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程度副词“恁”的历史演变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Degree Adverb “Nen” in Henan Dialect
DOI: 10.12677/ml.2024.12121165, PDF, HTML, XML,   
作者: 吴佳佳: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程度副词指示代词虚化方言 Degree Adverb Demonstrative Pronoun Semantic Bleaching Dialect
摘要: 程度副词“恁”一般都被认为是“那么”的合音,但我们认为虽然二者演变相关,但并非直接合音而来。程度副词“恁”是由指示代词“恁”虚化而来,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涉及“恁”与“那么”的词义虚化、同一语义场中词义相互影响的问题,也与人的认知机制相关。我们可以结合西方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对“恁”词义演变的过程及原因进行阐释,这也为我们探索汉语方言语义演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Abstract: The adverb of degree “恁”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a phonetic blend of “那么” (nà me), but we believe that although the two are evolutionarily related, “恁” did not directly originate from a phonetic blend. Rather, the adverb of degree “恁” evolved from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 “恁”. This evolution involves the semantic bleaching of “恁” and “那么”,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meanings within the same semantic field, and is also related to human cognitive mechanisms. We can explain the process and reasons behind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恁” by combining theories from Western cognitive semantics, which also provides a feasible path for us to explore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Chinese dialects.
文章引用:吴佳佳. 河南方言程度副词“恁”的历史演变[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2): 405-41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21165

1. 引言

“恁”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第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及程度副词三种用法。张俊阁(2010)对“恁”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来源进行了探析[1] (pp. 124-127),郑淑花(2012)分阶段研究了“恁”的词义演变及其属性[2] (pp. 90-96),吕叔湘(1984)分别对“恁”作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来源进行了探讨[3] (p. 8)。“恁”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来源尚不明确。

辛永芬(2007)在“浚县方言的指示代词和疑问词”一文中认为“恁”作为指代程度的指示代词(实际上就是本文所论述的程度副词“恁”),是由同样有表示程度意义的“那么”合音而来[4],张新萌(2014)在对博爱方言程度副词进行研究时也对“合音说”表示赞同[5],宋敏昱(2015)在对河南巩义方言中程度副词的词义进行探究时提出程度副词“恁”和“镇”一样都是合音而来的[6] (p. 252)。笔者认为,基于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恁”与代副词1“那么”在读音和用法上的相似性,它们的历时演变的确存在联系,但“恁”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并不是由“那么”直接合音而来,究其来源应是从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恁”虚化而来。因此,本文以程度副词“恁”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共时使用情况对“恁”的历时演变进行探析。

2. 程度副词“恁”的来源及演变过程

“合音说”应是受到现代汉语中“恁”与“那么”在读音与用法上相似的影响而形成的,但仅凭现代汉语的读音与用法去推测词的来源,这并不科学。结合“恁”与“那么”的历史演变过程,我们认为“合音”一说并不成立,因为从产生时间上来看,程度副词“恁”的产生时间早于“那么”,且“恁”与“那么”作为指示代词、程度副词的用法出现的时间也互有交叉。我们认为“恁”与“那么”的整体演变过程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overall evolution process of “nen” and “na me”

1. “恁”与“那么”的整体演变过程

2.1. “恁”“恁么”与“那么”的词义及用法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恁”作程度副词(以下简称“恁1”)和指示代词(以下简称“恁2”)的用法都与“那么”有密切联系:一是从词义出发,方言中的“恁”无论哪种词类都可以理解为普通话中的“那么”;二是在所属词类上,“那么”看属于指示代词中的代副词[7] (p. 21),既有程度副词的功能(以下简称“那么2”),也有指示代词的功能(以下简称“那么1”);三是从语音的角度看,“恁”与“那么”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在对“恁”来源进行探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在“那么”和“恁”的演变中还出现了“恁么”,同样兼有指示代词(以下简称“恁么1”)和程度副词(以下简称“恁么2”)两种用法,我们将一并进行探讨。

2.1.1. 指示代词“那么1

“那么”作为指示代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示事物的性状和动作的样式,扩展到具有某种性状的事物。魏晋时期和唐代只各有一例,元朝以后使用频率提高,有时也写作“那们”[3]

(1) 仰无亢极之那么样,人莫之识,邈矣辽哉!(六朝·道论·抱朴子)

(2) 不要闹,我则是那么道,休着街坊人家笑话。(元·徐征·全元曲)

(3) 瞧着那个天师那么鬼弄鬼弄……(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2.1.2. 指示代词“恁么1

“恁么”作为指示代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意味“如此,这般”,指代动作方式,也可修饰带形容词修饰的动词。

(4) 僧云,恁麽则众生无分去也。(唐·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5) 师曰,直是不恁麽来者,亦是儿孙。(唐·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6) 若不知有,争解恁麽道。若知有,争肯恁麽道。(唐·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2.1.3. 指示代词“恁2

“恁2”也是最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意为“这(么),那(么)”,有“恁么”“恁地”“恁(的)般”等形式[8] (p. 281)。虽然“恁”既可表示远指,也可表示近指,但前一种用法更为常见。如2

(7) 终是为伊,只偷瘦。(唐·全唐诗)

(8) 时须约却重来,重来不怕花堪折。(唐·全唐诗)

(9) 吾已矣,乘桴且浮于海。(北宋·能改斋漫录)

2.1.4. 程度副词“恁1

“恁1”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单用表示事物性状程度深。组合成“恁么”表示程度深。如:

(10) 不晓高天甚意,既付与风流,却情薄(北宋·柳永词)

(11) 干净不如休,休时只愁。(北宋·柳永词)

(12) 有闲时,只画堂高枕。(北宋·夷坚乙志)

2.1.5. 程度副词“恁么2

“恁么2”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表示事物性状程度深。有的“恁么”可以兼表程度副词和指示代词,但指示意义已虚化。

(13) 云门曰,世界恁麽广阔……。(南宋·佛语录)

(14) “这竿得恁麽长,那竿得恁麽短?”(南宋·佛语录)

(15) “师何不教训行者,得恁麽无礼?”(南宋·佛语录)

2.1.6. 程度副词“那么2

“那么”作程度副词最早出现在清代,用在名词前的形容词前头,作为限制性状语表示对程度的修饰。

(16) 修大的功行。因此我着力士救你上山。(清小说·八仙得道)

(17) 妖人本领那么厉害,知道我胜得胜不得。(清小说·八仙得道)

(18) 王三答道:“没有那么大家伙。”(清小说·小五义)

2.2. “恁”“恁么”与“那么”的历时演变

从产生时间上来看,“那么1”的产生时间早于“恁么1”,其后依次是“恁2”–“恁1”–“恁么2”–“那么2”的产生。这几者的演变是互相关联的,具体的演变过程是:① 由指示代词“那么1”音变为“恁么1”;② “恁2”在词义演变过程中逐渐可以独立表示指示的意义,与“恁么”作为指示代词同义;③ “恁”在指示代词意义的基础上意义虚化,成为表示事物情状程度深的程度副词“恁1”,并产生了“恁么”“恁地”“恁般”等多种组合;④ 指示代词“那么”受到“恁”演变为程度副词的影响,也引申出了程度副词的用法。

2.2.1. “那么1”到“恁么1”的演变

志村良治(1995)认为“恁么”由“舆(伊)摩”音转而来,随后才固定下“恁”的写法[9] (pp. 268-288)。杨遗旗(2012)在“指示代词‘恁’来源考略”中认为,“恁2”与唐宋时期同样表示指示代词意义的“能”是同音同义的异形词,它们都来源于上古汉语中的“尔”,因为读音与“尔”近似而被假借为指示代词[10] (p. 332)。吕叔湘(2017)认为“恁2”是一个那系的字受么的影响而带上-m尾,而这个那系的字可能跟宁、能有亲属关系,再往上推就是古代的尔和若了[8] (p. 281)。吕叔湘和杨遗旗的共同观点在于他们都认为指示代词“恁2”是由“尔”到“那”系同音字演变而来,吕叔湘除此之外也提出了受-m尾影响而合音的观点,志村良治也持相同观点。但由“舆摩”到“恁么”的论证过程中涉及到“喻母”与“日母”在方言中的历时演变问题,这一问题至今在学界未有定论,而志村良治(2007)在论述过程中简单地以现代汉语广州方言的读音去推测中古时期的语音状况,认为中古时期广州方言演变中存在“喻日合流”的情况,这种推断并不严谨。

笔者认为,指示代词“恁么1”是由指示代词“那么1”音变而来。一是从产生时间上来说,“那么1”的产生早于“恁么1”;二是在语义方面,“那么1”与“恁么1”具有一致性;三从读音出发,“那么1”也满足吕叔湘(2017)等推断的“‘那’系字受-m尾影响”一说,因此我们推断“恁么1”是由“那么1”音变而来也未尝不可。但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那么1”作为指示代词虽在魏晋南北朝已有用例,时间上早于“恁么1”,但据CCL语料库显示这一时期“那么1”作为指示代词只有一条用例,因此这一步演变过程目前仍有待考证。但从现有资料来看,“恁”由“那么”合音而来这一说法是不可信的。

2.2.2. “恁么1”到“恁2”的演变

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指示代词“恁2”承担了指示代词“恁么1”词义的中心部分,可以独立使用,意为“这(么),那(么)”,并逐渐发展出了“恁么”“恁地”“恁(的)般”等形式。

2.2.3. “恁2”到“恁1”的演变

从产生时间上来说,“恁1”的产生时间晚于“恁2”,而早于“那么2”,我们推测表示程度意义的副词“恁1”是由表示远指意义的指示代词“恁2”虚化而来的,其后才发展出程度副词“那么2”。具体原因如下:

程度副词“恁1”从意义上来说与指示代词“恁2”存在联系,因为“恁2”作为指示代词经常用于远指,而副词“恁1”表示事物性状的程度深,那么由表示客观现实中具体的“距离远”到表示抽象的“程度高”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在人们的思维模式中完全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引申。有不少汉语词与“恁”的词义演变过程相似,都是由有具体所指的空间范围远引申为表示抽象意义的程度。比如“深”本义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11] (p. 1159),即表示物质空间的距离远,但后来被引申为表示“道理知识的深刻、深奥”以及“感情的深厚”或是“时间的久远”等意义。“深”的词义演变大致经历了从表示具体概念义到抽象义的演变,由指代现实世界具体的距离远近到表示抽象的感情、时间的深远。除了“深”以外,“长”“远”等词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都是由表示具体的距离远到表示抽象意义的时间从而进一步演化出各种抽象意义。这就证明了在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中,由具体的距离远到抽象的程度深是一种常见的演变机制。因此无论是从词义本身还是从词义聚合的视角来看,由指示代词“恁2”虚化为程度副词“恁1”都是一条合理的演变路径。

2.2.4. “恁1”到“那么2”的演变

“恁1”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而“那么1”直到清代小说中才出现作为程度副词使用的有关用例,因此“恁1”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绝不是由“那么2”合音而来。相反,“那么2”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是因为受到“恁1”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影响而演变出的,不管是就二者产生的先后时间上来说,还是就“恁”与“那么”之间密切的联系来说,这样的演变路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中间也有“那么”表示远指意义虚化的影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量,我们认为程度副词“恁1”是由“那么2”合音而来的说法不成立。

3. “恁”词义演变的动因

“恁”由指示代词演变为程度副词,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方面,人的认知机制是促进词义演变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词义的聚合关系也会影响词义的演变。

3.1. 认知机制影响

传统的汉语语言研究多从语言事实入手通过语料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但西方语言学理论有时也对汉语语言的研究有所裨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词义的引申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对“恁”词义的历时演变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尝试结合认知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进行探究。

在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中,有不少表示客观事实距离远的词语都引申出了表示程度的意义,并且通常是指示距离长远的词引申出程度高的意思,如“深”“远”“长”“厚”“高”等;而表示距离短近的词引申出程度浅的义项,如“浅”“近”“短”“薄”“低”等。这说明在汉民族的认知思维模式中,由距离远联想到程度深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机制,而“恁”作为指示代词虽然在最初形成时可以兼表近指、远指,但在使用过程中已经逐渐发展为表示远指的情况居多。不仅在汉语中,英语中也有表示远指义的“that”发展为指程度高的程度副词的用例。因此,综合同类型词的意义演变模式及人的认知思维模式来看,“恁”由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发展为表示程度副词的意义是完全有可能的。

3.2. 词义聚合关系

在通行恁(么、地、般)的时代,我们不看见这么那么,虽然这般、那般、这等都常见,尤其是这般[8]。后来“恁”演变出了程度副词的用法,身兼指示代词和程度副词的功能,和同样具有指代意义的“这”“那”存在竞争关系。在这场竞争中“这”“那”逐渐取得优势地位,而“恁”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指代作用只保留了指示程度的意义。

4. “恁”在各方言区的使用情况

由于语言演变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在不同地区的方言中看到“恁”由指示代词虚化为程度副词的痕迹。《汉语方言大词典》(第2版)中就记录了“恁”作为方言词广泛流行于东北官话、西南官话、晋语以及吴语中,近年来虽“恁”的词义有所演变,但在诸多方言中可以找到使用痕迹[12] (p. 4948)。

在笔者的家乡话,即河南南阳方言中,“恁”只能作为程度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而指示代词的用法已经完全消失了。河南方言中“恁”的用法基本上都是如此,如商丘方言、渑池方言[13]和博爱方言[5]等。除河南方言之外,其他方言区也有以“恁”作程度副词的情况,如四川宜宾话[14]

(19) 这个妮儿咋漂亮。(这个女孩怎么那么漂亮。)

(20) 他弄的事都膈应人。(他办的事情都那么恶心人。)

但在有的方言中,“恁”既可以作为指示代词使用,也可以作为程度副词来理解,如四川达州方言。

(21) 咋个用了嘅多钱?(怎么用了那么多钱?)

(22) 你今天个早就睡了哟!(你今天这么早就睡了呀!)

(23) 嘅,你等哈儿多跑一趟就行了。(这样你等一会儿多跑一趟就行了。)

在有的方言中,“恁”却只能作为指示代词使用,如在山东单县和湖南道县方言中,“恁”就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各个方言在共时状态下的差异恰恰反映的是这一语言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除此之外,这也与语法化的“恁”共时分布情况反映了它由指示代词演变为程度副词的不同发展阶段。

5. 结语

总的来说,“恁”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并非简单由“合音说”形成,而是由指示代词“恁”虚化而来,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还受到了词义聚合关系的影响,与同一聚合中的成员在演变路径上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受到了同一语义场中词义竞争关系的影响,并在虚化之后也进一步影响了音义上与之密切相关的“那么”一词的词义演变。因此,我们在考虑词义来源及演变的过程中不能仅以表面的语音相似作为参考标准,而要综合历史、词义聚合及认知机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NOTES

1采用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第六版)》说法,代副词从词类上来讲为代词,但语法功能与副词一致。

2例(1)~例(4)引自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p. 282。

参考文献

[1] 张俊阁. 近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您(恁)”的来源[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124-127.
[2] 郑淑花. “恁”的演变及属性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 2012, 30(2): 90-96.
[3] 吕叔湘. 释您, 俺, 咱, 嗒, 附论们字[M]//吕叔湘.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8.
[4] 孙立新. 关中方言代词研究[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0.
[5] 张新萌. 博爱方言程度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6] 宋敏昱. 河南巩义方言中程度副词的词义探究[M]//曹炜, 张蕾. 苏州大学文学院学生优秀论文集学海鸿泥.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21: 252.
[7]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下(增订6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1.
[8] 吕叔湘, 江蓝生. 近代汉语指代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281.
[9] (日)志村良治. 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 江蓝生, 白维国,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268-288.
[10] 杨遗旗. 指示代词“恁”来源考略[M]//谢奇勇. 湘语研究第2辑.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32.
[11] 叶光荣.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6: 1159.
[12] 许宝华, (日)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4948.
[13] 王亚倩. 渑池方言中特殊副词“可、痛、镇、恁、些”探赜[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4(4): 117-120.
[14] 曹梦. 宜宾方言指示代词“恁个” “弄个”研究[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8(4): 127-132.