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视角下白皮书英译本的分析——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为例
An Analysis on the White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ster Theory—Tak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Key Pillar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4.12121161, PDF, HTML, XML,   
作者: 焦梦婷: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一带一路语域理论翻译语域一致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gister Theory Translation Register Consistency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又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自2013年,中国提出该倡议以来,在中国与各方的努力与合作下,对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增强成果透明性,阐明中国愿景,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其英译是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倡议和中国愿景的重要渠道。文章旨在探讨在翻译外交政治类文本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从语域对等的角度分析官方译本,从而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从语域理论出发,简述了语域理论和翻译之间的关系,说明语域理论在翻译领域有指导作用。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角度对原文的语域特征进行了分析,再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作为分析对象,探讨译文采取何种翻译方法或技巧达到语域对应。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also calle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Road and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Since 2013 when China first proposed it, it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global economy and cultural patterns with the efforts and cooperations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o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 of achievements and clear China’s vision, 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published the white pap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Key Pillar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Its English version serves as an important way for China to promulgate China’s initiative and vis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which are worth notic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diplomatic and political texts and analyze the official translation based on register equivalence and conclud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is paper, based on register theory,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ranslation that register theory has a directive func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al text from field, tenor and mode, and select typical cases to discuss which translation methods or skills are used to achieve register equivalence.
文章引用:焦梦婷. 语域理论视角下白皮书英译本的分析——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2): 374-38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21161

1.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该合作倡议。“一带一路”经历了10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在开展多边合作方面的设施也基本形成。因其共同发展的理念顺应区域合作的潮流,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该倡议,增进了文明交流护肩,推动了文化交流,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总结2013到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显著成果,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下称,“《一带一路》白皮书”)。

白皮书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府立场和态度的重要窗口[1],其内容是官方有关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问题的主张立场,以语言精炼,事实清楚为特点,其官方权威性、历时延续性、详实与严谨性决定了其代表性[2]。《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以数据图表事实总结了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丰硕成果,以大量数据图表事实阐述了已取得的成果,表达了中国愿携手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运用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话语期望引起读者的共鸣。作为中国对国际社会有关“一带一路”成果和展望的重要宣传渠道,其翻译涉及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因此,在翻译时,不仅要从语言本身考虑,做到准确传达信息,还要注重译本所面对的读者及其所处的当下环境,保持译文和原文的语域一致性。在翻译研究领域,语域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分析和评估翻译策略如何影响交际效果。近年来,有关语域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或语域理论对于翻译过程的指导的文章较多,且研究对象不仅限于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中如合同,商务,新闻类文本也多成为研究的对象,但以政治文本为分析对象,具体到白皮书的译文分析的文献并不多。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法,从语域视角出发,分析《一带一路》白皮书的官方英译本的语域特征,探讨在符合译入语语域标志的基础上,该译文是如何准确鉴别原文语域,再现原语语篇特点,达到理想交际效果的。

2. 语域理论与白皮书翻译

语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类型中,人们根据实际场景运用语言,导致语言变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受语境因素支配的语言变体[3]。也就是说,语域是一种与实际情境或者是适用场合紧密相连的语言学概念。韩礼德(Halliday)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他将与语域紧密联系的情境特征进行了归纳,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也为语域理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语场指的是实际正在发生的事情,以语言活动为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谈论的话题。语旨指的是参与者的性质以及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用语的随意程度。语式指的是交流沟通的方式和媒介,即书面语或口语,正式语或非正式语体等[4]。这三个语境特征相互联系,决定了语域特征。其中任何一个变项发生变化,就会导致情境变化,引起整个意义的变化[5],语言发生变异,语域也就发生变化。

翻译是一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这种信息包括内容,形式和风格,力求做到忠实二字。在谈论翻译与语域之间的关系时,郭著章先生表示,“译者要正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就要认真分析原文的语域。在真正弄懂原文之后,就要开始在译入语中寻找对应语域,然后才能使译文的表达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忠于原文风格”[6]。从语域的概念看,翻译要做到忠实,就要全面了解原文语域特征和译入语的用语习惯,尽量保证译文同原文的语域特征统一。白皮书属于政治类文本,其用语规范正式,内容主题鲜明,其目标语读者主要包括各国政府机构,媒体,学者和商人等。就语场而言,政治文本的语场特点多体现在专业术语,且这些专有术语有较为严格的译法,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就语旨而言,白皮书将中国与国家社会放在平等的位置,因此语用规范礼貌且不失立场,在翻译时也应当在译入语中寻找合适对应的语言,达到交际目的;就语式而言,白皮书使用书面语,因此句法结构较复杂但逻辑清晰,译为英语时同样要保持这一特点,把握好正式程度。

3. 原文本语域分析

3.1. 语场分析

语场是指实际正在发生的事,包括所谈论的主题。《一带一路》白皮书主要谈论的是,十年来,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就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如“经济全球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绿色发展”等。这些政治经济专业术语界定了该白皮书所讨论的专业领域,即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也体现了中国所制定相应政策的深度和广度。如“开放绿色廉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型世界经济”等政策理念类的专业术语在该白皮书中多次出现,强调了所讨论的主题,向读者传递并阐明具体理念和政策方向,对于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多维性和全面性至关重要。

3.2. 语旨分析

语旨与参与双方的角色关系紧密相关。在《一带一路》白皮书中,通过使用“各方”、“各国”、“共同体”等词语表明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关系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合作的关系。文本中的语言既保持了内容的客观性,又在语言上保持了正式性。在阐述“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时,语言正式客观,不含感情色彩,多使用数据事实增强文本说服力,如“……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6个成员,批准227个投资项目,共投资436亿美元……”。而在提出呼吁和倡议时,语言委婉且多使用建设性语言缓和潜在的紧张气氛,减少对立情绪,促进积极正面的对话沟通,如且“共同”的多次使用、“中国愿与各方一道”、“中国愿与各国一道”等。尽管文本大体是客观且正式,但在前言、“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背景、呼吁结语等部分,文本适当地加入了个人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增强文本的情感色彩和感染力,更易引起读者共鸣,如“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交融新时期”,“一个理念,激活了两千多年的文明记忆;一个倡议,激发了150多个国家实现梦想的热情”等。

3.3. 语式分析

语式指话语方式,即语言的交际形式,主要分为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白皮书是以书面形式向外界传递信息,其用语符合汉语书面用语习惯,这就需要通过句法结构实现。该文本在句法上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使用了大量的从句和并列结构,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深度,但因为大多数复杂句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句子所要传达的意思并未被模糊。如“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在这句中使用了“从……到……”并列排比句,目的是强调“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的过程,没有偏离句子的中心思想。每个段落也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在“根植历史,弘扬丝路精神”部分,段落首先提到张骞的“凿空之旅”,然后是唐宋元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接着是郑和的航海,最后总结了丝路精神的内涵。这种由具体历史事件升华到精神层面的组织结构,使得段落内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在阐述“一带一路”理念和成果时,都一一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即段落标题,通过数据、例证和分析来支撑。在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时,通过使用“因此”、“同时”、“此外”等词汇进行过渡衔接。这样的过渡不仅保证了内容衔接流畅,也强化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了整体语篇的连贯性。就整体结构上而言,白皮书带按照逻辑顺序展开,从前言到结束语,从倡议起源的背景,到倡议成果阐述,再到最后的希望愿景,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更有助于读者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各个方面。

4. 译文与原文保持语域一致

“信、达、雅”是翻译行业普遍接受的翻译原则,而其第一要义就是“信”,也就是要做到“忠实”[7]。“忠实”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内涵意义以及语篇风格的对等。语域理论不仅关注语言本身,更关注于语言使用的情境。那么从语域视角来理解,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完全理解原文语域后,再从译入语当中寻找与原文相对应的语域,用译入语进行表达的过程。因此,最后完成的译文的语域是与原文语域保持一致的。下文将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分析译文如何与原文语域保持一致:

4.1. 语场一致:专业术语对应

语场涉及文本的主题和内容,而对于白皮书这类政治文本而言,较为明显体现其语场特征的则是专业术语。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渐在国际上取得重要话语权,政治经济类文本也得到大量翻译,专业术语的翻译也随之约定俗称,有了较为规范的译法。该白皮书中存在大量政经术语,要做到原文和译文语场一致,专业术语对应是需要着重关注的部分。

例1:

原文: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丰富投融资主体、完善投融资机制,大力推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努力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

译文:Financial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BRI cooperation.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and relevant institutions have carried out multiple forms of financial cooperation, created new models, expanded the channels, diversified the parties involved, and improved the mechanisms for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They have promoted policy-based finance, development finance, commercial finance, and cooperative finance to support BRI cooperation, and worked to build a long-term, stable and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that keeps risk under control.

分析:本段出现大量金融类专业术语,如“资金融通”直译为“financial integration”,“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直译为“policy-based finance, development finance, commercial finance, and cooperative finance”等。这些金融术语在英文当中都有对应的标准英文表达,也是金融行业中常见的术语。并且考虑到目标读者一般具有相关背景知识,因此,没有对各个专业术语进行额外解释,句子结构也得以保留原文简洁利落的特点。

例2:

原文:共建“一带一路”围绕互联互通,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译文:To promote greater connectivity through BRI cooperation, we have continued to facilitate policy coordination, 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 unimpeded trade,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closer people-to-people ties, by orienting towards “hard connectivity” in infrastructure, bolstering “soft connectivity” through harmonized rules and standards, and strengthening people-to-people bonds. As its scope expands, the BRI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ith the broadest coverage.

分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译为“policy coordination, 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 unimpeded trade,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closer people-to-people ties”。这种英文和原文直接对应,确保了政策性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专业术语保持一致。“硬联通”和“软联通”均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译为“hard connectivity”和“soft connectivity”,保留了原文比喻性的说法,也适应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心联通”带有中国特色,如果采取直译,则会阻碍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意。而如果在后面附上具体解释,又会让译文累赘。官方译文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译为“people-to-people bonds”,恰当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让目标语读者易于接受。

4.2. 语旨一致:正式体转换

语旨一致与交流双方的角色关系相关。白皮书的原文为中文,受众是中国群众,语体并不完全为生硬的政经体,而是会加入较为亲切的语言或修辞手法,以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译文的读者是外国人,对于汉语中较为口语化或带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并不熟悉,因此,要做到语旨一致,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式语体转化,以期达到传播目的。

例3:

原文: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原则,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倡导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

译文:The principle of extensive consultation signifies that the BRI is not a solo endeavor by China, but a collaborative effort involving all stakeholders. This principle promotes and activates authentic multilateralism, …

分析:原文“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在表达“一带一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强调了各国参与的重要性。译文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译为“the BRI is not a solo endeavor by China, but a collaborative effort involving all stakeholders”,虽然没有保留原文的修辞,但增译了“collaborative”表达各国合作对于该倡议的重要性。如果在不保留原文修辞的情况下,又不增译这一层意思,无法充分传达原文所要表现的各国和平合作,和谐平等的地位。“大家商量着办”是较为口语化的表达,可传达中国在协商方面的诚意,在其他的政治文本或者谈话中也经常提起。但目标语读者对这种说法并不熟悉,如果突然出现口语化的表达,会影响读者阅读。译文中采取了传意翻译的方法,译为“authentic multilateralism”,直接传递出中心思想,即真正的多边主义,这样的表达更为正式。

例4:

原文:共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行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面的私家小路,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也不搞基于意识形态标准划界的小团体,更不搞军事同盟

译文:The BRI is a public road open to all, not a private path owned by any single party. It is free from geopolitical calculations. It does not aim to create an exclusive club, nor does it target at any party. It does not form cliques based on specific ideological standards. It has no intention of establishing military alliances.

分析:“搞”这个动词偏口语化,中文白皮书面向中汉语读者,而汉语母语者对于这类较为口语化词较为熟悉,且在政治类发言和文本当中也经常出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而并非不正式。但目标语读者并不了解这一点。如果用“make”,则过于随便,与前后严谨的语言不符,影响读者阅读体验,同样也不符合白皮书严谨的特点,也不适用于国际交流的平台。译文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译为“It is free from geopolitical calculations”,“it does not aim to create an exclusive club”和“It has no intention of establishing military alliances”,对语境进行了重构,保证了用语的自然和正式,保持语体对应。

4.3. 语式一致:句式一致和逻辑显化

语式一致和文体风格与语言特征密切相关。同一种意思的文本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不同。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特征有较大不同,因此,在进行语言转换时,要同时考虑两种语言特征,在译文中尽可能以保留原文结构复杂句式特点而又可减少原文意义损失的方法进行呈现,增加文体的正式程度,再现原文文体风格[8]

例5:

原文: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译文:Since its launch 10 years ago, thanks to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all parties, cooperation under the BRI framework has expanded beyond the borders of China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effort. It has evolved from ideas into actions, from a vision into reality, and from a general framework into concrete projects. It has been welcom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oth as a public good and a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has achieved solid results.

分析:原文采用了排比句式,使用了四个“从……”,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特点,运用排比的修辞“…from…into…”。但在保留句式特点的同时,考虑到“大写意”和“工笔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译为英文会较为冗长累赘,如果增加解释,则会破坏排比句的形式。因此,译文选择意译的方式,译为“a general framework”和“concrete projects”,使得句子结构更为紧凑流畅。

例6:

原文: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

译文:The BRI aims at high standards, sustainability, and better lives by raising cooperation standard, investment effectiveness, supply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resilience, delivering real and substantive results for all participants.

分析:原文的主句是“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其余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但由于汉语意合的特点,在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连接词体现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因此,译文中通过“by”显化了原文的内在逻辑,使得逻辑更为清晰。如果不使用“by”或其他表示方式的词,那么会导致信息混杂,句子的意义主次不分明,文本连贯性变差。增加连接词可使译文可读,信息畅通。

5. 结语

本文基于语域理论,对《一带一路》白皮书的语域特征进行分析,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在分析原文的语域特征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层面,结合词汇,句式和语篇进行分析。原文所谈论的主题为“一带一路”成果阐释及未来愿景表述,语言体现中国与国际社会平等的地位关系语篇流畅,逻辑清晰。基于现存研究中“语域对应”的原则,本文分析官方译文,归纳出在保持语场一致时,主要通过专业术语一致来表现;在保持语旨一致时,主要通过正式语体程度的转换来表现;在保持语式一致时,主要通过保留修辞和显化内在逻辑来表现。

参考文献

[1] 李洋. 白皮书的翻译与出版[J]. 中国翻译, 2020, 41(1): 49-53.
[2] 李婧萍. 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3.
[3] 张德禄. 语域理论简介[J]. 现代外语, 1987, 10(4): 23-29.
[4] 孙志农. 语域理论与翻译[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5(3): 111-114.
[5] 周俊清. 试论翻译中的语域取向[J]. 中国翻译, 1996(4): 11-14.
[6] 郭著章. 语域与翻译[J]. 中国翻译, 1989(6): 4-8.
[7] 刘昌武. 翻译中的语域对应[J]. 上海翻译, 1995(3): 7-11.
[8] 张慧. 语域理论在外交文体翻译中的应用[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3, 17(4):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