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通过追溯景观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来源、总结其设计特点、剖析其景观设计代表作品,景观设计师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下宝贵经验:首先,学习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实践,可以将自身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态的思考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其次,掌握大师们的审美观念,学习通过各种园林要素和空间变化去体现园林艺术美;最后,景观设计师们可以分析设计大师如何创新地解决问题,学习大师的景观设计方法,结合自身对场地的理解更好地进行景观设计。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风景园林界的杰出人物——王向荣教授,他以其众多杰出的景观设计作品在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向荣教授的设计理念深刻融入了文化景观的内涵,通过对他的作品、思想源泉及设计特色的深入剖析,本研究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见解,不仅有助于景观设计师提升专业技能,更能加深对景观设计行业的理解和认识,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阅读法、实例解读法、归纳演绎法三种方法对王向荣景观设计进行研究,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王向荣出发,借助网络学术资源库查阅公开资料,搜索、收集有关于王向荣的生活、工作、学习资料,奠定理论研究基础;实例解读法是通过对其景观设计的代表作品进行解读,进一步探究其文化景观的内涵,为后续的景观设计特点总结提供一定的案例支撑;归纳法是通过对王向荣的思想来源、景观设计作品特点进行总结,得出其概括性的设计特点,为景观设计师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景观设计思想来源
2.1. 生活的社会背景
王向荣教授出生于甘肃兰州,他对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充满了爱和敬意,这对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中的地域景观思想抹上了一笔神秘色彩。王向荣教授思想源头来源于对于土生土长地方的生活与思考。在那个时代,中国刚刚恢复高考10年,高考对于王向荣教授来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重要时刻,那是王向荣教授风景园林事业的起点,对于他的人生规划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向荣教授当年的高考成绩非常优秀,他出于家庭条件和生活的考虑选择了同济大学。
2.2. 丰富的求学经验
1983年,王向荣教授从同济大学建筑系园林专业毕业后,他毅然决定进入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深造,以期在园林景观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王向荣教授曾师从于陈从周、冯纪忠、孙晓祥、孟兆祯等园林景观界的前辈,他们的言传身教使他受益匪浅。在他们的指导下,王向荣教授深入学习了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技术要点、生态理念等知识,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师。1991~1995年留学德州卡塞尔大学城市与景观系,获得博士学位,深受其导师以及德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表1)。
Table 1. Wang Xiangrong’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表1. 王向荣的教育经历
序号 |
入学时间 |
学校名称 |
所学专业 |
学位 |
1 |
1979年 |
上海同济大学 |
园林 |
学士 |
2 |
1983年 |
北京林业大学 |
园林 |
硕士 |
3 |
1991年 |
德国卡塞尔大学 |
城市与景观规划 |
博士 |
2.3. 多彩的从业经验
在德国卡塞尔大学学习期间,工作于卡塞尔市城市景观事务所,在德国卡塞尔大学,王向荣教授不仅锻炼了解决场地内部景观问题的能力,还受到德国人特有的理性和严谨思维的熏陶,将其自己的理论理解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对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和实践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王向荣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他留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从事风景园林设计研究和理论的教学;1996年从德国回国后王向荣教授被聘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学术成果颇丰,指导学生参加国际风景园林大赛并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为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同时,王向荣教授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他的作品和思想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传承和创新,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
王向荣教授的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并重。王向荣教授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实践,2000年创立多义景观设计事务所,从事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他不仅在多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上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还成功地完成了多项设计任务,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一个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应该具备对社会和人文环境的深刻理解,并能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实际工程中”。他认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他的设计理念深受德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在他的设计中,不仅融入了自己的创意和独特视角,还充分考虑到了场地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他曾在多个学术论坛和国际会议上发表重要演讲,为全球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王向荣教授曾多次荣获国内外重要奖项,如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杰出成就奖”、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杰出人物奖”等。
2.4. 经常的旅游学习
林菁教授在园林设计领域的独到见解和深厚造诣,为王向荣教授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
两位教授经常结伴出游考察,尤其是在国外,他们相信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和体验,能够获取更多的设计灵感和创意。这种出游考察的方式,不仅能让他们看到更多的景观设计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氛围,从而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设计思路。
王向荣教授不仅在国内旅游,还在国外去过很多地方,如美国、日本、法国等。这种丰富的旅行经历让他对于不同文化和地域的景观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经历无疑对他的设计思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能够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设计风格。
3. 景观设计风格特点
3.1. 文化表达有特色
王向荣教授一直以来都十分尊重地域文化,他对文化有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他常用一种非常朴实的手法来延续和传承设计之前场地上的文化景观,从而使新的设计方案中的文化景观更为真实、自然和贴近人们的生活[3]。他并没有像一般的设计师那样,而是通过将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紧密结合,再运用一种内敛而又深邃的设计语言,将它们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具历史文化底蕴,又具现代感的设计风格。
王向荣教授不仅尊重地域中自然的部分,还会发掘其中的特殊的文化的部分。他深信,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应该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还应该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文化的认同。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还能看到他对人们情感需求的关注和满足。
王向荣教授所认为的文化与大家普遍定义的文化和表现手法是不一样的。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化,应该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被人们强加的。因此,他在设计作品中,总是尽力保持当地原有的自然风光,同时也会根据地域的特殊性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设计,从而使设计作品既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王向荣教授的西湖西进项目恢复了历史上的部分水域,让人们感受西湖原有宽阔水面,以再现历史中存在的东西,并通过景观设计与人们产生共鸣,为人们呈现出西湖历史文化的全新面貌。同时,这也是对西湖历史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
3.2. 景观东西融合化
王向荣教授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与西方园林的精华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并且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视角。他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进行了巧妙的融合,从构图上与从材料的选择上实现了二者的融合。这种重组和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创新的基础上,保留了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的核心价值。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王向荣教授采用西方的构图方式,包括对称、对比、重复等手法,同时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材料装饰,包括石材、木材、水景等,以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在整个设计中,王向荣教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努力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最终,他成功地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完美融合,为景观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3.3. 丰富的空间变化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一种空间的艺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空间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简明、流动与不确定性的空间的追求[4]。例如像小花园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王向荣教授特别注重对空间的塑造,始终坚持追求空间的简明、流动与不确定性。在设计过程中,王向荣教授始终坚持将空间的流动性、渗透性和不确定性融入其中,以便更好地表现出园林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性。
4. 景观设计代表作品
四盒园是其设计风格体现最为明显的代表作品之一,用夯土墙围合成一个封闭的花园,花园内部建造了4个不规则的盒子(图1),代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氛围,体现四季的轮回,命名为“四盒园”。四盒园的设计既承袭了中国园林注重自然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是王向荣教授对景观多义性的一种诠释[5]。
Figure 1. Overall bird’s-eye view and floor plan of the Four Box Garden
图1. 四盒园的总体鸟瞰图和平面图①
四盒园的材质运用上,王向荣教授根据不同要求选取了夯土墙、砖石等西北常用的建造材料来表现“四时之园”的主题,“春盒”由白粉墙和石材建造,以竹为主营造了春天般的美景;“夏盒”用原木做材料,用葡萄藤形成绿荫;“秋盒”由石头砌筑而成,顶上爬满了爬山虎;“冬盒”则采用青砖等材料,其内外都是白色砂石铺地,如雪一般,这样可以给人一种苍凉的氛围。四盒园充分运用乡土材质,体现了景观的地域特征以及对场所和自然的尊重[6]。
5. 景观设计思想总结
5.1. 从自然角度阐述
王向荣教授其所理解的自然含义是广义的,认为园林景观是对自然的模仿。是否存在人工的痕迹已经不再是衡量自然的标准。中国自然分为两个层面,第一自然是指原始的自然,第二自然是指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
原始的自然是指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它是自然的本来样子,是自然的精华所在。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则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人工干预后的自然,它是人类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仅要尊重自然,也要保护自然。所以在设计中,王向荣接受主张尽可能地减少人工的痕迹,以保护自然的完整性和自然的多样性。
5.2. 从地域角度阐述
王向荣教授认为,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场地中现有的一切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尽量减少对其的破坏和干扰。同时,应当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让景观设计更具当地的地域韵味,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氛围的场所[7]。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应当尽可能地保留历史痕迹,以及城市发展的面貌,以此来展示当地的文化底蕴。
如果在城市中,某个场地被设计成一个城市公园,虽然技术上很容易实现,但是这样的景观是不属于这个地块的,而是由人们一手创造的,这种景观只是一种人造的东西,无法与这个场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真正的融合[8]。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现代城市公园设计在设计理念上存在严重的错误,它们忽视了场地本身的信息,只是凭主观臆断去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城市公园往往无法在场地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反而是对场地的破坏更为严重。一个好的城市公园设计应该尊重场地本身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设计中,因此,他的设计尊重场地信息,合理将景观融入这个大环境。景观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场地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5.3. 从文化角度阐述
自然风光不仅是大自然的壮丽奇观,更是当地文化的体现,自然状况的恢复和历史的再现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风景园林对文化的体现更是如此,它应该更多的是对区域的文化景观的维护和延续,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以创造出既富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新的景观文化,从而使文化得以传承并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文化才是最真实、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和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看到一个景观要素经过历史冲刷和打磨之后的样子后,能够在脑海里浮现出当时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我们仍能从现代的、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感受、去反思其中的历史意义和乡土气息。
6. 结论
6.1. 设计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对风景园林中文化的体验需要改变思路,避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积累,这里需要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进行文化的体现与传承,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提炼文化符号进行抽象演变、设计景观构筑物就能体现与传承的,简单的提炼文化符号只是进行表面上的文化传承,如果按照这样的手法去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当对文化从较小的地域空间进行研究时,那么无法体现不同地域空间的景观异质性,并且将会从文化角度造成“千园一面”的问题,某些非专业领域的人不能从专业角度对此问题理解,只是从设计的表面去理解文化,对文化展示与传承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应该向王向荣教授学习其对于风景园林中文化的体现与传承,先从思想上意识到文化不仅存在于根据文化形象抽象出来的 “景观小品”,而且还存在于原有设计场地,原有设计场地经过“乡土文化”等不同文化的洗礼以后,场地的原貌、场地内存在的各种要素都是非常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的要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以后,通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才能真正地延续乡土文化,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才能真正地契合“因地制宜”这一设计原则。
6.2. 风景园林者承担社会责任
在上海世博会中心绿地的规划竞赛方案中,王向荣教授对于基地上将要被拆除的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估,并根据其可利用性,选择性的保留了这些建筑中的基础、墙等关键性的构件[9],这不仅是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在绿地中创造了一系列不同尺度的空间。他充分利用这些建筑构件,在绿地中将这些空间以精心布置的方式进行了围合,赋予这些空间以不同的功能和氛围。比如,一些空间被设计成了广场和喷泉,另一些空间则被设计成了绿地和花园,从而使中心绿地具备了中国历史花园的精神和诗意,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的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设计,保留、延续了这些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同时也通过创新和再创造。当人们来到这个中心绿地时,看到设计场地内部的门窗,就会想起原来场地中的建筑,可以让游人充分体验到场地的文化。
创新与融合中西造园手法,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妙的造园手法以及意境的打造需要进行传承,对于国外优秀的艺术表现也需要有选择性的与中国本土原生景观进行有机结合。风景园林中的文化不仅仅是来自史书、地区故事,而应是对文化景观的发掘。所以作为设计师,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场地的文化,或者不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简单地将文化“贴在场地上”,而是要担负起去发现与突出当地自然和文化景观的责任,从设计角度去更自然地体现文化。设计方案一个对场地自然和人文条件予以尊重,努力维护场地文化景观遗存,这是王向荣教授对文化的独特理解。
注 释
①图1来源:网页引用,https://link.cnki.net/doi/10.13718/j.cnki.xsxb.2013.12.01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