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偷感很重”的生成机制与流行动因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Popular Motivation of the Internet Popular Phrase “Strong Sense of Stealing”
摘要: 本文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偷感很重”的生成机制,尝试从类词缀以及概念隐喻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剖析。同时,分析了其流行动因,指出其与社会背景、媒体传播、心理需求及群体选择密切相关。该流行语反映了当代人在追求与逃避关注间的矛盾心理,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popular internet slang “strong sense of theft”, and attempts to analyze it from two perspectives: class affixes and affective metaph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asons for its popularity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background, media communication,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group choices. This popular phrase reflects the contradictory psychology of contemporary people in pursuing and avoiding attention, and has profound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文章引用:马国庆. 网络流行语“偷感很重”的生成机制与流行动因初探[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2): 292-29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21149

1. 引言

网络流行语,作为数字时代独有的文化符号,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并塑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它们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的多元面貌、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念的变迁。从“e人与i人”对内向与外向性格的趣味划分,到“浓人与淡人”对情感表达浓淡不同的精妙描绘,每一个流行语都是对某一群体特征或社会现象的精准提炼。

“上班总觉得自己偷感很重怎么办”“大学生偷感行为大赏”……伴随着背着布袋、戴着绿色头套、弯着腰的“偷感人”表情包,“偷感”一词正在社交平台风靡,成为今夏的新晋网络热词。随着这股热潮的蔓延,大家纷纷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己创作或是转发“偷感很重”的视频,从朋友圈的私密分享到微博的公开讨论,再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病毒式传播,这一话题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网络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起源可能追溯到KPOP偶像团体的粉丝圈层,特别是女团Le Sserafim于2024年2月发布的歌曲《Easy》中的某些舞蹈动作,由于其独特性和创新性,特别是那些被形容为“偷偷摸摸”的肢体表达,成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讨论。随着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和深入讨论,这些舞蹈动作逐渐成为了网络热议的话题,进而催生了“偷感很重”这一网络用语的诞生。这个用语以一种诙谐而生动的方式,概括了歌曲《Easy》中舞蹈动作给人的独特感受,从而逐渐形成了“偷感很重”的网络用语。

“偷感很重”这一表述,虽然并非一个传统或广泛认知的心理学术语,但从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流行来看,它主要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事作风,即默默做事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种人喜欢自己给自己一个规划然后默默执行,有显著成果了可能才会说,或者等待别人发现。这种行为会给他们本人以极大的安全感,因为他们不需要将自己放在未可知的环境中,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计划或想法被公开后可能面临的失败和嘲讽。

2. 网络流行语“偷感很重”的特征

“偷感”和偷窃行为不同,它并非真正的偷窃行为,而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人由于过度自我意识和不自信,导致产生一种“做贼心虚”的感受,这种心理状态不仅深刻影响着个体的日常交往模式,还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我认知、社会评价以及个人隐私的复杂态度,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交回避:在繁忙喧嚣的社交场合中,部分个体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不适感,仿佛自己置身于聚光灯下,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言语都可能被无限放大。这种恐惧成为注意的焦点,驱使他们采取回避策略,比如选择角落的位置坐下,减少发言次数,甚至尽量避免参与集体活动。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合时宜,害怕被误解或嘲笑,从而选择以沉默和低调来保护自己免受潜在的社交压力。

(2) 内在羞耻感:这种“偷感”的深层根源之一,是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质疑。个体可能长期受到外界标准或内心完美主义的束缚,不断将自己的表现与他人比较,进而产生自我否定和羞耻感。他们害怕自己的不足被揭露,担心他人的评价会进一步削弱自我认同。这种内在的羞耻感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他们展现真实自我的勇气,使他们更倾向于隐藏自己,避免成为他人评判的对象。

(3) 低调行事:为了减轻因失败或批评带来的心理负担,一些人选择以低调的方式行事。他们不追求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是倾向于默默努力,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完成任务。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减少外界干扰,还能让他们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自我成长。

(4) 隐私保护: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隐私的泄露风险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隐私保护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可能精心设置隐私权限,限制谁可以看到自己的动态;在公共平台上,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化名或模糊的个人信息,以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这种对隐私的强烈保护意识,既是对个人安全的维护,也是对自我边界的坚守。它反映了现代人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深切忧虑和自我保护的需求。

3. 网络流行语“偷感很重”的生成机制

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领域的一股新兴力量,深刻地刻画了时代的特征与变迁,彰显了在沟通交流中展现出的高度灵活性和持续的创新变异性。尽管各具特色,其本质仍是网络空间内高效传递信息的语言媒介。深入语言内部结构,网络流行语的诞生路径错综复杂,每一词汇的兴起都伴随着独特的背景与生成条件。然而,若从更广泛的分类视角审视,不难发现不同类型流行语在生成机制上共通的内在逻辑与可循的规律。

3.1. 网络流行语中的类词缀化

1979年,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明确提出了“类前缀”和“类后缀”的术语,认为类词缀是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过渡状态的特殊语素,这一观点为类词缀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沈孟璎在《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1986)中详细探讨了汉语中新的词缀化倾向,包括词根词缀化的趋势、附加意义的产生以及词缀化倾向的动因等。她认为,类词缀是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语素,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已趋于抽象和概括,能够产生附加意义,并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2]。张谊生(2002, 2003)从具体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类词缀的构词特点和虚化过程[3] [4]。沈光浩(2011)指出,类词缀是位于词缀与词根之间的语素,其界定需依据意义、结构及功能三大标准,这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他基于这些标准,并综合各方观点,初步确定了现代汉语中存在10个类前缀和32个类后缀,它们均处于“词缀—词根”这一连续变化体系之中[5]

类词缀化,作为网络新词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不仅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文化底蕴与民众心理的微妙变迁,更成为窥探网络语言发展脉络的一扇窗口[6]

按照位置,“偷感”属于类后缀。所谓类后缀即在构词时,类词缀在后,填充成分“X”在前。“偷感”一词,与“骨感”、“网感”等相似,均是以“感”作为类后缀构成的词汇。“骨感”常用来形容极为消瘦的体态,无论男女,一旦其身形显得肉量稀少,仿佛只剩下骨架支撑,便可用“骨感”来形容。这一审美观念源自娱乐圈的“减肥热潮”,随后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网感”指对网络感知力,包括热点敏感、语言把控以及对用户洞察,反映了创作者对时代的理解,即明白在当下环境,什么样的内容、怎么说才会引起关注。后也被用于形容某些人的外貌、妆容、拍摄技巧和照片风格等方面,具有网红风的感觉。

按照语法关系,“偷感”属于偏正关系,形成偏正关系的词语一般情况下是由词根语素和类后缀构成的。网络流行语中含类词缀的词语属于偏正型的占比较大。以类后缀“感”为例,其所在词语都属于偏正型。“X感”表示某种感觉或情感。如“偷感”—偷偷摸摸、小心翼翼的感觉,突出人的行为方式;“骨感”——身体消瘦、骨骼明显,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身材特征;“网感”——通过网络感知到的信息、情绪、趋势等,反映了人们对网络世界的认知和态度。

3.2. 概念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中,首次从认知角度提出概念隐喻,认为其是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映射。这意味着人们用一个清晰具体的概念域(源域)来理解和体验一个模糊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它使人们能够用已知的概念和经验去理解未知或抽象的概念和经验。通过隐喻,人们能够构建和扩展自己的概念系统[7]

赵秀凤(2009、2011)对多模态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她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文本中,还广泛存在于图像、音乐等非语言模态中[8]。同时,她也通过具体的小说文本分析了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作用:隐喻不只是用一个概念构建另一概念的概念化手段,更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表情和表意机制,用以传达普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和意识状态[9]

梅德明、高文成(2006)运用概念隐喻认知理论对《老子》中的道、无为、德和辩证法四个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些概念都通过隐喻的方式得到了表达和理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料证明认知隐喻观的共性[10]

江桂英、李恒(2011)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对手语进行了研究,认为手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意义[11]。王寅(2009)结合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的体验性和隐喻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隐喻是人类大脑对外部世界进行模拟和加工的一种重要方式[12]。卢植、茅丽莎(2016)提出了隐喻认知表征的动态系统观,他们认为隐喻的认知表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3]

在网络用语中,隐喻以其跨域映射的独特性和强大的创造力成为了更为常见的构词方式[14],使得原本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能够跨越原有的语义界限,被赋予更加宽泛且多样化的诠释与应用。隐喻的成立在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似性的联系,一旦这种相似性被成功构建,隐喻便自然而然地得以确立。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民们为汉字“偷”赋予了别开生面的意蕴——“偷感”,虽与违法行径毫无瓜葛,却深刻描绘了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在诸如“偷感很重”“偷敢十足”等语境中,“偷”字已经挣脱了传统意义上与偷窃行为紧密相连的束缚,转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行事风格或深层心理状态的象征。在源语境中,“偷”字往往承载着负面的含义,如窃取财物、秘密行事以达成不当企图,多带有贬义色彩。相比之下,在目标语境中,“偷”则常被用来描绘某人默默努力、不愿张扬的行事风格,其色彩逐渐趋于中性平和。尽管两者在字面意义上大相径庭,但它们所映射出的心理状态却存在共通之处。

“偷感很重”这一表述,精妙地捕捉了在特定情境下,如追求低调行事、渴望隐私或避免成为众人焦点时,人们内心深处的紧张感、焦虑情绪、对曝光的深切恐惧,以及对他人过度关注的本能抗拒。这种心理状态,与古语“做贼心虚”所传达的那种微妙的不安与自我怀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认知主体巧妙地运用了“偷感”这一熟悉且易于把握的概念框架,作为沟通的桥梁,来阐述和剖析人们在具体情境中对外界关注的抵触心态,以及个体倾向于私下默默努力的行为模式。这一过程,实现了从具体行为(偷)向抽象心理状态(偷感)的映射,但并非全面而直接的对应,而是有选择性地撷取了两者间共有的心理特质,进而构建了一个用以表达复杂心理状态的独特且深刻的认知模式。

4. 网络流行语“偷感很重”的流行动因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自媒体行业的迅猛崛起,网民群体的持续壮大以及公众社会参与意识的显著增强,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些流行语紧密贴合时代脉搏与社会变迁,迅速捕捉并精准反映社会现象及民众心理的动态变化,成为现实世界与大众情绪的生动写照。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与共鸣。

4.1. 心理因素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且国家教育部门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学习竞争依然激烈,这无疑给学习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会变得不自信,害怕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不完美,担心被评价或嘲笑。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些场合下表现出极强的“偷感”。此外,这还会影响年轻人的自我认知和自尊水平,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从而过度担忧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人的期望。这种担忧可能使他们在公众场合或他人注视下感到不自在,进而加剧“偷感”现象。

“偷感学习”,到自习室以后左看右看,避开同学;偷摸起床去图书馆,生怕被室友发现。这种转变反映了年轻人在社会压力和竞争下的心态变化,害怕被贴标签,总是担心事情没做好而被质疑或嘲讽,因此选择低调努力,只在关键时刻展现实力。

4.2. 社交压力的应对方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社交压力。他们需要在各种场合中展现自己的魅力和能力,以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然而,这种压力往往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甚至产生逃避社交的念头。自嘲和“偷感很重”现象成为年轻人应对社交压力的有效策略,他们以幽默的方式调侃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和不足,减轻心理负担,改善社交体验。

以“想起初次去海底捞的尴尬”为例,面对热情得近乎过分的服务员,年轻人可能会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担心自己的反应不够得体而引发尴尬。但当他们以自嘲的方式回忆起这段经历时,那种紧张感便得到了有效地缓解。同样,“在公众场合不敢接电话”、“不想被Tony老师或健身教练推销办卡”、“逛街害怕导购”等场景,都是年轻人在社交压力下的真实写照。他们害怕自己的表现不够完美,担心被他人评判或嘲笑,因此尽可能地逃避与陌生人的交流。然而,通过自嘲和描述“偷感很重”,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有助于减轻社交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让社交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4.3. 情感共鸣与社交连接

共鸣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连接机制,它能够将不同个体之间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连接起来,形成一种集体性的理解和认同。在社交媒体上,当大量网友通过视频、帖子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对“偷感”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时,这种真实的、个人化的表达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广泛的共鸣。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使用和讨论“偷感很重”时,他们之间的共鸣和连接也变得更加紧密。这种共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在社交媒体上,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形成了一个个基于共同心理状态的社群。

面对贴近生活的描述——“我只想偷偷的,大家不要关注我”“摸鱼”“偷偷地碎了”“总忍不住想要窥探他人生活”“偷偷面试兼职,生怕室友以为自己攒了不少积蓄”“我要偷偷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让许多人回想起自己曾有过的相似经历或心理状态,激起了广泛的情绪共鸣,感受到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从而找到一个归属的群体。

4.4. 概念的传播与深化

随着共鸣效应的增强,“偷感很重”这一概念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它不仅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也引发了更多人对这一心理状态或行为方式的关注和思考。它不仅在年轻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还逐渐渗透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开始深入探讨“偷感”背后的原因、影响,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最初,“偷感很重”多指因害怕被发现而偷偷摸摸的行为,如“偷感社交”,指路上遇到不熟的人就假装看手机,不直视前方,但现在,它已被赋予新含义,即年轻人偷偷努力、不愿被知晓的状态,如“偷感减肥”,害怕公开减肥计划后,会引来不必要的关注与质疑,更担心自己的努力与成果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反遭嘲笑。于是,他们选择默默减肥,以此规避人设崩塌可能带来的尴尬与挫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4.5. 社群传播

基于共同兴趣和心理状态的社群,如内向者社群、社交焦虑者社群等,成为了这类内容传播的重要阵地。其中“社恐”一族尤为典型。面对现实社交,他们心生恐惧,往往不知所措。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世隔绝,相反,他们更偏爱网络社交,通过庞大的线上社群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空缺,以此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在社群内部,成员们通过分享个人经历、交流心得体会以及相互扶持,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不仅为成员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包容的交流环境,还使得内容的传播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次,社群成员间的共鸣与互动,也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和效果。

4.6. 幽默化的表达

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大多数网络用语都是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它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发共鸣和讨论。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用户将“偷感”娱乐化、幽默化,如某网友发了一张自己在办公室偷着吃零食的照片,并配文:“偷感爆棚,偷吃小零食的快乐你们懂吗?”,更有人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偷偷看剧被抓包的截图,调侃道:“偷感超重,追剧被抓现行,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这些实例都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将“偷感”这一词汇娱乐化、幽默化,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共鸣。通过分享和讨论这些幽默的内容,人们不仅加深了对“偷感很重”这一概念的理解,还建立起了更加紧密和积极的社交联系。

4.7. 社交媒体的作用

社交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网友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分享平台,还通过算法推荐等机制将相关内容精准地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群体。比如小红书、微博、抖音,经常会给我们推荐一些我们没有接触过的视频用户,但是这些视频或用户有一部分是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它会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获得用户的兴趣偏好,为用户推荐与他兴趣偏好相似的内容,从而对我们进行推送。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共鸣效应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使得其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4.8. 传播方式多样

在社交媒体上,“偷感很重”这一概念以及类似的心理状态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主要得益于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这些方式不仅丰富了信息传达的形式,也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促进了话题的扩散和共鸣。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传播方式:

(1) 视频分享:

视频作为直观、生动的媒介,能够直观地展现人们在“偷感”状态下的种种表现,用户通过拍摄并上传自己的真实经历或模拟场景,让其他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其次,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加速了这类内容的传播速度。

某短视频平台上,“偷感很重”这一话题相关视频播放量已突破15亿次大关,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了诸如“超绝偷感”、“绝对偷感”、“偷感与生俱来”等多个热门词条。不仅如此,明星效应也为这一话题增添了更多色彩。王鹤棣、范丞丞、白鹿为了宣传新剧,合拍了一段“功夫熊猫”舞蹈视频,因其三人眼神四下乱瞟,动作看上去就像是随时准备动手的“小偷”,被网友调侃为“偷感三人组”。

(2) 图文帖子:

文字描述加上图片或表情包的形式,能够精准地传达“偷感”的微妙情感和心理状态。用户通过撰写自己的故事或引用他人的经历,配以相关的图片或表情包,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的图文帖子,成为了这类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上,有关“偷感很重”的话题数不胜数,“偷感很重的熊猫什么样”、“沈腾马丽偷感很重”、“偷感很重的表情包”、“偷感很重的猫咪”以及“偷感很重的小狗”,每一个话题都配以丰富的图文内容,将“偷感”这一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

这些话题不仅吸引了大量网友的眼球,微博阅读量轻松突破百万,部分更是直逼千万大关,成为了网络热议的焦点。网友们纷纷留言,或分享自己的见解,或晒出相似趣图,或制作搞笑表情包,围绕“偷感很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一系列话题不仅展现了网友们无限的创造力,也进一步推动了“偷感”的传播。

(3) 社交媒体互动:

点赞、评论、转发等社交媒体互动功能,使得用户可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内容的传播力,还促进了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共鸣。

某短视频博主发布了一则教授眼神训练的视频,因其独特的表现力,被广大网友誉为“汉服天选之人”,该视频迅速走红,点赞超过270万次,转发量也突破了100万。受到博主的启发,网友们纷纷效仿,积极参与到眼神训练的挑战中来。大家在评论区踊跃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或是附上自己练习时的照片,或是讲述身边人对自己眼神变化的看法。然而,令人捧腹的是,不少网友的反馈却意外“翻车”,纷纷被调侃为“偷感”十足。有的网友表示:“练了一下,我妈说在自己家想拿什么直接拿,没必要偷东西。”还有的网友留言:“对着镜子试了一下,感觉小区的电瓶都是我偷的。”这些幽默的评论,让原本正经的眼神训练教程,瞬间变成了网友口中的“偷感很重教程”。这一系列的趣味互动,不仅展现了网友们的幽默感和创造力,也让原本单调的眼神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除此以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门话题、标签等机制,也为这类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 结语

随着网络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了新词、新义与新概念孕育的沃土,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快速变迁、汉语语言本身的丰富活力,以及广大网民追求新颖、独特表达的心理倾向。网络流行语,作为这一时代的语言产物,不仅体现了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映射出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

深入剖析网络流行语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其生成机制,这涉及语言内部结构的创新、外来文化的融合、社会热点事件的催化等多重因素;二是其流行动因,这包括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传播能力、公众情绪的共鸣与释放、以及群体认同感的构建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从诞生到广泛流行的全过程。

以“偷感很重”这一网络流行语为例,本文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其生成机制源于网络流行语类词缀化与概念隐喻的巧妙运用,体现了语言创新与表达深化的相互作用。而该流行语之所以迅速风靡,则深刻关联于当前社会背景的多元化特征,包括主流媒体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公众对心理慰藉与归属感的迫切需求,以及群体行为选择中隐含的社会压力等多维度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虽对“偷感很重”的生成与流行进行了初探,但尚属浅尝辄止。在生成机制方面,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等待我们深入挖掘,以揭示更多语言内部的创新规律。同时,在流行动因的分析上,本文的探讨尚停留在较为宽泛的层面,未能精细化至特定领域或具体方面的细化动因。因此,未来研究需进一步细化分析框架,针对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心理需求或传播渠道,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以全面把握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脉络与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2] 沈孟璎. 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4): 93-99.
[3] 张谊生. 说“X式”——兼论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3): 96-105.
[4] 张谊生. 当代新词“零X”词族探微——兼论当代汉语构词方式演化的动因[J]. 语言文字应用, 2003(1): 96-103.
[5] 沈光浩.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界定标准与范围[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4(3): 109-113.
[6] 王月. 网络流行语中的类词缀化现象探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1(10): 85-92.
[7]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 赵秀凤.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 外语研究, 2011(1): 1-10+112.
[9] 赵秀凤. 意识的隐喻表征和合成——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认知文体学分析[J]. 外国语文, 2009, 25(2): 11-17.
[10] 梅德明, 高文成. 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 2006(3): 42-46.
[11] 江桂英, 李恒. 认知隐喻视阈下的手语研究述评[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12): 39-43.
[12] 王寅. 国外神经科学最新发现对语言体验性的论证——十六论语言的体验性: 模拟论语义学[J]. 外语教学, 2009, 30(3): 1-6+28.
[13] 卢植, 茅丽莎. 隐喻认知表征的动态系统观[J]. 外语教学, 2016, 37(3): 13-17.
[14] 吴炳璋, 尹夏燕.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类型及其生成机制初探[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4): 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