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特色的差异化营造
Differential Construction of Garde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DOI: 10.12677/hjas.2024.1412172, PDF, HTML, XML,   
作者: 朱 锋:上海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史亚儒:上海普陀区绿化建设管理中心,上海;杨瑞卿: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上海;上海城市树木生态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关键词: 园林景观口袋花园差异化全生命周期Garden Landscape Pocket Park Differentiation Full-Life Cycle
摘要: 随着口袋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市民对于口袋公园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有一些口袋公园的辨识度似乎并不高。在一座几百或上千平方米的开放式小游园里,要把景观和功能融入进来,更要把特色营造出来,绝非易事。当方案设计的任务量越来越大,设计模式往往陷入“快餐式”的流水线。为改变这些现象,我们结合新建的蝶缘口袋公园项目,分析过程中的推进瓶颈,重新思考造园的框架,仍然以植物种植为口袋公园的主导特色,并融入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建设、养护阶段,力争打造口袋公园的差异化特色景观。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ocket park, the public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ocket park. But some pocket parks seem less recognizable. In an open small garden of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square meters, it is not easy to integrate the landscape and function, but also to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When the number of tasks of the scheme design is increasing, the design pattern often falls into the “fast food” assembly line. To change these phenomena, we have integrated the newly constructed Butterfly Edge Pocket Park project, analyzed the bottlenecks in the advancement process, rethought the framework of garden creation, maintained plant planting as the dominant feature of the pocket park, and infused the concept of a full life cycle through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stages, striving to create a differentiate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for the pocket park.
文章引用:朱锋, 史亚儒, 杨瑞卿. 园林景观特色的差异化营造[J]. 农业科学, 2024, 14(12): 1371-1380.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4.1412172

1. 引言

游憩型公共绿地无论是改建或新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以往绿地新辟了园路,增加了可供停留的座椅;若场地再大一些,则再增加一座廊架,甚至是可供活动的铺装广场。我们常常可以从设计方案中听到“打开绿地”、“丰富功能”、“提升景观”之类的描述。但所运用的实际设计方式是否能真正达到效果,还需要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来审慎评估。同时,在实践中,以往公共绿地的设计考虑遵循城市生态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原则比较欠缺,无法确保设计方案满足视觉上的美感的同时提升使用者的体验和绿地的生态价值。例如,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研究[1] [2],自然元素的融入和空间的多功能性对于提升人们的心理福祉和场所的吸引力至关重要。此外,早期公共绿地的规划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以及社区参与度的提升[5]外的景观差异性考虑不足。本文将理论支撑和实践意义设计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采用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以期营造园林景观特色差异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2. 谨防“快餐式”的园林设计模式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园绿地中,常常能看见蝴蝶瓦、竹篱笆等具有年代特征的园林元素。不同特色的元素或表现形式都刻在不同年代的景观中。在当前上海建成的口袋公园中,在游人活动较开阔的区域设有廊架,配有相对更多的座椅,或是色彩明快的LOGO字点睛,或是精美雕塑小品添趣等。为了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口袋公园的设计往往重视行人的可休憩、可停留的户外行为需求。在景观品质提升的同时,我们也要留心以免呈现出了类似“十园九廊”等现象。

加上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已经摒弃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种植布局方案手法,往往用上木树阵、下木色块、花境的搭配形式,以此来体现规模效应。故此,从土建到植物,口袋公园虽然是丰富了设计意义上的功能性和提升了视觉上的景观性,但是否仍然缺少自身的特色,导致给人一种“萍水相逢”的印象。“标准化”、“公式化”的方案,很能说明现下城市园林景观亟需突破的一方面。当十到二十年甚至更久以后,若景观行业再来回溯这段园林景观的特色,我们能从布局手法、元素运用上读出一些什么呢?园林有法,但“法无定式”,法式可以千变万化[6]

3. 园林景观是“有温度的街区”的切入点

3.1. 景观与功能的融合

单纯追求景观或功能,都远远不及同时兼顾两者的难度。如果只追求景观性,种植大片规模化的新优植物品种,新建沿线鲜艳的构筑物等,以刺激视觉的方式来给人留下印象,但很可能忽略了对周边社区可能存在的遮光影响,或者因引入人的活动而产生噪音影响。同样,如果只追求功能性,我们大可以夸张阵列式地布局园林座椅,大面积新建可供遮风挡雨的挑檐,但这样的户外公共空间谈不上适宜。“有温度的街区”正是融合景观和功能,吸引市民来感受口袋公园的美,享受所提供的服务。

3.2. 目的与方法的统一

虽然人有着个体需求差异,但大众对普世积极价值观的认同、和谐人际关系的共鸣等,普遍是一致的。所以,优秀的园林景观都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原则。有温度的街区并不是机械化地把优秀的居住区、公园绿地、学校、体育馆等摆进街区里,而是每一个内容在价值观上都是互动的,都是有温度的街区展示的一扇窗。所以,口袋公园的造园思想(为什么建)和造园手法(怎么建)需要一以贯之地统一起来。那么,口袋公园的特色自然就呼之欲出了,并且因着所处场地的特征而具有不可复制性。

4. 园林景观特色的探索(以蝶缘方案为例)

以普陀区的蝶缘口袋公园为例,场地位于大渡河路桃浦河西南角,面积3100平方米,建成于2023年。过程中,因遇到节点难题,导致口袋公园方案不得不另辟蹊径。

4.1. 场地状况与原方案介绍

场地北临桃浦河(市级河道),南靠五建大楼(在建工地),东接大渡河路,西连华大科技园。由于园子的出入口处于桃浦河、地铁出入口等既有设施、地形的“咽喉”,导致绿地显得狭小,方案考虑在“蝶”字上做文章,打造别有洞天、小中见大的效果。结合贯通滨河步道的思路,原方案以接通华大科技园滨河步道为切入点,依河南岸设置步道,以此贯通华大科技园至大渡河路人行道;打造“蝶园”主题,场地中央作为视线焦点,设置蝶形廊架呼应主题(见图1)。

Figure 1. Butterfly garden | original plan and butterfly-shaped trellis

1. 蝶园|原方案与蝶形廊架

4.2. 推进过程中遇到难题

前期因五建大楼在建工程临时借用本项目场地,自拆除全封闭围挡之后,我们再次踏勘场地,发现原方案设置廊架的位置,上有超高压架空线,经征询国家电网部门意见,不同意在超高压架空线投影下方设置任何构筑物;无独有偶,廊架选址区域下有五建大楼的地下车库,考虑到承重,地下车库顶板上的绿化种植土覆土深度只能保持在1.5米以内,且廊架的地下基础在地下车库顶板上无受力支点。因场地面积局限性,廊架选址也无法在该区域内局部偏移调整。若取消廊架,整体方案都要重新设计。

4.3. 思考新的出路

在深化方案时,我们考虑分两步走:近期成景与长期愿景。找准口袋公园的“园”字,在绿化植物特色上深挖推敲。

4.3.1. 从“蝶园”到“蝶缘”——建设阶段近期目标

(1) 植物特色

针对“蝶”的主题,推敲蜜源植物特色的可行性,在乔、灌、草中都具有引蝶功能的植物,思考城市园林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为了避免面面俱到却又没有特色,此次在草本植物中深入挖掘蜜源植物专类园,考虑绿地层次的乔灌草配置以及四季搭配(见表1)。

Table 1. Butterfly encounter | nectar plant application chart

1. 蝶缘|蜜源植物应用表

一年四季

蜜源植物应用品种

春季

羽扇豆、刺槐、香橼

夏季

乌桕、枣树、醉鱼草、穗花牡荆、柳叶马鞭草、鼠尾草

秋季

醉蝶花、姬小菊、金鸡菊、黄金菊

冬季

金鱼草

其中,重点研究鼠尾草的应用。从植物分类上讲,鼠尾草属于唇形科鼠尾草属,品种多达1000余种,当然,常见的并不多,而能够引种应用于上海城市园林的品种数量也没有如此繁多,既有常做时令花卉应用的品种,也有做多年生宿根花卉的种类。鼠尾草大都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且种类不同的鼠尾草花期也不尽相同,大部分的鼠尾草都为短日照植物,花期5~12月(部分品种在冬季温度较为温暖的地区甚至可以保持常绿开花状态),盛花期主要为凉爽的春末初夏和秋末冬初这两个时间段,在高温高湿的盛夏需要进行修剪从而延长花期。毫不夸张的说,鼠尾草的花可以开半年。

(2) 方案雏形

近期目标为蜜源植物专类园。谋篇布局,搭好框架,在场地内配置鼠尾草的块面布局,尤其在原方案廊架选址的位置放样出一只蝴蝶侧面半幅翅膀的模纹平面(见图2),“蝴蝶”翅膀上的花纹就是鼠尾草等不同宿根、地被花卉的种植区域,并且模纹线条摒弃光滑曲线的形式,模拟油画的笔触,柔化滨河景观的硬质感,更加野趣诗意。种植5种不同株高的鼠尾草,配置前后空间关系,有30公分高的林荫鼠尾草、樱桃鼠尾草,40公分高的蓝霸鼠尾草、天蓝鼠尾草、墨西哥鼠尾草,结合各自对光照的不同需求,合理种植。从原先只以蝶为噱头,到目前种植蜜源植物特色,真正与蝶结下不解之缘,方案主题从蝶园改为蝶缘。

Figure 2. Butterfly encounter | butterfly-shaped planar intention composed of perennial and ground cover patches

2. 蝶缘|宿根、地被斑块构成的蝶形平面意向

(3) 景观升华

以“蝶缘”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巧妙把握空间尺度。灵感同时来源于宋代诗人欧阳修《望江南·江南蝶》的诗句所启发: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运用自然花丛勾勒平面蝴蝶,同时又以立体绿雕琢磨造型蝴蝶(见图3),演绎一双蝴蝶在草丛中嬉戏的场景(见图4)。平面与立体的组合,虚实兼备,动静相宜。至此,新的蝶缘方案全新亮相(见图5)。

Figure 3. Butterfly encounter | mosaic butterfly-shaped green sculpture intention

3. 蝶缘|模纹蝶型绿雕意向

Figure 4. Butterfly encounter | a pair of “butterflies” formed by the superimposition of two intentions

4. 蝶缘|两个意向叠加之后的一双“蝴蝶”

Figure 5. Butterfly encounter | schematic effect drawing

5. 蝶缘|方案效果图

4.3.2. 再续“蝶缘”——养护阶段中远期目标

虽然鼠尾草当年度可以二次开花,花期整体覆盖较长,但毕竟属于宿根花卉,在大面积运用时仍要考虑冬季地上部分萧条的生长习性。所以,从近期的蜜源植物专类园逐步过渡到中远期的鼠尾草专类园。待今后可以逐步在已形成的模纹框架中更换其他宿根花卉,用其他新的鼠尾草品种代替,结合对光照、花色、株高、花期等差异性,增加鼠尾草品种数量(见表2)。

Table 2. Sage application increment plan chart

2. 鼠尾草应用占比增量计划表

下木类型

近期应用数量/m2

近期应用占比/%

中期应用数量/m2

中期应用占比/%

远期应用数量/m2

远期应用占比 /%

蜜源下木

523

24

570

26

760

35

鼠尾草(蜜源下木)

243

11

310

14

430

20

鼠尾草/蜜源下木占比

——

46

——

54

——

57

整体下木

2173

——

2173

——

2173

——

在近期成景目标中,鼠尾草的应用数量为243 m2 (见图6),占蜜源植物46% (见图7),因植物适应性,以及竣工景观效果等方面诸多考量,鼠尾草的应用占比无法一步到位;同时,由于鼠尾草毕竟属于宿根花卉,地上部分在冬季全部枯萎,没有景观性,为兼顾冬态萧条面貌,也无法在远期愿景中通盘替换成鼠尾草,保守估计将来鼠尾草的应用占蜜源植物可以达到57%。

Figure 6. Butterfly encounter | nectar plants shrub short-term to long-term increment plan

6. 蝶缘|蜜源下木近期至远期增量计划

Figure 7. Butterfly encounter | sage short-term to long-term increment proportion

7. 蝶缘|鼠尾草近期至远期增量占比

虽然蝶缘口袋公园还采用了蝴蝶造型的立体绿雕以及艺术灯光,但主要还是以蜜源植物—鼠尾草来打造植物主题(见图8~13)。景观风貌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说硬质景观随着时间流逝而陈旧,那么植物则是在精心养护下成长的。所以,口袋公园的特色营造需要考虑植物风貌的逐步形成,比如在后期养护中不断增加专类园特色植物的品种数量。在造园方案阶段,理清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或许也将是营造景观特色的一条出路。

Figure 8. Butterfly encounter | aerial view upon completion

8. 蝶缘|竣工鸟瞰

Figure 9. Butterfly encounter | a pair of “butterflies”

9. 蝶缘|一双“蝴蝶”

Figure 10. Butterfly encounter | night view

10. 蝶缘|夜景

Figure 11. Butterfly encounter | cherry sage application

11. 蝶缘|樱桃鼠尾草应用

Figure 12. Butterfly encounter | Mexican sage application

12. 蝶缘|墨西哥鼠尾草应用

Figure 13. Butterfly encounter | woodland sage application

13. 蝶缘|林荫鼠尾草应用

5. 结语

园林景观的个体特色不仅是造园思想的物质化展现,更是文化与生态价值的融合体现。虽然景观小品和构筑物等土建元素能够迅速吸引游人的目光,但它们仅是园林艺术的一部分。真正赋予园林生命力的是绿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园林作品通过其设计的差异化、融入其中的文化元素讲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成为促进人际交流的重要场所。

优秀的园林作品讲述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其背后的故事。园林的持久魅力源自两方面的深思熟虑:首先,必须深入挖掘植物的特色,将有生命的植物作为园林生命力的载体,这要求我们持续关注园林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植物配置和应用[7],比如本文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引入,可减少绿地的调整改造频次,节约财政资金投入。其次,园林的建设和养护应当遵循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从规划初期到后期管理,每个阶段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愿景,在年日更迭中引导其适应周边环境,促进园林的自然“茁壮成长”[8]

对比传统的园林设计,现代园林更注重生态功能的整合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园林的植物选择也趋向于本土化和多样性,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9],本文园林景观引入蜜源植物和乡土植物等亦有异曲同工之效。在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中,蜜源植物、乡土植物与本土城市环境相互适应、共同成长,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这些植物不仅与当地的昆虫、人、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而且已经成为地方习俗和历史记忆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树名木,它们承载着地区的历史印记,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和城市风貌[7]。现代园林设计中还广泛应用雨水花园,不仅提升了景观的美学价值,还具有调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洪水风险的生态功能[10]

致 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陆伟宏、郭思思、伊春蒙、李秋鋆等参与了本项研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Kaplan, S. (1995)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5, 169-182.
https://doi.org/10.1016/0272-4944(95)90001-2
[2] Ulrich, R.S. (1984) 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 Science, 224, 420-42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6143402
[3] Oke, T.R. (1982) The Energetic Basi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08, 1-24.
https://doi.org/10.1002/qj.49710845502
[4] 马克平, 钱迎倩.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8, 4(1): 95-99.
[5] Spirn, A.W. (1984) The Granite Garden: Urban Nature and Human Design. Basic Books.
[6] 周在春. 园境——园林五境理论、技法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2.
[7] 周芳. 园林绿化植物在塑造城市特色中的作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4): 128-129.
[8] 张琳瞳, 唐红, 杨崇鉴, 等.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兰州微公园碳平衡探究[J]. 建筑科学, 2024, 40(6): 218-225.
[9] 忻欣. 乡土植物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运用[J]. 现代园艺, 2020, 43(22): 116-117.
[10] 赵梦蕾. 雨水花园在现代城市绿地设计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5, 38(11):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