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壁画里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飞天形象
To Discuss the 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 in Dunhuang Murals—Flying Image
DOI: 10.12677/cnc.2024.126177, PDF, HTML, XML,   
作者: 冯昕然: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澳门
关键词: 敦煌壁画飞天形象中华文化自由精神Dunhuang Murals Flying Image Chinese Culture Free Spirit
摘要: 敦煌莫高窟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不论在历史、艺术亦或是文化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敦煌壁画上所绘制的飞天形象更是其最具特色的代表作。本文则意在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飞天形象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以及所展现出来的自由精神。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原型起源于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合了中国本土的道教,以及敦煌地区的西域文化,最终在唐朝时期定型成为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符号。在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悠悠长河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飞天的特殊情结:从原始对“鸟”的崇拜,到上古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再到会筋斗云的孙悟空等小说角色,都能看出中华民族对于飞向天空、追求自由的向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也是极具自由精神的,祈求可以冲破世间所有的枷锁,向着天空飞去,寻求永恒的自由。本篇对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所蕴藏的中华文化进行分析,意在可以对飞天形象做更深入的了解,并呼吁对于敦煌飞天壁画进行更大力度的传承与保护,以求使其可以迸发出无尽的活力与光彩。
Abstract: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as a world-famou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has high research value in the fields of history, art and culture, among which the flying sky image painted on Dunhuang murals is its most distinctive represent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hines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flying sky image and the spirit of freedom displayed. The prototype of the flying sky image in Dunhuang murals originated from Buddhism, an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t continuously integrated the Chinese native Taoism and the western region culture in Dunhuang, and finally became a cultural symbo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long river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we can see the special complex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the flying sky: from the primitive worship of “birds” to the ancient mythology of Chang’e flying to the moon, and the novel characters such as Sun Wukong who can somersault over the clouds, we can see the year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fly to the sky and pursue freedom. The image of the flying sky in Dunhuang murals is also very free, praying to break through all the shackles of the world, fly to the sky, and seek eternal freedo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inese culture contained in the apsaras murals in the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aiming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psaras image, and appeal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Apsaras murals in Dunhuang, so that they can burst out endless vitality and brilliance.
文章引用:冯昕然. 论敦煌壁画里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飞天形象[J]. 国学, 2024, 12(6): 1162-1166.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6177

1. 引言

闻名于世的敦煌壁画,距今已经有将近1700年的历史,最早的壁画从先秦时期开始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壁画的创造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以及不同地域的风格,到如今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产物。而敦煌壁画中拥有的数量众多且独具特色的飞天形象更是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成为了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敦煌壁画自被发现起至今,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飞天形象进行研究:有从历史角度出发探索不同朝代的飞天形象的演绎,例如杨磊的《北魏石窟造像中的“飞天”形像演变研究》中指出在北魏时期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胡汉民族的文化交融和南北朝审美的风格结合加速了飞天形象逐渐中国本土化的脚步[1];还有胡蓉、车大荣的《唐飞天形象的形成与演绎探索》中指出因为唐代的文化高度开放,使得唐代成为飞天艺术的“黄金时代”,唐飞天形象不仅造型最为丰富,色彩也最为华丽[2]。也有从艺术角度进行研究的,例如在服饰方面,马文娟的《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中通过比较隋唐时期各石窟飞天形象的头部、上身、下身以及饰品四个方面,从而指出飞天形象的飞动之势是通过形体与服饰结合而呈现的[3];在审美赏析方面,张天一的《敦煌飞天造型艺术赏析》中指出敦煌飞天艺术是受到人文主义、道教玄学与绘画艺术风格的共同影响形成的,且中华美学的审美意蕴也是可以从敦煌飞天造型中体现出来的[4]。还有从哲学角度出发探究飞天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例如岳京京的《敦煌壁画飞天形象研究》中指出飞天形象是具有主观意向性的,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可以折射出追求自由的人文思想[5]。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首先理清飞天形象的起源,其次探究飞天形象包含的精神内涵,希望可以从更深层次感受出飞天形象蕴含的文化内涵。

2. 飞天形象的起源

敦煌莫高窟是展现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它的价值不可估量,飞天形象作为敦煌莫高窟壁画里面最具代表性、最灿烂的存在,更是值得被深入研究。它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是佛教中的神灵“乾达婆(Gandharva)”和“紧那罗(Kipnara)”的统一称呼。乾达婆是男性的化身,紧那罗是女性的化身,此二神灵同属于天龙八部,所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的,例如敦煌莫高窟第272窟中的曲腿飞天(如图1)则为男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此飞天偏西域长相,动作偏生硬,主要突出力量感;而敦煌莫高窟第322窟中的散花飞天(如图2)则为女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打扮类似于唐代仕女,且动作柔美舒展,主要突出舒展性。

飞天后又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融入了中国本土的道教形象,并且还受到不同民族中西域文化的影响。东汉时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自印度开始东传入中国,敦煌地区作为丝绸之路中天竺到长安的必经之处,一马当先接受佛教教义。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白丁俗客都很快接受了佛教的教义,但由于早先佛寺还没有兴建,所以人们在石窟的四璧画满了佛教的神仙,以及还融入了道教的神仙,来作为顶礼朝拜的场所,以求心里上的虔诚追随,所以敦煌石窟的建立其实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朝拜的场所[6]。北魏时期,少数民族拓跋族掌权,敦煌地区中绘制的壁画带有明显的西域特色。从西魏时期到隋朝,壁画中开始出现许多道家中的神佛形象,例如东西王母、雷公电母、羽人等道教元素[7],可以看出来在此阶段的敦煌壁画中佛教正在与中国的道教进行融合,两个宗教并不是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而是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更具风格的表现形式,说明佛教在自天竺向内陆传播的路程中,为适应中华民族的需求在不断兼容并包、不断融合改良。再到唐代,盛唐时期的敦煌飞天壁画也同样达到了其鼎盛时期,经过数朝数代的演变已经完全变成了中国本土化的飞天形象,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相互渗透,是东传佛教与本土道教的相互融合。这才最终造就出独特风韵、别具一格的敦煌飞天壁画,成为了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独特精彩演绎。

Figure 1. Cave 272 of Mogao grottoes, Dunhuang flying with bent legs

1. 敦煌莫高窟第272窟曲腿飞天

Figure 2. Cave 322 of Mogao grottoes, Dunhuang flowers flying in the sky

2. 敦煌莫高窟第322窟散花飞天

3. 飞天形象中的“自由精神”

自古辛勤劳作的中华民族就对天空有一种向往感,对“飞天”有一种特殊情结,其实展现的是世人对于自由的向往,他们期盼可以褪去世俗的枷锁,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在图腾上会绘制类似“鸟”的形象,可以看出原始人类对于会飞向天空的鸟类的崇拜。中华民族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嫦娥奔月也是塑造了会飞的人物形象,人们借助神话中的形象表达对于飞天的憧憬。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李白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们无一不醉心于可以展翅而飞、扶摇直上、逍遥在云层间的大鹏形象当中。我国的道教中信奉的羽人,是道教结合中华民族中会飞的神仙形象演变出来的,“羽化升仙”的道教教义也很快被人们所景仰[8]。不仅在中方的道教中存在会飞的人的形象,西方的基督教中长着小翅膀的天使其实亦是如此,例如掌管情爱的丘比特。还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西游记》中的角色——孙悟空,不惧玉帝大闹天空,还可借用筋斗云腾云驾雾地自由来去天地之间,我想作者余承恩也是借用笔下的角色在表达对飞天的神往吧,而为什么《西游记》能作为经典的大众文学作品经久不衰,也说明了大家对于孙悟空这个角色的认可,每个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对孙悟空的羡慕之感吧。从原始社会到近代,从宗教到文学,无一不传达出中华民族对于“飞天”的神往,人们期望挣脱现实牢笼,飞往没有拘束的天空,追求一方自由。

敦煌莫高窟中所绘制的飞天形象也是表达出了“自由精神”,冲破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羁绊,向着精神上的自由飞去。佛教中佛陀主张人死后进入极乐,在世时众人被情爱、生死、嗔痴所困住而不得自在,进入极乐后就可以摆脱在世时的苦难,永恒的拥有自由。道教中对于“得道升仙”后的追求自由与长生的希冀,同样反映出一种逍遥洒脱、自在纵横的“自由精神”,而道教中炼丹以求得长生也是为了追求自由,内涵的思想是“只有将短暂的生命变为绵长的,才能获得永恒的自由”。敦煌的飞天壁画就是融合了佛教和道教中的“自由精神”而绘制而成的,在盛唐的代表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第320窟有一组“黑飞天”(如图3),其享有敦煌壁画“最美飞天”的美誉,观察这些画在敦煌莫高窟石壁上的飞天形象,人物身形修长,身旁伴随着花瓣、彩带、云朵;动作灵动生动、轻盈无比,感觉眨眼之间壁画上这些衣带飘飘的飞天形象真的要飞入天空中去,找寻永恒的自由。

Figure 3. Cave 320 of Mogao grottoes, Dunhuang black flying sky

3. 敦煌莫高窟第320窟黑飞天

4. 结语

如今,敦煌莫高窟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的飞天形象是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来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它在时间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了佛教、道教、中原文化、西域文化,最终定性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展现出中华儿女对于“自由精神”的憧憬。

我国近年来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极为重视,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敦煌飞天形象,《千手观音》与《飞天》等作品以舞蹈的形式将其展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将壁画上的人物转化为生动的舞蹈动作,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敦煌飞天的精美[5];文旅方面也在积极发扬飞天文化,各大旅游景点的妆造店内各种飞天舞女的妆造引得年轻女性换装尝试,还有各式各样含有飞天元素的文创产品供游客挑选。在未来,我们也要大力积极推广敦煌飞天文化,不可让时间的灰尘盖住它的耀眼光芒,要保持住敦煌飞天的风采,使其继续在中华文化的舞台上流光溢彩!

致 谢

感谢澳门科技大学的培养、感谢文献中的各位作者提供研究思想与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磊. 北魏石窟造像中的“飞天”形像演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艺术学院, 2010.
[2] 胡蓉, 车大荣. 唐飞天形象的形成与演绎探索[J]. 艺术研究, 2022(1): 14-20.
[3] 马文娟. 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东华大学, 2007.
[4] 张天一. 敦煌飞天造型艺术赏析[J]. 丝绸, 2013, 50(6): 56-60, 66.
[5] 岳京京. 敦煌壁画飞天形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6] 李京浩, 毕家义, 杜锋. 论敦煌飞天壁画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J]. 艺术研究, 2018(1): 6-7.
[7] 赵巍. 敦煌壁画中的道教文化[J]. 中国宗教, 2019(2): 72-73.
[8] 尹泓. 飞天意象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