通过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诚恳道歉等以培养其共情能力。

差异点在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可能是国内研究的一个焦点,刻板印象作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对人的认知和行为能产生重大影响,了解刻板印象内容模型有助于我们更灵活地采用多样的干预策略来抑制刻板印象的激活,如通过改善观点采择技能来抑制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由之产生的内隐偏见(杨廙,胡金生,2013)。而国外深入对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青少年在共情能力上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如性别差异等;采用Meta-analysis (元分析)等多样化的研究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Figure 7. CNKI keywords clustering map

7. CNKI关键词聚类图谱

Figure 8. WOS keywords clustering map

8. WOS关键词聚类图谱

3. 关键词时区图

CiteSpace时区图不仅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流逝所出现的研究热点,也能快速了解某个领域的发展脉络,预测发展方向。

从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谱可知(见图9图10),2008~2015年国内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自2016年开始,研究开始丰富化,如对攻击行为的研究逐年细化,从校园欺凌拓展至到网络欺负、游戏霸凌等,游戏中的匿名性、距离感或缺乏直接的人际互动而降低对他人的共情能力,从而更容易实施霸凌行为;2020年至今,主要研究热点有共情干预、干预研究、共情教育、网络成瘾、孤独感等,除政策的推动外,新冠疫情不仅对患者的精神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会让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Figure 9. CNKI keywords time zone map

9. CNKI关键词时区图谱

Figure 10. WOS keywords time zone map

10. WOS关键词时区图谱

国外研究起步早,内容相对丰富多元。2008~2012年,研究热点可概括为共情的基础概念、理论框架和影响因素分析。2013~2016年研究包括共情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交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2017年至今,开始从神经科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出发来探讨共情的发展机制,并探索不同的干预策略来优化共情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调节能力。既研究共情的基本机制,还积极探索其在心理治疗、组织行为等领域的应用,拓宽了共情研究的边界。

4. 突现词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做突现词分析能够了解研究前沿。分别截取了CNKI和WOS突现强度前10、15位突现词(见图11图12),“移情”作为最早的突现词,其英文“empathy”在引入中文语境时,早期释义包括但不限于“共情”、“移情”、“同感”等术语。“共情训练”作为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通过短期的情感性或认知性共情培训,引导个体调整认知结构,进而提高共情能力(聂宏斌等,2018)。对于青少年而言,共情训练不仅有助于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还对促进心理健康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作用(陈珝等,2011)。早期,国内有关共情训练的研究多以儿童为对象,针对青少年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近年来共情训练也指向了青少年,旨在增强其情感共鸣与关怀能力(陈珝,2008)。目前较为热门的关键词是“认知共情”和“干预研究”,青少年时期,个体正好处于以认知共情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深入探讨认知共情的发展机制及其实践应用,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颜志强,苏彦捷,2021)。

Figure 11. Top 10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of CNKI

11. CNKI关键词突现强度前10位

Figure 12. Top 15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of WOS

12. WOS关键词突现强度前15位

就国外而言,“Antisocial Behavior”、“Bully”、“Behavior”等关键词持续时间最长且突现强度最高;近几年热门的关键词有“Women”、“Social Media”、“Mediating Role”,国外近年来对女性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有所增加,填补了性别差异在青少年共情研究中的空白。

4. 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青少年共情发展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发文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西方国家发文数量多(其中美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发文量近年来不断增长,仅次于美国,仍需进行深入研究。从发文主体来看,国内作者间合作呈现出小规模、区域化的特点,缺乏核心引领者,机构间合作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及其心理学系内部;相比之下,国外作者间的合作较为广泛,以核心作者为主体构建的学术群体合作紧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网络。从研究主题来看,近年来,国内外在青少年共情的研究方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均聚焦于共情对多种行为模式的探讨,以及共情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及影响。国内研究起步于行为问题,逐步向干预策略探索延伸,广泛探讨青少年共情的多维度特征及其潜在影响因素,国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特殊群体、性别差异等更为深入主题。

总体而言,国内外青少年共情研究在内容与方法上均呈现多样化,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研究既增强了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提升了在实践中的适用价值。研究中提出的干预策略与共情训练,为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青少年共情能力培训是一个持续、系统且多维度的过程,旨在促进青少年的情感智力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社交互动和心理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还有需要进一步探讨之处。首先,在研究对象即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界定上,本文的界定较为宽泛,囊括了初中生、高职生乃至留守儿童等多元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针对各年龄段进行深入分析的可能性,需更为明确且细化的分类。其次,鉴于国外文献数量相对充裕,而国内样本量则显得较为有限,未来研究可致力于扩大国内样本的覆盖面以增强结论的普适性。最后,期望未来的研究既能够构建起全面分析青少年共情能力发展轨迹的宏观框架,又能够深入微观层面,对特定阶段及特殊群体进行针对性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也期望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共情能力差异与共性研究,为全球青少年共情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视角与见解。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情训练影响品行问题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心理神经机制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慧, 何婷, 唐远琼, 唐怡欣, 陆风勇, 蔺秀云(2021). 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关系及影响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7(3), 439-446.
[2] 陈珝, 傅宏, 张晓文(2011). 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4(6), 79-84.
[3] 陈珝(2008). 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4]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胡志刚, 王贤文(2015).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科学学研究, 33(2), 242-253.
[5] 黄翯青, 苏彦捷(2010). 共情中的认知调节和情绪分享过程及其关系.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6(6), 13-19.
[6] 黄翯青, 苏彦捷(2012). 共情的毕生发展: 一个双过程的视角.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4), 434-441.
[7] 寇娟, 刘洋, 宋洪文, 邹枝玲(2015). 中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心理学进展, 5(3), 134-141.
[8] 李博文(2020). 积极共情与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进展, 10(3), 260-268.
[9] 聂宏斌, 阴山燕, 任丽君, 韩梦娇, 朱思琪, 孙小越, 纪晓宁, 等(2018). 共情训练改善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实验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9), 1398-1402.
https://doi.org/10.13342/j.cnki.cjhp.2018.09.032
[10] 欧阳谢璐(2021). 与青春期学生共情式沟通的个案探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44(4), 167-169.
[11] 彭银辉, 赵莉, 李祥, 龙宇, 徐新茂, 张换芳, 蒋莉华(2024).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 共情和情绪能力的多重中介作用.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55(1), 146-152.
[12] 苏彦捷(2017). “不同情绪的共情以及不同情境中的共情”专题简介. 心理技术与应用, 5(10), 577.
[13] 颜志强, 苏彦捷(2021). 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发展差异: 元分析初探. 心理发展与教育, 37(1), 1-9.
https://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1.01
[14] 颜志强, 苏金龙, 苏彦捷(2018). 共情与同情: 词源、概念和测量. 心理与行为研究, 16(4), 433-440.
[15] 杨廙, 胡金生(2013). 内隐种族偏见的干预策略. 心理科学进展, (11), 2064-2072.
[16] Allemand, M., Steiger, A. E., & Fend, H. A. (2015). Empath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Predicts Social Competencies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3, 229-241.
https://doi.org/10.1111/jopy.12098
[17] Baugh, R. F., Hoogland, M. A., & Baugh, A. D. (2020).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Empathic Interventions in Medical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dvanc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11, 879-890.
https://doi.org/10.2147/amep.s259718
[18] Decety, J. (2011). Dissecting the Neural Mechanisms Mediating Empathy. Emotion Review, 3, 92-108.
https://doi.org/10.1177/1754073910374662
[19] Decety, J., & Jackson, P. L. (2004). 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man Empathy.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 3, 71-100.
https://doi.org/10.1177/1534582304267187
[20] Fu, W., Wang, C., Chai, H., & Xue, R. (2022). Correction: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Empathy, Social Suppor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in China: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9, Article No. 343.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2-01373-4
[21] Zins, J. E., & Elias, M. J. (2007).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17, 233-255.
https://doi.org/10.1080/104744107014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