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和目的
《永生羊》由叶尔克西使用中文所著,讲述的是她小时候生活的北塔山牧场。20世纪50年代,这片边境牧场由哈萨克牧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兵团人共同创建。人们在这里一边辛勤劳动,一边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叶尔克西的父母也在这片土地上创办了牧场小学。《永生羊》以孩童的视角,梦幻般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和独特地域的故事。在四季变迁的哈萨克毡房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生活秘密;在同一片小山冈上,上演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和羊群的生离死别。每年青草生长、枯萎,驱使着人畜踏上远行的路途,最终又回归故地。在自然与人世交织的长河中,唯一不变的是那颗纯真的童心,成为这段故事的灵魂与指引。新疆哈萨克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深刻烙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新疆当代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在风情浓郁的北塔山牧场中出生并成长。草原作为一个地域性极强的概念,不仅是一种地理环境,更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这种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对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小说与散文大多取材于草原牧区,展现哈萨克民族的精神文化与现实生活,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与鲜明的民族风情[1]。
在跨文化翻译中,文化因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翻译批评作为评估翻译质量和有效传达文学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本论文旨在探讨文化因素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并以《永生羊》这部散文集为例进行深入分析。《永生羊》是一部充满着文化内涵和隐喻的作品,文笔直白却包含深情和力量,英译本由James Yongue,季宇琦译著。原著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情感意象对于目标语言读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要求译者以作者的角度去了解体会上个世纪中下旬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所以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著的语言和故事情节,还需要将其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2. 研究方法
在翻译批评的研究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对译者的策略选择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影响译文的接受度和质量。研究表明,文化因素在翻译批评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涉及文化背景的传达、隐喻的转换、文化适应性等方面。本文将探讨文化因素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基础,并回顾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当前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依据。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首先,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翻译批评和文化因素的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归纳文化因素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和应用模式。收集近年来有关翻译批评、文化因素以及相关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特别关注Eugene 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Lawrence Venuti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等经典理论,以及国内学者对翻译实践中文化隐喻和民族元素的分析。其次,本研究选取叶尔克西的文学作品《永生羊》及其英译本(由James Yongue和季宇琦翻译)作为研究材料。这部作品以其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隐喻表达,为研究文化因素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之所以选择该作品,是因为其包含大量文化特征,例如宗教习俗、民族象征和自然隐喻,这些元素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是跨文化交流的难点。
在案例分析中,依据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和Venuti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对《永生羊》中典型段落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逐步细化对文化隐喻、民族元素的解读,本研究得以提出针对翻译批评的新视角。案例分析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在分析过程中,依据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和Venuti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对《永生羊》中典型段落的英译版本进行逐一解析。例如,选取原文中涉及文化隐喻、民族风俗和地域特色的片段,比较原文与译文在文化传达上的异同,并评估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否有效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例如,分析某作品中的文化隐喻如何在译文中被转化,可以揭示译者的文化理解深度和翻译技巧。王宏印先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2002)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诗词部分作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比较,指出在处理具有深厚文化意象的细节时,不同译者使用的策略会对文化信息的传递产生不同的效果[2]。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该作品富含哈萨克文化内涵,但并不能代表所有哈译英作品跨文化翻译的情况。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涵盖更多哈萨克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翻译批评分析,以获取更全面的结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探索不同文化因素对翻译批评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等,可能会导致评价者对译文的偏好和重视点存在差异。此外,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来传达这些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本论文将以散文集《永生羊》为例,通过对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翻译批评的分析,探讨文化因素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希望本研究能够加深对跨文化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认识,为翻译批评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并为未来的跨文化翻译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3. 《永生羊》的跨文化翻译分析
3.1. 跨文化翻译面临的挑战
在进行《永生羊》的跨文化翻译时,翻译者面临着多重挑战。抛开其他要点不谈,首先,语言障碍是一个主要挑战。对汉语写作的新疆哈萨克文学作品进行英译,三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的差异,翻译者需要寻找合适的目标语言表达,以准确传达原著中的语言意义。其次,文化差异也是跨文化翻译中的重要挑战。该作品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包括宗教背景、民族习俗和民族神话等,涉及到文化特色、价值观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传达,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象,因此原著中的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翻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3]。为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得到有效传达,需要翻译者具备跨文化理解和文化适应的能力,以确保译文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3.2. 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
3.2.1. 文化隐喻和情感意象的转换:译文的文化传达效果
在不同文化中,各自存在文化隐喻和情感意象,翻译者需要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的形式。例如对死亡的解读:
原文:“这个红帷幔以后就不用了,我将把它放在箱子里。记住,一个人是会死的,我和你们的父亲,也是会死的。那是天意所定,迟早要发生的事。如果哪一天,我真的死了,有人问,给你妈遮面的东西在哪儿,你们就把这个拿给他(她)。其它的事,交给他们去做就是了。你们还应该记住,丧失亲人虽然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任何一种哭,任何一种悲哀都应有所节制。否则,就会让人瞧不起,或让人耻笑,明白了吗?”(《帷幔两边》) [4]
译文:“This red heavy curtains may not be used any more, so I will put it in my box. Remember, man will die. So will your father and I. That is the destiny that will appear sooner or later. If one day I die and someone asks, where the thing for covering my face is, you give this to them, You may leave all the other things. Just remember, it is really difficult and extremely sad to lose one’s close relatives, but any kind of crying and sadness should have its limits, or others may look down upon you and sneer, understand?” (Both Sides of the Curtain)
评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死亡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哈萨克文化中,面对死亡,眼泪最好适可而止,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遗憾,只是寿命到了该走了[5]。从能直面死亡开始便准备着裹尸布,但绝不会因为最终的死亡而放弃认真生活,可以看见叶尔克西直白透彻的文字背后抒写出的豁达的生死态度。翻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隐喻,在西方文化中,“向死而生”就可以较好的诠释这个概念:这里译者将箱子译为“box”,既指存放帷幔的箱子也意味着一旦需要用到帷幔,便是盖棺入殓之后事;按照存在主义哲学的解释:人只有真正领会和懂得死,才真正领会和珍惜生。
3.2.2. 文化调整和重构:译文中的文化失误和不准确性
作品中可能存在某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习俗或传统,翻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例如对生灵的敬畏:
原文:哈萨克们每宰杀一只羊时会说:“你生不为罪过,我生不为挨饿,原谅我们!”(《永生羊》)
译文:Every Kazakh would say while they were killing every sheep, “You were not born guilty and I was not born hungry. Forgive us!” (An Eternal Lamb)
评析:作者的小羊萨尔巴斯因发生意外面临宰杀,年幼的作者无法接受。“为一只羊掉泪不吉利。想想吧,如果你命数长,能在世上待上很长一段儿时间,你会看到有很多羊为你而死,那么你的泪该怎么流呢?”在父亲的开导下对生命有了独特的认识——“一只羊被宰杀了,另一只羊又会来临,她们的生命在时空中循环往复,永无休止。”20世纪法国哲学家史怀泽就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说:“如果人类拥有生存的意愿,那么他就必须尊重其他有生命的,以及他们的生存意愿。”受地域文化熏陶成长的作者将这只羊赋予了人的生命样式,直到这只羊生命的尽头,作者还是依然将它作为一个生命的伙伴来思念。作者对人的生命的敬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动物生命的珍视、尊重和敬畏。宰杀是为了生存,自然生态驱使并非恶意杀戮,译者这里使用的“killing”则有故意杀害,使受折磨痛苦的死去的意味,因此不符合原文表达;使用“slaughtering”是更加准确贴近原文意境,表示对动物单纯的屠宰。
3.2.3. 民族元素的转换和解释:根据语境选择归化或异化
如果原著涉及到民族元素,翻译者需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民族背景和表达方式。
例如亲属认领关系:
原文:我想,如果我死了,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让我继续的活下去的人,除了我母亲,也就只有我的脐母了。我对母亲已不报太大希望,因为那时她和我一样,生死未卜。相行之下,我更愿意相信脐母,也许在我死后的许多个夏天里,她也会坐在飘过炊烟的阳光地里,捏一把纺锤,给我唱唱挽歌,就像我也是她惟一的女儿那样:
我把银子戴在了手上
我把野花绣在了裙子上
河水干了,小溪断了
不知我的小驼羔去了何方
东边太阳出来了 西边月亮下山了
可怜我薄命的驼羔啊 被无情的黑土拿走了(《脐母》)
译文:I thought if I died, then in this world, except for with my own mother, I would only live on within my umbilical mother. I didn’t hold much hope for my mother since she was the same as me, her life being uncertain. I would rather have believed in my umbilical mother, who perhaps many summers after my death, would sit in the sun surrounded smoke and sing an elegy for me as if I were her only daughter:
“I wore the silver on my hands and
I sewed the wild flowers in my dress,
The river dried as well as the brook.
Where was my little lamb going?
The sun came out in the east and
the moon came down in the west.
My poor little lamb was taken away
by the merciless black earth.” (Umbilical Mother)
评析:在哈萨克族民间,有一种独特的习俗——“认脐母”。“脐母”在汉语中类似于“义母”,但在哈萨克族文化中,这一角色更富有民族特色。通常能够成为脐母的女性,须是品行端正、性格开朗、坚韧乐观且备受尊敬的长者。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哈萨克族对品德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特有的社会纽带和人际关系模式,因此,在哈萨克族人眼中,脐母并非谁都能担任。一旦认下某个孩子为自己的“脐子”,她便会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关爱呵护。而这个孩子也会一生敬重和爱戴自己的脐母,将这种特殊的情感维系一生。原文开篇译文中解释道“Kind of like a foster mother or godmother, but not exactly the same,since an umbilical mother is particular to the Kazakh.”哈萨克族是一个崇尚爱与生命的民族。他们对人、土地和生命的深情厚爱,在叶尔克西的作品中淋漓尽显,为我们呈现了草原哈萨克族纯朴的灵魂与博大的胸怀,塑造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形象。这也体现出哈萨克族人对新生命的热爱之深。在他们的观念中,孩子是神灵赐予的礼物与福音,每一个新生命都象征着新的希望。因此,在迎接新生命的时刻,哈萨克族人总是流露出格外强烈的情感。这里的概念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译者将异化法贯穿于整个篇章,尤其是歌词中,“My poor little lamb”将作者与脐母之间奇妙且深厚的感情体现了出来。“taken away by the merciless black earth”再次点中泥土与生命有着内在的微妙关系,作者与脐母的关系对应生命与大地的连接。
4. 结语
本文通过以《永生羊》为例,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它们对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翻译批评作为一种评估和改进翻译质量的手段,对于处理文化因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和情感意象,并灵活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象。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方式,进行文化转换、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得到恰当理解和接受。
翻译批评在跨文化翻译中起到了评估和指导的作用。通过对译文的评价和反馈,翻译批评者能够揭示译文中的文化失误和不准确性,并提供改进和修正的建议。翻译批评者的观点和建议可以帮助翻译者深入理解原著的文化因素,改进译文的文化传达效果,并提升翻译水平和文化适应能力。在实际的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应该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敏感度,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技巧和文化理解能力。此外,与翻译批评者的积极互动和沟通也是重要的,可以帮助翻译者不断改进和完善译文,以达到更好的文化传达效果。
综上所述,文化因素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在跨文化翻译中至关重要。翻译者需要全面考虑文化因素,并灵活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象。翻译批评作为评估和指导翻译质量的手段,可以为翻译者提供宝贵的反馈和改进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翻译技巧和文化适应能力。因此,在未来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和翻译批评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将更加重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多样且复杂的,不存在一种固定的翻译策略适用于所有情况。每个文本和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方法。此外,本文以《永生羊》为例,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然而,文化因素在不同作品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挑战。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讨其他文学作品或不同文化间的翻译情况,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化因素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最后,跨文化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理解。通过充分认识和应用文化因素,并结合翻译批评的评估和指导,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象,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