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石,有着“学科之母”的地位。在语文教育中,识字和写字又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识字与写字教学成为了小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低学段儿童身上所存在的识字与写字问题也是小学语文学段最应优先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好语文教育的基础工作,改进识字与写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张志公先生在其著作中有诸多表述,引发笔者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从张志公先生的识字与写字观中汲取有益经验,给当下低学段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2. 张志公先生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
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语言学家,是语文界“三老”之一。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工作者都在艰苦地探索一条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语文教学路子,张志公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非常重视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再总结和再借鉴,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书的导言中就提及那句古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代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作的好的部分,也有作得差的,不可全盘吸纳,更不可全盘否定,要客观冷静地,科学地,认真研究传统,才能真正作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1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前人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要善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识字写字教学经验。张志公先生在进行传统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中注重对教材的研究,他认为求之于教材往往比求之于史传记载的章程更可靠一点,所以他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收集整理教材,列有从《蒙学书目稿》到清末为止的书目21类,近480种,涉及范围广、跨度大。张志公先生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有《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等著作,详细概述了前人优秀的识字写字经验,这些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对当下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仍有启示意义。
3. 张志公先生的识字与写字教学观
(一) 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识字就不能理解书面语言,更无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然而汉字是世界上仅少的表意文字,一个字有一个字的意思,繁多且复杂,儿童刚开始学认,学一个、认一个速度很慢,而此时低学段儿童口头语言已经很丰富了,求知愿望也很强烈,所以识字的数量和速度必须要加快。识字数量不够,儿童无法顺利阅读和写作,不阅读,不写作,识得的字不与语言实践相联系,识字效果也会大受影响,学生难以巩固,为解决这一矛盾,前人就采取了“集中识字”这一办法[1]。且汉字的形态变化很少,形声字所占比例较高,可达90%,用比较、类推的教学方法有可能促使儿童可以成批认字,从而使集中识字成为可能,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使学生尽早摆脱“字”的束缚。
(二) 集中识字的数量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书中提及清末文字学家兼教育家王筠的《文字蒙求》一书,此书中用比较科学的方法研究文字,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的造字法分析统计,共得2044个字[2],王筠认为学生只要掌握这么多的字,便可以开始读书了,阅读基本无障碍,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代有学者用一种较为科学的统计法,制定出一张字表,发现王筠先生所统计的字表前两千字可覆盖现代读物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数字,低学段学生集中识字的数量应在两千字左右。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我们不难发现自1954年《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就指出在一定时期集中教会儿童掌握必要数量(大约一千五百个到一千八百个)常用汉字,对第一学段识字量与写字量要求最高的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一年级识字700左右,二年级识字1000个左右。最低的是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要求学生会认、会写1150个左右(一年级400个,二年级750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22年版也均要求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在1600个左右,会写800个左右,可见集中识字数量的科学性。
(三)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
古代蒙学中集中识字教材大体分为两路,一路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书形成了一整套识字教材[3],使用范围之广、时间之久,流传至今。三、百、千的配合不是偶然,有其组合使用的优点,首先除去复字不算,单字恰好是两千左右,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数量要求,“三、百、千”的编排顺序和文字组合,促使一部分字反复出现,也有利于复习巩固;其次三本书各有各的编写特点,且每本书的字数不多,学生学完一本又换一本,有新奇可喜之感;最后三种书组合使用,既适应于低学段儿童的日常识字写字学习,也多少能使儿童增长些见闻,恰当地教儿童一些义理。另一路是以《开蒙要训》《新编对相四言》为主要的杂字。杂字特别通俗,一般流行在中下层社会,且非常注重日常应用,今日用杂字书教儿童识字不见得合适,但是利用整齐韵语的方法或可在成人扫盲或成人业余补习教育中取得效果。
(四) 认与写、认与讲
对古代蒙学教育中识字写字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蒙学时期的“字”,有四方面要求:认、讲、用和写,要求也很高,要求低学段儿童学“字”的过程中就要做到“四会”——会认(读)、会写、会讲、会用。但是认一个、写一个、讲一个再用一个的识字速度太慢,低学段儿童若是要快一些识得足够数量的字,方便下阶段的学习,就得先以“认”字为主,在其他三方面的要求就得放慢一点,不能齐头并进。张志公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分进合击”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验方案[4]。他认为小学语文课分三条线先后开始:第一条线从入学开始就利用汉语拼音进行语言、阅读和写作训练;第二条线,从第二学期开始识字教学,第三条线,完全按照写字训练规律进行写字教学,分头并进,到了四年级三条线汇合。此方案先后在北京、上海两处进行测试,同时也初步证实他的方案设想:小学四年就可以基本完成基础教育前端的任务。
(五) 注重韵语和对偶的使用
上文提及汉字是表意文字,且是单音节字,需要学习的文字数量多,同一音节下又有很多不同意义的字,是非常难学的文字,如果在一开始识字的时候就让儿童一个一个单独学不表音的单字,这对儿童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难以区分,不好识记且枯燥无味,但也正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字与字之间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或短句,并且容易合辙押韵。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也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容易记忆。前人充分利用汉字的有利条件,采用整齐韵语的办法编写出很多韵语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太公家教》等,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语汉字的特点,声音上和谐顺畅,内容上,或连类而及,或同类相比,或义反相衬,容易联想,儿童容易记忆。注重使用韵语和对偶,儿童不仅感到容易记诵,并且从小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语言美、声音美的感染熏陶,为他们一生的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底子。
(六) 写字训练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和欧美的字母文字完全不同,和近邻日本的文字也不同。汉字是优美的文字,具有音美、形美和义美三个特点。但是刚开始写汉字,实在不容易,因为汉字笔画多,结构也复杂。教写字有一套步骤,从字的大小说,先写大约一寸见方的中楷或大楷,宜到相当熟练,再写“小楷”。再从练习写字的步骤来看,先“描红”;次“影写”就像现在练字用的字帖,用一张薄字去印着写;再次在“米字格”或者“圆格”上写,仿照着“影写”的字样;再次只留方格;最后连方格也去掉,在白纸上写。方法就是由有依傍到无依傍。从写字难度看,大致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练写,低学段儿童刚开始写的大多是字形简单、构词能力强的独体字,也可适当选择常用的合体字。此外关于写字,“字”也有其基本要求,字要写得正确,清楚,工整,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工整就是要写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字型大小一致,横的间隔、竖的行距都要匀称。写字时身体要直,面正对着纸,纸也要正。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写字“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2也与张志公先生的写字练习要求相契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拼音化识字,“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3既是考虑考虑汉字特点,也是为识字提供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减轻学生受识字量少的影响,也与张志公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
4. 对低学段教学的有益启示
当下,低学段儿童识字与写字过程中仍存在这许多典型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张志公先生总结出的优秀经验中得到启示,并加以辨别、利用和发展。
(一) 集中识字阶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有效
当下统编版教材实行“认写分流,多认少写”的编写原则,教师应把握这个原则,在集中识字阶段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部编版教材有意安排“多元认字”,使学生可以不完全依赖拼音认字。如象形字适合以形现义,以物告知,“图”说汉字,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第4课《日月水火》就配以形象的图画,便于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意字教学就要按照理据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首先掌握汉字规律及其内涵,向学生讲清楚汉字的来龙去脉以及含义,又得符合张先生“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的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寓教于乐。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第9课《日月明》:“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可以利用做游戏的方式,拿到“日”和“月”部件的学生就可以拼成“明”字,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动起来,拼一拼,学生学字也乐在其中,也可以明白字的含义,加深对字的理解。
再次是统编版教材将识字任务编排成诗歌“小小的船”“大小多少”“小书包”等,这种又押韵又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诗歌可以提升学生识字兴趣,符合张志公先生总结的识字经验:韵语可有效帮助低学段儿童识字。教师除了充分使用课本编排优势外,还应积极挖掘教材的语文园地内容,比如新栏目《快乐读书吧》和《和大人一起读》,都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帮助学生更好识字。教师还可以主动搜集对偶、韵语等编写出的经典儿童读物,推荐给学生家长,实现家校配合,共同帮助学生[5]。当然,教师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根据课程内容制作歌诀供学生学习掌握。
(二) 写字训练硬笔起手还是软笔起手
近年来,大家都为许多青少年写字写的太差而焦虑。写的不整齐,不清楚,不能一眼就认出写的什么字,这些与写字训练的方法是否有关?与写字的工具是否有关?根据张志公先生总结的写字训练的经验,可知写字训练是与书写工具相关的,描红、影写、先写大些的字,用毛笔是比较方便的,用铅笔、钢笔写大字、描红,写仿影显然是有困难的。旧的写字方法被舍弃后,毛笔就与训练儿童学字脱离关系,训练儿童一开始用铅笔,之后用钢笔写字,一开始就是没有依傍,一开始就是写小字,让小孩子将一大堆笔画的字放进一个小方格中,无异是一开始就训练儿童马虎,之后也会更写不好字。
用毛笔训练儿童学方块汉字,容易掌握汉字的笔画和结构的特点,掌握了汉字特点再用钢笔,自然也可以写的好些。但毛笔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制作麻烦,使用麻烦,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我们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有毛笔的优点而没有制作或使用上的麻烦的,可以专门为训练儿童学写汉字用的书写工具,各小学应多多留意,加强对儿童写字的重视,此外学校应在低学段阶段安排写字练字课程,并确保课程可以顺利实施,老师也应提升毛笔书写能力,更好地辅导儿童。
5. 结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识字与写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根基。识字写字教学不仅是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及各科目学习全过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之后一切语言文字运用活动的基础。张志公先生通过系统的钻研,不懈的努力将传统语文教育思想中蕴含的精华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注重吸纳。在今后我们应继续探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问题,我相信在今天有了完备得多的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探求出更为理想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
NOTES
1《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代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作的好的部分,也有作得差的……。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